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7103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docx

《41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

《4.1<论语>十二章》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敏、喻、质、史”等文言词语含义。

2.辨析君子、小人的区别。

3.理解“仁”“道”“义”等核心概念的含义。

4.学习“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修身方法。

【重点难点】

1.理解“仁”“道”“义”等核心概念的含义。

2.解读“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修身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论语》十二章,记载了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讲述了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学习《论语》十二章的前六章。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1.《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文化常识:

八佾:

读音yì,古代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叫做一佾。

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国君用天子之礼乐祭祀的特殊待遇。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35页学习提示: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三、学习活动

(一)朗读文本,疏通文意

第一章: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注解:

1.安:

安适、安逸。

2.敏:

勤勉。

3.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4.“君子”一词的理解

孔子生活在礼坏乐崩的社会,贵族传统正在崩溃。

孔子为君子重新下定义,将君子分为身份君子和道德君子。

身份君子是指:

贵族社会的成员,按照血统关系组成。

处于社会高端,大富大贵,有身份,有地位。

道德君子是指:

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一种新兴的力量。

他们不但比当时的贵族更有知识,还有他们更不具备的底层经历。

这种新君子,往往出身贫贱,但有道德,有学问。

(以上解释参考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

根据本章中的文字“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来看,这里指的君子是道德君子。

翻译:

孔子说:

“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第二章: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注解:

而:

如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翻译:

孔子说:

“人如果没有了仁心,怎样对待礼呢?

人如果没有了仁心,怎样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注解:

对“道”字的理解,有三种不同的见解:

1.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一书中将其解释为:

真理

2.“道”指“大道”。

3.儒家的“道”,指的是他们的政治理想---“仁政”。

这一章因为“道”字的理解较多,就不再翻译。

第四章: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注解:

1.喻:

动词,知晓、明白

2.义的理解:

我们参考《中庸•第二十章》: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意思是说,实现“义”,就是去做适宜的事,适宜的事就是符合道德标准的事。

可以将“义”字解释为“适宜”。

3.君子与小人: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

第一个层面,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道德品质低下的人。

比如,我们学习的这章,这里的君子和小人就分别指有道德的人和道德品质低下的人。

另一个层面,我们可以将君子理解成统治阶级、贵族,把小人理解成平民。

《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句话意思是说统治者就像是风,百姓就像是草,统治者做好表率,百姓自然会效仿。

这里的君子就是指统治者,小人就是指平民。

翻译:

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第五章: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自己从内心里反省。

第六章: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注解:

1.质:

质朴、朴实。

2.文,华美、文采。

3.野:

粗野、鄙俗。

4.史:

虚饰、浮夸。

5.文质彬彬: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翻译:

孔子说:

“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浮。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过渡语:

以上我们疏通了1——6章的字面意思,下面我们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

本环节中,我们设置的活动是教师示范,解读文本。

因为《论语》这本书所处时代遥远,所以给同学们的解读带来困难。

本节课的六章中,我为大家重点解读前四章,然后,同学们自己尝试解读后两章。

(二)解读文本,教师示范

第一章: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解读:

这一章选自《学而》,是讲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

本章内容从抵制物质的诱惑、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的言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三个角度诠释了“好学”的含义,并指出这是“君子”修身的三个途径。

我是怎样得到这样的结论的呢?

首先我们要抓住关键字和关键词。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一句,关键字是“食”和“居”,这是我们生活的必须的必要的条件,但是孔子却说“不求饱”“不求安”,这里的饱是“饱足”,“安”是“安逸”。

我们在解释这两个字的时候,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吃饭和居住这两个表层的意思上面,而应该将其深化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即不要追求物质上的丰足和安逸。

这样孔子就深入浅出的向学生讲明了一个道理。

“敏于事而慎于言”,我们可以抓住四个字理解:

“言”和“事”是日常生活中的两个行为,说话和做事。

“敏”和“慎”是对这两方面的要求,这句话是孔子对学生的谆谆告诫。

我们也要结合自身,将其作为修身的至理名言,用来督促自己。

“就有道而正焉”一句,表层意思写孔子劝诫学生到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实则告诉我们精神的追求才是人生最主要的。

最后,我们可以这样总结这一章:

好学不是给别人看的,是为让自己长进的,目的是改善自己,让生命趋于完美。

这不仅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写照。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就是这样一个人。

孔子盛赞他的时候说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

解读这一章,我们可以尝试着使用这样的方法:

抓、引、思

1.抓——抓关键字、抓关键词。

比如说这一章的“食、居、敏、慎、”和“君子”等。

2.引——引申。

由具体的事例引出深奥的道理。

这一章中,表层谈论的是吃饭、居住的问题,实则写的是要学习就要抵制物质上的一些诱惑。

表层写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学习,然后请他指导自己,再匡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实则写在精神方面我们要有更高的追求。

3.思——思考。

要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和自身来思考。

这一章对于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完这一章,我们应该怎么样。

第二章: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篇》)

在解读这一章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抓住三个字:

仁、礼、乐。

去思考这三个字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章中,“礼”就是各种礼节规范;“乐”就是包括音乐舞蹈在内的,是通过器乐与动作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状态。

在解读“仁”的含义时,我们可以联系“樊迟问仁”的章节。

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

“爱人。

”这句话中,“仁”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内心的一种真挚情感。

若心中无仁,礼乐皆失其本。

若心中有仁,内外才可和谐统一,二者融合才可恰到好处。

因此,从三个字的关系上来看,礼乐之本即仁。

解读方法:

1.抓——关键字“仁”“礼”“乐”。

2.联——联系“樊迟问仁”章节。

第四章: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在解读这一章时,我们要抓住几个关键字和词,“义”和“利”,“君子”和“小人”。

这两组词构成对比,“君子”与“小人”对比,“义”与“利”对比,写出君子与小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君子做事会以“义”字为出发点,而“小人”考虑的只是个人的私利。

那么“义”字到底该怎样理解?

这是我们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我们结合《中庸》这本书中对这个字的理解,《中庸》:

“义者,宜也。

”“宜”是“适宜”的意思。

也就是说在考虑事情的时候,看的是做这件事是否适宜,即是否合乎道德标准。

这就是“义”的含义。

君子做事要适宜,在《论语》一书中,还有两个很好的论述: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两句话讲述的是因为君子“喻于义”,所以君子做事时能够符合道德的标准,适宜地处理人际关系。

因为不谋取自己的私利,所以既能与人友善和谐相处,又能保持自身的独立。

与人亲近,却不勾结。

分寸拿捏得很好。

做事合宜,成为君子立身处世的至高无上的准则,对于塑造君子较为完美的人格形象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应该反思与学习的。

解读方法

1.抓——关键字,从“义”字含义出发

2.联——结合了《中庸》一书对义字的解释

另外两章写君子小人的例子

3.修辞——对比

第六章: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解读这一章,我们要抓住这样几个字:

一个是“质”字,一个是“文”字。

这两个字的理解,“质”是“质朴、朴实”。

“文”是“华美、文采”。

“质朴”是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自然的一种本性。

而“文”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得到。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老师在《论语三百讲》中将“文”理解为文化、文学、文意。

他说,这些都是要学习的对象,如果你的书读的多,叫博学。

成语“文质彬彬”,在古代应讲成既质朴,又文雅。

那为什么不是讲成既质朴,又博学呢?

因为他觉得博学还不能算是文质彬彬,文和礼需结合在一起,一个人的行为言辞才能含蓄温婉,而一个人行为言辞含蓄温婉,是外在的表现。

“彬彬”文采与质朴二者兼备,且配合适当之意。

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浮。

这里有两个关键字,“史”和“野”字的理解是要注意的,它们分别指质和文超过对方时所带来的结果。

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反过来,如果文采过多,一个人的内在的真诚和质朴少了,就会显得虚浮。

那怎样把握这个度,只能靠礼。

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就是说君子遵循的是中庸柔和之道,不偏执一方。

所以,本章内容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内在与外在配合适当,才可称之为君子。

这也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方法。

在本章中,我们使用的解读方法和前面三章是有相同之处的,也使用了关键字和关键词的方法,加出来的一点是联系名家观点的理解,同学们也可以在解读这些章节时候多参考一些名家的理解。

解读方法:

1.抓——关键字:

质、文、野、史

关键词:

文质彬彬

2.联——联系名家观点

总结:

将以上四章讲解归纳在一起,我们总结出解读经典文化语句的方法:

抓、联、引、思四字法。

1.抓——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修辞

2.联——联系,相关章节、名家讲解、

社会背景、古代文化

3.引——引申,由具体的事例引出深奥的道理

由文字的表层含义解读文字背后的思想

4.思——思考,思考观点的现实意义

过渡语:

下面同学们就要根据解读文化经典语句的这四个方法,自己解读第三章和第五章内容。

(三)运用文本,巩固提高

第三章: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第五章: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第三章: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解读提示:

我们可以抓住关键字,“道”字的理解。

我们在前面讲过“道”字有三种理解,可以把它讲成“真理”“大道”“仁政”,我个人认为,“道”的所指不可具象化的,那它所指的东西可以很多,比如说它可以指一切向善的东西,也可以指做人的最高准则;可以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也可以指真理、学说、主张、道理等。

只要同学们觉得它是合理的就可以。

第五章: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解读提示:

在解读第五章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联”的方法。

《里仁》第一章:

子曰: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为美”,“里”的意思是“居住”,它说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居住在行仁道的地方那就是最好的;“择不处仁”,这里的“处”(chu三声),仍然是动词“居住”的意思,如果你挑选的是不行仁道的地方居住了,哪里还能算得上聪明呢?

这一章实际上讲的是关于道德修养的问题,既是自身的事情,又必然与你所处的外界环境是相关的。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就比较容易了。

因为这里的“贤”与“不贤”就可以理解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不同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交际的范围,有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同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展现着不同的生命的姿态。

我们与人交朋友,不只是为了跟人来往而已,而是通过对照,发现别人好的方面,我们要跟他学习,别人不好的方面,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样。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被后世儒家奉为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除了强调自身之外选择贤人做为自己的追求,还强调了“自省”的重要性,是一种内在的反省。

讲述了持身需外在与内在结合,才能使生命更精彩。

过渡语:

本节课的讲解到此结束,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前六章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这节课的课堂反馈。

四、反馈与评价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敏:

勤勉

B.人而不仁,如礼何而:

如果

C.君子喻于义喻:

比喻

D.质胜文则野质:

质朴、朴实

答案:

C喻:

知晓、明白

2.请同学们回答本节课所学章节阐述了哪些修身养性的观点?

答案参考

立身处世:

持身以仁

持身以道

持身以义

文质彬彬

见贤思齐

3.本节课所讲章节关于学习的是哪一章?

从哪些方面讲述的?

答案参考:

第一章

好学:

轻视物质享受

重视精神追求

敏于事慎于言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前六章,明白了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观点,懂得了文质彬彬、见贤思齐的道理,也领悟了君子好学的精神,并学会了一些解读经典文言语句的方法。

希望同学们秉持本节课学习到的优秀思想修身学习,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解读更多的经典。

六、课后作业

1.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词语,背诵所学六章。

2.从本节课所学的六章内容中选出三句,融入自己的思考,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写一篇议论文,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字数不少于800字。

七、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立身处世:

持身以仁

持身以道

持身以义

文质彬彬

见贤思齐

好学:

轻视物质享受

重视精神追求

敏于事慎于言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弘毅、兴、观、群、怨”等词语含义。

2.理解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礼”“恕”的内涵。

3.学习“持身以礼、以恕”的道理,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解读“持身以礼、以恕”的观点,思考它们在立身处世中的作用。

2.难点是“恕”字的解读和“持身以恕”的观点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前六章,解读了“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观点,也明白了孔子对“学习”的追求方向,本节课我们继续以“修身”为主题,解读孔子的思想。

二、学习任务分析

承担的单元任务

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比如《﹤论语〉十二章》,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小人的区别,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都富于启发性。

梳理本课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和讨论他们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三、学习活动

(一)朗读文本,翻译句子

第七章: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注解:

1.弘毅: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译文:

曾子说: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

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

直到死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在这句话的翻译中,我们将“仁以为己任”这句话的语序做了调整,按照“以仁为己任”的顺序进行的翻译。

请大家注意一下。

第八章:

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注解:

1.篑:

盛土的竹筐。

未成一篑:

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

2.止,吾止也:

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3.平地:

填平洼地。

这里的“平”是动词,填平之意。

译文:

孔子说:

“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变/成山了,如果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

又好比填平洼地,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

第九章: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注解:

知,同“智”。

解释为“聪明”。

译文:

孔子说:

“聪明的人不会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第十章: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注解:

1.克己复礼: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

2.一日:

一旦。

3.归:

称赞、称许。

4.目:

条目,细则。

5.事:

实践,从事。

译文:

颜渊问孔子如何做到仁。

孔子回答道:

“约束自己、实践礼的要求那就是仁了。

一旦做到这样,天下便尽在我心之仁之中了。

践行仁这件事是由自身出发的,难道还要由乎外界的事物来决定吗?

“颜渊说:

“请问践行仁的具体条目。

”孔子回答:

“不符合礼的不去看,不符合礼的不去听,不符合礼的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不去做。

”颜渊说:

“我虽然迟钝,也请让我按照您说的去做。

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注解:

1.一言:

一个字。

2.其:

大概。

译文:

子贡问道:

“有没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呢?

孔子道:

“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注解:

1.小子: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2.夫:

那3.兴:

指激发人的感情。

4.观: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5.群: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6.怨:

指讽刺时政。

7.迩:

近。

译文:

孔子说:

“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

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掌握合适的讽刺方法。

近呢,可以侍奉父母;远呢,可以服侍国君。

而且还能多多地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过渡语:

以上我们完成了六章的翻译,了解了选文的字面意思,下面我们开始本节课的第二个学习活动。

在这里,我挑选了难度较大的三章进行解读,难度较小的三章留给学生解读。

我选的是第十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

我们继续使用上节课总结出来的解读文言经典语句的“抓、联、引、思”四字法进行解读。

(二)教师示例,讲解难点

第十章: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这里使用的方法是抓关键词和关键句。

关键词有两个。

“克己”和“复礼”。

对于这两个词的理解,“克己”是内修,“复礼”是“外修”,是一个人修行的两个方面。

那么孔子说话的时候,为什么先说“克己”,而后说“复礼”?

这是因为孔子讲究因材施教。

颜渊本是孔子学生中最勤奋的一个,外在的各种礼节规范,颜渊必然已经知晓,而内修则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所以孔子的回答是由表及里的,是提纲挈领的,是符合学生颜渊的具体情况的。

除了抓“克己复礼”这个关键词之外,我还使用抓关键句的方法。

第一个句子: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是践行仁这件事是由自身出发的,难道还要由乎外界的事物来决定吗?

这个反问句,语气强烈,表达出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在追求“仁”的道路上,一定要靠自己,要从自身出发。

第二个句子是: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句话表面看起来有重复累赘的感觉,实际上是孔子为学生解释“礼”的要求,从“看、听、说、做四个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符合礼的呀不要去做。

“看、听、说、做”这四个方面,非常具体,可操作也非常强。

这一章对于“仁”的讲解,由内而外,由理论到具体,为颜渊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每个人立身处世奠定了基础。

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解读这一章,可以使用抓关键字、联系其他篇章、思考现实三个角度。

首先,我们对“恕”字进行一个探讨:

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

意思是将心比心。

我们不能将它理解为“宽恕”,宽恕强调“宽”,原谅之意是从宽引申出来的,和“恕”无关。

我们要注意:

拿人当人是仁,将心比心是恕。

1.“恕”非常重要。

《论语颜渊》第二章记载,当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时,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仁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仲弓推荐。

《里仁》第十五章记录了孔子和曾参关于“忠恕”的一段谈话:

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

(wei,三声,意思是应答声,译成“是的”)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问学生,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基本原则来贯穿,曾子说,是的。

孔子离开以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说,老师的学说,讲的就是忠和恕。

曾参把“恕道”作为“夫子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门儒学中的顶上功夫之一。

2.“恕”难以做到。

《论语•公冶长》第十二章记载了子贡和孔子的谈话,谈话内容是说“恕”非常难以做到。

原文是,子贡曰: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这里的“赐,说的就是子贡。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贡说:

“我不希望别人把事情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打算把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

”孔子说:

“赐啊,这并不是你能做到的。

3.现实社会很需要。

“恕”字的现实性。

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

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巴不得卖给别人。

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不那么愿意与别人分享。

其基本原因在于不能做到推己及人,凡事都很少为他人着想,说到底是一个私字在作怪。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多一些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

第十二章: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这一章,我们可以抓关键词、联系其他篇章、名家解读。

此章写孔子劝弟子学诗。

诗教温柔敦厚,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与君,又可广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故学者不可不学也。

“可以兴”,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尤其重视情感的教育,如悦、乐、愠、愤、悱等,这些情感词,在孔子教育学生的时候,多次出现。

所以,孔子在这里,将激发人的情感放在第一位。

《论语•泰伯》第八章记载,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为:

孔子说:

“诗篇可以使我们的意志振奋,礼仪可以使我们坚定德操,音乐可以使我们陶冶性情。

诗、礼、乐三方面是孔子从事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兴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