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307966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合集Word文件下载.docx

可惜现代的教育是注重做事的教育,疏忽做人的教育。

现在人心坏了、社会乱了,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出了问题,疏忽了伦理、道德、因果、圣贤的教育。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要补足这四种普世教育,这四种教育能够端正世道人心,化解冲突,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使社会安定和谐,世界繁荣和平,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带给现代人的殊胜利益。

  古来童蒙教科书《三字经》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把本性本善明显的表示出来了。

教育就是要肯定人性本善,教育终极的目标是回归本善,圆满本善的人就是圣人,所以这是圣贤教育。

要相信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所有一切的不善都是习性、是染污,本性决定没有染污,本性是觉、正、净。

教育的成就,是要把不善的人转变成善人,你的教育就成功了,转恶为善、转迷为悟,乃至最高级的是转凡成圣,这是教育成功了。

  决定不可以说这个人不善,这个人没有善根,我们把他开除掉,那你的教育完全失败了。

要肯定,世间决定没有恶人,恶人是怎么回事?

  没有受到好教育,他被外面环境教坏了,要懂得这个道理,他的本性是善的。

所以我们看到监狱里面的服刑人员,接触到传统文化教育之后良心发现,幡然悔改,变成了好人,监狱变成了学校,这就是很好的证明。

苦是从迷惑造业而来的,所以要真正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一定要帮助他破迷开悟。

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就是要教学,要教他,要指点他、要提醒他、要诱导他,使他真正觉悟,觉悟了才能离苦得乐。

  这个本性本善的核心,古人也找到了,把它放在五伦里头最重要的

  一个位置。

五伦头一句「父子有亲」,「亲」就是亲爱,这个亲爱就是本体的核心,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完全是从这个核心发扬光大。

这个传统是爱的传统,教育是爱的教育,社会是爱的社会,所以几千年来长治久安,都是循着性德,没有违背性德;

如果违背性德,动荡就来了。

因此从这个爱演变为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就是传统文化最高的指导纲领。

  圣贤把道德落实到人事上来,这在中国讲得最完备。

五伦是道,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自然的规律,是「道」;

能够顺着这个道,随顺自然的规律,那是「德」。

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这些都是德。

中国古圣先贤,古书里讲得好,「以道治国,以德化民」,就是治国决定不能违背自然的原理原则,教化众生一定要顺其自然,这叫道德。

这个国家能够在几千年当中长治久安,没有在这个地球上消失,有它的原因在。

为什么?

因为它守道德,它懂得道德。

所谓「顺道者昌,逆道者亡」,遵循正道就会昌盛;

如果逆道而行,倒行逆施,迟早会败亡。

所以遵循伦常道德是快乐的根本,违背伦常道德是痛苦的根本,这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必须认识清楚的。

  四、道德讲堂是挽救世道人心的良方中国广东潮州兴办的道德讲堂做了三年,今年是第四年,非常成功。

  道德讲堂一期只有七天,七天当中让学员们把心静下来,密集学习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成效卓著。

七天的时间,能把恶人变成善人,把贪官变成清官,把不孝的儿女变成孝顺的儿女,把暴戾变成和谐,成功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效果真是不可思议。

  道德讲堂能够达到这么好的成效,主要的原因是重视因果教育,让学员们真正了解因果通三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切行为都有果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懂得伦理道德的人不好意思做坏事,会受到良心的责备,但是在高名厚利的诱惑之下,他还可能昧着良心去干坏事。

而懂得因果报应的人绝对不敢做坏事,因为他明白因小果大的道理,今天做了一点坏事,将来长久时间受苦,实在划不来。

所以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因果教育,是很有道理的。

明了因果法则的人就能看得很清楚,知道心术不正、造作恶业是很苦的事情,端正心念、积功累德是很快乐的事情,他自然愿意改邪归正,不愿意继续沉沦下去。

  所以《安士全书》的作者周安士先生有两句名言,他说「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

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这两句话讲绝了!

  这个「大治」就是太平盛世,也就是这个地区的人民幸福美满,只要人人信因果就能做得到。

  

(二)学习传统文化的第一天,夏天的阳光照的我们特别的难受,但是早上我们都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到嵩阳办事处,我们有秩序的排队入场,看着义工老师们亲切的说:

”老师,您好!

”我被他们的和蔼可亲的态度所感动。

进入会场,我们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朗读弟子规,之后白雪老师用亲切的声音对我们说欢迎我们抽空参加本次学习。

对于本次学习我有很多的感受,这三位老师解读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其中许建国老师的讲解,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喜爱,赢来了阵阵掌声,他用自己的事例讲解着对孝道的理解,让我们明白了百善孝为先,诸事和为贵。

其中有两句话让我很受启发: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

书读百变,幸福自现。

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用这两句话来督促自己不断的进步。

  本次三天的学习对我有两点感动:

一、义工老师们的行为,让我很感动,看到义工孩子的所作所为让我很感动,从孩子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青春、激情、民族的希望。

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向他们学习,感恩生活,感恩身边的人。

  二、三天讲座,最让我感动的有三句话: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

  “书读百变,幸福自现。

  “百善孝为先,诸事和为贵。

”这三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同时我也在想我孝顺吗?

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多读书,从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作为年轻人,千言万语,我更愿意把自己的语言化作行动,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什么?

她由那些文化符号组成?

她的主要外在表现在哪里?

都值得认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道和术,道家之道,儒家之术。

从内容上看,很难判断他说的对还是不对。

说他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包含着道家、儒家思想,也有着关于道家之道、儒家之术的阐释。

  说他不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术。

  其中还有更博大精神的内容和对人文、自然、宇宙万物的精准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炼而成的抱朴守拙、清静无为、天人合一,自然圆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

  那是一种豁达、达观、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伦、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养、果报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弃鬼神,而信人伦。

将一切付诸神话色彩的信仰斥之为”怪力乱神”而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讲以人为本,上帝造人。

中国传统文化讲以家为本,家和万事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伏羲、女娲人文初祖造人,人类造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释道儒是其中主要内容。

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术就不准确了。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

何谓中庸?

不偏不倚是为中庸。

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为中庸。

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阴阳调和之术。

也有着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

我们中国的中,不是随便叫的,这个中字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确定位,持中守正。

  易经把事物形成乃至发展过程用一个周圆表述。

  数数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数,67890是成数。

生数和成数的契合点分别是5和0,恒居中位。

河洛图笈,白马、神龟数据。

  1、6,尾

  4、9,左

  3、8,右

  2、7,唯独没有0和5。

0和5在哪里?

居中。

中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国——中国。

  易经解释世界讲境域生成。

原生态世界是虚、是无。

无不是没有,而是隐含无数生命体、生命基因、元素符号、各种成像因子。

进入适当的土壤、遇到诸多适宜的温度、湿度、养分、水分、各种气候环境诱因,这才促成生命的诞生,完成从无到有的生命创造。

就是无中生有。

即:

从无极到太极,然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而生生不息。

所以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命创造的过程。

从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无限,即是母体孵化繁育的浩瀚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这两个过程。

将这两个生成过程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

与天地之和;

与环境之和;

与气候条件之和;

与生命基因之和。

然后,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荣,世界乃成。

  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

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

和地之德包容万物,恩养生命。

和人之德,亲近天地、亲近自然、亲近生命。

人类只有和衷共济,才能继往开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刚柔相济、阴阳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圆融一体,舍得、放下,慈悲为怀的博大胸襟。

  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之德、义之理,奥妙就在于此。

  (四)

  一、当今婴儿、幼儿、少年、青年、甚至成年人是否幸福?

安康?

这背后的原因在哪里?

  婴儿直至长成到成年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现在几乎有情感认知

  的人,无论什么年龄层都感到不快乐、空虚甚至无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的技能是越学越多,书包是越背越重,有句话叫知识就是力量,那我们是不是越活越有力量?

为什么我们的日子没有越来越轻松?

这一切归根于什么出现了问题?

觉悟的人就是善于找出原因,从原因上下手;

迷惑的人就是爱停留在结果上,然后(教育: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

  回想我们受教育的历程,有没有一个专门的体系教导我们怎样做人?

  所以说的不是骂人的话,就是我们不会做人啦,不知道做人的根本在哪里啦。

  二、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

上所施,下所效也。

中国有一篇很重要的教育哲学叫《礼记.学记》,里面有提到什么是教育,「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

  三、什么是善?

善在哪里?

  智慧的,就是圆满的善。

智慧的,就是亘古不变,就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

五千年的中华绵延不息,就是靠的这些智慧;

就是传统文化。

  四、什么叫传统文化?

为什么称之为经典?

什么是道德?

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首先传统这两个字,传,就是一代代一脉相承的意思,传下来。

统,就是最原始是丝的端头,这个蚕茧它有丝,这个丝的端头我们叫统,它通过煮这个丝,把这个头找到就能抽出来。

所以看来这个统字的意思,是头的意思,传是从头传下来的意思,所以叫传统。

  再有一个要回答的概念,就是文化的概念,文而化之,《论语》上有一句话,我有些想法不知道说得对不对,提出来跟大家探讨,叫「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个质就是我们佛法上所说的体,就是人的本质,也就是《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性是性德。

性德它要通过一些,我们历代千百万年来,我们人类生活对性德的经验捕捉、体会,要给它总结出来,然后形成文表述,尽量的描述,叙述性的体性,性的性质。

所以质和文要相辅相成,因为每个人都有质,这个质要通过一定的文来表现出来。

文质彬彬,彬彬就是相合的意思,相配的意思,然后君子。

所以这个文,为什麽一个人要文化?

文化为什麽这麽重要?

因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在自打有人类以来,在生活过程当中,对自性的一种体会、捕捉、描述,他们用文化这种形式给它记载下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把它传承下来。

看来我们掌握文化是必须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我们的本性。

而对这种人性的描述,要通过文化来传承,文化不是虚的东西,不是谈玄说妙,它是我们生活,每分钟都离不开的一个东西。

所以文化要传承下来,我自己的体会,一定要给老百姓、给人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否则的话,它不称之为文化,也传不下来。

  文化要要想传下来,要想一代一代,把我们老祖宗这些成功的经验、丰富的体会,经验、教训交给子孙后代,必须通过教育这个手段才能让它传下来,才能使后辈得利益。

所以教育跟文化这是分不开的,光有文化没教育,失教。

光有教育没文化,那这种教育,如果没有正确的文化做为内容的话,这种教育肯定教的是错误的东西,会导致人们错误的行为,带不来幸福。

所以几千年来,我们的老祖宗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得很幸福、很美满。

我今天的体会,是他们确实掌握到了一个正确的文化,总结出、发展出正确的文化。

之所以说它正确,是因为它与人的本性,与道相吻合,正确的反应了人的本性、人的道。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传承下来,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传承下来,是说明中国文化有它特殊的地方。

这种特殊的地方,用我们的话说,就暗合道妙,正好跟我们人的本性,可能是契合得非常准确,非常正确,所以中国的文化才得以传承下来,才能给老百姓带来这麽大的利益。

  经典:

经: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他就有多长;

地球的经线;

表长度;

  典:

典籍

  道德:

”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

”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此之谓德”。

”德”也做”得”。

  为什么学习传统文化?

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认识了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做事做人,从而不会四处碰壁、减少摸索,会获得幸福的人生。

  五、传统文化代表典籍包含哪些?

  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易经》

  《礼记》、《春秋》。

  六、怎样学习传统文化?

  第一个要立志;

古人说”倾巢之下无完卵”,当这个社会出现危机的时候,绝对要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要站出来,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呈现社会治安的不好是个结果,诸位朋友,原因在哪?

  家庭没有稳定。

再来,人从小没有学孝道,没有学圣贤教诲。

今天婚姻不好,根源在哪?

根源在从小没学孝道。

我们了解到这点,就要更重视孝道的教诲跟圣贤的教诲。

与其我们常常在那里抱怨社会治安不好,不如现在从自己做起,教孝。

再来,看到别人的孩子也要同时教育他孝顺父母,我们要尽心尽力去推广这个重要正确的观念。

我们不希望道德沦丧,就应该从自己开始做起。

很多人都会觉得,现在社会都变这样,我再怎么做可能也没有效果,很多人都会这样想。

请问我们这样的念头,对家庭、对社会有没有帮助?

没有!

这样的想法理不理智?

不理智。

我们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一个人的真诚心、真德行,能够唤醒身旁周遭人善良的本性。

孔老夫子在《孝经》有一段非常要重要的开示,叫「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从这里开始。

没有从孝道入手,一个人的德行是长养不起来的,所以教育首重孝道。

诸位朋友,我们把这句话念一遍,您念一遍一定跟以前念这一句感觉不一样。

好,来,我们念一下,预备起,「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好,根本找到了,路就不远了,所谓君子务本,本立仁道就生了。

老夫子在《论语》里面就有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孝」开始教起。

  我们这一次的主题是「细讲《弟子规》」,而《弟子规》就是从「孝悌」扎根,所以「入则孝,出则弟」。

在我们开始讲《弟子规》之前,我们要先确立一些正确的学习态度。

当我们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你的学习效果就会很好,俗语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学习首重立志,所谓「学贵立志」。

我们在海口办教师课程,第一节课我们跟所有的老师共同立了一个志向,叫「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常常在祈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是个结果,要先种什么因?

要先种每个人有仁爱的思想、观念的因,而仁爱的思想、观念要透过学习、透过教育,也就是要教导圣贤的智慧。

所以「开太平」是结果,「继绝学」是种因;

「为往圣继绝学」才能承先启后,要承先就要先自己学好。

  第二个要力行;

我们学习一句经教,一定要做一句,所谓解行相应,我们的道德、学问才能够提升起来。

在唐朝时候,有位高僧叫鸟窠禅师,唐朝的诗人白居易,晚年好佛学,他希望能够去亲近这样的大德,能够提升自己的学问。

当他遇到鸟窠禅师,他就开始请教他,他说怎么学佛?

「佛」是印度话,它本来的意思,本来的话叫「佛陀耶」,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它直接翻成一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

这个在中国造字叫形声字,形是人,声是这个弗。

「佛」这个字以中国的话来解释,就是觉悟的人、有智慧的人,再讲白一点,叫明白的人,明白道理的人。

所以,学佛就是要去学当一个明白人。

  鸟窠禅师就对白居易说,学佛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

白居易听完之后哈哈大笑,他说三岁小孩都知道。

诸位朋友,你三岁的时候知不知道?

以前教导善恶、教导做人,在哪里教?

不是到学校,在家里,家教就教了。

所以确实白居易说的没错,三岁小孩都知道。

鸟窠禅师回答他,八十老翁都做不得,都没做到。

所以道德学问的枢纽、关键,不在你念了多少,而在你做到多少。

这个态度,我们自己学跟引导孩子学圣学贤,一定要确立这个正确的态度。

  第三个学习的次序很重要,一定要先长道德的根基,再来读其它的经典;

我们把《弟子规》学好,就是把《小学》的根基扎好。

假如《小学》的根基没扎好,直接读四书五经,读愈多会跟生活脱节。

假如没有学会做人做事,学的知识、看的书愈多愈傲慢。

「傲慢」是求学问一个很大的杀手,傲慢心只要生起来,学问很难有成就。

所以《礼记.曲礼》提到「傲不可长」,这些都是以前的圣贤人给我们很重要的提醒。

  林则徐先生在他体悟的人生当中归纳了十件事,这十件事就是,假如人犯了这十个错误,那人生是很没有益处的,他说叫「十无益」。

  第一个叫「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对父母都不孝顺,每天拜神求神明保佑,有没有用?

没有益处。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在家里面跟兄弟相处都不懂得包容,都常常有冲突,这样的人出去外面交朋友,能交到知心的朋友吗?

不可能。

在这「十无益」当中,其中两点是针对求学问很重要的提醒,「心高气傲,博学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所以,他只要有了傲气,学历愈高愈瞧不起人,愈容易伤害别人。

「行止不端」,假如他的言语、行为跟圣贤的教诲都背道而驰,那读的书跟他不相应,不得利益。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几千年的圣哲人所留下来的话,我们要很珍惜,要好好拿来警惕;

自己不能犯,当然孩子也要尽量不犯这些过失,这是学习的次序。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为富不仁,积聚无益。

劫取人财,布施无益。

不惜元气,服药无益。

淫逸骄奢,仕途无益。

  第四个,学习的方法要能一门深入,长时熏习。

一门,哪一门?

中国圣哲告诉我们的教诲,假如用两个字来说,就是「道德」。

道德两字就掌握了整个圣贤几千年的教诲的纲领,所以纲举目就张。

所以「一门深入」,这一门掌握了道德的纲领,而《弟子规》就掌握了道德的纲领,所以我们学习先从《弟子规》这一门去深入。

如何深入?

深入要做到「解行相应」,理解之后,一定要去落实。

你去力行就会帮你更体会到圣贤道理,体会得愈深解得就愈深,解得愈深你行得就愈扎实;

解帮助行,行又帮助解。

所以,我们学一句一定要懂得赶快去力行。

「长时熏修」,长时是指时时刻刻。

我常常会跟很多朋友讲,只要你持续不断,每天早晚把《弟子规》念一遍,保证三个月以后,你会觉得道德、学问有很大的进步,三个月。

这一帖药目前吃的人效果都很好,你们要不要吃吃看?

  七、坚持听、读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

辅助德育故事、德育动漫、德音雅乐

  八、教案辅助《爱心伴孩子成长》

  (肖晨颖老师)、《落实弟子规》

  (邹立民王琦闫国义老师)

  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

想获得幸福人生,就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就要立定志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知道自己贵为人师,就要做出好榜样);

就要力行学一句做一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至”、次序是从孝道下手,从《弟子规》下手、学习的方法就是要一门深入;

掌握教育的核心”教善”掌握教育的方法是”教儿教女先教己”。

  好,我们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愿我们共同学习圣贤的教诲,立身行道,从我做起,期待圣贤之光普照神州、普照世界!

谢谢各位老师!

  (五)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

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

那么,灵魂在哪里?

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

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

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

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

从古到今,不断扩充。

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

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