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5038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防雷Word下载.docx

二、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三、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四、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五、根据雷击后对工业产生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

六、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3.1.1条各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防直击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规定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尚应采取防雷电感应的措施。

第3.1.2条装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在防雷装置及其他设施和建筑物内人员无法隔离的情况下,应采取等电位措施。

第二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3.2.1条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应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使被保护的建筑物及风帽、放散管等突出屋面的物体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

架空避雷网的网格尺寸不应大于5m×

5m或6m×

4m。

二、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的管口外以下空间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

当有排风帽时应按表3.2.1确定;

当无管帽时,应为管口上方半径5m的半球体。

接闪器与雷闪的接触点应设在上述空间之外。

三、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帽等,当其排放物达不到爆炸浓度、长期点火燃烧、一排放就点火燃烧时,及发生事故时排放物才达到爆炸浓度的通风管、安全阀,接闪装置的保护范围可仅保护到管帽,无管帽时可仅保护到管口。

四、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

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

五、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持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图3.2.1),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得小于3m:

1.地上步部分:

当时,

(3.2.1-1)

当时,

(3.2.1-2)

2.地下部分:

(3.2.1-3)

式中空气中距离(m);

地中距离(m);

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支柱处接地装置中的冲击接地电阻(Ω);

被保护物或计算点的高度(m)。

六、架空避雷线至屋面和各种突出屋面的风帽、放散管等物体之间的距离(图3.2.1),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3m:

1.当时,

(3.2.1-4)

2.当(h+)≥5RI时,

(3.2.1-5)

式中避雷线(网)至被保护物的空气中距离(m);

h避雷线(网)的支柱高度(m);

l避雷线的水平长度。

七、架空避雷网至屋面和各种突出屋面的风帽、放散管等物体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3m:

(3.2.1-6)

(3.2.1-7)

式中从避雷网中间最低点沿导体至最近支柱的距离(m);

n从避雷网中间最低点沿导线至最近支柱并有同一距离l1的个数。

八、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应有独立的接地装置,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

第3.2.2条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建筑物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钢屋架、钢窗等较大金属物和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等金属物,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设备上。

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24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并应每隔18~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二、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离小于100mm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30m;

交叉净距小于100mm时,其交叉处亦应跨接。

当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0.03Ω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

对有不少于5

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情况下,可不跨接。

三、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放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与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的接地装置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五款的要求。

屋内接地干线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

第3.2.3条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止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低压线路宜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在入户端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当全线采用电缆有困难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杆和铁横担的架空线,并应使用一端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其埋地长度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15m:

l≥2(3.2.3)

式中l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埋于地中的长度(m)

埋电缆处的土壤电阻率(Ω·

m)

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尚应装设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接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二、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距离建筑物100m内的管道,每隔25m

左右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20Ω,并宜利用金属支架或钢筋混凝土支架的焊接、绑扎钢筋网作为引下线,其钢筋混凝土基础宜作为接地装置。

埋地或地沟内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第3.2.4条当建筑物太高或其他原因难以装设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避雷网时,可将避雷针或网格不大于5m

×

4m的避雷网或有其他混合组成的接闪器直接装在建筑物上,避雷网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

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互相连接。

二、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2m。

三、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二、三款的要求。

四、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环间垂直距离不大于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应连到环上。

均压环可利用电气设备的接地干线环路。

五、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并应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及所有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相连,此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雷电感应之用。

六、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尚宜按以下方法敷设:

1.当土壤电阻率ρ小于或等于500Ω·

m时,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半径大于或等于5m的情况,环形接地体不需补加接地体;

对等效圆半径小于5m的情况,每一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体或垂直接地体。

当补加水平接地体时,其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3.2.4-1)

式中lr补加水平接地体的长度(m);

A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

当补加垂直接地体时,其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3.2.4-2)

式中补加垂直接地体的长度(m)。

2.当土壤电阻率为500Ω·

m时,对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的等效圆半径大于或等于的情况,环形接地体不需补加接地体;

对等效圆半径小于的情况,每一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体或垂直接地体。

当补加水平接地体时,其总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3.2.4-3)

当补加垂直接地体时,其总长度应按下式确定:

(3.2.4-4)

注:

按本款方法敷设接地体时,可不计及冲击接地电阻值。

七、当建筑物高于30m时,尚应采取以下防侧击措施:

1.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

2.3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八、在电源引入的总配电箱处宜装设过电压保护器。

第3.2.5条当树木高于建筑物且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时,树木与建筑物之间的净距离不应小于5m。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3.3.1条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

避雷网(带)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

10m或12m×

8m的网格。

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相互连接。

第3.3.2条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烟囱等物体,应按下列方式保护:

一、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二款的要求。

二、排放无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烟囱,1区、11区和2区爆炸危险环境的自然通风管,装有阻火器的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本规范第3.2.1条三款所规定的管、阀及煤气放散管等,起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2.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安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第3.3.3条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m。

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

第3.3.4条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

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但不应小于2m:

(3.3.4)

式中地中系数

分流系数,单根引下线应为1,两根引下线及接闪器不成闭合环的多根引下线应为0.66,接闪器成闭合环或网状的多根引下线应为0.44(图3.3.4)

在共用接地装置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

第3.3.5条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筑物宜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

本规范第2.0.3条二、三、八、九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尚宜利用其作为接闪器。

二、当基础采用硅酸盐水泥和周围土壤的含水量不低于4%及基础的外表面无防腐层或有沥青质的防腐层时,宜利用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

三、敷设在混凝土中作为防雷装置的钢筋或圆钢,当仅一根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

被利用作为防雷装置的混凝土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其截面积总和不应小于一根直径为10mm钢筋的截面积。

四、利用基础内钢筋作为接地体时,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应符合下面表达式的要求:

(3.3.5)

式中S钢筋表面积总和()

五、当建筑物周边的无钢筋的闭合条形混凝土基础内敷设人工基础接地体时,接地体的规格尺寸不应小于表3.3.5

的规定。

①当长度相同、截面相同,宜优先选用扁钢;

②采用多根圆钢时,其敷设净距不小于直径的2倍;

③利用闭合条形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体时可按本表校验。

处主筋外,可计入箍筋的表面积

六、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或成网状的钢筋,其箍筋与钢筋的连接,钢筋与钢筋的连接,钢筋与钢筋的连接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连接或焊接。

单根钢筋或圆钢或外引预埋连接板、线与上述钢筋的连接应焊接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连接。

构件之间必须连接成电气通路。

第3.3.6条当土壤电阻率ρ小于或等于3000Ω·

m时,在防雷的接地装置同其他接地装置和进出建筑物的管道相连接的情况下,防雷的接地装置可不计及接地电阻值,但其接地体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一、防直击雷的环形接地体的敷设应符合本规范第3.2.4条六款1项的要求,但土壤电阻率ρ的适用范围应放大到小于或等于3000Ω·

m。

二、在符合本规范第3.3.5条规定的条件下利用槽型、板型或条形基础的钢筋作为接地体,当槽形、板型基础钢筋网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或成环的条形基础钢所包围的面积A大于或等于80时,可不另加接地体。

三、在符合本规范第3.3.5条规定的条件下,对6m柱距或大多数柱距为6m的单层工业建筑,当利用柱子基础的钢筋作为防雷的接地体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时,可不另加接地体:

1.利用全部或绝大多数柱子基础的钢筋作接地体;

2.柱子基础的钢筋网通过钢柱,钢屋架,钢筋混凝土柱子、屋架、屋面板、吊车梁等构件的钢筋或防雷装置互相连成整体;

3.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每一柱子基础内所连接的钢筋表面面积总和大于或等于0.82。

第3.3.7条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其防雷电感应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建筑物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等主要金属物,应就近接至防直击雷接地装置或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装置上,可不另设接地装置。

二、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屋应符合本规范第3.2.2条二款的要求,但长金属物连接处不跨接。

三、建筑物内防雷电感应的接地干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

第3.3.8条防止雷电流流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时产生的高电位对附近金属物或电气线路的反击,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当金属物或电气线路与防雷装置之间不相连时,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应按下列表达式确定:

(3.3.8-1)

(3.3.8-2)

式中空气中的距离(m);

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Ω);

引下线计算点到地面的长度(m)。

二、当金属物或电气线路与防雷的接地装置之间相连或通过过电压保护器相连时,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应按下列表达式确定:

(3.3.8-3)

式中空气中距离(m);

当利用建筑物的钢筋或钢结构作为引下线,同时建筑物的大部分钢筋、钢结构等金属物与被利用的部分连成整体时,金属物或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可不受限制。

三、当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有自然接地体或人工接地体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金属板、金属网等静电屏蔽物隔开时,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可不受限制。

四、当金属物或线路与引下线之间有混凝土墙、砖墙隔开时,混凝土墙的击穿强度应与空气击穿强度相同;

砖墙的击穿强度应为空气击穿强度的0.5。

当距离不能满足本条第一、二款的要求时,金属物或线路应与引下线直接相连或通过过电压保护器。

五、在电气接地装置与防雷的接地装置共用或相连的情况下:

当低压电源线路用全长电缆或架空线换电缆引入时,宜在电源线路引入的总配电箱处装设过电压保护器;

当Y,yn0型或D,yn11型接线的配电变压器设在本建筑物内或附设于外墙处时,在高压侧采用电缆进线的情况下,宜在变压器高、低压侧各相上装设避雷器;

在高压侧采用架空进线的情况下,除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在高压侧装设避雷器外,尚宜在低压侧各相上装设避雷器。

第3.3.9条防雷电波入侵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当低压线路全长采用埋地电缆或敷设在架空金属线槽内的电缆引入时,在入户端应将电缆金属外皮、金属线槽接地;

对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建筑物,上述金属物尚应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

二、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其低压电源线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低压架空线应改换一端埋地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其埋地长度应符合本规范(3.2.3)表达式的要求,但电缆埋地长度不应小于15m。

入户端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应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

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尚应装设避雷器。

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2.平均雷暴日小于30d/a地区的建筑物,可采用低压架空线直接引入建筑物内,但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在入户处应装设避雷器或设2~3mm的空气间歇,并应与绝缘子铁脚、金具连在一起接到防雷的接地装置上,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5Ω。

⑵入户处的三基电杆绝缘子铁脚、金具应接地,靠近建筑物的电杆,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其余两基电杆不应大于20Ω。

三、本规范第2.0.3条一、二、三、八、九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其低压电源线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低压架空线转换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时,其埋地长度应大于或等于15m,尚应符合本条款1项的其他要求。

2.当架空线直接引入时,在入户处应加装避雷器,并将其与绝缘子铁脚、金具连在一起接到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

靠近建筑物的两基电杆上的绝缘子铁脚应接地,起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

四、架空和直接埋地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就近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

当不相连时,架空管道应接地,起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本规范第2.0.3条四、五、六款所规定的建筑物,引入、引出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处应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

对架空金属管道尚应在距建筑物约25m处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

Ω。

第3.3.10条高度超过45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物,尚采取以下防侧击和等电位的保护措施:

一、钢结构和混凝土的钢筋应互相连接。

钢筋的连接应符合本规范第3.3.5条的要求;

二、应利用钢柱或柱子作为防雷装置的引下线;

三、应将45m及以上外墙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四、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与防雷装置连接。

第3.3.11条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密封气罐,其壁厚不小于4mm时,可不装设接闪器,但应接地,且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

两接点间距离不宜大于30m,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

当防雷的接地装置符合本规范第3.3.6条时,可不计及其接地电阻。

放散管和呼吸阀的保护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的要求。

第四节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第3.4.1条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放直击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应按本规范附录二的规定沿屋脚、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20m×

20m或24m×

16m的网格。

平屋面的建筑物,当其宽度不大于20m时,可仅沿周边敷设一圈避雷带

第3.4.2条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但对本规范第2.0.4条二款所规定的建筑物不宜大于10Ω。

其接地装置宜与电气设备等接地装置共用。

防雷的接地装置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

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不应小于2m。

在共用接地装置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的情况下,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

第3.4.3条建筑物宜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梁、柱和基础的钢筋作为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并应符合本规范第3.3.5条二、三、六款和下列的规定:

一、利用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体时,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应符合下列表达式的要求:

(3.4.3)

二、当在建筑物周边的无钢筋的闭合条形混凝土基础内敷设人工基础接地体时,接地体的规格尺寸不应小于表

3.4.3的规定。

①当长度相同、截面相同时,宜优先选用扁钢;

②采用多根圆钢时,其敷设净距离不小于直径的2倍;

③利用闭合条形基础内的钢筋作接地体时可按本表校验。

除主筋外,可计入箍筋的表面积

第3.4.4条当土壤电阻率ρ小于或等于3000Ω·

m时,在防雷的接地装置同其他接地装置和进出建筑物的管道相连接的情况下,防雷的接地装置可不计及接地电阻值,其接地体应符合本规范第3.3.6条的规定,但其二、三款应改为在符合本规范第3.4.3条规定的条件下及其三款3项所规定的钢筋表面积总和改为大于或等于0.37。

第3.4.5条突出屋面的物体的保护方式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的规定。

第3.4.6条砖烟囱、钢筋混凝土烟囱,宜在烟囱上设避雷针或避雷环保护。

多支避雷针应连接在闭合环上。

当非金属烟囱无法采用单支或双支避雷针保护时,应在烟囱口设置环形避雷带,并应对称布置三支高出烟囱口不低于0.5m的避雷针。

钢筋混凝土烟囱的钢筋应在其顶部和底部与引下线和贯通连接的金属爬梯相连。

当符合本规范第3.4.3条的要求时,宜利用钢筋作为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可不另设专用引下线。

高度不超过40m的烟囱,可只设一根学习,超过40m时应设两根引下线。

可利用螺栓连接或焊接的一座金属爬梯作为两根引下线用。

金属烟囱应作为接闪器和引下线。

第3.4.7条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但周长不超过25m且高度不超过40m的建筑物可只设一根引下线。

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25m。

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m。

第3.4.8条防止雷电流流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时产生的高电位对附近金属物或线路的反击,应符合本规范第3.3.8

条的要求,但表达式(3.3.8-1)、(3.3.8-2)、(3.3.8-3)相应该按下列表达式计算:

(3.4.8-1)

当时

(3.4.8-2)

(3.4.8-3)

第3.4.9条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