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7155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Word下载.docx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诗句与名胜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本题考查分析和了解诗句的意思和名胜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意思,看对联指的人物是谁。

①“因机定蜀延衰汉,以计连吴振弱孙”,“定蜀”是建立蜀国,“以计连吴”是说诸葛亮的蜀吴联合的事情。

所以,①是诸葛亮武侯祠的对联。

②“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其中浣花溪跟杜甫草堂有关。

所以②是杜甫草堂对联。

③“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其中“没沧浪”指的是屈原投江一事,所以③是屈原祠是对联。

③“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③这副对联赞颂的人物是文天祥。

故本题选B项。

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四载同窗,一朝分离望着朝夕与共的同学离去的背影,不禁生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的慨叹。

B.中秋佳节,独居的老人却只能对着“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景象,思念着远方的儿女。

C.古代士大夫既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也有“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智慧抉择。

D.十一长假时,在濛濛细雨中,游客感受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境,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答案】D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诗词的内容是否合乎语境。

D项,“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思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

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

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诗句讲的是阳春三月,而语境中“十月一”明显不是春天。

所以,该诗句不合语境。

错误。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书话”论说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渐为人世淡忘而值得一怀的“老版本”。

“文人书话”意在表露情趣,;

“学者书话”意在叙说知识,。

借用钱锺书语式,文人书话是,学者书话是;

借用古诗鉴赏语式,文人书话,学者书话则。

①因而侧重考证版本源流或阐释文献内涵的意蕴

②因而侧重品味鉴赏

③“以丰韵神采见长”

④“以筋骨思理取胜”

⑤老实作“赋”

⑥长于比兴

A.②①③④⑥⑤B.②①④③⑤⑥C.①②④③⑤⑥D.①②③④⑥⑤

【答案】A

题干是“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本段文字说的话题是“书话”,主要阐述“文人书话”和“学者书话”的不同。

首先从两者的目的不同上进行比较。

根据“‘文人书话’意在表露情趣”,故“侧重品味鉴赏”,而“‘学者书话’意在叙说知识”,故“侧重考证版本源流或阐释文献内涵的意蕴”。

所以,②和①分别填在第一空和第二空的位置。

接着,从两者的内容上进行比较。

根据钱锺书语式,文人书话“以丰韵神采见长”,学者书话以理取胜。

故③④句分别对应在语段的第三、四空的位置。

最后借用古诗鉴赏语式,又从两者的艺术手法比较,文人书话长于“比兴”,学者书话作“赋”。

综上,本题选A项。

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

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语句排序题型又可分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种。

1、非语境类。

这类排序题由于没有语境设置,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

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

2、语境类。

这类排序题由于增设了语境,因此,在排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整个语境谐调的考查。

从命题的形式上看,这类题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设置语境,即提供出具体的上下文;

一类是间接设置语境,即按特定的要求调整语序。

这两类题从具体操作上又有所不同。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就其连缀的基本技巧分别予以说明。

A、直接设置语境类。

由于设置了具体语境,这类调整语序的题目在具体完成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与上下文的衔接问题。

否则,即使内部排序得当,也会因与上下文衔接不当而功亏一篑。

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需按三步进行:

(1)内部连缀排序。

首先对需要排序的各句进行分析,依照前文对“非语境类”排序的有关方法,对语句进行初步排序。

(2)分析整体语境。

内部连缀排序,只是对需排序语句的初步层次性整理,是否合理并符合要求,还要看一看上下文的语境,分析整个语段的基本内容、层次顺序、观点倾向等。

(3)审察调整确定。

在对整体语境把握的基础上,贯通总体思路,理顺语段层次。

经过审读分析,可最后确定。

B、间接设置语境类。

此类题虽然无具体的语境设置,但是有明确的要求限制,因而,排序之前应当首先考虑到这些要求,然后再进行排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邦彦,字令斌,顺德人。

为诸生,意气豪迈。

福王时,诣阙上政要三十二事,格不用,唐王聿键读而伟之。

举于乡,以苏观生荐,改职方主事。

闻汀州变①,劝观生东保潮、惠,不听。

初,丁魁楚等立永明王由榔监国②于肇庆,观生遣邦彦入贺。

王西走梧州,邦彦甫入谒,而观生别立唐王聿键于广州。

夜二鼓,王遣中使十余辈召入舟中,语以广州事。

邦彦请急还肇庆,正大位以系人心。

王大悦,立擢兵科给事中,赍敕还谕观生。

乃遣从人授观生敕,而自以书晓利害。

观生犹豫累日,欲议和,会闻永明王兵大败,不果。

顺治三年冬十二月,大兵③破广州,观生死,邦彦乃谋起兵。

初,赣州万元吉募兵于广,得余龙等千余人。

赣州失,龙等无所归,聚甘竹滩为盗,溃卒多附,至二万余人。

四年春,大兵克肇庆、梧州,前驱抵平乐。

永明王方自梧道平乐,走桂林,势危甚。

邦彦乃说龙乘间图广州,而己发兵由海道入珠江与龙会。

且遗东莞乡绅张家玉书曰:

“桂林累卵,但得牵制毋西,浔、平间可完。

是我致力于此而收功于彼也。

”家玉以为然。

大兵自桂林还救,扬言取甘竹滩,龙等顾其家,辄退,邦彦亦却归。

大兵攻家玉于新安,邦彦乃弃高明,收余众,徇下江门据之。

七月与陈子壮密约,复攻广州。

伏兵禺珠洲侧,伺大兵还救会城,而纵火以焚舟。

子壮如其计,果焚舟数十。

大兵引而西,邦彦尾之。

会日暮,子壮不能辨旗帜,疑皆敌舟也,阵动。

大兵顺风追击,遂大溃。

子壮奔高明,邦彦奔三水。

八月入清远,与诸生朱学熙婴城固守。

越数日,城破。

邦彦率数十人巷战,肩受三刃,走朱氏园,旋被执,馈之不食,系狱五日,被戮。

永明王赠邦彦兵部尚书,谥忠愍,荫子锦衣指挥。

(选自《明史·

陈邦彦传》,有删改)

【注】①汀州变:

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朱聿键在汀州被掳,绝食而亡。

②监国:

当时民间盛传崇祯皇帝的三太子朱慈烺尚在人世,故永明王暂“监国”,后永明王登基,年号永历。

③大兵:

清军。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邦彦甫入谒(谒:

拜见)

B.会闻永明王兵大败,不果(果:

结果)

C.徇下江门据之(徇:

进攻)

D.与诸生朱学熙婴城固守(婴:

围绕)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

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各级学校的生员,明代指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

B.(举于)乡:

指科举考试之中的“乡试”,中试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元。

C.谥:

一般指封建时代地位较高的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D.荫(子锦衣指挥):

封建时代因祖先的官职、功劳而得官称荫。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擢兵科给事中,赍敕还谕观生。

(2)桂林累卵,但得牵制毋西,浔、平间可完。

9.为维持南明政权,陈邦彦在政治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请简要概括。

【答案】6.B7.B

8.

(1)(永明王)立即提拔邦彦为兵科给事中,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回去指示(吩咐)苏观生。

(2)桂林形势危险(势如累卵),只要我们能牵制清兵不往西去,浔州、平乐一带就可以(靠此)保全。

9.政治上,请永明王登基称帝,以团结人心;

军事上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两次进攻广州。

【解析】

6.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

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果:

实现。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7.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B项,第一名叫“解元”。

8.试题分析:

题干是“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第一句关键点:

“擢”:

“提拔”;

“赍”:

“带着”;

“敕”:

“皇帝的命令”;

“谕”:

“指示,吩咐”。

第二句关键点:

“累卵”:

“形势危险(势如累卵)”;

“得”:

“能够”;

“西”:

“往西去”;

“完”:

“保全”。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9.试题分析:

题干是“为维持南明政权,陈邦彦在政治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为维持南明政权,陈邦彦在政治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首先找到设题的区域第2节说“夜二鼓,王遣中使十余辈召入舟中,语以广州事。

”他的举动表明他在政治立场上,拥立永明王登基称帝,以团结人心。

第2节是“顺治三年冬十二月,大兵破广州,观生死,邦彦乃谋起兵。

”第3节说“七月与陈子壮密约,复攻广州。

”根据以上的有效答题区间,本题可以这样概括:

政治上,请永明王登基称帝,以团结人心;

参考译文:

为县学生员,为人意气豪迈。

福王在位时,他到朝廷里递上关于国家大事的三十二条意见,遭到回绝,唐王聿键读后极为赏识。

邦彦乡试中举,因为苏观生的推荐,邦彦改任职方主事。

听说汀州出了事,他劝观生马上往东去驻守潮州、惠州,观生不听。

当初,丁魁楚等人拥立永明王在肇庆监国,观生派邦彦前往祝贺。

永明王向西到了梧州,邦彦刚刚进见,观生却又在广州拥立了唐王聿键。

晚上二更天时,永明王派了十几个宦官把邦彦召进船内。

把广州的事对邦彦讲了。

邦彦请永明王立即回肇庆,正式登基,以便团结人心。

永明王听了十分高兴,立即提拔邦彦为兵科给事中,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回去指示观生。

邦彦就派随行人员把永明王的敕令送交观生,自己也写了一封信给观生讲明利害。

观生犹豫了几天,正打算议和,赶巧得知永明王的部队被自己打得大败,议和没有实现。

顺治三年(1646)十二月,清兵打下广州,观生死了,于是邦彦打算起兵。

起初,赣州的万元吉在广州募兵,召到了余龙等一千多人。

赣州失陷,余龙等人没处去,就聚集在甘竹滩当强盗,又有很多散兵加入,发展到了两万多人。

四年春天,清兵打下肇庆、梧州,前锋抵达平乐。

永明王正从梧州取路平乐,前往桂林,形势十分危急。

邦彦于是劝余龙趁此机会谋取广州,他自己调兵力从海路进入珠江跟余龙会合。

又给东莞乡绅张家玉写信说:

“桂林眼下形势危险(势如累卵),只要我们能牵制清兵不往西去,浔州、平乐一带可以(靠此)保全。

这就可以说是我们在这边(广州)使力,在那边(桂林)收获成效了。

”家玉认为正确。

清兵从桂林回师解救广州之围,扬言说要攻打甘竹滩,余龙等要回护自己的家,就撤兵走了,邦彦也只好退回去。

清兵到新安去攻打家玉,邦彦于是离开高明,收罗残兵余勇,占据了江门。

七月,他和陈子壮秘密约定,再一次攻打广州。

在禺珠洲一侧埋下伏兵,等清兵回头来救首府时,放火攻他们的船只。

陈子壮按照计策实施火攻,焚毁了几十艘敌船。

清兵向西撤退,邦彦尾随而来。

碰上天黑,子壮没能认清旗帜,怀疑都是敌船,乱了阵。

清兵顺着风向(顺势)追击,于是明军大败。

子壮逃往高明,邦彦投奔三水。

八月,邦彦进驻清远,和童生朱学熙一起环城坚守。

过了几天,清远城被打了下来。

邦彦率领几十个人继续巷战,肩上被砍了三刀,逃到朱氏的花园中,不幸被抓获,清兵给他送来食品,他不吃,在牢中关了五天后,被杀害。

永明王追赠邦彦为兵部尚书,谥忠愍,荫封他的儿子为锦衣指挥。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

范成大

晚晴风歇。

一夜春威①折。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

此情谁共说。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①春威:

初春的寒威,俗称“倒春寒”。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阕中“梅”这一形象的特点。

(2)诗中的“雁”对表现人物情感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多情、稀疏、清淡(淡雅、素洁、洁白)、美丽。

(2)用“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孤寂;

用“雁之知人”来表达“无人共说”的“愁绝”。

(1)试题分析:

题干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阕中‘梅’这一形象的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中的意象的特点。

读懂时隔,抓住诗中描写“梅”的句子或词语来概括。

答题时,要用形容词概括出“梅”的特点即可。

“晚晴风歇。

一夜春威折”,春寒刚刚减弱,梅就急切开放,表明梅开得早。

“疏”“数枝”,花疏且只有数枝,写出了梅的稀疏,“脉脉花”是写稀疏的梅花脉脉含情,梅多情。

“淡”、“数枝雪”写出了梅花绽放,像雪一样洁白、淡雅、美丽。

(2)试题分析:

题干是“诗中的‘雁’对表现人物情感有哪些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中的意象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

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诗的结尾句,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

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

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

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

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

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

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

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如,此题中用“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孤寂;

回答出运用的收费以及在情感表上的作用即可。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苏轼《赤壁赋》)

(2)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

(张溥《五人墓碑记》)

(3)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

(《诗经·

卫风·

氓》)

(4)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5)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6)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答案】

(1).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2).

(2)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3)士贰其行(4).(4)艰难苦恨繁霜鬓(5).(5)转轴拨弦三两声(6).(6)虽九死其犹未悔

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

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1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凹晶馆联诗,见河里飞起一白鹤,湘云作了“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冷月葬花魂”。

B.《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赞歌,在鲨鱼咬掉大马林鱼约四十磅肉并带走捕鱼工具后,老人感慨“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C.《风波》中的赵七爷不轻易穿竹布长衫,三年来每次都是他认为“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时才穿上它。

D.《边城》中的大老天保与年青时的父亲顺顺一样都是泅水的高手,入水中去捉鸭子,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这是考查对名著有关知识的识记情况。

考生要认真阅读考纲要求阅读的名著,准确记住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意义或性质。

错误选项一般会在以上的易错处设题,故在判断时要对以上的易错点仔细辨别,D项,张冠李戴,错在“大老天保”。

正确的是:

二老傩送。

13.《边城》中“悖时砍脑壳的!

”这句话是谁说的?

说这句话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翠翠。

翠翠误会傩送的好意,以为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这是欺侮了她。

等候祖父太久,心中焦急得很。

题干要求“《边城》中‘悖时砍脑壳的!

’这句话是谁说的?

说这句话的原因是什么?

”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识记和分析情况。

要求考生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事件的来龙去脉都有一个准确的记忆,不能张冠李戴。

“悖时砍脑壳的!

”这句话是翠翠说的。

这些方言俗语凸显了小说浓厚的地方特色,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阅读相关的情节可知,当时翠翠误会傩送的好意,以为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这是欺侮了她,心里生气。

再加上翠翠等候祖父太久,心中焦急得很,于是说了这句话。

这句土语里包含着翠翠对来自傩送的带有欺侮性话语的不满,也表现了翠翠的单纯、可爱。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黄果

杨振声

①熙攘的朝市过去了,菜场中满地零散着青菜的枯叶,鸡鸭的落毛,鱼的鳞片,热闹后的冷落。

②太阳已将近午了。

③恽太太提着半篮青菜,露着自己瘦弱的身影走出菜场,在菜场西头排列着一堆堆水果摊子。

鲜艳清香的水果摊后坐着落牙的老太婆,用麻绳慢吞吞地纳着枇杷形的鞋底;

或是穿着新蓝布裤褂的壮丁,口里衔支香烟,眯细了眼睛斜视行人,忖度那些衣服褴褛的再也不敢走近他的水果摊。

恽太太望着那些骄傲的水果出了一回神,然后怯生生地走到一个小女孩的水果摊前。

④“几文一斤?

”她拾起一个娇嫩圆润的黄果在手中试着分量。

⑤“八十块。

”小女孩子眼也不抬。

⑥“买一个呢?

⑦“四十。

⑧恽太太轻轻地把黄果放还原处,红着脸默默走开。

⑨她踽踽地走向回家的路上,愈走愈感不安起来。

她答应过昆生──她的第三个刚满四岁的男孩子,买菜回来,给她带几个黄果。

这不能算是不惯孩子,在抗战时期,教授的子女已渐渐入不起学校,哪能吃水果呢?

不过这次是因为孩子病了,发烧半月总不退,医生说是营养不足,要多吃点牛奶与水果才好。

所以她才答应了孩子的要求。

至于牛奶,她两日前打听过,一天一镑每月一千元,那就当然不考虑了。

⑩“这并不是我不肯买,”她为自己解释着,“实在太贵了。

”前天刚过半月,只剩下四百元,若不谨慎着用,这后半月菜钱便无着落。

谁知昨天添了一担炭会那样贵,一千一百元!

幸好先生把乙种《辞源》卖了八百元,添着买了炭。

也好,这可烧一个月,谁知下月又贵多少?

……今天星期日,两个大的从学校回来,饿虎似的,不能不添点菜。

手中只剩下十五元了,如何买得起黄果?

而且……

“不想也罢了,”她抑制自己说,“也许还可卖点旁的东西,那时再买黄果给昆生。

金色日光中跳跃着飞尘,空气中飘荡着远近的汽车喇叭的尖叫。

一个脏孩子吮着食指,瞪着饿眼,瞅着一个卖饵夹的小摊。

“我不会让孩子这样,”恽太太下意识地想,“可是昆生问我要黄果呢?

我只说买不起,……但孩子是不会了解的。

……恽先生常说‘抗战时期,我们应当吃苦。

穷得买不起东西,自然可以节省物资。

’话是不错……”

“侬瞎掉眼睛,硬往汽车上撞?

撞坏了侬卖孩子也赔勿起。

”她耳边一个上海司机的声音。

她猛一惊醒,才知道自己走到一边路下面。

眼前是一辆一九一四式的“瞟一刻”。

她移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