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6422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级中学1718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7.189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诗人吉卜林在《白人的负担》一诗中写道:

承担起白人的负担,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弟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奴隶(殖民地)的需要。

这表明吉卜林()

A.鼓励欧洲的殖民扩张B.认为欧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C.反对种族歧视的政策D.认为欧洲应该学习殖民地文化

8.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

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A.迪亚士的远航B.达伽马的远航C.哥伦布的远航D.麦哲伦的远航

9.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

“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

……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

”以上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B.世界市场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财富资源的猎取

10.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②工业革命③殖民掠夺④奴隶贸易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1.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

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

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

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12.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

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知识经济B.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全球化

C.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D.工业革命、全球化、新经济

13.“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

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

”由此可知,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B.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D.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14.史书记载:

1873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B.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15.、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1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企业集团。

张謇的企业发展的原因可能是(  )

A.洋务运动的诱导B.外国资本的大力援助

C.西方列强的放松侵略D.“实业救国”爱国思潮的推动

16.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

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采纳了共产党人的建议B.目的是为赢得抗战的胜利积聚力量

C.说明中国开始引进现代企业制度D.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7.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18.据《剑桥中国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

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D.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

19.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起发誓,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起点。

他们的这一举动()

A.超越了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B.是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C.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20.1997年至2001年,我国的股份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7.2万发展到30多万家,截至2002年底,上市公司已达1270家。

这一时期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说明我国()

A.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B.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

C.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加快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1.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

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并行不悖。

这主要反映了()

A.着西装已成为普遍现象B.刻意保存传统文化精华

C.传统服饰有强大的生命力D.着装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2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使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

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名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

材料主要反映了()

A.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

C.时代变迁影响地名更替D.“左”倾思潮死灰复燃

23.1930年12月,胡佛总统说:

“经济萧条不可能因立法行动或政府声明而恢复。

经济的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机体本身细胞即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来治愈,合作行动将加快恢复的进程,萧条的破坏会减轻。

……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

”材料说明胡佛总统对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A.合作共赢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B.通过经济系统自我回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

C.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生活

D.坚决反对罗斯福新政的政治经济措施

24.1932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在竞选演讲中提出“新政”,以此结束经济大萧条,结果以压倒性多数当选为美国新一任总统。

可见,当时美国()

A.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B.国家干预优势凸显

C.继续走出危机困境D.总统选举程序混乱

2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国人民手中。

我们要是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关于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26.“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

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飞机爆发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7.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一直将农业作为特殊行业给予国家补贴。

二战后,欧洲各国和日本也实行农业补贴政策。

这一做法()

A.旨在保护脆弱的小农经济B.是凯恩斯主义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C.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D.表明农业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8.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下降至694.8千克;

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29.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向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30.列宁指出: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是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

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而招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他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员支持实业,最终才促成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得争相购买……机制面粉物美价廉,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中立足、发展起来。

(1)根据材料一支持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4分)

(2)概括材料二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8分)

(3)假如你是1916年某报的记者,请你为荣氏企业的面粉写一句广告词(不超过20字)。

 

32.(24分)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既各具特色又具有共同点。

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的半死得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美国总统)挽救了市场经济。

……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材料三: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材料中所说的俄国“能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

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材料二中的“他”是指谁?

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挽救危机?

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6分)

(4)上述三则材料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结合材料,概括指出两种现代化道路的相同之处。

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

有材料的描述可知,该农具为耧车。

结合所学知识,A为牛耕图,B为西汉耧车,C为翻车,D为曲辕犁。

2.C

本题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产生条件和特点。

由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故①处应填写“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这种经济形式具有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封闭分散、力量脆弱等特点,故②处应填写“封闭分散性”,故C项符合题意。

3.C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根据时间最早处于明末清初时期。

4.D

题干反映清代富商世贾致富后把资金用于值班天地的历史现象,富商巨贾这一行为致使他们未能把资金用于扩大规模再生产中去,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项正确。

5.A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中的“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A项正确;

据材料中“蜀钱以铁钱重”可知,B项错误;

交子的产生和使用与富商的社会地位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6.C

本题考查唐代经济发展状况。

材料反映了从北朝到唐朝中期,饮茶习俗在北方被嘲笑到变得流行,且茶叶多来自江南地区。

联系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A项的“南茶开始北运”;

B项错在“趋于一致”;

宋代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故D项错误。

7.A

材料中“让你们的子弟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奴隶(殖民地)的需要”能够说明英国诗人鼓励英国年轻人进行殖民扩张,所以答案选A。

8.D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565年,西班牙入侵菲律宾后”、“太平洋丝绸之路”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欧洲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B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材料所揭示的历史史实;

结合“太平洋丝绸之路”进一步判断可知,C项不符合题意;

D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符合史实。

9.C

根据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现象,故答案选C。

10.D

11.B

本题考查近代英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化的发展,特别是铁路的启用,推动时间标准化,即全国的时刻表都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人类生活收到标准时间的制约,故答案为B项。

12.C

根据所学,重商主义为商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自由主义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为当年的经济危机提供了施政基础,因此答案选C。

13.D

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均是由政府扶植与支持,或是官督商办,故A项排除;

士大夫阶层的参与确实很低,但不是阻碍洋务运动的根源,其根源应该从制度与文化观念等角度分析,故B项排除;

据材料中“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可得出中国兵不排斥西方技术,故C项排除;

由“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可知,这些受传统教育的人们很少参与,这从根源上体现了洋务运动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阻碍,故D项正确。

14.B

15.D

A是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排除;

B与史实不符,排除;

C是在一战期间,排除;

甲午战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故C正确.故选D.

16.B

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将国民经济纳入国家的统一管理,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就是为赢得抗战的胜利积聚力量,故B项正确;

国民政府采纳了苏联经济体制,A错误;

C项洋务运动就已经开始引进了,错误;

D项题干没有体现.故选B.

17.C

根据材料这一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这份报告通过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要求摆脱旧的计划经济体质的束缚,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8.C

在“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下,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善,C项正确。

材料无法反应工业体系的建立情况,A项错误。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B项错误。

材料无法反应经济工作中出现严重冒进倾向,D项错误。

19.C

小岗村18户农民“分田到户”的做法冲破了人民公社体质的束缚,实际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符合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故A项错误,C相符合题意。

小岗村的试点是农民自发进行的,且在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之前,故B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改变了农村的土地经营方式,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故D项错误。

20.B

本题考查深化改革。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所有制结构认识公有制为主体,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故B项正确;

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是经营方式的转变,不代表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故C项错误;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单由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不能说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故D项错误。

21.C

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变化。

材料“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直接否定A项;

材料无法体现刻意保存文化精华,故B项错误;

由“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可知传统服饰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故答案为C项;

材料中反映了传统服饰占主流,所以盲目崇洋不符合材料内容,故D项错误。

22.C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地名的变更。

材料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名的变更无法体现经济观念改变传统,故A项错误;

材料中徽州市、思茅市的改名说明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命名,故B项错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说明受“文革”影响,“徽州市改为黄山市”等说明与改革开放有关,故C项正确;

材料中体现不出“左”倾思想死灰复燃信息,故D项错误。

23.B

“根本途径”与材料叙述不符,故A项错误;

“经济的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机体本身细胞即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来治愈”说明胡佛主张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萧条,故B项正确;

材料表明当时胡佛仍固守传统的“自有房仍政策”,故C项错误;

D项时间不符。

24.C

依据题干时间1932年,可知当时美国还没有放弃“自由放任”政策。

还没有推行罗斯福新政,故A、B两项错误;

依据题干可知当时美国人渴望走出危机的困境,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总统的选举程序,故D项错误。

25.A

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政策。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危机,为了解决危机,尼克松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这与题干所诉相符,故A项正确;

B项曲解了材料,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扩大福利政策,故C项错误;

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只是减少干预经济,并非完全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故D项错误。

26.C

从材料看,当时美国的生产率猛增,而工人的工资却增加很少,导致工人购买力下降,供需矛盾尖锐,故选C项。

27.B

本题考查国家干预经济。

20世纪20年代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发展现在农业,故A项排除;

国家给予农业补贴,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故B项正确;

对农业生产给予财政补贴,这很明显是在促进农业发展,故C项排除;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以工业为支柱产业而非农业,故D项排除。

28.A

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粮食产量减少,但粮食出口却增多,国家加大粮食的出口是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农业投入问题,排除B项;

1930--1931年苏联正处于“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发展速度很快,C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

29.A

本题考查苏联改革。

材料中这些举措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

该改革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故B项错误;

这些举措不可能消除城乡间的差别,故C项错误;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于1927年,与本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0.D

根据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和取代,A项错误;

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这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不符,排除B;

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政策,并不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项是对新经济政策的正确认识,故选D项。

31.

(1)有利:

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

(2分)

不利:

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

(2)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荣氏企业抓住机遇;

善用营销手段;

产品质量好。

(3)提示:

广告词中必须含有“爱国”、“地质洋货”、“物美价廉”、“中彩头”等主题。

32.

(1)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2)罗斯福;

(1分)

措施:

整顿银行;

恢复工农业生产;

举办救济、公共工程;

保护劳工权利;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分)

特点:

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2分)

(3)措施: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兴办乡镇企业,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格局;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出3点即可)(6分)

(4)相同:

都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认识: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实现现代化的途径;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

(4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