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7270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21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阶层固化 个人方向.docx

阶层固化个人方向

教育,尤其是公立教育,是当下阶级流动最大乃至唯一的驱动器。

恰好,我正好是在教育行业里感受到贫富差距的。

我个人认为这点已经过时,近十年来,教育产业化已经成了主流,甚至很多中小城市私立教育已定形,以绝对优势碾压公立教育了。

仅以我的经历来讲讲鄙人薄见。

我生于长于某四线不知名城市,小学接受的公立教育。

04年一年级入学,当时家乡只有公立学校,摆在我面前的选择是1000元的中等小学和6600元的优等小学。

我选择了后者,身边的同学和我家境相仿,无忧无虑整整五年。

五年级的时候,也就是08年,家乡开始出现私立小学,一年10k+,家人有意让我转校,我却舍不得老友宁死不去。

第二年,家乡唯二两所较好的中学开始有私立化趋势。

我趁机向家人争取机会,考去了邻市三线城市一闻名全省的私立学校,学费一年30k+。

初二,11年,家乡唯二两所较好的中学完成私立化,学费一年1.5k+。

初步私立化,很多行为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值得注意的是,我在初中压根就没感受到贫富差距。

初中同学,家境非富即贵。

前桌小F的爸爸是某市市委书记,后桌小z的爸爸是某国企cfo……但是,当时我们学校里极少有攀比炫富的情况。

学生教养都很好,父母前期投入高,大部分同学不仅礼貌文雅,还擅长高尔夫,围棋,舞蹈,书法等多方面特长。

我真正感受到贫富差距,是在就读高中某公立学校以后!

没错,是在读了公立学校之后!

我高中是一所更为出名的超级中学,说难听点就是高考工厂,全国排名10+。

就读前家里人曾开玩笑,说这下我可以多接触一些家境差强人意的同学,懂得饮水思源,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了。

然而,我家里人真的是toostereotypicaltoonavie!

进入公立高中以后,我发现身边非但极少有所谓的寒门子弟,豪门子弟反而越来越多!

当时和班里一个妹子关系不错,妹子芳龄十五,经历却丰富多彩。

父母双双从仕,副业经商。

她的衣食行五位数起步,从小到大闯祸不断,总有人给她擦屁股。

一起去超市买东西,我撑死买100多的商品,她拿出几张现金卡,收银小票都有近两米。

妹子曾告诉我,她的择偶标准:

“主要看我自己以后干嘛吧,反正,从商的一定找当官的,当官的一定找从商的。

班里有名的老好人x,家里开电影院的,海南有度假别墅,谈及出国留学打个电话就能搞定的事。

白富美h,家里开连锁餐饮店,交际中小打小闹的礼物四位数起步。

…………

补充一点,高中虽说名义上是公立学校,但对于学籍非本市学生会举办选拔性考试,学费根据成绩分50k到0元不等。

灰色领域,再往下差一分多10k。

后来,我渐渐发现,高中同学大多来自全省各地的私立初中。

所谓中考,不仅筛除掉了学业不成者,更筛除掉了家境欠佳者。

百家言论的时代,人人都要求公平公正。

但在最需要公平也是最公平的教育(高考)面前,贫富差距的影响早就超出了人力可控范围之内。

同时,高中三年,家乡基本上所有的中学都完成了私立一体化,教育产业化。

x市人大附中,xx(房地产公司)中学,x市北师大附中……几乎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优等公立学校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那么,穷人家的孩子只能去差劲的公立学校,或者砸锅卖铁进优等私立校,能确定他们在普遍富裕优渥的环境内不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吗?

他们的出路,又究竟在哪儿?

你问我什么时候感受道贫富差距的?

就是这六年里,在所谓最公平的教育里,经历这样的悲哀,却只能望洋兴叹,无可奈何。

我想马太效应的产生就是通过教育资源的再积累,进而造成资产的再积累。

高阶层家庭的小孩从小掌握的资源就多。

另外,就我身边的富二代而言,纨绔子弟极少存在,大部分富二代都勤奋努力,前文提到的x,h等人,都是一头扎进学习(广义)的洪流中奋不顾身的。

这种资源不仅是教育资源,还有阅历,视角,广度等等资源。

富爸爸会告诉你:

“孩子啊,你以后经商的话,就一定得找个当官的。

你以后当官的话,就一定得找个经商的。

”穷爸爸会告诉你这些吗?

他们说不定都没指望你能当官发财,一出生,你的终点就已经是别人的起点了。

更悲哀的,是贫富差距在教育行业里的影响层次分布相差巨大,消耗成本高。

一年1.5k和一年2k接受的教育资源相差并不大,一年1.5k和一年3k接受的教育资源才有些许差别。

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我和小学同学L,小学老师都认为她成绩比我优异(其实不相上下好嘛(´°̥̥̥̥̥̥̥̥∀°̥̥̥̥̥̥̥`))。

后来我去了私立学校,她留在了本地,经历了学校的私立化,教育的产业化。

一直以来,我在学校成绩中等偏上,她傲视群生。

高中的交流里,她也对我颇有不屑。

毕竟,人家年级前10,而我,才1000+嘛。

然后高三统一诊断以及最后的高考,她都比我差了不止一点。

当然,她依旧前10,我依旧1000+。

中途,她的语气态度,傲慢自负。

所以我也一直觉得,教育资源的阶级分化影响方方面面,不仅远超人力可控范围,更反过来操控了人力。

另一个例子就是,我曾经问过一些同学如果他们意外得到1万元会怎么花(取值较小,想看一下他们的首要愿望。

)家庭优渥的孩子大多选择自我投资,学习技术知识。

其他家庭的孩子大多选择买包买衣服。

物质的有限局限了精神的追求。

就像一个沙漠里喝光水壶里最后一滴水的旅客,眼前的水井和远方的绿洲,他只能选择水井。

不是他不想到达绿洲而是因为以他的资源,他根本到达不了绿洲,更有可能,他完全不知道绿洲的存在。

阶级固化不仅体现在资产方面,视野固化,角度固化,甚至是思维方式,也开始固化了。

原答主在回答里说,阶级已经固化了。

我个人持反对意见,的确是在走向固化的过程,但这是个进行时,而非完成时。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现在不能乱世出英雄了,但感谢互联网的存在,扁平化了许多行业结构,打破了阶级之间的生活堡垒,加大了阶级的流动性。

小学捐赠图书,我捐赠了一本字典,临交时我在首页写了一句话:

“希望你能够努力学习,如果需要我的帮助,可以加我的qq:

xxxxx,我很高兴能够帮助你。

虽然我没有收到任何回复,但至少现代便捷的交流沟通,已经打破了旧时代难以突破的极限。

至少,机会多了很多,也公平化了很多。

未来阶级走向固化是必然,但谁上谁下,还存在小部分遐想空间。

一个人出生时天花板的高度已定,但天花板下所能达到的高度,不可估测。

 

最近这几年来,随着资产价格的门槛暴涨,“阶层固化”这个词终于进入了社会视野。

很多人出现了个误区,他们说现在的社会“上升通道逐渐关闭”、“阶层日益固化”,是社会病了。

但其实,社会没病,这才是社会原本的常态。

中国过去的两千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阶层非常稳定的社会。

西方这种数百年稳定发展的社会,阶层固化更是早已天经地义。

稳定的年代并非没有上升通道,但是稳定年代的上升通道是受控的。

这是和动荡年代最大的区别。

时代变了?

还是回归正常了?

阶层剧烈变动的年代才是历史所不常见的,是历史的异态。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恰恰就是因为这一幕不多见,很稀奇,不然何必写成诗来感慨?

一个流动性过大的社会,一定是制度不完善的,完善的制度绝不会容忍高流动性。

但恰好,我们这代人的祖辈和父辈生在了中国数百年来变动最剧烈的几十年里,每个大家族都有那么几个人的人生之跌宕起伏,简直可以拿来拍电影。

中国在短短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不下七八次政权变更和近乎180度的政治经济转向。

《霸王别姬》、《大宅门》这样的影视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成功反映了我们这一百年来的个人命运之不可预测,并引起了亿万家庭的共鸣。

这种人生经验导致我们这几代人误把这种阶层大幅波动的局面当成了世界的常态。

而最近20多年看着尘埃落定,要回归历史长河的真常态了,很多人就不适应,受不了了。

你再去听一遍大宅门的片尾曲,唱的是什么?

~乱世风云,乱世魂~。

这听着像是正常的年代吗?

人就是要分等级的,没等级谁还愿意奋斗?

又不是没吃过大锅饭。

良好的家庭环境在任何年代都会极大的帮助后代晋升到社会高阶位置。

将相无种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只是平民阶层的幻想和安慰剂,尽管这句话是中国普通人千年来的精神支柱(甚至可以上升到民族格言),但最先喊出这句话的陈胜吴广,最后改变了他们的阶层吗?

即使动荡年代,胜出者也是以“王侯将相居多”的子弟居多。

陈胜字涉,四个字说明一切,本来就已经并非平民。

刘邦固然具有流氓天赋,属于百万里挑一的天才选手。

但跟刘邦同时起兵的没有十万总有八万,最后封侯的有几个?

如果你认为你有这样的运气,直接去买一百注同号的彩票还快点。

三国算乱世中的乱世了,正史加野史加演义留下姓名的也不过千多个,这里面还包括颜良文丑,五关六将这些出来就被宰的。

这些可是从东汉近五千万人口拼杀出来的。

平均四万人才留下一个有名字的。

这个比例换成现在也绝不会比地市级官员和亿万富豪的级别差。

三国时的州官你能说出几个?

资产雄厚的商人你又知道几个?

现在的地市级官员,别说以后了,就现在不去XX有几个被人知道的?

难道你有底气说你的运气,素质和能力比周围的四万人更好?

儒家统治的游戏规则向来就是区分阶级且各阶级做好自己的事,中国一直都是内儒外法,将相无种只是画给平民的蛋糕。

只不过相对于动荡年代杀人放火受招安的上升通道。

稳定的年代从底层通过学习,创业,考官上升的渠道虽然窄但是存在。

这个通道上只要你不铤而走险,失败最坏也不过是前功尽弃被打回底层。

动荡的年代上升的渠道倒是多,但是一旦失败轻则大牢里面见,重则人头落地。

如果流动一直都有着大量随机性的因素,父辈的努力又如何体现?

这样的社会就一定公平吗?

从这个意义上,留下一些有限的,受控的“上升渠道”就是一种社会信息素,令集体有向心力,令个人有奋斗动力。

但至于这根通道何时搞流量管制,决定权在别人手上,你不仅没有决定权,连知情权都没有。

流量管制落到你头上了,你就只能像在机场里遇到延误那样,听天由命,刷刷微博,等候广播,了此一生。

城堡里的人

一切权力的核心,是规则制定权。

只要规则制定权和暴力机器两手在握,留给后来者的腾挪空间就基本没了。

精英阶层在历史上名头多变,无论你管他们叫什么,豪强、士族、门阀、权贵、集团、二代,当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时候,首先是一座城堡。

城堡的第一功能,是防住别人再进来。

所以先进来的人,会不断地增加城墙的高度,以阻拦尚未进来的人挤来摊薄自己的特权和福利。

不过他们会把砌城墙的行为包装一下,使得普通人很难分辨。

这个“城堡体系”不是被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设计”出来的。

而是通过人类有社会性之后数万年的发展淘汰,被证明有利于人类继续发展的体系。

城堡总会住满,城堡注满了,吊桥就会升起。

我们这代人刚好处在城堡大门刚刚关上的时代。

稳定年代当然也会有可控的上升渠道,但要知道,一旦“可控”,就意味着城堡核心的成分是不会再有大变化了。

上升通道受限是稳定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并没有一个人在图纸上规划着这一切。

每一个上层也都是一个个体,他们并没有真的组成一个秘密会议集团来刻意控制流量通道,只是他们共同的行为在非故意的情况下造成了这些后果。

今天精英阶层的一项杀手锏,在于他们会为子女预留许多人生止损线:

毕不了业可以就业,无心求职给钱创业,开拓业务刷爸妈的脸,就算一事无成,还可以当个列席者。

哪怕废了,精明的爹总会想出办法来掩盖这一事实。

比如给大把的钱往艺术上培养,造诣不怎么样但一定也有人买帐。

所以他们的后代,人生是被设了下限的,差不到哪里去。

他们用尽一生心血为子孙设置了玻璃地板,使他们不至于滑落到社会的底层。

良好的家庭背景绝不仅仅在于丰富的物质,其实父母自身的视野对子女更为重要,所以良好的家庭背景意味着父母这些方面有很大可能会更好,这对身于这样家庭中子女来说更是莫大的无形财富。

譬如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让人更早的起步。

这种影响仅仅通过什么少年宫补习班是得不到的。

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好处会伴随一生。

到了事业开始的阶段,良好的家庭更是年轻人前进道路上的指示灯。

如果父辈成就高,那么他就可以非常具体地指出捷径和提供方法。

当众人都为一块金子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另一部分人拿起一块钻石走了。

抢金子的人不是没有能力去抢钻石,而是自始至终就根本就没人告诉他们有比金子更值钱的东西。

这种无形的鸿沟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弥补。

但是也许很辛苦,时间很久。

家境好的年轻人可以早早迈过资产门槛,剩下的精力放在提升自己身上。

家境差的每天被各种贷款缠身,连工作都不由自己,更别说自我实现了。

很多人会说只要努力就会成功,但现实是,如果同等努力,富人家的孩子会比穷人家的更成功。

精英的家庭往往给予了一生的助力,平庸者的家庭则陪伴着无尽的牵绊。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精英越走越高,平庸者越陷越深。

于是局面就这样形成了:

上层社会的后代,下限有限而上不封顶,堪称开挂。

何况精英阶层还会以相互之间彼此关照对方子女的方式强化这种机制,关照了别人,也就等于关照了自己,这早已是城堡里的潜规则。

城堡外的人

 

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开始鼓吹中产阶级的崛起。

什么是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以专业人士为代表,他们在法律、医学、金融、会计、技术等专业领域独当一面,是各行业的精英。

专业人士的本质,是精英阶级的随从和助手,是城堡内分配酬劳体系中的一环。

这些人以服务上层阶级和其他中产人士为生,赚取高昂的专业顾问费用。

他们赚钱虽多,但与超级富豪尚有较大距离。

但他们除了金钱和权力资本外,对于规则制定并不是完全没有话语权,对社会也有一定的发声权。

如果精英是躲在高高的城堡里,中产阶级就是拱卫着城堡的一圈外城。

外城依附于城堡,但又优越于再外层的乡野。

把城堡;外围;乡野这3层社会模型落实到今天的中国社会。

那就分别对应了:

1.既得利益集团;

2.寄希望通过学历之类个人奋斗进阶的群体;

3.手头没有任何资源的平头百姓以及迷茫无助的屌丝群体。

中产作为城堡的外城,也有自己的城墙。

中产阶级的外城墙是学历,而城堡的内城墙是血缘,这是最最核心的区别。

如果你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越上层的人越爱用血缘来区分人,到了最顶层,几乎只认血缘,这种城墙是极高的。

血缘这玩意是无法避免的。

一个人将财富与权力留给下一代是动物的本性。

所谓的上层靠血缘关系,本质就是顶级精英人数不多,婚嫁之类基本上是同阶级流动。

因此顶级精英之间最终会形成了“一个村”的亲戚。

而中产阶级的专业主义城墙比起这种血缘构筑起的城墙要矮许多,防御薄弱,所以时不时就有人可以翻进来。

中产往下掉落也比城堡内的人要容易得多,这导致了今天中国的中产阶级成为最具有身份焦虑,不安全感最重的一群人,往往需要通过消费主义的标签来维持内心的自信和自尊。

中产与底层之间的对一直都相当顺畅。

通过几十年个人奋斗,从底层成功翻墙成为中产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很容易得出“个人奋斗能改变阶层”的结论,并把这个结论灌输给下一代。

等到下一代想在中产的基础上继续往上爬时,才发现再上面的游戏规则和父亲当年完全不一样了。

我知道有人会说,那我们可以选择攻破城堡啊。

但这需要中层和底层的合力。

但这时中产阶级作为中层,就开始分化和动摇了。

这群人,是精英的盾牌也是底层的利刃,上下两头都在争取,就看哪边积攒的能量大,都形成不了压倒性的力量就会动态平衡,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的纺锤形社会数百年如此稳定。

再往下的底层,也许你以为你会看到底层戾气在积累,甚至期待着某天真爆发出个什么大力量。

但其实不会。

底层的戾气一直存在,但只要收买、赎买了中产阶级,底层就处于毫无自我意识的状态,简单的几个愚民政策,加点虚头巴脑的小甜头,再加点刻意挑拨的小斗争与关注点转移,对于平息绝大部分底层平民,足够了。

如果你专注过营销和媒体领域这十年来的大事,你就知道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是如此的容易操控。

城堡所保留的小规模流动的通道只是为一些有能力的潜在危险分子准备的。

越成熟的社会就越深谙“让利”之道,保留一定通道,不断将危险分子吸纳过来自己阵营,给予一定利益,就像毛说的,“政治就是把我们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阶层的固化也就因此而更加稳定。

从城堡外进到城堡里

不过,这堵城墙依然是有缝隙的。

个人的感觉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平民其实拥有比以往更多的工具来实现阶级跃迁,但前提是你得具有以下三者中的一项:

 

一是“天赋”。

有“天赋”的人,我们通常叫“天才”。

“天赋”的本质,其实就是基因突变,按人口中的一定比例随机生成,出现地域无法控制,出现时间不可预测。

就算你把一亿普通人关起来想一百年也出不来相对论。

这种不世出的人类天才一旦出山就光芒万丈,再保守的既得利益者也不得不考虑将这些天生异能者收编进城堡之内。

有“天赋”者,万中无一,上升难度最易。

有天资者命中注定引领国家,平庸者只能作湍流中的一员。

二是“才华”。

我们一般也叫“能人”。

而“才华”和“天赋”的区别在于,“才华”不是随机出现的,而是刻意培养的成果。

这些“能人”往往是平民阶层举数代人之心力打造的“特优产品”,功能和特点都是为统治阶层精心定制的,用着绝对顺手,包您称心满意。

天赋主要看基因,而才华很多时候是可以用金钱和努力堆砌出来的。

统治阶级看到平民中居然有人这么有心,也往往愿意接纳为自己一员。

有“才华”者,千里挑一,上升较易。

三是“美貌”,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占人口比例大概1%左右,可以被上层阶级拿来直接当装饰品或是改善基因用。

但因为数量最多,上升的难度要比前两者高好几个数量级。

所以说其实那么多人抨击整容,是因为损害了美貌的资源的稀缺性,从而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罢了。

 

以上三大要素,占一个,就有实现阶级跨越的可能;占两个,有实现阶级跨越的较大可能。

三个都不沾的,在今天这个时代,还想实现阶层跨越那就只能靠彩票了。

所谓上升通道,就是对天赋,美貌,才华等优势的门槛限制。

但需要注意的是,勤奋并不能使人上升到精英序列,勤奋本身只有在和天赋、才华、美貌这三要素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发挥其助攻作用。

单拼勤奋,只能保证你上升到底层阶级中的上层。

古人早就说了,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勤奋起到的作用最小。

天赋、才华、美貌之所以得到精英阶层的承认,是因为这三样东西放在任何群体内都是稀缺资源。

值得注意到的一个趋势是,这类稀缺资源被优化配置的效率,在今天这个时代正在急速地上升。

换言之,怀才不遇的牛人、小村小镇的美女,在未来将越来越难以被埋没,随时随地都会被挖掘出来并往城堡输送。

过去因为与外界交流不多而可以娶到自己村里的大美女,这种捡漏的好事以后会越来越不再可能。

城堡内的顶层对于这种“受管控的上升通道”其实也乐见其成。

毕竟,一者他们需要通过定期小规模换血的方式,来弥补自身的后代里出现废人的概率损耗;二者,城堡内也是很复杂的,城堡内的上层需要通过引入外来跃迁者这个机制,来时不时敲打一下城堡内的对手,甚至不惜打开向下掉落的通道,来警示城堡内的食物链下游。

(城堡是天才建立的,城堡的主人也可以换成别的天才。

我天朝参透了改朝换代的本质)

不过,即便是天赋,才华,美貌,其门槛也一直在不断提高。

比如苹果创始人之一的沃兹曾经当笑话和人说过:

“我看了一下现时在苹果工作需要的经验和教育程度,我想乔布斯和我现在都很难在苹果找到一份工作了。

”这就是城堡内的人加高壁垒的一个露骨的范例。

今天一个初级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要求,可能比过去的CEO都高,但这改变不了打工仔的地位。

幻像与梦醒

旧时王谢堂前燕,何曾飞入寻常百姓家?

稳定的时代,必然指的是底层生活有保障,中产过得有体面,高层活着有尊严的时代,从这点看,中国目前还不是一个稳定的时代,但正在不可阻挡地往建立大小城堡的方向前进,这不以任何人,甚至是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

平民中的天资平庸者,尽管生活水平会随着技术进步持续上升,但相对的社会位阶却是很难再变化了。

但许多人会误把生活水平绝对值的提升,当成自己在人群地位中相对地位的提升。

有句鸡汤说“今天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东西,500年前的皇帝会用半壁江山来换”,就是典型的在故意混淆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概念。

社会层级的分隔方式和表现形式本质是一样的。

不论欧美发达国家还是非洲部落,生产资料的总量在增大,但是分配比例没变。

很多人的祖辈在温饱线苦苦挣扎,他们的父辈依然物质匮乏,但他今天却可以顿顿有肉、手机空调,于是就产生了“阶层上升”的错觉。

但其实,今天的小白领,从全人口序列中的所处位置看,也就相当于他爷爷辈的一个普通庄稼汉或者他父辈的一个厂里的工人,看似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实际阶层位置分毫未动。

而这种平民的幻觉,正是真精英阶层所需要和鼓励的。

现在可以预见的是,在我们这代人乃至我们的下一代的有生之年,只要社会大致稳定,技术持续进步,社会财富不断增加,这套城堡-外城 - 幻象的三重系统便能完美地持续运转,目前看不到有什么可以破坏这个体系。

正所谓,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阶层突破的本质就是在社会这场游戏中干掉尽可能多的人,一步一步升级,实际就是人和人的厮杀战斗,要完成阶层跨越,就要在资源不如人的情况下打败别人。

注意,你努力的时候别人可能比你更努力,并且你要负重前行,所以这本质上是个很残酷的。

科技突破作为这个体系的突变因素似乎值得考虑,但即便有一些蓝海行业,比如互联网,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也是逐渐固化,国内BAT当道,掐断了其他人的活路,其他企业最终免不了被吞并或者击垮,这种强者愈强的规律适用于所有行业和所有时代,我们只能选择面对。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少,上升之路显得更激烈,到了让大多数人绝望的地步。

而游戏规则设计者们不断加高壁垒和保持重压,上一层的会逐渐利用自身优势封锁“通道”,最终让芸芸众生们认下自己的命格天花板,而那些有阶层流动机会的命运加成,如前面说的天赋,才华,美貌,标准也一直在不断提高。

当人们生活富足,彼此温良恭让,交往讲规则,争端有程序,意外有防范,风险有保障,各安其居,各乐其业,就已经是数百年前颠沛的祖先们眼里的理想社会了。

总想着挤破头颅一心向上爬,向城堡里钻,也未必能搏来幸福的一生。

对于才色不高又无背景的人,也许一味的追求上升通道是徒劳的,到不如想想什么才是内心的安宁。

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只是接力赛的一环,你接棒的时候可能已经落后人家几圈了,你就算瞬间完成,也只是追了一圈。

但是要相信,谁都能看出来你这圈跑得快不快尽不尽力。

只要跑好自己这一棒,边上为我们喝彩的朋友,也都是真心的。

瞄准月亮,就算上不去,也至少可以掉到云彩上。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家里的长辈,广大50后和部分60后,都认识几个以目前的身份高攀不上的熟人。

追根溯源,这些关系来自于当年的同学、邻居、同事、战友。

但当初是一个阶层的友人,经过几十年,社会地位已经天壤之别了。

如果不是两家人有什么过硬的交情,这样的跨阶层旧交情,不会延续到下一代。

而很多人也认为,自己这辈子是不会有另一个阶层的朋友了。

当然,这仅能说明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经历了比较大的阶层变动。

70年代末、80年代初,单位的小年轻晚上成群结队的去局长、厅长家“汇报思想”。

一屋子人吹吹牛,看看领导家的19英寸东芝电视,其乐融融。

大家不会觉得有哪里不自然,也不会觉得经常往领导家里跑的人是“官迷”。

极端点的例子,省委书记在医院住院,跟刚参加工作的小护士们侃大山说自己家里收藏了许多奇石,邀请姑娘们在他出院后来家里看。

省委书记出院后,小护士们下班果然去参观了,书记夫妇亲自接待,如数家珍,好像护士们是去邻居老者家串门。

现在,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甚至是私企,小官僚一个个架子大的……不这样,怎么能把自己和比自己穷的人区分开?

后文细说。

长辈单位有一个老局长,把糟糠妻带进城了。

老太太没啥文化,但是特别喜欢孩子。

半个职工家属院的双职工子女,不管爸妈是干部还是工人,都是她带大的。

一个月收五块钱伙食费。

这些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当时的阶层比较扁平。

至少在一个“圈子”里,是比较扁平的。

当然,不是一个圈子,比如说酱菜厂之于市政府,北京之于新疆,城市之于农村,圈子和圈子之间,差距是很大的。

我们目前目睹到的阶层上升通道日益狭窄,实际上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