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8828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docx

八上《短文两篇》同步测试

七上第7课《短文两篇》测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指出下列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A.贪婪      堕落       点掇          自豪         ( )  

B.冉冉       苦煎       皱形          丰硕         ( )  

C.希疏       珍重       累累          低回         ( )  

D.沉甸甸       眼巴巴     多姿多采                     (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繁弦急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红灯绿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低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具体而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句意填写下半句。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                  。

  

4.这篇文章中,“行道树”的象征意义是                。

  

5.《行道树》作者    ,节选自《      》。

周素珊的《       》节选自《          》。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

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

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6.理解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7.选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并说明其作用。

  

   

8.“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一句中“忧愁”与“快乐”矛盾吗?

  

   

9.我们应当学习行道树的什么精神?

  

   

(二)  

窗前的洋槐  

①几年前,我的办公室窗前有一棵洋槐,有三四层楼那么高,想必是很久以前就生长在那里的。

因为我在参与办公楼竣工验收时就发现那棵树的存在,当时心想,自己千万别分着那间被树冠遮挡了光线的办公室,又阴又暗又缺乏视野。

  

②不幸的是,我偏巧分在那间办公室,为此我沮丧了好一阵子,我曾建议将那棵碍眼的树砍掉,终因不被重视而未实现。

  

③第一个春天,杨柳都已泛绿且日益繁茂了,这棵洋槐还光秃秃灰蒙蒙一副冬天的面孔,几根枯枝很 A (顽固、顽强、顽皮)地向上张扬着。

或许是心理缘故,我实在不欣赏它的姿态。

那一阵子我曾窃喜,它不会发芽一定是枯死了,于是我设想它有两种死法:

树龄太长根须老化,或者盖办公楼挖地基时伤了它的根。

  

④一天早晨,我打开窗子透透气,觉得有一股熟悉的甜丝丝的清香流动在室内,却一时想不起是什么香味,也许是对桌的女同事喷洒的香水吧。

一问,对桌把头摇得花枝乱颤;从不喷洒那玩意儿。

这时我抬头看见了窗前的洋槐,这棵几乎被我遗忘的树,不知什么时候爆出了黄豆般大小的花苞,一层淡绿色也呈现在它的枝头上。

唉,这棵在我心中已经死掉的洋槐居然向我报春多时了!

这意外发现令我快步走到窗前,摘下一串儿如珍珠般的花苞,放在鼻下猛地一吸,浓浓的清香 B (清爽宜人、芬芳怡人、沁人心脾),我立即就醉了!

这棵树也立刻变得光辉起来。

  

⑤我喜欢沾满晨露的洋槐花,一串串白葡萄般摇曳在晨风中,在我心中如风铃撞出玉佩的丁当。

为此,我常常早早来到办公室,我常常怀念春天。

  

⑥那个夏季,绿得流汗的槐叶繁盛地拥挤在窗前,华盖般为我遮挡骄阳烈日,整个办公楼里就我那间最凉爽,全然没有阴暗的闷气。

秋天,叶子多彩斑斓,使窗前像一幅生动的画。

我曾在春夏秋冬从不同角度设计窗前的景象,想着哪一天用相机把它拍下来。

由于总觉得眼前的景象是属于自己的,摄影的事就搁置了下来,直到有一天我因故远离了这个地方,远离了这间办公室,摄影的愿望也未曾付诸实践。

这是我莫大的遗憾。

  

⑦其实,人的一生中有许多这样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东西是自己的,拥有的时候不太在意,一旦失去则后悔莫及。

人生也有许多时候无法拒绝自己不愿选择的东西,可你一旦发现了它的美,你就有意外的惊喜。

  

(《读者》2002·7)  

10.从文章第③段和第④段的括号内分别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A处应填      ,B处应填      。

  

11.这是一篇蕴含生活哲理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洋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由此引发了对人生的感悟。

开始,“我”眼中的洋槐是怎样的?

“我”对洋槐的感情如何?

  

   

12.后来意外发现这棵洋槐“变得光辉起来,”“光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3.后来“我”对洋槐的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4.文章第⑥段中为什么说“这是我莫大的遗憾”?

其“遗憾”有什么深层含义?

  

   

15.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就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举例谈谈你的理解。

  

   

(三)  

小名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儿。

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的叫。

特别是妈妈叫得犹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

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

“妈妈,我有大名的。

别叫我小名好吗?

”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朋友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挤得满满的。

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

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

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

“妈妈,拿刀子来!

”  

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

“淼儿,小心点!

”“咦!

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  

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一个别致的手势。

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

“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

”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

妈妈的脸上呈现了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

“对不起!

高翔。

”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

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齐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伤。

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他们:

“放心吧,没事,我已不是孩子了。

”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来,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

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写信回来,淼儿!

”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16.本文贯穿全篇的线索是什么?

  

   

17.第二段中“惊愕”一词表现了妈妈怎样的心理?

  

   

18.在家里,每当听到妈妈喊“我”的小名,“我”有什么感觉?

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认识?

  

   

19.在车站送别部分,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妈妈对儿子深深的爱?

  

   

20.妈妈该不该喊“我”的小名?

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写作  

21.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400字左右,要精彩感人

参考答案  

一、1.A.“掇”改为“缀”;B.“煎”改为“熬”,“皱”改为“雏”;C.“希”改为“稀”;D.“采”改为“彩”。

  

2.①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②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③留恋。

④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3.就没有生活。

 4.无私的奉献者  

5.张晓风   张晓风自选集   第一次真好 无言歌  

二、

(一)6.我们的事业需要我们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及以苦为乐的精神。

  

7.对比。

如:

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城市的对比。

突出表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8.“忧愁”与“快乐”不矛盾。

“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带来清新和浓阴,迎接早晨的太阳和光明。

  

9.学习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10.顽固 沁人心脾  

11.开始,“我”眼中的洋槐“光秃秃灰蒙蒙一副冬天的面孔”,几根枯枝“向上张扬着”。

“我”对洋槐十分憎恶,心里诅咒它快点死掉。

  

12.“光辉”具体表现在:

春天,洋槐的香气沁人心脾,花儿“白葡萄般摇曳在晨风中”,令人心旷神怡;夏季,绿得流汗的繁盛的槐叶“为我遮挡骄阳烈日”,让人倍感凉爽;秋天,“叶子色彩斑斓,使窗前像一幅生动的画”。

  

13.“我”对洋槐由厌恶变成喜爱,对它产生了由衷的赞美之情。

  

14.文中第⑥段之所以说“这是我莫大的遗憾”是因为“我”总想把窗前的美景用相机拍下来,然而“摄影的愿望未曾付诸实践”。

其中,“遗憾”的深层含义就是“有些东西是自己的,拥有的时候不太在意,一旦失去则后悔莫及”。

  

15.略(联系自己的实际举例阐述,语言通顺即可)  

(三)16.小名、“我”的小名。

  

17.自己对儿子深深的爱,竟不被儿子所理解,因而感到意外,十分惊讶。

(意思对即可)  

18.“有些不舒服”“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有了几分不耐”。

表现了“我”在成长过程中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没有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

(意思对即可)  

19.神情、动作、语言描写的方法。

  

20.妈妈当然可以喊“我”的小名,声声呼唤中体现了妈妈深深的爱。

但随着儿子的成长,妈妈喊小名就应该考虑场合,尊重孩子。

(回答不强求赞同或反对,只要言之成理即7.短文两篇 甲文《行道树》乙文《第一次真好》学案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预习形成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堕落(     )点缀(    )苦熬(    )贪婪(   )姊妹(  )冉冉(  )牙龈(     )雏形(    )丰硕(   )稀疏(   )累累(  )沉甸甸(  )玲珑剔透(    )  

2.解释下列词语  

贪婪:

  

堕落:

  

冉冉:

  

雏形:

  

丰硕: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回味无穷:

  

3.一试身手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运用了什么写法?

  

b.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c.“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d..试找出乙文的中心句。

  

e.乙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f.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g.乙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

好处是什么  

4.经过以上预习,你也许还有困惑和不解,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合作展示  

一.导入 交流预习成果。

  

二.走进文本 品形象,品语言,悟情感  

1.品形象

a.找出甲文中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

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

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b.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c.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品语言:

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尤其是红字)?

  

a.“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b.“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c.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d.“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3.悟情感

a.甲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

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b.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

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c.“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和态度?

三.拓展与延伸  

1.《行道树》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2.你愿意做一株行道树吗?

3.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4.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

为什么  

5.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检测反馈  

一、课内练习  

1.请学生熟读短文两篇,仿照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完整的句子。

  

(1)当夜幕降临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______硕大的_________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种点缀。

  

(4)__________________值得低回品味。

  

(5)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____,但觉__________________。

  

(6)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给_________留下了不可磨灭的  

2.阅读〈〈行道树〉〉回答6—11题(12分)  

   ①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②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

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

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

而我们呢?

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③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的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灯红酒绿。

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

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⑤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起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醒。

  

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6、第二段中“这一点”是指                                            。

(2分)  

7、在“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一句中,请说说“堕落”一词的含义(2分)  

答:

                                                                             

8、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2分)  

答:

                                                                             

9、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2分)  

答:

                                                                             

10、联系上文,说说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2分)  

答:

                                                                             

11、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忧愁什么?

快乐什么?

(2分)  

答:

                                                                            

  二.课外阅读  

我的信念(10分)  

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研究,而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

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

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后来献身科学的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中一般,坐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里发现了镭。

  

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

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要不要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

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

我坚信我们是对的。

诚然,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

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象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

  

   

12、作者说:

“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

”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

                                                                       

13、作者所说的“快乐的记忆”在常人的眼里并不一定是快乐,你怎样认为?

  

答:

                                                                       

14、作者追求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她是怎样做的?

  

答:

                                                                       

15、为什么作者说,一个科学家,不仅是技术人员,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

  

答:

                                                                       

16、句中加点的“这种科学的魅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仿照甲文,运用象征手法,以“小草”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设计思路与学案特色  

这两篇文章虽是略读课文,但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行道树》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第一次真好》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了人生的一种体验:

第一次真好!

告诉人们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并提醒人们思考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

“第一次”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阅历。

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自己的生命。

虽然道理深刻,但主旨突出,容易把握。

所以我尽量把读书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让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借助生活中种种普通的意象让学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透彻感悟文章的内涵。

  

感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更是感悟的主体。

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品形象,品语言,悟情感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自己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深入对课文的分析,通过老师讲解和点拨,从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去。

与此同时,通过知识的拓展延伸,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感知课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课文的能力。

  

语文外延的广博性决定语文教学决不单纯是记两个生词,学一篇文章的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视野,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语文的观念。

要让学生感悟:

语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每一篇文章只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对课外丰富鲜活的语文素材的扩充才是探究主动学习有良好效果的基础和前提。

有人把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比作树与土的关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叶茂。

基于这一点,我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如讲名人、说名言、作仿写、进行个人创作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链接自然、社会及人生等诸多话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合作探究。

让他们体悟:

学语文不单单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感悟作家是如何个性化地感受事物、体察自然、社会、人情及如何创造性地表达人生的。

  

我在教学上追求的是感动,感化,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少指责,多赞美,少否定。

让学生从老师的赞赏、教师的微笑中感到温暖,真正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

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标新立异的心理得以张扬,新观点、见解就会不断涌现,这样,将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化为人格,积淀为素养。

附: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略

二、理解探究

1.文章用拟人手法写了行道树的自述,表达无私奉献的信念

2.“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第一次的体验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3.详略得当:

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三、合作释疑 

 1、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