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6844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人教版Word下载.docx

“把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那些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认真加以挑选和运用。

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新文化,也将使这种新文化确实地具有较多的民族色彩和感情。

1.下列对古今节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传统节日与自然时序对应,有利于安排生产

与生活。

B.在古代社会,神灵支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人们希望通过节俗活动密切

人神之间的联系,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自足。

C.传统社会中,除了有助于生活时段切分外.诸多的节俗,都是为了在关键时日给人

们以精神抚慰和生理放松的。

D.由于节日已与生活实践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现在社会尤其是城市中,人们对传统

节日的感情已经有所淡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文化节期选择的观念不同:

古代节期考虑自然物候变化,现代节期考虑适应社

会需要。

B.古今的节日在民众生活中皆是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凝聚,民众社会的

稳固,得力于民俗节日的周期性调节。

C.古代节俗活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节日活动是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古今文化节俗的作用(或“身心调节的内容”)不同。

D.作者认为.挑选和运用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与当代社会适应与协调的确实带有生活

情趣的一些活动是在现代社会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有效的手段。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节日是以现代社会为基础的.是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它们继承了传统节日的

形式以及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内容。

B.传统的观念中,神灵支配着自然.庇佑人们生产丰收、身体健康、事业发达、子嗣兴旺。

C.现代节日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开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节日调节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

D.社会进步了,人们更加文明理性,人们一般不再有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浓烈情感,

但目前也还没有一种生活样式能取代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

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

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

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

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

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

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

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

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

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

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

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

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

“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

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

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

“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

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

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

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

“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

“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

“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

“不!

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她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

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

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已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

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

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

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

“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

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

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介绍了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以

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突出了父亲工作

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通过叙述父亲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生动的小人物形象,他

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D、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

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5.小说中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最后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王晶晶

1992年,《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逝世。

追悼会上,时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的著名作家陈忠实致悼词:

“一颗璀璨的星从中国文学的天宇陨落了!

”二十四年后,陈忠实也告别了人世。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

”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

1942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

在陈忠实去世后的一周,《环球人物》记者辗转于陕西各个追悼陈忠实的地点,最终来到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听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追忆这位文坛之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

内陆中心的陕西,尤其关中又处于中心的中心,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

他在西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1987年8月,与《长安报》编辑、记者李东济闲聊时,他第一次向外人透露了创作《白鹿原》的消息:

“东济,你知道啥叫老哥一直丢心不下?

就是那垫头的东西!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

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来当“枕头”。

李东济后来用“豪狠”来概括陈忠实的气性,“因为他写《白鹿原》,使的就是一股‘豪狠’劲”。

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

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老小,他一人在村里,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

西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伦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书,把馍馍从乡下往城里背;

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

他的整个心理感觉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之中了”。

写作的那四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行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

1992年1月29日,写到1949年,书中的白鹿原解放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他告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

妻子突然停住脚问:

“要是发不了咋办?

”他毫不迟疑地说:

“我就去养鸡。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

10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内心忐忑地进城。

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不说,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身,像吼秦腔般说道:

“咋叫咱把事弄成了!

”当时李星还有三个预言:

你不用找评论家,评论家会来找你;

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

《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

一一应验。

在邢小利看来,《白鹿原》自问世以来能历经二十四年不衰,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

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

那些仁义古风,是陈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里千百年来最深厚积淀的美德。

这才是《白鹿原》的灵魂。

”邢小利说。

1996年,陈忠实在清明时写了一首故乡诗:

“忆昔悄然归故园,无意出世图清闲。

骊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

魂系绿野跃白鹿,身浸滋水濯汗斑。

从来浮尘难化铁,十年无言还无言。

”当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住在省城,但很快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龌龊,复归田园,乐于为乡党写对联、当执事先生。

他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

白鹿书院是陈忠实晚年的一个心愿。

2002年,他和几位学者讨论问题时,有人提议可以在白鹿原上创建一个书院。

2005年,白鹿书院成立,用创办当天陈忠实的话说:

“白鹿最终回到了白鹿原上。

”如今的白鹿原上,空有房门紧锁的陈忠实故居和清幽空荡的白鹿书院。

对陈忠实,邢小利曾有这样一句极为妥帖的评价: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也不是现代的知识分子。

”是啊,八百里秦川上,有一种代代相传的老腔,既不是传统秦腔戏,也不同于现代摇滚,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摘自《环球人物》2016年第13期,有删节)

[相关链接]

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描写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作品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具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被誉为一部“民族秘史”。

陈忠实语录:

“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

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个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热潮的大背景、关中历史文化积淀和近代兴衰起落,

触发了陈忠实思索探究并催生《白鹿原》的创作。

B.陈忠实创作《白鹿原》,从下笔前的素材准备、小说构思到圆满落笔,历时四年,过

程艰辛,作品几经退稿才得以问世。

C.《白鹿原》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书中的仁义古风彰显了一方水土最深厚积淀

的美德,也是作者这类人的理想追求。

D.《白鹿原》中的白鹿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它既是陈忠实出生之地,也是他笔下的神

奇世界,更是他晚年的牵挂。

8.下列对陈忠实创作和性格特点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忠实与人闲聊时担心自己写不出一部当“枕头”的作品,但凭“豪狠”劲完成了垫

棺作枕的《白鹿原》,有着文人的独特气性。

B.从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第一行字开始,李东济就断定这部长篇小说会成

为当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

C.文艺评论家李星有关《白鹿原》的一系列言行和三个预言的应验,从侧面衬托出该书

的非凡价值和陈忠实的拔萃才华。

D.在白鹿原上成功地创建白鹿书院,了却了陈忠实晚年的心愿,他当天的讲话反映出一

个文人对白鹿原的特殊挚爱。

E.文章结尾一句:

“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这是陈忠实一生心系白鹿、

恪守传统、淡泊名利的真实写照。

9.《白鹿原》能够成功问世且获得大奖,除了作者的深厚功底、文学才华,还有哪些重要因素?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0-13题(19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其一少(shāo)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yí

n)。

其上,为睥(pì

)睨(nì

)梁欐(lì

)之形;

其旁出堡坞(wù

),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其疏数(cù

)偃(yǎn)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gēng)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倘(tǎng)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或曰: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又怪其”四句:

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陈设在这偏僻的蛮夷地区,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这确实是徒劳而无功用的。

更,gēng音,经历。

售其伎,显露其技艺。

伎,通“技”。

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

“神者”二句:

神灵的造物者大概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造物者就果真没有吧?

”傥(tǎng),通“倘”。

或许,大概。

不宜,不应该。

如是,如此,指“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现象。

果,真的。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群贤毕至贤:

贤能

B.不能喻之于怀喻:

明白

C.其一西出西:

向西

D.良久乃已   已:

停止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亦犹今之视昔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B.当其欣于所遇其响之激越

C.引以为流觞曲水愈以为诚有

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投以小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影响深远。

书法史上“苏(苏轼)王(王羲之)米(米芾)蔡(蔡襄)”齐名。

B.序也作“叙”或称“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

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可以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

C.《兰亭集序》最后一段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集》的原因。

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

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其中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D.《小石城山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旅途见闻和山川景物,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抒发了他贬逐永州游历自然时心中的感慨,构成了文章的写景和议论两段。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

(2)或曰: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表述了诗人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开始厌倦尘俗的情绪,晚年归隐于终南山边。

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的情形。

“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尾联写了诗人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家。

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

E.全诗语言婉约绚丽,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15.这首诗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认为,世上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出现在遥远险要的地方,所以“”。

(2)《氓》中“,”两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3)《短歌行》一诗中,曹操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两句是“,”。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对现在的安稳日子感到了满足,于是,在与乡亲们相处的日子里,过着安之若素的简朴生活,为村民做了许多好事。

B.眼下扶贫如果不作智力上的帮助,不让贫困者找到致富的路子,仅仅是简单的给一点资金,或让其参与低保扶持,那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扶贫要标本兼治,扶在根上。

C.在庆祝“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晚会上,艺术家门的表演,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表达出了对来至世界各地的国家领导人的欢迎之情,让台下所有观众刮目相看。

D.丹·

罗斯嘉德发明了“雾霾塔”是一种利用静电吸附尘粒原理的环保装置,脏空气滔滔不绝地从塔顶进入后,能在塔中间得到净化。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珍视和弘扬民族文化,不仅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认同感,还能帮助我们了解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

B.巴黎圣母院又称巴黎圣母大教堂,历时一百五十余年才修建完成,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

C.巴金先生的《家》其爱情描写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主要是表现青春和美好的感情如何受到封建家族统治的迫害,以及年轻一代的叛逆和反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与影响非常深远。

D.中国的古典诗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许多篇章为人们熟读成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语言和谐优美,念起来琅琅上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萧瑟的秋风吹落了枝头的片片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B.蜜蜂酿出了无数甘甜的蜂蜜,也为人类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春风习习,校园那边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淡淡的花香。

D.天朗日暖,农家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满园的春色。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在春季送别,①。

“折杨柳”是古代社会生活中最有格调的风俗之一,这种风俗是怎么产生的?

②,认为“折柳”是挽留的意思。

其实这种说法欠妥。

如果被送人的家不在此地,或是不归之离别,可以这样理解为是留对方多呆些日子;

但如果对方有归途,③。

2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最美的水在《诗经》,因为水畔那轻盈的女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四.写作(6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