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5728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docx

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一、诗歌鉴赏

1.古诗阅读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②。

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超然台:

在密州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新火:

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

指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即明前茶。

不同于雨前茶,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的茶,称作雨前茶,比明前茶稍晚,算不上新茶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阕首句以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

春已暮而未尽。

B.词人由近及远登临远眺,借“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将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一切令词人心旷神怡。

C.词人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

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色彩对比、明暗相衬、浓淡相宜,画面丰富。

D.下阕紧承上阕所写之景,触景生情,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E.全词情景交融,语言虽质朴无华,但写出了词人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

其词风是豪迈与婉约相兼。

2.如何理解“诗酒趁年华”?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AB

2.“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词人欲趁着年华未老来抓紧时机以诗酒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词人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春未老之景引起了词人对故国故人的思念感伤之情,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之情。

“诗酒趁年华”作为全词的词眼,表现了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借酒茶吟诗暂作解脱的超然达观心态。

超然物外,忘却一切,这是超然的最高境界,也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之意。

【解析】

1.A错误,上阕首句以拟人、通感修辞手法。

B错误,应是由远及近。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诗酒趁年华”“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诗人发出了诗酒趁年华的呼声,认为还是抓紧时间,借诗酒来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作者政治上屡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骜不驯,于是用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一切,珍惜年华,借诗酒来自娱,以摆脱苦闷的心情。

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之意。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túmí):

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

亦作“婉晚”,柔美温和,迟暮。

1.下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词人在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

在较深居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

B.首句“嫩绿重重看得成”,以“嫩绿”为全词定下了基本色调。

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该者对春天的情感。

C.第二句中的“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

D.上阕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蟑儿闹”“燕子轻”则写静景,动静结合;以绿叶红花蜂儿燕子为主体勾勒出庭院中醉人的春景。

E.“送了斜阳月又生”,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议论融为一体。

2.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E

2.下阕表达了作者伤春自伤之情及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

“残花”指春已暮,借酒消愁而愁不去;“客飘零”指作者长年作客在外,欢娱少愁思多。

“送了斜阳月又生”指时间流逝,春光难留。

【解析】

1.D项,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E项结尾没有议论,而是抒情。

2.此类题可根据下片的关键词体会词人在描写景物中抒发的情感。

“残花”点明了暮春;“残酒”体现了词人借酒浇愁的情景;“客飘零”点明了自己漂泊他乡,愁绪多;“送了斜阳月又生”感叹时光流逝。

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分析理解,可知,词人在下片主要是借景抒情,感叹时光流逝,伤春及孤独飘零之感。

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

社肉:

社日祭神之牲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句中“伴”字用的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意思是这一路盛开的稻花静悄悄的,谁来作主?

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

可以看出这里的“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红蜻蜓与绿螳螂,不仅在色彩上很艳丽,在二者之间加一“伴”字,把红蜻蜓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更突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使全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这首诗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

其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

一句反问,突出郊外气氛,充满山野情趣。

这成为千古名句。

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色,以及朴素热闹的农家风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据此作答。

译文:

一道斜阳西照,篱笆边孩子们在欢快地玩耍;农家正烹煮着豆荚姜芽社肉,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浓香。

这一路盛开的稻花静悄悄的,谁来作主?

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

 

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无言谁会凭阑意”中的“意”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残”字表达了主人公忧愁沮丧之意。

B.“黯黯”写出夕阳残照之下景色的灰暗。

C.上阕情景交融,描写主人公登高望远春愁顿生之状。

D.下阕直抒胸臆,抒写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之意。

【答案】

1.春愁

2.B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无言谁会凭阑意”意思是:

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意,指的“愁情”。

结合“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的意思“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忘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得出:

“愁情”是指“春日离愁”。

即:

春愁。

2.B项错误。

通读全词可知,“黯黯”、“春愁”、“强乐”等词都表现出作者描写的春景不能让人感觉到盎然生机,而是愁肠百转。

故选B。

5.阅读下面两首绝句,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诗人盼归而又归期无期的无奈心情。

B.“涨”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实写相逢后一起剪烛夜谈,叙说巴山夜雨的情景。

D.“落尽”“啼”极言暮春的萧条、悲凉的景象,烘托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的愁苦。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明月”有什么寓意?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C

2.思之、牵挂之情;高洁赤诚之心。

【解析】

1.C“实写相逢后一起剪烛夜谈”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是虚写。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2.考查“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明月”的寓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所以“明月”寄寓着牵挂之情与高洁赤诚之心。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的是______,“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的意思是______。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白居易(乐天)振作

2.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根据诗题可知,“君”指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暂凭杯酒长精神”的意思为暂借杯酒振作精神,所以“长”的意思为振作。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据此做答即可。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咏凌霄花

[宋]贾昌朝

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

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

(乙)凌霄花

[宋]杨绘

直饶枝干凌霄去,犹有根源与地平。

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

(甲)(乙)两首诗歌都写“凌霄花”,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甲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凌霄花明白自己能从平地起千寻,是因为“依托”青松向上生长,以花喻人,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有自知之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的颂扬;乙诗也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凌霄花依附他树生长,争奇斗艳,以势压人,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趋炎附势、只知“强攀”高处显示自我的人的嘲讽。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情感。

贾昌朝诗“凌云志”、“捧日心”、“珍重”、“依托”等词语表达了虚心向上,珍重所依托的青松的谦逊品格。

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有自知之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的颂扬;杨绘诗前两句用“直饶”、“犹有”表明凌霄花再爬得高,根基也在地面,有一种对它的蔑视之情,而后两句“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不说它是依靠着其它的树在高处盛开,一定攀在高处与红红太阳比高比亮。

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趋炎附势、只知“强攀”高处显示自我的人的嘲讽。

8.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李白乘舟渡江从遥远的荆门外,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B.颔联写高山随着平野渐渐隐去,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C.颈联写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D.尾联写作者还是更怜惜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作者的万里行舟。

2.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随平野尽”,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B.“江入大荒流”,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D.颔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在颈联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远景与近景。

3.对这首诗主题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B.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C.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D.沈德潜说:

“作故乡亲友思千里之外人,愈有意味”。

高适《除夜作》,也写到“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故乡今夜思千里”,因自己思乡而想象家里人思己,从对方入手来写自己的情感,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

“愁鬓明朝又一年”,本是自己因思乡而愁,却说家人哀愁之中又是一年。

这与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不同的。

【答案】

1.C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项错误,应该是来到遥远的荆门,而不是从遥远的荆门出发;B项错误,是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而不是山和平野渐渐隐去;C项正确;D项错误,怜:

怜爱。

不能说成怜惜,没有可惜之意,应该是爱恋,怜爱。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项错误,颈联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了长江的近景与远景,而不是远景与近景。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D项错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以理解为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所以,这种借他物而言己情的手法与“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中所用的手法是一样的。

故选D。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引用两个典故,请任选一个,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示例一:

用向秀《思旧赋》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示例二:

用王质进山观棋烂柯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2.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滴、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漠不平,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解析】

1.颔联中有两个典故,“闻笛赋”、“烂柯人”,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

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丹阳送韦参军①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②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①丹阳:

地名。

唐天宝年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属江苏镇江)。

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参军:

古代官名。

②心知:

犹知心。

指好友。

1.作者本次送别友人从________________(出发地)前往________________(目的地)。

2.简析“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丹阳(郭)江北

2.“秋”字既交代了送别的时令,更烘托了人的离情别绪。

此外,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秋”道明愁绪。

3.全诗表达作者不舍(依依惜别)之情:

伤感孤寂之情。

【解析】

1.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

“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

“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日晚”指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寒鸦”句是望中所见,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或寓情于景),表达作者的悠悠的思念之情。

11.《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结庐在人境”,交代出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见”字传达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表现诗人内心的悠闲恬静。

C.“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D.本诗淳朴自然,将抒情、写景、感悟交融一体,既富于情趣又内蕴哲理。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真意”是指远离喧嚣、超凡脱俗的心境;自由自得、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志趣。

【解析】

1.C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心远地自偏”的意思:

只要一个人的心灵能远离世俗的弊病之处,那么无论他在哪里,他都不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自然也就“地偏”了。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人生的意义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觉得它无法也无须明白地说出来。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厌恶“世俗久相欺”的污浊社会,一旦归到大自然,就觉得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要在无车马之喧,无名利之逐的大自然中寻求乐趣,坚守节操,这就是他的“真意”所在。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述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1.诗中“早莺”、“新燕”、等事物充分体现早春的季节特征。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

B.诗歌表达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C.诗歌以“行”为线索展现西湖的景色。

D.诗歌呈现了早春时节喧闹的游湖场景。

【答案】

1.浅草

2.D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分析诗歌中描述的景物。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有“早莺”、“新燕”,“乱花渐欲述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中有“乱花”、“浅草”。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喧闹的游湖场景”错误。

诗歌没有描写出“喧闹的游湖场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