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5911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3.《礼记·

乐记》说:

“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材料表达的中心含义是

A.古代中国很注重礼乐B.礼乐刑政综合为治

C.礼治是核心D.古代中国很注重刑政

【答案】B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

礼仪是用来诱导人心的,音乐是用来调和人的情感的,政令是用来统一人的行为的,刑罚是用来防止邪恶行为的。

礼仪、音乐、刑罚和政令,它们的最终目的相同,都是用来统一民心,实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故选B。

A项是措施之一,没有达到中心含义,故排除;

C项不符合题意“礼以道其志”,故排除;

D项说法片面,不符合“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故排除。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

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

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B项正确。

A.B.D三项无从体现。

...

古代中国的政治·

宗法制度

5.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隋唐时期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元代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

隋唐时的中书省最有一定决策权,一定程度上是君主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决策权归最高统治者所有。

根据分析,可以看出A、C、D均不符合题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与元朝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唐朝和元朝的中枢权力机构。

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的主要内容有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制。

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

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发展趋势:

皇权在不断地加强,相权在不断地削弱以至于到了明代废除丞相制度。

与此类似的知识点如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如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代实行行省制等也是考试的重点。

6.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

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答案】A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权力削弱,造成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

故选A。

根据以上分析,BCD项错误,不符合历史事实,并非宋朝无人应职的主要原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地方制度

【名师点睛】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中央官制:

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掌行政)和枢密院(掌管军政,只有调兵权,统兵权归三衙);

三司(掌管财政)

(2)选官制度:

实行科举制度,国策是重文轻武,使文人阶层壮大,也使选官过冗过滥。

实行恩荫制度,后来王安石变法时有所改变。

(3)谏议制度:

出现独立谏官机构——谏院。

(4)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收精兵。

削实权、制钱谷。

7.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A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不能反映出密折制度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项是错误项,内阁只是管理日常事务的,与材料内容无关。

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不能反映出密折制度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皇帝指令亲近大臣刺探政治动向、经济状况,从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故B项正确。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密折制度

8.《宋书》卷九十四载: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答案】A...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题干中的“军中仓促,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可以看出是在强调九品中正制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而不是出身,故A项正确,B项错误;

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所以答案选A。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九品中正制

9.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材料:

“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

”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A.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对边疆的管理,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在唐朝时期的边疆地区在元朝时期已经“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显然是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管辖,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是题干的主要意图。

10.中国古代,“吏”是贵族或大官随员或职员的通称,秦汉以后,多指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但“吏”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D.相权不断膨胀

秦朝以后官僚政治取代了分封制,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官常有升迁、有调防,而吏却是永不升迁、无调防,这势必造成久居地方的“吏”,成为最大的地方势力和利益集团。

B项正确;

A、C项不符合史实;

D项不是根本原因。

选官、用官制度制度。

11.清代规定:

“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B.防止吏治腐败C.杜绝地方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清代规定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其主要目的是尽可能避免官员利用亲属血缘等关系,结党营私,导致吏治腐败,故B项正确。

C项表述具有片面性,而且“杜绝”表述有误;

AD两项是这项措施的长远影响。

点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主要目的”等进行分析。

12.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

“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

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

”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汉武帝建立内朝,以削弱三公所代表的外朝势力而加强皇权;

宋太祖设立二府三司制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明成祖则设立了内阁来加强皇权,故选C。

A宋朝还增设了路等地方行政区划;

B明成祖时期已经废除了丞相,错误;

D刺史制是汉代的监察机构,行省制是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制度,错误。

汉、宋、明朝的中枢机构

【名师点睛】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之一。

皇权至高无上和家天下是其主要的特征,“陛下”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的体现。

皇帝制度产生后,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的加强。

与此相关的,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13.有学者认为:

雅典民主“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材料认为雅典民主

A.易形成集体暴政B.是一种直接民主

C.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D.是少数人的民主

据材料“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易形成集体暴政,故D正确。

直接民主本身有利有弊,故A排除。

雅典民主业本身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故B排除。

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故C排除。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特点...

14.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度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对罗马人和非罗马人皆可适用的新法律.这个新法律是指

A.《十二铜表法》B.《万民法》C.《公民法》D.《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材料反映了外来民族的法律不能适应罗马法庭审理案件的需要。

随着罗马疆域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不断显现,政治经济方面都出现了新问题、新矛盾,因此需要制定更为全面的法律《万民法》来解决出现的问题,故B项正确。

《十二铜表法》、公民法都不是解决外来民族矛盾的法律,排除AC;

《查士丁尼法典》是万民法的一种,排除D。

15.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描述:

“公元前594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就任以后第一件重大的改革就是拔除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保障小块农地的水源;

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

因债务流落异邦的人,也都回来了。

”材料中的“他”是指

A.梭伦B.克里斯提尼C.伯利克里D.普罗泰格拉

【解析】由材料中信息“公元前594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拔除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执政官指的是梭伦,梭伦提出了废除债务奴隶制度,故答案选A。

克里斯提尼提出了陶片放逐法,排除B;

伯利克里实行津贴制度,排除C;

普罗泰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D。

16.“虽然说这种民主对于古代雅典是一种必然,但对于整个世界历史却是偶发性的个案,也就没有多么重大的实际推广价值。

”这一评价旨在

A.肯定雅典民主的开创性B.强调雅典民主的具体性

C.揭示雅典民主的普适性D.剖析雅典民主的阶级性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

雅典的民主制度的产生对雅典来说是一种必然,但是这对整个世界并没有多么重大的实际推广价值,这表明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有很多雅典特有的因素起作用,并非能够为世界广泛地借鉴、推广,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的具体性,故B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涉及“开创性”、“阶级性”的评价,故AD项错误;

“普适性”与材料主旨正好相反,故C项错误。

“偶发性的个案”指的是古代雅典建立民主政体与其特俗的地理环境和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密不可分,之所以没有多么重大的实际推广价值,就在于这种直接民主的方式和其产生的独特地理环境。

17.“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与永恒的。

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

再者,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颁布者和执行者。

”材料要表达的是

①法律是自然的客观体现

②好的法律是永恒不变的

③好的法律必须排除民族性

④对法律要秉持信仰精神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于自然法相符合的正当理性”体现了①是正确的;

材料“上帝……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颁布者和执行者”,体现了④是正确的;

材料“好的法律是永恒不变的,于材料相对应的是这句话“今天的法律于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体现了②是错误;

③是错误的。

所以答案选D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

18.“要么我留在这里同特洛亚苦战,虽无法生还,却可获得永恒的光荣;

要么我返回家园,健康长寿,但光荣和名声会离我而去。

”深受古希腊人喜爱的《荷马史诗》中的这一段话说明了

A.古希腊人对于战争的狂热B.古希腊人对于离开家园的痴迷

C.古希腊人对于个人价值的重视D.古希腊人对于文学的热爱

【解析】材料“可获得永恒的光荣”“光荣和名声会离我而去”体现了古希腊人重视人的价值,故C项正确。

“对于战争的狂热”“对于离开家园的痴迷”与材料不符,故AB两项错误;

仅从材料中古希腊人喜爱《荷马史诗》不能判断出古希腊人对于文学的热爱,故D项错误。

19.以下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

●案情:

甲请乙建造房屋。

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

乙逃遁,甲将乙父子告上法庭。

●判决:

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判乙之子无罪开释。

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

A.重视维护平民的利益B.司法审判程序严格完备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理性、公平、重视证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以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等信息可以得出判决重视人的基本权利,重视证据,而且判决还依据理性的原则而不是习俗更加符合法治精神,据此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故选D。

罗马法的特点

【名师点睛】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

所以,自然法效力高于实在法。

实在法必须反映和体现自然法的要求。

因为“恶法非法”,所以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

据此,西塞罗还提出了“人人平等”的主张,这种主张也影响了日后罗马法的面貌。

20.古罗马司法女神朱斯提亚的雕像,她头戴金冠,一手持天平,一手持宝剑,在眼睛上蒙着布条。

对该造型像理解正确的是

A.“金冠”表示制裁严厉,绝不姑息B.“蒙眼”暗喻司法感性第一,理性第二

C.“宝剑”象征权力尊贵无比,无上荣耀D.“天平”表明裁量公平,人人平等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罗马人的法律·

罗马法的原则。

21.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都创造了不同类型的辉煌灿烂的文明,这种不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不同:

中华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而希腊文明产生于蓝色的海洋

B.公民素质的不同:

古代中国人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远远落后于古代希腊

C.政治制度的不同:

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而古代希腊实行民主制度

D.经济制度的不同:

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发达,而古希腊的商品经济发达

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

经济:

希——对外殖民扩张,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工、商并重;

中——大多以农为本,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发展,各国普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政治:

希——长期独立自治,普遍实行共和政体,王权衰微,有的甚至建立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

中——王权日益强大,逐渐走向统一,最后发展为君主专制的帝国。

思想:

希——人文精神盛行,涌现一批杰出的先哲,更多关注“人”的问题,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和理想性;

中——百家争鸣,更多提出关注国计民生的思想和方案,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实用性。

地理环境:

希——海洋,中——大河,但符合根本原因的是D,联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古代中国、希腊政治文明·

两大文明比较·

小农经济、商品经济

22.威廉·

布莱克斯通(1723—1780年)在其《英国法释义》中阐述当时英国立法系统时说:

“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

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而只是‘防止’胡作非为。

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

”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作者主张严格限制王权B.英王和议会关系“均衡”

C.国王可以批准议会法案D.当时英王已“统而不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政治体制。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在强调英王和议会的相互牵制,即强调英王和议会关系是均衡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作者是主张英王也是有权力的而非主张严格限制王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作者只是强调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所以国王不可以批准议会法案,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从材料中的时间和内容来看当时英王还有一些权力而非已统而不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23.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他所评述的国家依次是

A.英、法、美、德B.法、英、美、德C.英、德、美、法D.法、德、美、英

据材料提到,1895年……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符合半总统制的法国特征,“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指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前的英国,“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符合美国三权分立特征,“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可以看出当时的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的权力很大,故B正确。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符合半总统制的法国特征,不是英国,故A错误。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指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前的英国,不是德国,故C错误。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指德国君主立宪制,不是英国,故D错误。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法、英、美、德政体·

特点

24.“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路径依赖在社会演进过程中的作用有好有坏,下列史实能体现路径依赖及其积极作用的是

A.英国承宪章精神和平渐进改良政治B.义和团“扶清灭洋”抗击外来侵略

C.洋务派“中体西用”发起洋务运动D.法国发扬传统轰轰烈烈闹革命

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法国大革命,都是社会发展中的革新,都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惯性,所以不是路径依赖。

英国的光荣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都体现了路径依赖。

故A正确。

25.学者刘田玉在《民主与自由的分际》中说:

“为了避免‘群氓统治’和经济崩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美国)制宪会议设计的宪法不仅旨在防止来自上层的暴政,也旨在防止来自底层的暴政。

”为此,美国

①为防止“暴政”而实行三权分立和联邦制

②颁布的宪法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③确立的制度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批判性继承

④确立的制度实现了全民直接民主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和联邦制,

故①正确;

1787年宪法有利于美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故②正确;

美国实行的代议制民主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批判继承,故③正确;

美国属于间接民主,故④错误;

因此答案为B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26.俾斯麦说:

“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人,也是最容易统治的人。

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

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

”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A.“先生们”利用联邦议会进行斗争B.摆脱了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

C.用非暴力手段加强社会控制D.保障了人民生活,实现了社会公平

俾斯麦认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

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国家就不会爆发社会主义革命。

由此可见,俾斯麦主张加强社会保障来消除工人阶级的斗争,故答案为C项。

“先生们”是利用革命手段斗争,排除A项;

B项与材料无关;

D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当时德国不可能做到,排除D项。

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社会保险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