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6204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表顺接。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折,却、但是。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③而死于安乐也:

由于。

国: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②国国恒亡:

家。

利:

①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锐利。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判断句。

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

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三、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地利不如人和。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战必胜”的条件是:

“得道者多助”。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又请杨子之竖(竖:

童仆)追之。

杨子曰:

“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

“多歧路。

”既反,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奚亡之?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

“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

”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列子·

说符》)

【注释】1.杨子:

对杨朱的尊称。

杨朱,战国时哲学家。

2.反:

(通假字)通“返”,返回。

3.亡:

丢失。

4.既……又……:

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既:

不久5.率:

率领,带领。

6.党:

旧时指亲族,现指:

朋友,有交情的人。

7.竖:

僮仆(童仆)  8.歧:

岔路,小道。

9.奚:

(疑问代词)怎么。

这里指为什么。

10.(吾不知所)之:

11.所以:

表示原因的虚词。

12.反:

通“返”,返回,回来,返还。

13.戚然:

忧伤的样子。

然:

……的样子。

14.移时:

多时,一段时间。

15.竟日:

终日,整天。

16.既:

已经。

17.损:

减少。

18.众:

众多。

19.奚:

哪里。

20.焉:

语气词。

21.怪:

对感到奇怪。

22.既反:

已经回去。

23.命:

教导,告知。

24.获:

找到,得到。

  【翻译】杨朱邻居的羊跑了,于是率领与他(邻居)有交情的人,还请杨朱的小僮一起追赶。

杨朱说:

“呵!

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

”邻居说:

“岔路很多。

”不久回来了,杨朱问:

“找到羊了吗?

“弄丢了。

”杨子问:

“怎么会逃跑呢?

“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不知道我该到哪里去了,所以就返回了。

  杨朱(听了邻居说的这番话)脸色变得很忧伤,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

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

“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不说话,究竟是为什么呢?

”杨子不回答,他的门徒也不知道他要教导什么。

【习题】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亡:

丢失

B.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反:

同“返”,返回

C.既反,问:

”  既:

既然

D.杨子戚然变容      戚然:

忧伤的样子

【解析】C已经。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

杨子之邻人亡羊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D.久之,目似瞑(《狼》)

【解析】例句是助词,的。

A宾语前置的标志。

B代词,指马。

C助词,的。

D补足音节。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门人怪之”的“怪”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心乐之(《小石潭记》)

C.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例句是意动用法,以……为怪。

A意动用法,认为……美。

B意动用法,以……为乐。

C意动用法,以……为亲。

D使动用法,使……苦。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杨子的邻居率领他的朋友去找羊,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赶。

B.杨子认为丢了一只羊没有必要那么多人去追。

C.因为有很多岔路,所以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丢失的羊。

D.杨子的学生最终在杨子那里得到了答案。

【解析】D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2)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杨子的脸色变得很忧郁,不说话有两个小时,没有笑容一整天。

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检测题

成绩:

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往之女家:

女通“汝”,意思:

你。

②丈夫之冠也:

成年男子;

女子的配偶

③母命之:

教导、训诲;

命令

④以顺为正者:

准则,标准;

正确

⑤富贵不能淫:

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

使……迷惑。

⑥贫贱不能移:

使……动摇。

⑦威武不能屈:

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

使……屈服

⑧居天下之广居:

词类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

居所,住宅

戒:

①戒之曰:

告诫

②必敬必戒:

谨慎

居:

①居天下之广居:

第一个居住(动词)

②居天下之广居:

第二个居所(名词用作动词)

①丈夫之冠也: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父命之:

代词,指“男子”

③母命之:

代词,指“女子”

④妾妇之道也: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⑤与民由之:

代词,指“大道”,即儒家提倡的“义”

得: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能,能够

②得志:

实现

省略句,省去主语“母亲”。

②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7、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1、全文的中心句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

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体现孟子的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文中体现“大道之行,为公天下”思想,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

”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

“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

自我总结。

②庶几:

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

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解析】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B项,“其”是副词。

表示反诘。

译为“岂,难道”。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解析】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解析】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

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答: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第21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检测题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假字,拂,通“弼”,辅佐。

②曾益其所不能:

通假字,曾,通“增”,增加。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假字,衡,通“横”,梗塞,不顺。

④举于士:

狱官;

士兵

⑤所以动心忍性:

用这些方法;

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⑥降大任于是人也:

这样的;

判断动词

⑦举于版筑之间:

捣土用的杵;

建筑、修路

⑧必先苦其心志:

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⑨劳其筋骨:

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⑩饿其体肤:

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饿:

使……受到饥饿之苦。

⑪空乏其身:

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之苦。

⑫动心忍性:

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动:

使……惊动;

 忍:

使……坚强。

⑬人恒过: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犯错误。

⑭入则无法家拂士: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

指在国内。

⑮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指在国外。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士:

①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贤士。

发:

起、被任用。

②发于声:

显露、流露。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连词,表顺承。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连词,表并列。

介词,从。

介词,给。

③征于色:

介词,在。

④生于忧患:

介词,由于。

被动句,发,是被选拔。

倒装句,状语后置,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动句,倒装句。

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④管夷吾举于士:

⑤孙叔敖举于海:

⑥百里奚举于市:

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倒装句。

⑧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

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

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联系全文,在文中起过渡(或:

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句子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选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5、选文中用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六个人物及事例是: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

叔叔敖游于郢①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②。

沈尹茎谓孙叔敖曰:

“说义③以听,方术④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

耦世接俗⑤,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

子何以不归耕乎?

吾将为子游。

”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日:

“期思⑥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

王必用之,臣不若也。

”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⑦”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⑧霸。

此沈尹茎之力也。

功无大乎进贤。

(节选自《吕氏春秋·

不苟论》)

【注】①:

古代楚国都城。

②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

③说义:

陈说道理。

④方术:

所持方策。

⑤耦世接俗:

随顺社会,附和世俗。

⑥期期思:

孙叔敖的故乡。

⑦舆:

车。

⑧庄王:

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又称称荆庄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以王舆迎叔敖以衾拥覆

B.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辍耕之垄上

C.征于色所恶有甚于死者

D.吾将为子游士士卒多为用者

【解析】A两个“以”都是“用”“拿”的意思。

B助词,的;

动词,到、往。

C在;

表示比较。

D替;

被。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起,被任用。

(2)荆王欲以为令尹为:

担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所以动心忍性

借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2)此沈沈尹茎之力也

这是(凭借)沈尹茎的力量。

4.【甲】文中孟子认为避免国家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5.【乙】文中强调国君成就霸业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举荐贤能,任用贤能。

第22课《愚公移山》精品检测题及答案

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假字,“反”同“返”,返回。

②甚矣,汝之不惠:

通假字,“惠”同“慧”,聪明。

③河阳之北:

黄河, 

泛指一般河流。

④汉之阴: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⑤本在河阳之北: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⑥投诸渤海之尾:

古今异义,“之于”;

 

各个,许多。

⑦曾不若孀妻弱子:

竟,却。

⑧指通豫南:

直,一直,今义:

手指 

⑨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乃,并 

曾经。

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今异义,荷:

古义:

扛,负荷, 

荷花。

⑪惧其不已:

停止。

已经 

⑫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草木, 

毛发。

⑬北山愚公长息曰:

叹息;

休息 

⑭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即使。

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⑮何苦而不平:

古今异义,何苦:

怎么会,哪怕。

不值得做。

⑯吾与汝毕力平险:

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

⑲面山而居: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⑳惩山北之塞:

词类活用,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㉑聚室而谋曰:

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 

且:

①年且九十:

副词,将要,快要。

②且焉置土石:

况且。

焉:

①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②有子存焉:

表肯定的词气助词,呢。

其:

①其妻献疑曰:

代词,他。

②其如土石何: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①以君之力:

介词,凭借。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连词,来。

①河阳之北 :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代词,这样。

③跳往助之:

④甚矣,汝之不惠: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性。

①何苦而不平 :

表承接。

②面山而居 :

表修饰。

③而山不加增:

表转折。

④笑而止之曰 :

①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主谓倒装。

②帝感其诚:

倒装句,被动句。

③何苦而不平:

倒装句,宾语前置。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定语后置。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8、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你简直太愚蠢了!

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1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目标的句子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拥护的句子是:

杂然相许。

4.《愚公移山》中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结果的句子是:

冀之南,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