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6437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语文新课程导学

教学目标:

向同学介绍语文及语文的特点,介绍学习语文新课程的目标及学习的主要方式,提出学习的要求。

教学重点:

介绍学习语文新课程的目标及学习的主要方式,提出学习的要求。

教学方式:

教师介绍为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及新学期祝福:

自我介绍。

新学期祝福设计:

同学们,步入初中大门,你们将开始人生中最珍贵、最美丽、最精彩的的一段人生,为了表达我最真诚的祝福,我送给大家一首我自己写的打油诗:

展示.课件。

祝福三年后你们收获最美丽的人生。

二、新课程简介:

1、 让同学明确什么是语文?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

“口语学习为语,书面学习为文”,语文是科学,它博大精深,语文是艺术,它灿烂辉煌。

2、语文课程的特点:

工具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语文的几个基本能力?

(1)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2)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确400万字以上。

(3)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4)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断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5)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要具备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4、树立信心,学好语文。

三、学习要求

同学们学习时注意三点:

1、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主动预习,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课上认真听讲,及时作笔记,认真巩固复习;2、学会阅读方法;3、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学习用具要求:

1、 字典、词典。

       2、文言文翻译书。

   

3、多读报刊杂志,古今中外小说、名著

  4、笔记本1个,听写本1个,作业本2个,作文本2个,周记本1个。

四、作业:

1、准备学习用具    2、预习《在山的那边》,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语文七年级新课程导学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重庆市巫溪县文职中小张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播放《国歌》的音乐。

2、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

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

3、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4、板书课题与作者。

5、分析课题的朗读方法。

A如果别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我国的国民雄健的两种情况时,那么你会怎么读标题?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B如果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膛来战胜困难,那么你又怎么读标题呢?

哪个词语该重读?

(“雄健的国民”重读)

二、简介作者与历史背景。

1、同学们?

读完课题,你们已经知道了本文的作者是李大钊,那么有谁知道关于李大钊的知识呢?

学生回答后补充:

李大钊,李守常,河北乐亭人。

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学于早稻田大学。

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3月,在北就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李大钊不公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位学者和诗人。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

2、简介历史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

企图动员更多的人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事业成为全民事业。

三、范读课文。

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

下面听教师范读。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

思考:

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2、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给下列字词注音。

逼狭崎岖阻抑

(2)出示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其经历亦复如是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奇绝壮绝的境界老于旅途的人

以成其浊流滚滚魄势阻抑

3、初步把握语言特点。

(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4、“艰难的国运”的含义:

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

----------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5、初读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呢?

五、重点研读。

1、理解“雄健的精神”。

(1)导入:

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刚才有同学说出了这篇课文较多地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

那到底用了哪些比喻呢?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析分析。

例: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2)指导:

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

那谁来说说这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呢?

(这雄健精神是:

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

(3)这些比喻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呢?

(豪情壮志)

2、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

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D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3、激发学生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带着崇敬之情朗读课文。

(1)导入:

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同学们,难道像李大钊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崇敬吗?

下现,我们一起朗读一则名言。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2)男、女个一名担任领读,读第一段。

第二段由全体女同学朗读。

男同学读第三段。

第四段男女生轮读。

第五段由领读来读首句,后几句由男女生齐读。

六、拓展延伸。

1、导入:

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七、结束新课。

同学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无前。

让我们记住李大钊的一句名言吧: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比喻: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雄健的精神:

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

雄健的国民:

勇敢、执著、爱国……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新课标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2.扁鹊见蔡桓公(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

目标3。

2.难点:

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

”讳”的意思是:

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

”忌”:

是嫉妒,猜忌。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

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的结果如何呢?

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

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

(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

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1)同义有别

疾:

小病病:

大病

(2)古今异义

走古义:

跑今义:

行走复古义:

再一次今义:

重复

益古义:

更加今义:

有好处索古义:

寻找今义:

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

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布置作业:

A:

课后练习二三

B:

默写本文。

22.扁鹊见蔡桓公(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

目标12。

2.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

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

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

按时间顺序。

3.提问:

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

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

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桓侯遂死。

5提问:

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它告诫人们: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抽几份班上交流。

五、板书

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六、作业

A类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

2.预习《狼》

22扁鹊见蔡桓公(第一课时)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单元·单元要点分析·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痛苦的悔恨。

这个单元的故事,有的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有的展示他们成长的历程,这些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语句,要用心揣摩和理解,并尽可能多地积累下来,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

·教学设计·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 迅

   学习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

   

(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确凿(zao)菜畦(qi)攒(cuan拗(ao)桑葚(shen)蟋蟀(shuai) 臃肿(yong zhong) 脑髓(sui) 书塾(shu) 博学(b6) 蝉蜕(chantui)缠络(chanluo) 竹筛(shai) 觅食(mi) 渊博(yuan) 鼎沸(dng)人迹罕至(han)绣像(xiu)锡箔(bo)

 2.解释下列词语:

 

(1)确凿:

确实。

 

(2)似乎:

副词。

有“好像”、“仿佛”的意思,表示可能,不确定。

 (3)倘若:

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注意]多用于书面语。

   (4)缠络:

缠绕联结。

缠、络同义(缠绕)。

   (5)趣味:

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6)牵连:

本课指牵扯,纠缠。

   (7)高枕而卧:

成语。

枕头垫得高高的安心睡觉。

比喻无所顾虑。

今多比喻不加警惕。

也叫高枕无忧。

   (8)得失:

本课指成功和失败。

   (9)和蔼:

形容态度温和的样子。

蔼:

态度亲切。

   (10)恭敬:

对长辈或客人严肃而有礼貌。

恭敬同义。

   (11)质朴:

朴素踏实,不做作。

   (12)渊博:

学识精深广博。

渊:

深;博:

丰富。

   (13)陆续:

动作或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地进行。

   (14)相宜:

适合。

   (15)倜傥:

洒脱,潇洒,不拘束。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

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

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

初学医,后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部员、佥事等职。

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

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里近一千万字。

   选自。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

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正课

   1.质疑: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

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

   2.质疑: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

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

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

从“出门向东”到完。

   ’

   (3)过渡段:

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质疑:

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

没有矛盾。

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