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945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自考00508民间文学学习笔记Word下载.docx

⑤“注”:

关于某些题的整理答案说明,和需要注意的内容。

(5)这科的例子比较多,所以也比较简单。

这篇中选的例子是我自己比较熟悉的,大家可以按各自的要求重新选一些其他简单的例子。

论述题时,例子最容易记,也最容易拿分。

(6)有的大题分几项回答,我在前面把这些都简单列出来,只为记的时间不要漏掉,回答时不用加上,直接写下面的答案就成了(比如“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

”在前面我就列出了“审美娱乐功能、道德教化功能、礼俗实用功能、知识传递功能”);

有的题目答案比较多,我按个人习惯自行分成了几个小点。

据说,判卷老师对一大片的答案最头疼,分几个点这样看起来清晰一些,容易拿分。

(7)概念题应该都是这里的,不太多,最好都背一下。

这篇整理中,很多概念后面我都加上了“分类”等周边内容,这是为了有个印象,应付选择题和简答题,如果考题只考概念,可以不加上这部分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民间文学”概念: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1)民间文学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①、《九歌》——受民间祭歌影响;

《天问》《山海经》——受神话传说影响。

②、受乐府民歌影响:

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蒿里行》、《七哀诗》、《饮马长城窟行》——汉末政治动乱、战祸的残酷、人世的凄凉。

③、运用神话传说作为题材:

李白《东海有勇妇》——民众不屈的反抗精神

④、杜甫“三吏”、“三别”——受民歌影响——深刻的人民性,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

(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历代作家在体裁、形制格式、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向民间文学学习。

①、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

韵文——原始歌谣;

散文的小说、笔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戏剧——原始歌舞;

诗歌、词、曲——来自民间,与当时流行的世俗音乐相抵持,于民间广为流传。

[笔记小说《笑林》——记录民间笑话;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记录、加工当时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②、民间文学在形式方面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汉唐诗人广取民歌的艺术手法——“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运用民歌固有的形式——唐·

刘禹锡《竹枝词》——土家族民歌运用民歌比兴手法——《诗经》《楚辞》李白《静夜思》首句——有南朝子夜歌《秋歌》影响痕迹古诗文中的“典故”——从民间文学中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总之,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泉。

作家的智慧灵感蕴藏于民众生活和民间创作中,民众把创造的语言和优美的诗思赋予作家。

口头文学体裁为作家提供了多样的创作形式,民间文学的内容为作家文学提供丰富的题材。

注:

例子较多,可选择记忆,选自己比较熟悉的作品。

如是论述题,多举例子,既方便记忆,又容易拿分。

“总之”部分,自己精简一下,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辑。

如果题目出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之类的,回答时,要加上简单的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即使没有印象,答不出来,也要加一句“民间口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始终保持着多方位的双向交流关系”[“交融互渗”]。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1、民间文学的发展?

(1)原始社会,民间文学是全民的口头文学。

主要形式——劳动号子、巫术祝辞、神话及部分史诗等。

其为原始社会惟一的文学形式,由原始社会成员集体创作,又为全体成员服务。

记:

原始社会——全民口头文学——主要形式……——惟一文学形式——集体创作——为全体成员服务

(2)作家文学产生后,民间文学主要指,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集体创作,并主要在他们中间传播的口头文学。

是“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

[阶级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分离出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人。

民间文学不再是全民口头文学和惟一文学样式。

主要是社会下层、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共同享用、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口头文学记:

阶级分化——主要是社会下层、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共同享用、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口头文学]

(3)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继承、变化与发展具重大意义。

口头文学在当代,明显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①创作群体的结构有了新变化

传统农业社会——口头文学创作者——农民和手工业者;

近代——部分工人加入;

当代——劳动者队伍扩大,大家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创作群体范围扩大,各行各业民众创作的口头文学应时而出,传统农民口头文学也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②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传媒日趋现代化,各类体裁在创作与流传范围方面都有调整。

[新编时事笑话——城乡;

民歌唱和——少数民族传统歌会、礼俗仪式;

传统小戏——农民;

神话故事、地方传说——加工成书面文学作品传播方式上:

口头流传为主——汇总成书]

第三章:

民间文学的本质与特征

1、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的基本特征?

四个特征:

群体性的审美方式、口头性的表达方式、变异性的存在形态、传承性的文本结构

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有可能选择题出)

本题需要结合下面几个问题作答。

2、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概念、口头性概念、变异性概念、传承性概念?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文学。

反映民众群体生活与愿望,集中群众智慧,融会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反承认和保存。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

以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通过口语进行传播,大部分作品保存在发众口头上。

[“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民间文学因其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使其本身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使民间文学代相传递,形成传统。

3、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中的集体性表现?

(1)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集体性表现:

①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

[劳动歌谣——鼓舞、协调;

战歌、猎歌——鼓舞士气……]

②采取集体分工方式,(有人先)编故事梗概——添枝加叶——敢成韵文体唱词——配曲调——构成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

不同的人分工,于“——”处加“有人”“另有人”等,参看书60页。

③群众中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

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

[长篇评书《杨家将》]

继承——发展;

集中断片素材、口头作品——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

(2)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集体性表现

①民间文学作品不论何种创作方式,一经产生,必然在群众中流传开去。

②有的作品流传较慢,有的作品流传很快。

③不适应广大民众生活要求和艺术兴趣的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或早或晚地被人们摒弃、遗忘、淘汰;

在流传过程中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经过千万人之口世代修改、加工、丰富,使它更为群众喜爱,以至能较长时期在群众中传诵、保存,作品艺术水准趋于完美。

④千万个传播者在不同程度上也是创作者,整个民间文学的流传过程,也正是对民间作品进行集体加工的再创作过程。

产生——必群众中流传;

慢——快;

不适应——淘汰,接受——修改、加工、丰富——保存——完美;

传播者——创作者,流传过程——再创作过程。

(3)民间口头艺术家的演唱或讲述,渗透集体思想和愿望,代表群众美学观点和艺术趣味,吸取集体智慧和力量。

①民间文学的听众,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思想感情、艺术趣味积极影响演唱者活动,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作品内容及某些表现手法的加工或再创作。

②表演者根据听众的反映,不断修改、丰富、提高自己的演唱作品。

[长篇扬州评话《武十回》,从《水浒传》中进述武松的8万字,开加成评话一百多万字]

听众——影响演唱者——影响作品加工、再创作;

表演者——根据听众反映——修改、丰富、提高作品。

4、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1)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

内在因素——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

[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很难完全保持原貌。

比如民间故事一类的作品,大多只保存了主要内容、梗概,传述语言和细节经常变化;

甚至两个以上不同作品情节合而为一,成了另一个新作品,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狗耕田合而为一]

(2)另一内在因素——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

[口头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有权进行合情合理的改动、加工。

多数都是不自觉的,非故意改动。

]

(3)外在因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

[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

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风格不同,——同一母题作品,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

如:

《数九歌》,因不同地区气候寒暖、农事迟早不同而有所变异。

(4)重要客观原因(应该也是“外在因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

[流传中,内容、情节逐渐丰富——主题变化——折射到口头创作中,根据社会背景和民众心理,产生有积极意义的变化。

孟姜女传说,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哭”内容——东汉,“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

可选择这一组中的几个好记的时间段,不用全记,有个印象,比较容易应负论述题。

]

第四章:

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1、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

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1)认识价值:

①历史价值:

是民众口传的历史。

记录社会生活,反映民众心理,补充“正史”。

[史前人类社会的信息——阶级社会,反映阶级压迫、剥削及被压迫阶级的反抗——记录“正史”所不取的重大历史题材]

②民俗学价值:

民间文学与民俗现象结合,或运用于某些民俗场合,或成为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或反映某些习俗观念和习俗现象。

[“祭祀”“祈求丰收”;

“造酒歌”“围猎歌”]

③伦理学价值:

民间文学有反映家族、亲族关系,认识我国家族结构的民族性特点,民众的伦理观念的独特价值。

④文化心理学价值:

透过民间文学作品,寻觅到民众传统文化心理的某些轨迹。

[“民间信仰”:

以“自然崇拜”为核心的“万物有灵”观念,迷信鬼魂观念,“超自然力”崇拜]

历史价值——民众口传的历史;

民俗学价值——民俗场合(活动、观念、现象);

伦理学价值——家族、亲族关系,民族性特点、伦理观念。

(2)艺术价值:

①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现实和理想相结合,寓教于乐、讲唱与生活实用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丰富文艺学理论。

②民间文学的体裁、形式,对文艺体裁、形式研究的拓展,艺术品类的形成,有独特价值。

③原始口头文学是后来一切文学的总源头,影响文人文学发展,有文艺史价值。

创作方法——丰富文艺学理论;

体裁、形式——影响文艺;

影响文人文学——文艺史价值。

2、民间文学的认识价值概念与艺术价值概念?

认识价值:

是指民众创造的各种口头作品由于具备有关历史、文化的内涵而能够满足人们的认识需要,能够引起人们对过去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思索,从而吸取其中反映的材料,用于某种人文科学的探讨。

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识、民众的形象思维积淀、创作要求和创作态度、创作方式和艺术手法、艺术典型的塑造等等,都对作家的文学活动有重要启示,甚至被后者直接借用。

民间文学的特殊品质,对认识方式文艺的规律特征、艺术心理和社会生活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料。

3、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

审美娱乐功能、道德教化功能、礼俗实用功能、知识传递功能

(1)审美娱乐功能:

①头创作是广大民众休闲时光自娱自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统节日中的娱乐活动(社火、庙会)]

②娱乐功能与审美、教育功能相结合。

[劳动生活的美(巧女型故事);

体现劳动人民进步的美学观、审美理想,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审美评价——提高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艺术趣味;

“寓教于乐”(谜语、绕口令等)]

(2)道德教化功能:

①劳动是民间文学永恒歌颂的主题。

[以劳动为荣,为立身之本]

②以团结、友爱、互助为歌颂的主题。

[对社会成员进行友爱精神的道德教育]

③对士绅阶级道德价值观的否定与反叛。

[“等级制度”“重男轻女思想”“婚姻观”]

(3)礼俗实用功能

民间文学与礼俗活动密切联系,解释或说明的形式与后者关联,有很强实用性。

[庆生,庆成人,婚嫁礼俗,庆寿、丧葬礼俗,“祝祀辞”“祷雨辞”等]

(4)知识传递功能

劳动民众世代相续,在生产践中,积累丰富的生产生活知识、劳动经验、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力,通过口头文学形式传输给子弟,作为科学认识和哲学思想指导人们生产生活实践。

(实践性、指导性)

[俗语、谚语、歌谣]

第五章:

神话

1、神话概念?

神话:

是一种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和想像、幻想的形式,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化、人格化的反映产物,是体现着人类原始思维的神奇“故事”。

2、神话性质?

(1)神话是远古先民的具有“真理性”的“百科全书”。

神话世界与现实世界在先民那里是混同为一的,神话中对自然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起源的解释,是先民们学习和传承的对象,是神圣的信条,是诠释万事万物的“教科书”。

(2)神话是远古先民的生活实践指南。

神话在本质上折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植根、产生于原始生活实践,后又融汇、作用于生活实践,成为指导、完善生活的实践指南。

①强化礼仪规范和道德规范。

(约束)[远古无法律和完备的道德观念——神话中的“神”——有最高约束力量——先民生活趋向有序化、文明化]

②满足先民心理需求。

(信仰)[对神的信仰,巫术文化——神及英雄为精神支柱和心理依托——信心、勇气]

③传承传统,凝聚、增强群体意识。

(教化)[强化集体意识与部族传统,沟通思想情感,维系氏族,增强群体意识与凝聚力]

④不自觉加工而成,具有“永久魅力”。

(艺术)[神话是不自觉加工的、含有艺术的积极幻想来折射自然与社会形态的口头文学作品。

后世许多文艺作品都源于神话。

3、“释原”神话?

“释原”神话:

是原始先民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来历或对其“原本”状态的推测与说明。

(1)天地和万物的起源神话

(“开辟神话”):

是原始先民对置身于其中的宇宙空间及世间万物起源的探索与解释。

[中国盘古开天辟地。

世界各国,中国各民族——巨人开天辟地——万物起源于巨人或巨兽尸体的各个部分变化而成]

(2)人类起源神话

我国汉族——女娲抟土造人神话;

傣、苗等族——神用泥土造人;

瑶、白等族——人类从葫芦中来,或由葫芦变成(生殖崇拜);

部分少数民族——卵生、洞生、某些动物变化而来。

(3)民族族源神话

(始祖神话):

对各民族自身历史的溯源。

主要讲述本氏族、本部落、本民族的始祖来源“故事”。

包括关于全人类的共祖神话,和关于本族团的始祖神话。

①与图腾崇拜相联系,一些少数民族把动物当祖先崇拜。

[瑶族——犬——《盘瓠》神话]

②兄妹成婚,繁衍族群。

[仡佬族——《阿力哥娶达勒妹》神话]

③本民族起源与神之间特殊关系。

[后稷的母亲,因在郊外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

(4)原始农业、畜牧业起源神话对人类文明与物质生产的溯源,对生产实践活动起源的解释。

[汉族种植“五谷”——“神农氏”开创农业生产;

许多少数民族——民话英雄从天神处索谷种、牲畜,驯化家畜家禽(如纳西族神话,人战胜天神始入农耕生产阶段)]

4、神话内容特征?

原始性与集体性的统一、神奇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神圣化与人格化的统一、崇高理想与消极幻想的统一

(1)原始性与集体性的统一

①原始性:

神话内容中直接或曲折地反映以原始氏族社会为主的自然与社会形式本身(“羿射九日”);

当时的人们运用最初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原始思维”创造神话(雷声——雷公碰响双锤),先民对客观事物无法达到理性认识,运用幼稚的想像、天真的幻想解释自然、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是直观的、非科学、非逻辑、非理性的,带有鲜明原始思维特征。

直接或曲折反映——原始自然社会;

运用“原始思维”,无法理性认识事物——用想像、幻想解释——非科学、非逻辑、非理性。

②集体性:

神话是原始先民群体智慧的产物,反映氏族集体意识与情感愿望。

③原始性和集体性密不可分。

原始性——时代特征,集体性——创作特征;

二者有机统一。

(2)神奇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①神话内容因讲述“神”或“半神半人”而带有神奇性,主人公超常,情节离奇(女娲补天、嫦娥奔月)。

②透过离奇的幻想色彩,可看出神话植根于客观物质世界,具有充分的现实性。

(十日暴虐、洪水滔天神话——远古自灾害的广泛发生的现实)

③神奇性与现实性巧妙统一,使神话具有永久魅力。

(3)神圣化与人格化的统一

①神圣化:

A、时空背景、主人公及其行为等神圣化。

[时间背景——奇幻迷离;

主人公——神力超常、业绩卓著]

B、内容与仪式神圣化。

远古神话往往只能在特定严肃场合,由祭司、巫师或德高望重的长者,虔诚庄重的讲诵,不得即兴发挥。

②神话主体的人格化,是神话内容神圣性的前提和基础。

原本无神,神是先民按人间生活样式造出来的,自然现象被人格化,神被人性化,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人格的烙印。

(《精卫填海》——炎帝女儿溺死于东海——化精卫鸟——衔石、树枝填海——人化鸟的离奇情节、原始氏族复仇习俗、人类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

③神奇化与人格化是矛盾对立的,却在神话中完美统一。

(4)崇高理想与消极幻想的统一

神话表达原始先民崇高理想,来自实践,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寄寓于原始想像与幻想。

其中积极幻想与崇高理想有同一性,是神话的社会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

(神话内容主导方面)

消极幻想:

非实践、非科学、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趋向。

其荒诞性和落后性,削减神话文化价值,成为后世某些迷信、愚昧思想观念及行为的温床。

(神话内容非主导方面)

第六章:

民间故事

1、民间故事概念?

民间故事:

广义的民间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叙事散文体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狭义的民间故事专指神话、传说之外的口头傻事散文体作品,即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2、AT分类法概念?

AT分类法:

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创立、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阿尔奈—汤普森体系)。

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分类方法。

五大门类:

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的故事

3、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概念?

幻想故事:

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

是运用幻想手段,以“超人间”的形式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分类:

魔法故事(山妖、神仙、精灵),宝物故事(聚宝盆、神笔),动物故事(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猴子捞月、稻草人),常人形象的故事(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贫苦无依的孤女,心灵手巧的村姑)]

生活故事:

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民间故事。

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完全没有,又称“世俗故事”“写实故事”。

长工斗地主、民斗官的故事(辽宁《刻薄财主》),交友道德与家庭伦理故事(辽宁《断手姑娘》《丑媳妇》),巧女故事(多才多智,反封建),呆婿故事(三个类型,参见书144页),机智人物故事(勇敢、智慧——阿凡提)]

民间寓言:

是由社会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广大社会民众的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特点:

明快、犀利、简约、含蓄——教育作用——《自相矛盾》《狐假虎威》]

民间笑话:

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含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

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提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突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揭露性笑话(揭露、嘲讽敌对的社会力量——《有天无日》),讽刺与幽默笑话(对人民自身缺点进行善意批评与自我批评——《兄弟共靴》,诙谐笑话(语言滑稽)]

如为解释词语题,概念后标注的“分类”与“特点”不记,这里只是为了方便理解,或是应付选择题或简答题。

4、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界限?

叙述时间

背景

起源

主人公

思维

态度

信仰

神话

远古时期原初发生

特定时间、地点

涉及

非人类(神、神格化的人)

原始、自发、不自觉

神圣

可信

传说

原初之后至现在之前

不涉及

人类(人类中超能力的人、圣人、英雄)

能动、自觉、阶级社会里带有明显阶级性

神圣或世俗

故事

任何时间

无特定时间、地点

可涉及,但释源功能减弱或殆尽

人类或非人类(人和拟人化、类型化了的动物及神化身的人)

自觉、能动

世俗

虚构

上表这方便记忆,回答时,从这几方面入手,化为语言,用自己的语言串起来。

在分别注释三个名词时,时间—背景—起源……—信仰,回答顺序最好一致,不要混乱,参照书152、153页。

5、民间故事的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心理补偿价值)?

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心理补偿价值

(1)文化价值:

民间故事经过不同时代传承,打上不同历史时代印记,具有特殊文化史价值。

①它是人类历史最生动、最真实、最公正的记录,弥补“正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