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6943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Word文档格式.docx

当代中国具有什么样的基本国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需要一个继续巩固的过程。

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阶段作了符合实际的估计。

⏹但正如邓小平指出的:

“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

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958年8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决议》中认为:

“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

于是,全国刮起“共产风”,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大跃进”

结果:

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中央主要领导人错误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结果:

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质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超越了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经济建设成就:

⏹1958年,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错误判断,使社会主义实践付出了沉重代价。

⏹经济上,造成严重的工农业比例失调、积累与消费比例的失调。

⏹人民生活更加困难,1959年到1961年的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人口数,达到4000万左右,经济损失1200亿元。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比较,中国共产党终于得出了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作出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这就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标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最早在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就指出:

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

他说:

“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

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

1979年叶剑英在纪念建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经济和文化还不发达。

”“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重新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前提到初级阶段问题有三次:

第一次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二次是十二大报告,第三次是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但是,这三次都还没有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提出。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并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方面的特征。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全篇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的根据,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基本任务等,并且完整地概括和表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式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把初级阶段理论作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历史阶段。

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和深化了这一理论。

特别强调指出:

“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v党的十五大以来,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做出了两个突出的贡献:

Ø

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要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2007年党的十七大更明确指出: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定历史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特定的含义

基本涵义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

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

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

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

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党的十三大概括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5

一、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

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

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

四、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

五、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2)党的十五大报告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概括为九个方面。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基本特点)

二是由农业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较高的历史阶段;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概括: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计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历史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准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主要矛盾”:

制约或影响其他社会矛盾

2、“落后”:

是相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是相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3、矛盾的主要方面:

社会生产.因此:

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

4、阶级斗争:

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三、我国为什么要经历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2.是由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3.还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有关。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

历史前提:

半封建、半殖民地遗产,一穷二白的基础。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

2.现实国情:

生产力比较落后。

生产力落后的主要表现:

⏹1.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

⏹2.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主要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

⏹3.一部分现代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的工业同时存在

⏹4.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

⏹5.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学技术不高、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状况同时存

人口问题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口问题:

⏹定性:

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制约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现:

数量过多,增长过快

⏹人口素质偏低

⏹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加速

⏹对策:

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适应。

资源问题:

资源含义:

资源是指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重要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问题表现:

①人均资源短缺。

②资源分布不平衡。

③资源开发利用中

的浪费损失严重。

环境问题:

⏹含义:

主要指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它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密切相关。

⏹表现

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资源锐减、地下水位下降、生物物种加速灭迹,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后果: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环境遭破坏后极难恢复,甚至将失去生存权。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就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使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社会相互协调,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原因

⏹从总体看: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使社会主义能长期健康地发展,必须从社会发展和生存环境的实际出发,确定发展战略。

⏹从现实看:

人口庞大且增加迅速,资源不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等矛盾极为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方法:

1)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

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

3)使我国的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实现良性循环。

4)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

3.当代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

⏹不断提高的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的长期性

⏹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还要为此付出更大的努力;

⏹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历史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准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原理的深化和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最根本的任务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为我们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武器

我国的实际及措施:

⏹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措施:

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

就是到达一定目标的路径和办法。

道路决定目标的实现、决定事业的成败。

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做歧路亡羊,形象地说明了道路选择的重要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中的这句话则告诉我们,道路是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

怎样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

这中间,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有过世人赞叹的成就,也有过令人心碎的挫折。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历史的经验证明,从革命、建设到改革,都必须找到和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选择什么道路、坚持什么道路,从来都是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但是,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原因,在相当长时间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左”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使得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难能可贵的正确认识没能贯彻和坚持下去,直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悲剧。

我们党从亲身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断吸取教训,终于开辟出一条让人民摆脱贫穷、告别落后,让民族走向富强、走向繁荣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我们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

1982年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强调: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

⏹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着眼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着眼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形成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是植根于中国大地现实土壤中的活生生的社会主义。

⏹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一条光明之路、吉祥之路、希望之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这条路我们找准了,走对了!

找到这条路是国之大幸、民之洪福。

二.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概括,是不断深化的:

最早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明确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

1979年,又提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形成。

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社会主义初阶段的国情,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概括。

1992年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阶段的基本纲领。

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初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目标。

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

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党的十七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概括,它实际上就是把基本路线的内容和基本纲领的内容集中地概括在一起。

所以这条道路总体来说,就是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的道路,是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前进发展的道路,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道路,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容:

⏹“一个发展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个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一个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第三,“两项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第四,“一个总体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上述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整内容。

这四个方面,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色:

党的十七大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着眼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着眼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形成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外交、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方针原则和政策制度,形成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

这十个结合是:

1.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2.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3.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4.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5.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6.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