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6667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杰老师侃哲学之人性论Word下载.docx

人类的活动比其他生物复杂许多,但是究其本质,和其他生物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很多富人孜孜追求巨额财富,这些财富远远超过了维持本人生命活动的需要,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追求财富的目的有了变化,他们的这种行为,仍然是为了给生命体创造更优越的生存条件,其实质并没有什么变化。

也就是说,比尔盖茨积累财富几百亿,和小松鼠为了过冬储存一窝的松果其本质是一样的。

第二节“生”的涵义

“生”的第一层涵义就是指生命个体作为生命体的存在。

我们通常所说的“张三死了”,就是说张三的肉体消亡了,说“李四还活着”,就是指李四这个生命个体还以生命的形式存在着。

这是“生”的第一层涵义。

“生”还有延伸的涵义:

张三死了,但张三的孩子还活着,我们会认为他的生命还在延续,这是生理意义上的“生”。

“生”还有一层含义,是纯粹精神方面的涵义:

王五死了,并且没有后代,但是王五有好几本专著成为经典读物,在他死后依旧在世界上流传,我们说王五还活着,他的精神还活着,活在他的思想和著作中,这是精神意义上的“生”。

因此,达到永生的途径并不只有传宗接代这一条途径。

刘晓庆不愿意生孩子,是不是就可以说她去世之后刘晓庆这个生命体就彻底消失不复存在了呢?

不是的,她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活在自己的作品中,她的肉体不存在了,但她的精神、灵魂还有影像都存在着,后人在观看她的电影的时候,都会知道刘晓庆曾经是一个多么美丽而独特的女人。

为了达到永生的目的,人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第一种是我们普通人常常不自觉地践行的方式:

创造新生命,传宗接代,这可以使我们的生命生生不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第二种,献身某种不朽的事业,只要事业在,我们的精神、灵魂就会延续;

第三种,为人类做出伟大的贡献,如此,只要人类还存在着,这些做出贡献的人就会象星星一样永远闪耀在人类的历史中,接受万众景仰和崇拜。

第三节幸福和快乐不是生命的终极目的

很多人看到这一节的标题,一定会觉得大跌眼镜。

“幸福”、“快乐”!

多么美好的两个词!

别说亲自体验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了,单是看到这两个词,我想很多人心中都会觉得很舒畅。

许多人把快乐和幸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甚至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个“幸福指数”的概念,并建议政府把原先孜孜以求的“GDP”,换成“国民幸福指数”,将后者作为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各项政策的试金石,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社会的进步程度,不能看GDP的多少,而应该看国民幸福与否。

那么,什么是幸福和快乐呢?

幸福和快乐是两个概念有点相近的词,是指在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得到较充分的满足的时候人所达到的一种心理状态,两者都属于人的主观感受,不同的是快乐的情绪化更强一些,更表面化,幸福则更深沉一些。

幸福和快乐都是人的需求得到较充分的满足时的一种心理体验。

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谈到人的需求和欲望。

需求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发动者,人在产生了一种需求而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就会积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

先产生欲望,然后在欲望的推动下选择某种生命活动,通过生命活动满足需求。

从需求的产生到满足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一个循环结束之后会产生新的需求,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如此周而复始。

人是不可能长久地处于幸福和快乐之中的。

只要有新的需求和欲望产生,幸福和快乐的状态(也就是需求被充分满足的状态)就会被打断,在需求和欲望没有被满足之前,人的生理和心理就会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这个时候人的感觉不会是快乐也不会是幸福,而是欲望和需求迟迟得不到满足带来的痛苦。

直到需求和欲望发动新的生命活动并满足了需求和欲望之后,人体才能够进入新的生理和心理平衡。

让我们想想人如果长期处于幸福和快乐的状态会怎样:

幸福和快乐状态中,人应该不会有新的需求和欲望产生,或者说至少是没有新的重大的需求和欲望产生,没有需求和欲望,就不能发动新的重大的积极的生命活动。

一个不再进行积极生命活动的人,还能算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人吗?

如果人们把幸福和快乐作为唯一的终极目的,那最终的结果就是人成为一具僵尸:

没有需求没有欲望也没有活力的“死”人。

所以说人类从远古繁衍生存至今,幸福和快乐只是通往终极目的道路上的一个一个的小站,在这些小站短暂停留之后,人要继续赶路,朝着生命的终极目的:

第二章人性的底色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探讨人的最基本的特性。

第一节利己是人的第一本能

前面我们讲了,生命体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生”,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所有的生命个体都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生命自身的生存和成长。

那么,生命个体都需要什么种类的物质来延续生命呢?

这个只有生命个体自身最清楚。

通常,生命个体通过对自身的欲望的感知来了解自身的需要。

比如,人感到渴了,这是身体缺水的信号,这时人知道需要给身体补充水分了;

人感到饿的时候,就是需要吃东西了。

其他的生命也具有这种感知欲望的能力,这种能力很显然是在生命进化中通过自然选择而获得的。

生命具有了通过自身欲望感知身体需要的能力,就可以采取行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渴了就去寻找水源,饿了就去寻找食物。

要继续生存下去,生命个体必须时刻听从自身的召唤,想方设法地满足自己身体的需要。

如果不这样做,生命个体会很快丧失生存的条件,走向死亡。

生命个体这种以自身需要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就叫做“利己”。

人类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最高级的一种生命形式,但是人类仍然是生命的一种,与其他生命一样具有利己的本能。

为什么说利己是人的第一本能呢?

因为大自然对生命的“设计”就是这样的:

利己的本能让生命体通过自己的行动首先满足自身的生存和成长的需要,让生命体自己对自己负责。

这是一种高效率的运转方式。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态的时候,时常用“生活自理”这个词,就是说依靠自己来满足自身的日常生活需要是很重要的。

利己的本能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这样的:

身体缺少某种物质的时候,就会发送信号给大脑,大脑接收到信号之后,就会发出命令,让身体采取某种行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各个部分是联通的,共用一个大脑,依靠自身来解决自身的问题会很方便,效率也很高;

如果依靠他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那就要绕一个大弯路:

甲的身体产生缺少某种物质的信号,这个信号先发送到甲自己的大脑,甲自己的大脑接收信号进行分析,然后用表情或者语言将自己的需要告诉乙,乙的感官接收到信号,将信号传给乙的大脑,乙的大脑对信号作出判断和分析,然后向乙的身体发出命令,让乙作出满足甲的需要的动作。

这后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显然效率低多了!

物竞天择,效率高的工作模式自然会得到发扬,效率低的就被摒弃!

所以,现在还在地球上存在的生命体,有一些在年幼时会需要母体的照料,但一旦成长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离开母体,自谋生路。

因此,自己对自己的生存负责,是一种高效率的工作方式:

利己本能意味着高效率。

一个人,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不需要社会给予额外的补贴,那他就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第二节利己不等于自私

有同学可能要问了:

你说利己是人的第一本能,难道是在宣扬“自私有理”吗?

且慢,我所要说的绝对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在汉语的语境里,利己和自私这两个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有关联,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涵义:

利己是个中性词,自私却是个贬义词!

利己和自私是不能等同的!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利己和自私的区别:

一个人,在工厂打工,到应该发工资的时候,老板却拒绝支付工资,该打工者于是拒绝继续工作,因为他不肯为老板白白干活,他说自己是为了养活自己才工作的,不是为了为老板创造财富。

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打工者是利己的;

另一个例子:

一个农民,养了十几只羊,在田野放羊的时候,如果看到周围没人,他就把羊赶到别的村民的庄稼地里,让羊啃食别人的庄稼,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农民是自私的,因为他在谋取自己利益的时候,选择了损害他人利益的手段!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利己和自私的区别了:

利己者的行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自私者却以损害他人或者社会的利益为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人们常常讨论人性的善恶,其实,利己不是恶,自私才是恶。

第三节利他也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说利己是人的第一本能,并不等于说人只懂得为自己着想。

人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如果每个人都只顾及自己的私利,人类社会根本就无法运转。

因此,人除了利己的本能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利他的本能。

人不仅能够为他人着想,还能够为了其他的生命个体或者社会群体的利益奉献自己甚至牺牲生命。

爱就是一种典型的利他的情感,爱的表现形式就是利他。

世人常赞叹母爱的伟大,母爱这种本能,是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的,它不是什么教育家从外界灌输进母亲的脑中的,而是在孕育和生产的过程中在激素的作用下从心灵深处内生出来的,是骨子里带着的,母爱的力量非常强大,任何外界因素都不可能改变它,因为母爱是本能。

人的利他的本能还表现在其他的场景中。

在发生战争的场合,一个战士为了保护战友或者为了战斗的胜利,可以豪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灾难面前,比如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的关键时刻,许多的男人们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孩子和妇女;

还有担负保卫领袖职责的保镖们,他们随时准备着为领袖抵挡暗枪冷箭,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不仅是保镖职业伦理的要求,也是人本身的利他本能的一种体现。

当然,牺牲自己的生命保全他人只是利他本能的一种极端的情形,在日常生活中利他的表现也随处可见:

比如见到盲人过马路去帮一把,看到有人拉车上坡去帮忙推一下,见到有老人摔倒了把老人扶起来,等等。

你可能会说,这是社会教育的结果。

主流社会确实是这样教育大家的,但是,如果人的心灵中没有“利他”的种子,就是天天用水去浇灌,也是开不出利他的花来的。

第四节利己本能第一位,利他本能第二位

我们说利己和利他都是人的本能,并不是说利己和利他的地位是相等的。

一般来说,利己的本能总是优先于利他的本能。

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两者的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母爱是一种利他的本能,刚生下孩子的女人就会进入哺乳期,这个时候,有喂养孩子经验的妈妈就会给刚做了母亲的女儿做许多好吃的,这主要是为了让新妈妈快点分泌乳汁。

新妈妈摄入的营养物质首先要满足母体的生理需要,如果满足了母体生理需要后还有剩余,这些多余的营养就会转化成乳汁来喂养孩子。

如果产妇摄入的营养还不够满足自身的需要,那就不会有乳汁产生。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利己是利他的前提,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只有先满足了自己的生存需要之后,才能有精力去帮助他人。

第五节个体与群体

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一般情况下,个体与个体之间常常是存在竞争关系的。

在存在竞争关系的社会生活中,需要个体发扬自己的个性,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

但是,某些情况下,群体的利益会高于个体的利益。

我举个例子说明这一点。

比如,学校要举办一个演讲比赛,要求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发表演讲,这个时候,每个参与的学生就要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个性,为赢得比赛而努力表现自己;

然而,如果是一场拔河比赛,就不同了。

拔河比赛要求以班集体为单位,为了班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要求班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要听从指挥,向一个方向使劲,这个时候,再讲求发扬个性就不合时宜了。

什么时候需要牺牲个体的利益?

那就是在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时候。

什么时候群体利益会高于个体的利益呢?

举个例子:

在发生战争的时候。

遇到战争,特别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被侵略而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如果没有个体作出牺牲去抗击侵略保卫家园,那么作为群体的整个民族就会灭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为这个民族一分子的个体也会丧失生存的条件。

第六节自我的放大

一般情况下,自我这个概念指的是生命个体自身,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自我”这个概念的外延却会扩大。

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社会曾经流行过两个词:

“小我”和“大我”,意思就是说,同样是“我”这个词,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有一种最受欢迎的赞美别人的方式,就是夸奖他们的孩子:

“你的儿子比你聪明!

”“你女儿比你漂亮多了!

”“被贬低了”的父母不仅不会生气和懊恼,心里反而会比吃了蜜还甜,为什么?

通常,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比较很容易导致嫉妒,为什么子女和父母的比较结果却不一样呢?

这是因为父母们早已经把自己的孩子看作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为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就叫做自我的放大。

把自我的范围拓展到子女,是最常见的放大自我的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的第一次放大。

通常情况下,自我的放大是沿着血缘这条纽带来进行的。

如果具备了某种条件,自我就会继续放大。

比如,家庭甲与家庭乙发生了矛盾或者利益冲突,家庭甲中的成员,包括父亲、母亲,包括兄弟姐妹,不管他们平时在家里如何打斗和竞争,这时都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家庭乙也不例外。

这个时候,自我的外延就从亲子延伸到了整个家庭,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把自身看作了整个家庭的一部分,家庭的利益和个体本身的利益重合,这可以称作自我的第二次放大;

只要条件具备,自我还会继续放大:

从个体放大到整个家族,再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

 

第三章欲望

第一节欲望和需要

欲望和需要关系密切,但是,欲望和需要不是一回事。

需要是人的大脑基于生理和心理的信号对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所作出的一种判断,比如,人口渴了,这个信号传到大脑那里,大脑对这个信号作出这样的判断:

需要补充水分,而这个判断就叫作需要;

欲望则是人欲以积极行动来满足人的生理或心理需要的一种心理态度,比如,大脑作出需要补充水分的判断,紧跟着就会产生欲积极满足这种需要的心理冲动:

我要喝水。

在这个例子中,“需要补充水分”是需要,而“我要喝水”是欲望,欲望来自于需要,这就是需要和欲望的联系和区别。

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和心理的两种,相应地,人的欲望也分为想要满足生理需要的欲望和想要满足心理需要的欲望。

比较典型的欲望有下面几种:

食欲、性欲、物欲、爱欲、情欲、权欲等等。

下面我们分别对几种比较典型的欲望展开论述。

第二节性欲

性欲,是欲以积极行动来满足身体对性快感的需求的一种心理冲动,即要与其他个体(或者自身)发生性行为或者性接触的愿望。

性快感是释放生理紧张的一种途径。

人到了青春期,由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育成熟,在性激素等的作用下,会周期性地产生一种生理性紧张,好比水流流向封闭的大坝,水位升高,对大坝的压力就变大。

如果打开大坝的闸门,让水流泄掉,那么加在大坝上的压力就减小了。

性快感的获得就好比开闸的过程,能消除性激素作用下的生理紧张,暂时恢复生理的平静状态。

性快感是一种极度强烈地愉悦感受,天下的雌雄生灵莫不为此而神魂颠倒,那么,这种“极乐世界”是生命的终极目的吗?

不是。

所谓快感不过是生命在通向目的的道路上顺便采摘到的一朵小花,是因为生命所选择的方向正确而从造化那里获得的一点小小的奖赏,这个方向、这个目的是什么?

是“永生”。

生命通过两性的性行为可以达到繁衍后代延续生命的目的,于是,两性的性行为得到鼓励,而这奖品就是进行性行为时产生的快感。

因为通常情况下性行为是快乐的,所以,地球上的生灵们才乐此不彼,由此,新生命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地球才一直欣欣向荣,生生不息。

一般情况下,性欲的产生和爱这种情感有关。

我们常常说“性爱”,把性行为称为“做爱”,就是因为性往往和爱相关联。

然而,在性欲的产生过程中爱的情感并不是必要条件,没有爱也可以产生性欲。

强奸的过程中只存在性欲,而没有爱欲。

据说在有些战争中,有成千上万的军人会强奸敌方的女人,而后再把她们杀掉,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爱欲,没有对性行为对象的怜惜,可是性欲仍然产生并成功发动和完成了性行为。

就是说,没有爱欲,也可以产生性欲。

但是,没有爱的性欲的满足只是生理上的,强奸者感受到的只是生理的快感而没有精神上的愉悦。

爱欲追求的是精神和心理的愉悦和满足,如果性欲是在爱欲的基础上产生的,性行为对象就会同时感受到来自生理和心理的愉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愉悦和满足,是单单依靠肉体的接触和摩擦而达到的性快感所无法比拟的。

性快感确实可以不依赖爱欲而产生,但是,爱欲是一种催化剂,会提高性行为过程中生理反应的强度和深度,会让快感体验更加深刻和充分,就象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一样。

第三节物欲

物欲是对物质财富的渴求和欲望。

所谓物质财富,是指凝结了人的劳动的可以用金钱来代表的物或者类物,物质财富的本质,就是凝结在其中的人的劳动。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合法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有三种:

第一种是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物质财富;

第二种是用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去交换他人创造的物质财富,也就是用自己的劳动去和别人的劳动作等价交换,为什么需要交换呢?

因为劳动的成果不一样,比如工人甲生产洗衣机,工人乙生产电视机,两个工人要想同时拥有洗衣机和电视机就需要进行交换。

在以金钱为纽带的关系中,人们表面上看似获得了某种商品,实质上是享受了对方的劳动。

第三种是无偿获得。

一般情况下,人类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是以金钱为纽带的关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但也有一种关系不是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遵循按需分配的原则,这种关系就是以爱为纽带的关系。

在以爱为纽带的关系中,人们要享受他人的劳动,并不需要等价地付出自己的劳动,而是需要别人付出多少就可以享受多少。

认清物质财富的本质很重要:

物质财富表面是物,用金钱来代表,实际上是凝结在物中的他人的劳动。

人在享受物质财富的时候,实质上是在享受他人的劳动。

你购买了一台洗衣机,就好比你雇佣了一个工人在为你洗衣,你享受的实际上是“劳动”,不是洗衣机本身。

当然,在以金钱为纽带的关系中,享受劳动的同时需要自身付出等价的劳动,所以一般不认为你在这种关系中会占了便宜。

但在以爱为纽带的关系中,你可以无偿地享受他人的劳动而不必付出等量的劳动,比如基于亲子之爱、血缘之爱、爱情等的关系就是这样。

有些人过于看重物质,特别是在恋爱婚姻中,只看重对方的家庭条件、经济能力,而忽视感情,就是因为没有认清物质财富的本质。

物质财富的本质是凝结在其中的人的劳动,在没有爱的关系中,是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的,也就是说在以金钱为纽带的关系中谁也占不了便宜,你拥有了一定量的物质财富,确实可以享受别人的劳动;

但是,别忘了,如果你拥有别人的爱,你就可以无偿地享受他人的劳动,而这些劳动,比如关怀、爱护、照顾等等,如果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到市场上去购买,那会是天价!

甚至天价也买不来!

看一个人是否富有,应该是看一个人能够支配的他人的劳动的总量,一个只有金钱而没有爱的人,不一定比一个没有金钱却拥有很多爱的人能够支配的他人的劳动总量多,因此富有不富有不能只看物质财富的多少。

在这个问题上,孩子要比成人精明。

几乎没有穷人的孩子愿意离开自己的穷人父母到富人家里当孩子,因为孩子们都知道,这不是一桩划算的买卖,富人家庭即使再富有,如果不爱自己,那它所有的财富加起来也不一定能比得上父母对自己的付出:

那是每时每分每秒的全心全意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和照顾,有多少钱可以买到这些劳动呢?

可是有些成人却越活越糊涂了!

两眼只盯着一点物质利益,实际上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四节权力欲

要讨论权力欲,就不能不先弄清楚权力是什么,而权力又和意志相关,所以我们先了解一下意志是什么。

所谓意志,就是决定要做某件事情或要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权力,就是在群体中贯彻自己的意志的能力。

之所以说权力是在群体中贯彻自己意志的能力,就是说,不仅自己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且要求群体中的其他个体也要达到这个目的,这就是权力。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喜欢支配别人,而不喜欢被别人支配,是因为生命都有向个体外扩张的趋势。

生命个体不仅要纵向获得生命的延伸,还倾向于从横向来获得生命的博大和广阔。

一个人的意志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实现,就意味着该个体的生命力越强,其影响力就越大。

第五节情欲

人在现实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外部和内部刺激,作为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这些情绪和情感会造成人的生理或心理紧张,为了消除这些紧张,人需要表达这些情绪和情感以释放紧张恢复心理的平衡。

人要不受约束地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情绪和情感的愿望就叫情欲。

在成人的世界里,情绪是不能随便地表达的。

有些情绪具有攻击性,容易伤害到他人并作为反馈最终伤害到自身,所以成年人一般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这通常被人们称为“有城府”,那些喜怒不形于色的人通常就是“城府很深”的人。

人的一些情绪,如愤怒、嫉妒、轻蔑、得意,有时候甚至只是单纯的高兴,都可能引起其他人的不舒服。

暴露自己的情绪,就等于把自己脱光了摆在别人的眼前,会让自己的处境很危险,或者受到他人的排挤,或者被打击报复,总之对自己的生存处境有威胁,所以人一旦长大踏入社会,就会把自己的真实情感隐藏起来,埋在心里,给别人看的只是一副面具,这是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是人作为生命个体的悲哀。

长时间压抑自己的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人的生理和心理长时间处于不平衡状态就容易生病,所以,人需要释放情欲,表达情感。

有没有一种安全的释放情欲的方法?

有的。

人可以通过观看艺术作品来体验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比如看电影。

武打片一直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武打片能够释放人的愤怒和攻击性。

愤怒这种情感的杀伤力很强,所以成年人是不能轻易表达这种情绪的,因此,能够安全地释放这种情绪的武打片就很受欢迎了。

第四章情感

第一节痛苦

人的痛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肉体上的疼痛,一种是精神上的痛苦,两者都能给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

痛感不招人待见,但是,痛感却不是生命的敌人,而是生命的盟友和伙伴。

痛感面目可憎,但它骨子里却是一个天使。

从肉体这方面来说,痛感缺失是可怕的。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在我们是婴儿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东西是危险的,见到什么都想抓一下,看到跳动的火焰,觉得好玩,就伸出手去触摸,痛感这个时候及时地出现了:

火焰狠狠地烫了小手一下,很疼,我们立刻知道,这个火焰是危险的,以后再也不敢去摸了:

痛感告诉我们,某种东西有危险,会伤害身体,要尽量避免。

如此反复多次,我们就建立起了一种正确的认识,以后就会尽量避免可能伤害身体的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肉体上的痛感是肉体健康和安全的守护神。

试想一下,如果感受不到疼痛,我们就不会感知到危险的来临,就不会本能地避开危险,身体就会在麻痹中受到进一步伤害。

精神上的痛苦源于利益的丧失。

这里所说的利益是指所有能够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东西,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物质利益比较好理解,精神利益却常常被人忽视。

小时候,听到“奸情出人命”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为什么区区男女之间的非正常关系就可以闹出人命,很为那些因为与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