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6426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电视摄像造型手段景别和拍摄角度Word文件下载.docx

镜头焦距越短,画面景别越大。

3、场景空间变化:

被摄体画面纵向空间位置(场景空间的广度和深度)决定景别有变化。

如:

一个有着较大开阔度、广度和深度的空间,需用远景表述;

反之:

一个较小的空间场景,只能用近景系列表达。

1.1.2小结:

不同景别可在同一角度、同一焦距下以与被摄体的不同距离拍得,也可以用同一角度、同一距离上的不同焦距的镜头(或变焦距镜头)来拍摄而成。

景别不同,表现内容和功用均不相同。

事实上,景别的大小决定于导演究竟要给观众看什么,通过景别的变化实现对观众视线的牵引、注意力的转移和情感的变化。

1.1.3电视景别分类:

常见景别(从大到小分)包括: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电影理论也有分得更细的,大致分:

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十种。

通常划分景别只是具体拍摄时,对所拍摄的物体载取一种综合表现,实际上划分是相对,并无绝对。

通常有两种依据分类方法:

一种是具体景物:

以被拍摄景物在画面中所占的画幅面积比例大小为标准。

根据主要被摄对象(画面主体)在画面中的大小比例;

一种是以人为标准:

以成年人身体为尺度标准,以表现或截取人体部位多大范围来划分景别。

目前,多数人倾向于用成年人身高为尺度标准衡量画面景别的划分方法。

各种景别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表现功能,人们在实际创作生活中,对于不同景别,不同艺术表现功能的认识基本上是趋于一致的。

他们分别意味着画面中景物的范围和主体的大小。

在实际工作中,摄像人员可以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目的和不同需要来选择画面的取舍与范围,排除一切多余、次要、繁冗的部分,而保留那些本质的,重要的、能够引起观众充分注意的画面内容。

景别的选择就是摄像者画面叙述方式和故事结构方式的选择,是摄像者创作思维活动最直接的表现。

不同的景别,往往意味着不同的视野、气质和韵律、节奏。

景别的作用:

景别是电视画面创作中,重要的造型手段和制约观众视线有效手段。

(1)景别变化带来视点的变化,满足观众不同视距、视角观看景物的心理要求。

(一种外在形态语言形式)

观众在看电视时,与屏幕距离是相对稳定不变,电视中景别的变化,使电视画面形象时而呈现全貌,时而呈现细部,满足观众视觉感知分析,清楚地建立对呈现物印象。

(2)景别变化可以实现造型意图,使画面表现内容目的性、指向性很强。

因为景别规范和限制了观众视线范围,决定观众视觉接受信息,引导观众去注意和观看事物不同则面,使画面对事物的表现和叙述有层次、重点和顺序。

(3)景别变化是形成影片节奏的变化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景别体现不同画面造型目的,带来视觉不同节奏变化,从而赋予了观众时空调度不同。

显然,体育新闻报道,需快节奏、介绍某一英雄人物需慢节奏,抒缓节拍。

(4)两极景别超距离、超比例的表现,具有某种移情作用。

两极景别带来的特殊画面形式,给予观众审美感觉产生的激发情绪,调动了观众审美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使观众由此发出极为丰富、细腻的联想,使画面最终所表现的不仅仅是画面内所呈现的景物或物体,而且包孕着观众内心世界中与画面形象相联系的所有的认识和情感。

总之,一个电视节目的景别运用是否得当有效,是检验摄像师创作思路是否清晰,表现的意图是否明确,它是检验摄像师重要标尺之一。

1.2远景

远景是电视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

远景视野深广、宽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光和开阔的场景。

远景画面还分为大远景和远景两类。

大远景适于表现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渺茫宏大的自然景观,象莽莽的群山、浩瀚的海洋、无垠的草原等。

大远景的画面特点是开阔、壮观、有气势和有较强的抒情性,画面结构通常简单、清晰。

远景则一般表现较开阔的场面和环境空间,如战争场面、群众集会、田园风光等,远景画面特点是开朗、舒展,一些宏大形体的轮廓线能够在画面中表现清楚。

1.2.1远景画面作用:

[1]画面视野的开阔,能全方位地展示自然景观。

远景画面中有较大信息容量,众多的景物,画面多以景为主,以景抒情,以景表意。

[2]画面场面壮观,能对事件和景物表述有一种量的冲击和震撼。

“量”:

事物数目的量和空间范围上的量两个概念。

远景画面能对事件和景物表述有一种量的冲击和震撼。

能提供一种广阔的视觉空间,以浩大、壮观的视觉感染观众。

[3]常被运用在电视片段落的开头、结尾。

远景在电视片段落开头,一般可以开门见山,用于交待环境、情节氛围,空间展示,给观众以地域气势和环境气势开场,引导观众进入表现主题环境的氛围之中。

在电视片段落结尾,则重于发挥情节的余韵,使观众对前面的人或事有一个思索回味的时间和空间,观众在审美心理上易产生退出感,自然流畅。

[4]远景画面具有渲染环境气氛能力,具有特殊的抒情作用。

如右图所示画面,画面中自然景色,渲染了特殊地域环境,强烈的情绪色彩,使观众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1.2.1远景的拍摄

古代画论说“远取其势”因此,结构远景画面,要从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气势,处理好大自然本身的线条。

现在,航空摄像已经能获得相当清晰、完美的画面,使远景更为壮观。

[1]远景画面注重对景物和事件的宏观表现,力求在一个画面内尽可能多地提供景物和事件的空间、规划、气势、场面等方面的整体视觉信息。

注意表现环境全貌和空间具体关系,画面留有足够时间。

[2]注意场景中规模、范围和细节表现。

在电视片中常以远景镜头作为开篇或结尾画面,或作为过渡镜头。

但是,由于电视屏幕较小,远景的表现力在屏幕上有所损失。

这就要求摄像者处理远景画面时删繁就简,目的性要强。

[3]注意处理好画面中地平线位置。

[4]注意镜头运动速度,一般放慢、要平稳、均匀。

[5]拍摄远景时,要注意调动多种手段来表现空间深度和立体效果,所以远景拍摄尽量不用顺光。

注意调动光圈,多选逆光、侧逆光来形成丰富的影调层次,显示空气的透视效果,且注意选择前景并注意画面远处的景物线条透视和影调明暗,避免画面的平板一块,单调乏味。

1.3全景

全景──表现被摄人物全貌或某一场景全貌。

全景画面是一种最基本的介绍性景别,能将被摄体全貌表达清楚,特别是纪实新闻拍摄中,最能直接表现其外观整体形象。

全景画面与远景相比,有明显内容中心、结构主体。

重视特定的环境中某一具体对象全貌等。

所表现的被摄体、场景全貌,充当了介绍、记录等角色。

1)画面特点:

注重画框内主体的整体结构和表现意义;

与远景相比,全景要有主体中心或结构中心;

重视视觉轮廓形状和视觉中心地位。

一棵树、一个球场、一个广场等,都是特定场景。

全景是电视画面构图中集纳造型元素最多的一种景别。

在电视剧中用于表现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全景画面,主要人物全身,活动范围较大,体型、衣着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较清楚,环境、道具看的明白,通常在拍内景时,作为摄像的总角度的景别。

是不可缺少的镜头,大多数节目的开端、结尾部分都用全景或远景。

远景、全景又称交代镜头。

1.3.1全景的作用:

[1]能表现一个事物或场景的全貌。

表现某一物体的完整形象,使观众对所表现的事物和场景有一个完整的观照和印象。

在纪实性片子中,全景画面无间隔地直接再现被摄体和场景全貌特点,使其充当了介绍、记录、表现的重要角色,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

天安门、悉尼歌剧院、人民大会堂、一只茶杯等,都需用全景表述。

[2]能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

人是电视艺术表现的中心,人的形体动作是决定人物性格、情绪和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的重要因素。

也可通过特定环境、特定场景表现特定人物。

如图:

表现足球运动,通过全景表述相互间关系,表现运动员矫健奔放形体较为清晰。

[3]能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人的形体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具有语言和文字所难以描述丰富而细腻的表现意义,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传播符号。

例如:

杂技表演,舞蹈表演等,都是一种形体动作的无声语言,传达出信息符号

[4]能表现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

全景画面同时提供了两个重要形象,一个主体、一个是背景、一个是人物、一个是环境,两者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因主体与环境同等重要,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A环境对人物身份具有某种规范和说明作用

如;

穿白大褂的女子,若处在没有特点的环境中,又没有语言和文字说明,对她身份的解释可能是多样的,可能是药剂师、是医护人员、计算机软件人员、生物工程实验师或者是保育员、食品生产线工人等等,只有她所处的环境特殊时,其身份才能被确定。

B环境对人物的情绪、性格及心理活动具有映衬、烘托和外在化表现的作用。

一对青年在桃花盛开的树林中跳跃奔跑,其心情在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地表现。

[5]能在一组蒙太奇镜头组接中,全景画面具有某种定位作用。

全景画面能使观众对某一场景的全貌产生一个总体印象。

这种总体印象不是由若干个局部中景、近景所拼接起来的,不需要经过想象来形成,而是被观众视觉所直接感知的。

表现人民大会堂,只有站立在高处拍摄会堂全景,观众才能了解会场的全貌。

如果用若干个小景别表现出会堂的全貌,虽能形成“完整的印象”但不直观。

1.3.2全景的拍摄

全景主要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或被摄人体的全身,同时保留一定范围的环境和活动空间。

全景画面与远景相比,有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主体,重视特定范围内某一具体对象的视觉轮廓形状和视觉中心地位。

一般来说,全景画面是集纳构图造型元素最多的景别,因此拍摄时应注意各元素之间的调配关系,以防喧宾夺主。

全景往往是一个场面中的总角度,制约着该场面镜头切换中的光线、影调、人物运动及位置。

拍摄全景时,不仅要注意空间深度的表达和主体轮廓线条、形状的特征化反映,还应着重于环境的渲染和烘托、表现出被摄体的一般性质及其空间位置,表现出周围环境与被摄主体的相互关系。

“缺边少沿”是指拍摄中景和全景时,主体应该保留的轮廊线被挤出画面之外。

有的会场全景,会标两头各挤出一两个字;

有的人物不是缺一只耳朵就是没有额头;

有的建筑物本来是按全景景别取景,却是“缺边少沿”,全景不全。

拍摄全景时,摄像人员应善于选择适当的前景来帮衬内容表达并加强纵深感,选择与主体不同色调的背景来衬托主体、突出主体;

此外,该场景其他小景别画面的色调和影调应以全景画面为基础,并注意所有画面总体光效的一致和轴线关系的一致。

1.4中景

中景是人们互相交流时正常视距的景别。

所谓正常视距,也就是正常的观察,既不是极目远眺,也不是凝神细看。

中景表现的内容是人的膝盖以上的大半身,或是景物较大的局部着重于表现人物上身的动作和多人之间的交流,展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表现环境的作用降到次要的地位。

以人物活动为主的蒙太奇段落,都较多地使用中景,特别是采用移动摄像的手法,跟移拍摄行进中的人物对话,采用中景画面,可以清楚地表现人物的表情、手势,又可以避免人物的手臂出画。

有的人打比方说,用一组中景画面来表现人物的活动,好像是一个人以平静的心态娓娓道来,叙述一段故事,因此,一般也把中景画面称为叙事性画面。

这种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景的叙事功能,但也从另一个方面指出了中景抒情性较差的局限性——表现人物紧张、激动、忧郁、苦闷、哀怨、惆怅等情感,中景则不如近景和特写。

1.4.1中景的作用:

[1]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手臂的活动范围。

手及手臂是人体交代情感,表达意思较为活跃和多变的部位,人们传递信息常以手势互助。

哑语完全依靠手势和表情。

对于人的手臂活动,用全景则过大,用近景则太小,而用中景既表现的清晰又最佳。

中央电视台中午11·

50新闻《哑语新闻》,人物手势动作,传达出一种情感。

[2]表现物体内部最富有表现力的结构线。

中景已不再以表现被摄主体外沿轮廓为己任,外沿结构的线条因素大大下降。

而重点加强其内部结构为表现因素。

蓝球运动员,场上竞技动作表现清晰。

中景画面消弱了物体外沿轮廓线的表现因素,加强和突出了物体内部结构线条的表现因素。

[3]常被用作叙事性的描写。

在有情节的场景中,中景画面可以使观众看清楚人物上半身的动作和情绪的交流,看清交流双方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常被用作叙事性的描写。

电视中,对话、谈话类节目表现人物情绪、身份、相互关系,空间位置,中景交待得非常清楚。

成为一种叙述性描写。

1.4.2中景的拍摄:

中景常常以动作情节取胜,环境降到次要地位,如果是静的物体,也总以该对象中最有趣味、最引人注意的部分为表现主体。

比如:

主持人的面部表情。

在拍摄中景画面时,必须注意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现象、表情和动作,使人物和镜头富于变化。

特别是当所表现的人物上半身或人物之间情绪的交流、联系处于运动状态中时,这种情节中心点的不断转换要求画面构图随其变化而变化,要始终将情节的中心点处理在画面的结构中心位置。

这就对拍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对中景画面所表现的基本空间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而且还必须能够随时审视被摄人物的动作变化和情节中心点的变化,把握这些无形的线条所组成的结构关系。

当中景画面的拍摄对象是物体时,就需要摄像人员把握住物体内部最富有表现力的结构线,如何用画面表现出一个最能反映物体总体特征的局部,对摄像者来说就不仅是一个电视画面构图的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能力问题。

1.5近景

近景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成为近景。

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离观察人物的体现,所以近景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细微动作。

也是人物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景别。

近景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是刻画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景别。

电视节目中节目主持人与观众进行情绪交流也多用近景。

这种景别适应于电视屏幕小的特点,在电视摄像中用得较多,因此有人说电视是近景和特写的艺术。

近景产生的接近感,往往给观众以较深刻的印象。

.5.1近景的作用:

近景画面的功用:

[1]近景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

人物处于近景,眼睛是最重要形象元素。

人物面部肌肉的颤动,目光的移动,眉毛的挑动。

“喜、怒、哀、乐”各种神情都一览无余地被表现,内心波动所反映到面部的微妙变化显而易见。

特别是对人眼作为“心灵的窗口”,近景画面是重视刻画的地方。

近景带来视距的缩小与逼近,使观众与被摄人物间的心理距离也缩小了。

面部的肌肉颤动、目光的流动、眉毛的抖动等,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一个成功的近景会给观众以震撼,一个失败的近景会使观众产生反感。

例如,手术中,不必用近景或特写某一局部,观众有时不愿意去观看。

[2]近景画面能拉近被摄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容易产生一种交流感。

近景人物画面的大小,在电视屏幕上与真实环境中人物的形象的大小相近,就好象与朋友间交谈,从而缩小了观众心理上的距离感。

新闻播音员多以近景画面出现,这样观众心理上感到亲切、可信,直接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感和现场感。

[3]近景充分利用画面空间近距离和画面范围指向性,表现物体富有意义的局部。

一个物体其整体作为一个独立物存在,具有它完整的意义和价值。

但其内部及各部分的意义并不是平衡,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能在近景中看清局部得到视觉的满足。

1.5.2近景的拍摄

拍摄近景画面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保证近景画面的细部质量。

由于近景画面清楚,人物表情、动作、神态和手势等,都需适当保留空间,对聚焦要求严格,近景主要用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物体的细腻质感。

“近取其神”、“近取其质”都说明了近景表现的特点。

用近景拍摄物体时要运用好光线,表现好物体的纹理、质地。

2、展现人物面部的细微变化,直接影响人物的塑造,拍摄中应避开分散注意力的背景,注意被摄对象的“出戏”现象,适当多拍或者采用交流、停机的方式。

人物近景,面部表情是画面的主要内容,眼睛成了画面的中心部分,所以近景人物要处理好眼神光,以眼传神。

3、由于近景人物面部看的十分清楚,人物面部缺陷在近景中得到突出表现,在造型上要求细致,无论是化装、服装、道具都要十分逼真和生活化,不能看出破绽。

近景中的环境退于次要地位,画面构图应力求简单,色调统一,避免背景喧宾夺主,特别要注意避开背景红那些明亮夺目分散观众注意力的物体,让主体人物始终处于画面结构的主导位置。

避免杂乱的背景夺视线,因此常用长焦镜头拍摄,利用景深小的特点虚化背景。

人物近景画面用人物局部背影或道具做前景可增加画面的深度、层次和线条结构。

近景人物一般只有一人做画面主体,其他人物往往做为陪体或前景处理。

1.6特写

特写画面是利用长焦距或近距离短焦距拍摄面成。

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

特写亦称之为特别写照(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细节刻画)。

特写镜头画面的下边框在成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其他被摄对象的局部称为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被摄对象充满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

背景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消失,特写镜头能细微地表现人物画部表情。

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的视觉感受。

主要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

演员通过面部把内心活动传给观众,特写镜头无论是人物或其他对象均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

在故事片、电视剧中,道具的特写往往蕴含着重要的戏剧因素。

特写是将被摄体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本身就有一种强调和突出的意味。

常用来从细微之处揭示被摄对象的内部特征及其本质内容,准确地叙述事情,达到直接影响观众心理。

特写画面内容单一,细节突出,达到透视事物深层次的内涵。

一个人物面部特写,可从人面部眉毛、神情、视线及动作中体现出凝重神态,刚毅的性格丰富的情感等。

特写放大了细部是给观众一种生活中不常见到的视觉感受,对观众有特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一只手特写,拟乎象征着一种力量,一种权力;

一只眼睛,一双脚。

可造成一种悬念,吸引观众。

1.6.1特写的作用:

特写画面的表现功用:

归纳有两点:

选择与放大

所谓选择就是将人和物从周围环境中强调出来,从“整体中抽出细节”;

所谓放大,就是让观众逼近画面对象,窥查细微表情传达的心灵信息,或是细部特征。

(人物细微表情、人物形体、动作细节等)

相当于观众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物或物体细部的景别,表现的内容是人物或物体的某一局部细节,具有强烈的夸张色彩。

在各种景别中,特写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每一个特写镜头在一个蒙太奇段落中,大都代表这一组镜头的高潮,它使这组画面的表现力达到了顶点。

[1]特写使画面内的形象单一、鲜明、视觉效果醒目。

特写是通过排除一切多余形象,突现事物最有价值的细部,强化观众对所表现的内容形象的认识,引起观众对画面形象的注意力。

人的面部表情:

笑、哭、人的面部特写。

更确切说,能揭开人物更深层次、更富有情感的部分。

特写是表现质地的景别。

[2]描写、突出事物的细部特征,达到透视事物深层,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由于细节的描写是电视节目表现生活,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突出显现细部特征,达到透视事物深层次,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世界爱好和平人反对战争。

1999年5月,北约野蛮轰炸我国驻南使馆,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不幸遇难,当时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中,画面表现首先是对两位死者生前所住卧室的断墙残垣进行了全景式表达,镜头逐渐移到墙壁上贴着尚依稀可辩的红色“喜”字推成特写画面。

这一画面不仅告诉了观众,这两位烈士是刚刚新婚不久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他们如此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却无端地被北约炮火炸死,永远离开了人世。

它增强了观众的悲愤情绪,更加深了观众对北约暴行的痛恨。

[3]特写是人物面部的直接表现,揭示人物复杂多样的心灵世界。

特写手段能揭示人的最隐秘最短促的心灵表现。

如:

一名贪污受贿犯,在接受审问时,面部表情若无其事,百般狡辩。

摄像机将镜头推到其手部特写,记录下他拿着香烟手地颤抖,揭示出他内心的恐惧。

这就揭示其复杂心灵。

画面的放大造成一种视觉的冲击力,造成画内形象向画外的延伸,触目惊心,引发观众联想和思索。

[4]特写画面能准确表现物体质感、形体和颜色。

远景注重“量”的表现,特写注重“质”的表现。

花有红、绿、黄之分,人的皮肤,老人与孩子;

男人与女人;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他们间皮肤病质感是不相同的,年龄、职业,性别一眼就能观察出来。

特写画面在准确地表现被摄体的质感、形体、颜色等方面也很重要。

特写画面更讲究物体“质”的表现,特写画面表现景物时,可把近距离才能看清楚的极微小的世界放大呈现出来;

表现物体时,可将其全部细节展现与观众面前,让人不得不仔细去看。

而表现好物体的质感,可以调动观众的触觉经验,加强画面的感染力。

[5]特写画面常用于电视编辑中转场,形成节目的节奏。

特定画面从生理上给人一种近距离感,从而调节人的视觉节奏感,增强了影片节奏,给人一种抒情与情绪交流效果。

由于特写分割了被摄体与周围环境的空间联系,常被用作转场镜头。

利用特写画面空间表现不确定和空间方位不明确的特点,在场景转换时,将镜头画幅由特写打开至新场景,观众不会觉得突然和跳跃。

1.6.2特写的拍摄

拍摄特写成功的关键在于独具慧眼的观察力,能抓取一些值得特写的局部,以打开观众窥见事物内在的窗户。

近摄镜、长焦镜和显微摄像使特写越来越精微,使观众观察微像世界的奥秘变得越来越容易。

有时为了拍摄人们无法接近的物体可将镜头推成特写,用长焦镜头去有效地压缩物体与镜头间的纵深距离,虽然这样会产生对纵向运动物体表现动感削弱、肩扛不易稳定和色彩还原不饱和等现象,但它不失为在此情况下缩短被摄物与镜头距离的有效手段。

同时它也是人物采访和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