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6388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docx

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2018年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含单元测试题一套)

17 诗词五首

《使至塞上》 《泊秦淮》 《无题》

                

01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征pénɡ(蓬)  xiāo(萧)关  蜡炬(jù)

云鬓(bìn)殷勤(yīn)探看(kān)

2.文学常识填空。

(1)《使至塞上》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一首边塞诗。

作者王维,其风格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泊秦淮》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上看是一首政治讽喻诗。

作者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无题》的作者李商隐,晚唐(朝代)著名诗人。

他的“咏史”诗多托古讽今,他的“无题”诗中也有寄寓政治内容之作。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使至塞上》中描写塞外风光的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泊秦淮》中点明主旨,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的忧愤之情的诗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无题》中用双关语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后人常用来表现奉献精神的名句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运用美丽的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诗句是: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使至塞上(出使)

(2)单车欲问边(慰问,访问)

(3)东风无力百花残(凋零)

(4)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

(5)夜吟应觉月光寒(叹息)

(6)蓬山此去无多路(没有多少)

(7)青鸟殷勤为探看(频繁,反复)(探寻)

5.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各划一处)

(1)归雁/入胡天

(2)商女不知/亡国恨

(3)相见时难/别亦难

02课内精读

(一)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

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表达效果。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

7.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烽火台上,一道孤烟在广袤的沙漠中冲天而起;遥望天边,一轮又圆又大的落日在滚滚的黄河尽头徐徐归去。

8.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诗人自己轻车简从,要经过居延到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表达了这次出使边塞时愉悦和舒畅的心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雄浑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苏轼对王维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都护在燕然”中的“燕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燕然”,同指燕然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刻石记功。

(二)阅读杜牧的《泊秦淮》,完成下面题目。

9.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诗人故用曲笔,借歌女讽刺那些不理国事、醉生梦死、寻欢作乐的官僚豪绅,表现了诗人对世道人心、国家命运的忧虑。

10.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句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朦胧冷寂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第二句承上启下,网络全篇。

“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又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

C.尾句“犹唱”二字是以曲笔写深意,暗笑商女曲目不多,老是唱着那首《玉树后庭花》。

D.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国事怀抱隐忧,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的写照。

(解析:

C.借批评商女来批评统治者的醉生梦死。

(三)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完成下面题目。

11.“东风无力百花残”写了哪些景物?

有何作用?

描写了“东风”“百花”,营造了离别时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暮春衰残的景物映衬别离之情。

12.请赏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运用谐音双关,以“丝”谐“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03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乌衣巷①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②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①乌衣巷:

位于秦淮河畔,东晋时名门望族的聚居地。

②王谢:

指王导和谢安,两人均为东晋时期的权贵。

13.诗贵含蓄,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均体现了这一点,但又各具特色,请比较分析。

两首诗同样写的是秦淮河畔的景象,借景抒情,语言浅显易懂。

《泊秦淮》中杜牧借秦淮河夜晚的热闹胜景反讽当权者只知享乐,不理国事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痛心之情;《乌衣巷》是怀古诗,写出了从前秦淮河畔乌衣巷的热闹繁华与现今的荒凉残破,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世多变。

浣溪沙 水调歌头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晏殊(yàn)  徘徊(páihuái)  宫阙(què)

绮户(qǐ)婵娟(chán)

2.文学常识填空。

(1)《浣溪沙》作者晏殊,是宋代婉约词派的开山之祖。

(2)《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位列“唐宋八大家”,他开创了宋代豪放派词风。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晏殊的《浣溪沙》中表达惋惜和欣慰交织的情感并蕴涵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水调歌头》中表现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小园香径独徘徊(落花满地的小径)

(2)何似在人间(何如,怎么比得上)

(3)不应有恨(怨恨)

(4)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何,为什么)

(5)千里共婵娟(形容月色明媚。

这里指代明月)

5.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各划一处)

(1)无可奈何/花落去

(2)明月/几时有

(3)人有/悲欢离合

02课内精读

(一)阅读晏殊的《浣溪沙》,完成下面各题。

6.用散文式的语言描述“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春末时节,词人在庭院中填词,一首新词作罢,一杯清酒入肚,不禁心生感慨:

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而时光却一去不回了。

7.下面对这首词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词中“夕阳”“花”“燕”都可以理解为往日岁月和昔时友人,是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B.“花落去”既指芳春匆匆归去,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消逝的惋惜之情。

其实,人生的盛衰起伏、生死聚散,也如同花开花落。

C.着一“独”字,点明题旨,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燕归来”“独徘徊”中暗含着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深深叹恨之情。

D.全词用语香艳,用词雕琢,词句清新婉转,语言工整精巧,笔姿摇曳,情韵动人。

(解析:

D.“用语香艳”不恰当。

(二)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完成下面题目。

8.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

营造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9.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0.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03拓展阅读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

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1.《画堂春·寄子由》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词人渴望与弟弟团聚的心情,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词人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词人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词人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18 愚公移山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始龀(chèn)  孀妻(shuāng)  箕畚(běn)

万仞(rèn)穷匮(kuì)亡以应(wú)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苦于)(阻塞)

(2)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曰(家)

(4)杂然相许(皆,共同)(赞同)

(5)其妻献疑曰(提出疑问)

(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土山)

(7)荷担者三夫(三个人)

(8)叩石垦壤(敲。

这里是凿的意思)

(9)始一反焉(才)(回)

(10)甚矣,汝之不惠(太,过分)

(1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地面长的草木)

(12)北山愚公长息曰(长叹)

(13)汝心之固(固执)

(1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15)何苦而不平(愁,担心)

(16)操蛇之神闻之(持,拿)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甚矣,汝之不惠(聪明,通“慧”)

(2)河曲智叟亡以应(没有,通“无”)

(2)一厝朔东(放置,通“措”)

4.解释下列文言虚词。

(1)以

以残年余力(凭,靠)

河曲智叟亡以应(用来)

(2)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3)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4)之

以君之力(结构助词,的)

虽我之死(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5)其

其妻献疑曰(代指愚公)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6)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

而山不加增(表转折,可是)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我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他们)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尚且损毁不了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么多的)土、石怎么样呢?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再增高,担心什么铲不平?

6.按要求填空。

(1)《愚公移山》的体裁是寓言,出自《列子》,这则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4)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综合实践。

“愚公移山”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学习完《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后,班上开展了“‘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不少于60字)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的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

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下面是同学们在此次活动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观点。

观点一: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取。

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

观点二:

愚公移山是开创之举,创造论认为适应环境,顺从环境的实践是低级的;而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实践是高级的。

从认识世界到把握世界再到创造世界,愚公正是认识到山的两边要联系,要发挥两地优势,才做出了创造性的壮举。

愚公的行为是为了改变全村人的命运,只有坚持这种改革才会有创造。

愚公之智走出了心灵的黑暗,找到了光明的方向。

【示例】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目光远大,看到移山乃是造福子孙的大事,如果和智叟一样,只是静止地看问题,目光短浅实乃真愚也。

02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8.“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内容可否去掉?

为什么?

不能去掉,这一内容从侧面说明愚公移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连小孩都过去帮忙。

9.作者为什么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

这个结局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期盼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10.结合全文说说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愚公是一位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思虑周全的老人。

11.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03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年且九十(将要)

B.杂然相许(赞同)

C.河曲智叟亡以应(丢失)

D.飞来山上千寻塔(古代长度单位)

(解析:

C.“亡”通“无”,没有。

1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泥土石头放置在哪里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的地步。

14.用“/”划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

(每句标一处)

(1)操蛇之神/闻之

(2)不畏浮云/遮望眼

15.下列句子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B)

A.告之于帝

B.操蛇之神闻之

C.跳往助之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解析:

A.“把这件事”告之于帝;C.“遗男”跳往助之;D.“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16.下列对《愚公移山》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愚公移山》一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C.《愚公移山》一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是为了突出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D.《愚公移山》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再加上神灵的帮助,一定能成功。

(解析:

D.“再加上神灵的帮助,一定能成功”有误。

17.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解析:

D.表达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

18.请说说“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千寻”的表达效果。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千寻”极言塔高,借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诗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19* 扁鹊见蔡桓公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桓公(huán)  有间(jiān)   腠理(còu)

还走(xuán)汤熨(tàngwèi)火齐(jì)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立有间(一会儿)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成效,功效)

(3)汤熨之所及也(用热水敷治)(用药热敷)

(4)火齐之所及也(调和,调剂)

(5)司命之所属(隶属,管辖)

(6)臣是以无请也(询问)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4.“之”是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多的文言虚词之一,下列各句中“之”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助词,无实在意义)

B.君之病在肌肤(助词,的)

C.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D.汤熨之所及也(助词,的)

(解析:

D.“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5.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6.填空。

(1)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3)体现蔡桓公固执、自以为是的形象的句子是:

寡人无疾。

(4)蔡桓公屡次拒绝扁鹊的善良劝告,表现了他害怕别人知道他生病的事实的心理。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您有病,已经到了肌肉的纹理里,不医治恐怕要加重。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

(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骨髓里的病,是司命神管辖的事,(医生)是没有办法的。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8.说说你对下面这段材料的理解。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它会迅速跳出锅外。

但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升高将最终导致青蛙被煮死。

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跳出来了,或者说没有能力跳出来了。

这就是著名的“煮青蛙理论”。

这则材料告诉我们:

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而易置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答出“要防微杜渐”等相同意思亦可)

02课内精读

9.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蔡桓公生病却固执己见,一再拒绝扁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最终因病情恶化而身亡的故事。

B.“已逃秦”既表明扁鹊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了他的机警,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的蛮横与残暴。

C.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伏有致;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扁鹊医术高明,责任心强。

第一次见桓侯,“立有间”,就做出了“君有疾在腠理”的准确诊断,并给予了桓侯“不治将益深”的严重警告。

10.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后来却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有病需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别人善意的批评与帮助。

03拓展阅读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

“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立有间(一会儿)

(2)臣是以无请也(询问)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

(4)何苦而不平(愁,担心)

12.下列选项中两个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桓侯遂死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君之病在肌肤跳往助之

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面山而居

D.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

(解析:

A.于是,就;B.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愚公;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句末语气词/哪里。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季节变换,才往返一次。

1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甲】文刻画了蔡桓公顽固不化、掩饰错误、不愿改正错误的形象。

B.【甲】文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

C.【乙】文愚公之妻“献疑”,可看出她是反对愚公移山的。

D.【乙】文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20* 捕蛇者说

                

01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啮人(niè)  腊之(xī)  挛踠(luán)

瘘(lòu)疠(lì)嗣(sì)

莅事(lì)日cù(蹙)殚(dān)

号呼(háo)转xǐ(徙)隳突(huī)

相藉(jiè)俟(sì)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可以已大风(止,这里指治愈)

(2)太医以王命聚之(征收)

(3)当其租入(以物抵钱)

(4)今吾嗣为之十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