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8658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13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docx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教学设计(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咱们都是农村乡下的孩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香味;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去看看作家陈醉云先生笔下的《乡下人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生词。

注意容易读错的字和多音字。

(2)指名部分同学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量读通顺。

4.找一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三、再读课文,聚焦文眼

1.课文围绕乡下人家的独特与迷人描写了哪些乡村风景,哪些画面?

2.抽读第二自然段后半段,指导学生概括描写的场景:

雨后春笋(板书)

(强调学生记笔记)

3.按照以上方法采用多种方式逐段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乡下人家的优美情景),思考:

你看到什么画面,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内容,给画面取名

指导读课文,概括。

相机板书:

瓜藤攀檐,鲜花轮绽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晩餐月夜睡梦

4.读小诗:

把几幅画面描写的景物编成一首小诗(课件),读小诗,想画面。

长藤绿叶瓜架,

春雨竹笋鲜花。

群鸡悠闲自在,

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

秋虫伴人入眠,

最美乡下人家。

5.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家又是怎样的呢?

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出示:

乡下人家特点的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

(齐读)

2.指导学生理解有不明白的词语。

3.指导学生书写难写的字:

蹲率

二、想象画面,研读课文

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些画面,走进课文,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这份独特、迷人之美。

1.小组合作学习:

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一个画面,画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为什么喜欢这个画面?

作者是怎么抓住特点,来把它写得具体生动的?

这样写,我认为好在哪?

(合作学习,相互启发)

2.全班交流:

让学生尽情的交流

(1)先让学生读句子。

(2)再谈体会。

(3)指导学生品读。

三、合作探究,品意悟文

1.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为什么说这些瓜呀、藤呀、叶呀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2)石狮子、大旗杆给你什么感觉?

如果把这威武、严肃、单调、冷冰冰的石狮子和大旗杆搬到乡下人家屋前,你感觉怎样?

(3)引读: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1)“时令”是什么意思?

那“依着时令”就是——

(2)同样是开花,你能用不同的四字词语来表达吗?

(春天芍药争奇斗艳,初夏凤仙,盛夏鸡冠花,秋天大丽菊。

(3)引读: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1)让我们做一做“探”的动作?

笋怎么能像人那样探头呢?

(板书:

拟人)

(2)春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它们看见了什么?

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

小结:

同学们,在乡下人家啊,房前屋后的瓜啊藤啊,还有花儿、竹啊,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东西。

我们到了乡下人家,随处都可以看到。

但是,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却读出了它们的几分独特,难怪作者要这样的赞叹,一起读句子:

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运用对比、拟人等手法描绘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景色,它如一幅画、一首诗那样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

到了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与迷人。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瓜藤攀檐鲜花轮绽雨后春笋独特

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睡梦迷人

【教学反思】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情画意,饱含着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与赞美。

本课教学设计秉承以上理念,以读为本,以悟为主,指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文情怀,带给他们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学生通过朗读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进而运用语言。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巴鲁赫·斯宾诺沙:

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

②阿尔贝·加缪:

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③约翰·列侬:

所有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

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最后。

④李大钊: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

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过去·现在·未来

弗里德里希·席勒曾写道: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如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止在原地。

”对于这个不会停止不会怜悯我们的时间,你是否时常觉得无奈而应接不暇?

时间是一维的抽象存在,它只会向前看,将一切变成过去,变成回忆和历史。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过去,而过去无法挽回。

你一定体味过做错的懊悔,失败的苦痛,浪费时间的悲伤,可它们都一去不复返。

不,准确说来是再也无法改正。

我们人总是幻想着倒流时间,或是一遍又一遍不自觉地追忆过往的美好。

可我们难道不清楚吗?

时间绝不会返回!

我们真的觉得回忆中的自己是不朽的永存吗?

一切都过去了,都静止在原地。

过去的只能放下,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正确的对待过去。

面对它,说一声再见,带着经验离开。

我们总是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幻想,可我们幻想的时间正偷走我们的现在。

真想抓住自己的思绪,让它停留在现在不在徘徊。

真想向人们呼告我的心声:

做好现在!

我们不都知道那个可笑的宋人。

他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木桩上,竟天天幻想着未来会有兔子撞木桩,连农活都放着不干了,白白地让自己的庄稼枯死。

我们也许听说过哲学家和他的弟子在麦田上的故事。

哲学家令弟子去捡一束最丰硕的麦穗,但一畦麦田只可走一遍,不能回头。

弟子空手回来了。

他解释道因为自己总想着前方还有更大更好的一束,所以沿途遇到的穗子他都没有动手。

未来或许是美好的,但现在也是才是你能够掌握的东西,你为何不把它做好?

做不好现在的人,同样也将失去未来。

当你因为现在堆积了太多事务而应接不暇,你就失去了做好迎接未来的机会。

一项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世上仅有10%的人有明确而实在的目标,20%的人有一些长远而模糊的目标,70%的人没有什么目标。

那10%的人最终大部分都成了各行精英,20%的人也是成功之士,其余的大多碌碌无为。

你连未来的目标都没有立下,当它变成现在时,你难道不会不知所措?

难道会有如神助地抓住机遇?

我们应当在现在做好的同时,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

在一次又一次的完成现在任务,总结过去经验并迎接未来时,我们会觉得快乐。

如果我们不想被过去拖累,被现在抛弃,等不到自己想要的未来,那么就请记住:

离开过去,做好现在,迎接未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本题是材料作文,本题是由多则材料组合而成的,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多则材料的契合点。

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

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审题与立意】

巴鲁赫·斯宾诺沙是荷兰哲学家,他的话强调了研究过去的重要性;阿尔贝·加缪是法国哲学家,他的话指向现实的努力;约翰·列侬是英国歌手,他的话指向对未来的信心;李大钊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话强调了正确认识过去、未来与现在的关系。

从材料本身看,前三则材料分别着眼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而第四则材料是对前三则的总括。

写作时,可以用这四则材料中任意一个观点作为作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将这四则材料有机关联起来,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

分析时既能对四则材料中任意一则有所侧重,又能避免只顾其一,不顾其余;同时能够立足新时代,立足家国情怀,立足“少年心事当拿云”的慷慨壮志。

如此,视为最佳立意。

素材准备:

过去,面对过去,我们是站在回忆里,我们曾是在草地上追逐打闹的孩童,我们无忧无虑的欢笑,我们笑的那么真。

孩子的笑容总是充满了童话的色彩。

童年的追逐给了我们无数的幻想和憧憬,童年的追逐,同样是我们坚持的开始。

最初的,我们的执着,我们的追逐,我们的坚持。

现在,花季正值的我们在青春里张扬放肆的生活着,慢慢的,我们懂得,站在原地,看看那些曾经发生的一切;站在原地,想想未来可能到来的美好。

我们怀揣着追逐的梦想,我们执着,坚持,追逐。

我们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我们闪烁而灿烂的梦想,飞逝的青春。

我们能理直气壮的说,我们还年轻。

我们会固执的说,就像李宁,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那让人匪夷所思的执着,也许就是青春里,燃烧的热情,点燃的生命。

未来在我们手里,我们追逐,执着,坚持着。

未来,是我们成功的期限。

无数次,梦境里,洒落了成功的喜悦和泪水;无数次,幻想过,拥抱着成功后的鲜花和掌声;无数次,我们期待着,执着追逐,坚持的最后,我们成功了,然后静静的回首,成功的开始,奋斗的过程,最后的美好。

因为我们不懈的坚持,执着追逐着。

所以那一天,就在一步一步走向我们。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我们应该坚持,我们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因为未知,所以一切皆有可能,不因困难而退却,不因未知而恐惧,不因失败而灰心,不放弃,做我们自己,坚持,执着,追逐,终会迎来属于我们的成功。

过去就像是一本翻不厌的书,让人忍不住的回味再回味;现在就像是一本写满计划和行动的笔记,让人不断检查,完成,再向前;未来,就像一页白纸,等待执着,等待追逐,等待坚持,等待这些美好的努力,最后画下一张灿烂的画……

结构思路: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的核心最后要落实在“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上面。

首先从材料中确定立意,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题目。

如:

《过去·现在·未来》。

联想和思考,写成散文比较适合。

写作中,可以侧重于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任何一方,但是要把三者有机联系起来。

不能只写一个方面,而不顾其他两个方面。

写作时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立足新时代,立足家国情怀,表现出一个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点睛】

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

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1)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

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2)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

(3)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

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4)递进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

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5)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

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8年毕业典礼,教师代表戴锦华教授深情地祝福毕业同学:

①愿你们有承当,首先承当起自己,进而承当起时代和社会。

②愿你们做个好人,利己亦利他,自我亦社会。

③愿你们快乐地生活,愿你们始终拥有真诚与坦荡。

④“小时代”是一种错觉和误判。

你们生逢大时代,文明重新选择方向的大时代。

你们个人生命的选择则汇聚为对未来方向的选择。

以上几则祝愿语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假设你是参加毕业典礼的大学毕业生中的一员,请你以此身份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带着祝愿在大时代中前进

偌大的礼堂,端坐着我们中文系2018届的毕业生。

轻柔的校园民歌、漂浮的气球、簇拥的鲜花似乎丝毫也没有办法冲淡我们即将离别前的忧伤,以往的嬉闹化作此刻的凝神专注,大家静静地聆听着戴锦华教授的祝愿,生怕一不留神就错过了什么。

望着台上将近花甲之年有着丰富阅历对社会有着深刻洞察力的戴教授,我们知道,她是在向我们指示着未来人生行进的方向啊。

戴教授的祝愿很简短,简短到我还来不及慢慢咀嚼便已结束。

但我真的听进去了。

她希望我们有承当,做个好人,能够快乐地生活,待人真诚坦荡;还特别提醒我们既然生逢大时代,就要直面大时代。

这是一位长者对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的希冀和要求。

四年前,我们带着家人的期盼来到这里求学;现在,我们即将带着师长的祝愿奔向社会。

坐在礼堂里,我憧憬着毕业后的生活。

步出校门,之后的路就是自己一个人走了。

在以后的人生时空里面,我们或许有着不同的际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正如戴教授所愿,我们都应该做一个有承当的人,要拿得起,放得下,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惟其有承当,时代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

就如于敏之于氢弹,屠呦呦之于青蒿素,南仁东之于天眼……

进入社会后,环境肯定不如校园纯洁,各种人际关系或许会变得错综复杂。

无论是洁身自爱也好,坚守做人的底线也罢,我都会铭记戴教授的教诲,做个好人。

因为我知道,只有大家都做好人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风气才会得到净化。

这些年,身边的人都在埋怨国人道德滑坡,人心不古。

如,老人跌倒了,鲜人敢扶。

父母反复叮咛小孩“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大家相互提防着。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韦唯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大家耳熟能详。

可是唱归唱,真正用具体行动去改变这种现状的人又有多少呢?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雷锋,但是我们可以成为正常的自己。

职场打拼,我们或许会如鱼得水,或许会焦头烂额。

但无论如何,我都会谨记戴教授的叮咛,快乐地生活。

工作归工作,生活是生活,没有必要把两者混在一起。

我要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带给家人和同事。

我希望用自己的真诚和坦荡去感染身边的人,从而让自己的工作有起色,生活有笑声。

我知道,离开校园之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会不尽相同。

有的人可以无所事事当“宅”男,有的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当“啃老”族,有的人需要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打拼换取生活的所需。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我都希望能够和“大时代”接轨,戴教授告诫我们:

“‘小时代’是一种错觉和误判。

你们生逢大时代,文明重新选择方向的大时代。

你们个人生命的选择则汇聚为对未来方向的选择。

”毛泽东也说: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种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大时代,大时代的我们,与时代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我们应以自己的朝气、勇气、锐气和魄力,推动时代的进步;我们更要心系家国、社会、他人,勇于承担,不畏风险,始终心向光明和未来。

我们不能够辜负自己,也不辜负这个大时代。

也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愧对浸润了四年的大学校园。

其实,戴教授的祝愿带有一个传统文人的印记,她是希望我们“修身齐家”的同时也能够“治国平天下”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梦,我的梦”,这些我们都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来的时候,我带着父母的期盼,离开的时候,我带着戴教授的祝愿。

我们都将带着戴教授的祝愿在大时代中前进。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

材料由戴锦华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8年毕业典礼上的四则祝愿语组成,内容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两个层面,具有积极的导向功能。

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同学们毕业后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于时代的认知选择,从第一则祝愿语可以归纳出“人要有担当精神”“人要担负起时代与社会的使命”等;从第二则祝愿语可归纳出“人生要有利于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等;从第三则祝愿语可归纳出“人生要快乐生活”“人要真诚如一”“拥有真诚与坦荡”等;从第四则祝愿语可归纳出“人生的小时代要融于大时代”“未来方向的选择来自于自我生命的定位”“跳出自我‘小时代’”“自我人生要融入社会发展之中”等。

写作时注意以大学生的口吻来写,组合上面归纳的立意点谈自己对责任、生活、时代等的认知。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

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

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

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

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

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

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

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

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这是一场由以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爱国运动。

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的精神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人民日报》社论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鲁迅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历史。

——李大钊

作为刚刚迈入青年行列的“00后”的你,读了上述材料后,会唤醒自己怎样的体验?

产生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逆火前行的青春

弹指一挥间,人类已昂首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战胜了衰落,走向振兴,挣脱了屈辱,走向奋起,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然而,人们不会忘记那划时代民族救之的“五四”爱国运动,更不会忘记那举起民族救之旗帜,开创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新纪元的先驱者,不会忘记革命战争的峰火硝烟,更不会忘记,为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

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经落到我们肩上,“五四”火炬已经光荣地传到我们手中。

我们生活在一个靓丽的季节,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字眼,我们要去追梦与你同行、释放自己青春的能量。

青,是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春,是季节,是成长的季节。

青春就是成长季节的那片生命的绿色,是阳光下那片灿烂的笑容。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它也许是你人生的一处驿站,不过请记住,即使它象一颗流星,我们也要努力让它成为一次辉煌的闪现,不惧艰难困险,敢于拼搏,志比云天。

中学时代,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知道,风雨会使我们变得强壮,挫折会使我们变得坚强。

成熟的思想和高尚的品质,来自于风雨的洗礼和生活的磨砺,我们要面对山峰,去欣赏它的风光,面对未来去争创人生的辉煌,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的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在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上,中国共青团留下了英勇奋斗的足迹,做出了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世纪,中国共青团,将以新的面貌,面向新世纪,以新的作为开创新的事业,在中华民族振兴史上继续谱写光辉的篇章。

我们缅怀“五四”先驱们的业绩,回顾中国人民和青年在整个世纪,走过的历程,作为当代青年团员应当秉承民族精神,高举“五四”火炬,肩负时代责任,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去开拓、去创造、去拥抱新希望,来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吧。

青春是什么?

青春可以是携子之手,浪漫而温馨地漫步于桃红柳绿之中;青春可以是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在大街上旁若无人地大跳千奇百怪的街舞;青春可以是无休止地泡吧,疯狂地蹦迪,如果还嫌不够刺激的话,那就去蹦极,开飞机。

难道,难道青春仅仅就只剩下这些了吗?

青春也可以是潜心于科学研究,十年磨一剑;青春还可以是扎根于边疆,一心谋发展;青春更可以是手擎炸药包炸碉堡时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声。

青春是整个人生旅程中最绚丽的一站,最奇妙的一站,最灿烂的一站。

青春孕育着无穷无尽的能量等着我们去开采,去挖掘,去释放。

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对于人生价值的认识、诠释,乃至于实现,而青春正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黄金时期。

青春需要实现人生价值。

青年朋友们,不,战友们,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在向我们召唤,历史将会永远记住我们的身影,前进吧,前进吧,让我们释放青春的能量,点燃创业的梦想。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

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

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

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青年人对国家的责任意识,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

材料主要讲“五四”运动及影响,鲁迅对中国青年的期盼,李大钊对时代青年的要求等。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指出“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的精神”的精神对青年人的影响,接着指出对青年人的期盼和要求,如“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无困难、障碍”“惟知跃进,惟知雄飞”等。

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的重点是谈“五四”精神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以及青年学生在新时代如何传承“五四”精神,承担民族使命。

青年人要牢记“五四”精神,顺应时代潮流,担负民族使命。

这些精神和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