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6310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章末综合检测卷二Word版含答案

章末综合检测卷

(二)

(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表反映了50年来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情况。

据此回答1~3题。

项目

1949年

1955年

1960年

1970年

东经

121.97

121.93

121.94

121.88

北纬

43.57

43.51

43.54

43.59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东经

121.86

121.75

121.80

121.71

北纬

43.63

43.80

43.68

43.84

1.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  )

A.向西北方向移动  B.向东北方向移动

C.向东南方向移动D.向西南方向移动

2.导致科尔沁草原沙化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

B.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

C.牧区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D.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

3.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

B.分布于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

C.分布在旱作农业区内部

D.分布在河流上游

解析:

分析表中经纬度可知科尔沁沙地重心由121.97°E移动到121.71°E,由43.57°N到43.84°N,可知是向西北方移动的,科尔沁沙地原是一片水草肥美的草原,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成为沙地,在牧区地表集水坑或井泉附近由于经常踩踏植被破坏严重退化成荒漠。

答案:

1.A 2.C 3.B

读我国新疆(土地面积166.48万km2)荒漠化情况统计数据表,回答4~5题。

表一 新疆的荒漠化土地类型(万km2)

荒漠化土地总量

耕地

林地

草地

未利用土地

111.32

2.35

4.31

50.54

54.12

表二 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km2)

水蚀

风蚀

冻融

盐碱化

12.53

83.93

5.24

9.398

4.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荒漠化主要是滥伐林木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措施

D.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

5.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对防治荒漠化效果不明显

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

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

D.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

解析:

第4题,新疆地区荒漠化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所以荒漠化地区不仅仅存在于人类活动地区,故D项错误。

新疆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植被稀少,滥伐森林不是其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

草原是该地区主要植被,故C项正确。

从表一中可知,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故A项错误。

第5题,人为原因是造成荒漠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故控制人类活动会减缓荒漠化的蔓延,但也不会根除荒漠化。

新疆土地荒漠化主要是风蚀荒漠化,故D项正确。

答案:

4.C 5.D

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

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

据此完成下题。

6.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森林锐减B.土地荒漠化

C.土地盐渍化D.物种灭绝

解析:

开矿易造成植被破坏,加上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更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答案:

B

7.下图所示曲线反映城市绿地具有的一项作用是(  )

A.调节气温,改良城市小气候

B.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C.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D.防风固沙、防止沙尘暴发生

解析:

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等作用,从本题图示可知随城市绿地覆盖率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减小,反映了绿地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的功效。

答案:

C

下图示意1990—2000年、2001—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单位:

每年百万公顷)。

读图回答8~10题。

8.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近几十年世界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是(  )

A.亚寒带针叶林B.热带雨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

9.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部分地区森林面积呈增大趋势,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素质高

B.虽然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速度正在不断下降,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C.2001—2010年与1990—2000年相比,各大洲森林面积减小速度均有所下降

D.森林面积减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主要因素

10.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全球二氧化碳和氧化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

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

解析:

第8题,由图示信息可知,森林减少最多的地区是非洲和南美洲,这两个大洲的森林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

第9题,由图示信息可知,2001—2010年与1990—2000年相比,世界森林面积减小速度有下降趋势,但是减小的面积仍然很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第10题,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碳氧平衡,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由此带来的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被淹没。

答案:

8.B 9.B 10.B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读下图,完成11~13题。

11.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12.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13.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上面右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图中曲线显示,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是:

0~40°,随坡度的加大,侵蚀强度加大;40°~90°,随坡度加大,侵蚀强度减弱。

坡面上侵蚀强度受坡度、径流量、流速、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坡度大,受雨面积小,虽然流速大,但径流量很小,因而侵蚀程度低。

图中的鱼鳞坑由于地势低洼,可以拦截径流,起到水土保持作用。

在上游植树,有利于减少泥沙注入坑中,减少对坑的淤塞。

答案:

11.C 12.D 13.B

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

据此回答14~15题。

14.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

C.海水的堆积作用

D.河流的堆积作用

15.近年来,黄河口湿地面积增长趋缓的原因是(  )

①潮流搬运能力增强 ②渤海海湾下沉速度增快 ③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蓄水拦沙 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 ⑤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①②⑤B.③④⑤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

第14题,黄河口湿地是沿海滩涂,每年增加面积大,主要物质来源于黄土高原,形成原因是河流的堆积作用。

第15题,近年黄河口湿地面积增长趋缓,主要原因是中游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水利工程的蓄水拦沙以及下游取水量增加。

答案:

14.D 15.B

二、综合题(40分)

16.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 2014年6月4日新华网报道: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

土地沙漠化对土壤的肥力、草地的面积以及河流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很重要。

材料二 我国某区域图。

(1)A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主体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省、区),从自然区来看,该山脉以东是______________,以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B地区是内蒙古的科尔沁地区,试分析荒漠化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5分)

(3)A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5分)

(4)针对该区域的荒漠化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治理?

(7分)

解析:

(1)题,A山脉是大兴安岭,主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2)题,科尔沁沙地分布于半干旱的旱作农垦区周围,是由于过度开垦形成的,荒漠化土地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第(3)题,呼伦贝尔草原的斑点状荒漠化圈,主要分布在水井周围,集中连片的掘水工程使得牲畜数目迅速增加,大面积的草地被破坏。

第(4)题,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治理。

答案:

(1)内蒙古自治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过度农垦,破坏植被。

(3)斑点状的荒漠化圈。

水井周围集中了大量牲畜,过度放牧。

(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合理放牧;营造护田林和防护林等。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 2014年1月14日,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在银川召开2014年三北防护林站局长会议。

会议总结了2013年三北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分析工程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2014年重点工作。

建设历时34年(1978~2012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经过四期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万公顷,其中,营造防风固沙林282.4万公顷,各类经济林369万公顷,薪炭林107万公顷,营造灌木饲料5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5.05%提高到12.4%。

三北工程取得了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效益突出的显著成就。

材料二 我国生态工程分布示意图。

(1)图中字母B表示的是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试根据材料总结其主要作用。

(7分)

(2)A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针对此状况你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7分)

(3)在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植树造林,对长江径流量和长江水质有什么影响?

(6分)

解析:

(1)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2)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合理即可。

(3)在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植树造林,能够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可以使长江径流量变化趋于平缓,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减少。

答案:

(1)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牧场;满足当地对能源的需求;创造经济效益等。

(2)加大监管力度,禁止乱砍滥伐;采育结合,积极营造人工林;进行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

(3)对径流量的影响:

使径流量的变化趋于平缓。

对水质的影响:

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可使入河泥沙量减小,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