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527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1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docx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

切削温度实验指导书

 

主编陈宏斌

 

湖南理工学院

机械工程院

目录

一.切削温度实验与自然热电偶快速校准的原理和方法1

1.用自然热电偶法进行切削温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1

2.专用硬质合金车刀结构及其热电极的形成4

3.形成工件(切屑)热电极的措施5

4.自然热电偶快速校准的原理和方法7

二.切削温度的实验方法8

1.准备工作8

2.切削温度实验步骤9

3.单因素切削实验步骤10

4.切削温度正交实验步骤16

5.实验数据的处理及经验公式的建立18

“切削温度测量与自然热电偶校准实验”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基本实验。

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是:

1)了解车削时自然热电偶的构成以及采用自然热电偶进行切削温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自然热电偶现场快速校准的原理和方法,并获得其校准公式;

3)进行切削温度单因素实验或正交实验,了解切削用量对切削温度的影响规律,获得切削温度的实验公式;

4)认知计算机辅助实验硬、软件的系统构成,并熟悉自然热电偶校准与切削温度实验软件的具体操作。

一.切削温度实验与自然热电偶快速校准的原理和方法

1.用自然热电偶法进行切削温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图1标准的热电偶和热电势

切削温度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如下的切削温度实验公式:

(1)

式中,θ表示刀-屑接触区的平均温度,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切削温度,单位:

℃;

Cθ为切削温度实验的综合系数

图2改进后的热电偶和热电势

v为切削速度(单位:

m/min)

f为进给量(单位:

mm/r)

asp为背吃刀量(单位:

mm)

z、y、x为切削用量v、f、asp对切削温度的影响指数。

一)切削温度的测量原理

本系统采用自然热电偶法测量切削温度。

由于自然热电偶是由刀具材料和工件材料这两种材料构成的,这两种金属材料虽然具有不同的热电特性,但是却存在着热电特性和稳定性很差和输出信号较小等问题,因此,对每一对自然热电偶都需要进行校准。

从热电偶测温原理可知(图1),热电偶A、B的热电势正比于其热端与冷端的温度差值,即

(2)

式中,t0、tn、t表示基准温度、冷端温度和热端温度。

若令偶丝B的中部为t0(图2),式2也成立。

在切削温度实验中,由刀具(硬质合金刀片)和工件(一段为工件自身及从工件上切下来的切屑组成,另一段则为切屑)形成的自然热电偶(图5)。

二)切削温度实验系统的组成

图3自然热电偶测温系统框图

切削温度实验系统由切削系统、切削温度实验仪器和计算机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图3、图4、图5)。

切削系统包括组成自然热电偶的工件(切屑)和硬质合金刀片,以及水银集电器、专用测温车刀等。

切削温度实验仪器包括室温采集与数显板、三路高精度高倍率线性放大板以及为自然热电偶快速校准提供加热电源与控制的元器件等。

计算机系统包含12位A/D板、计算机主机及其外设。

此外,本系统还设置了自然热电偶校准附件。

系统使用接插线缆连接:

1)切削系统切削温度实验仪器;

2)校准电源连接;

3)切削温度实验仪器计算机系统之间有两组扁平线接插件。

4)仪器电源线与普通的计算机电源线相同。

5)

图4切削温度实验系统全貌

切削温度实验仪器接地螺钉位于其背面的钢板上,请务必将切削温度实验仪器用电线连接到符合标准的地线上!

三)切削温度的测量方法

在切削过程中,硬质合金刀片和工件(切屑)组成了自然热电偶,切削温度实验就是将这个自然热电偶作为传感器来测量切屑温度的。

切削时,自然热电偶产生的是温差热电势和温差热电流,“刀-屑”及“刀-工”接触区的高温端温度与硬质合金刀片另一端的冷端温度之差相当显著,所以,产生的热电势可以测量得到。

硬质合金刀片作为自然热电偶的一个热电极,工件和切屑作为另一极。

再将工件和切屑组成的这一极分成两部分(图5),前者包括被切削加工的工件和与其紧密相连的一段切屑(图6),后者就是一段切屑(图9),这两段切屑端部的电压就是实验的检测对象——自然热电偶的热电势值。

由于工件和切屑组成的热电极的前一部分是随着机床主轴旋转的,

图7水银集电器结构

为将旋转着的切屑的热电势引导出来,便于检测,实验采用了水银集电器(图7、图8)。

图6切削温度实验工件尾端结构

图5切削温度实验系统原理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绝缘问题,在这里,由于棒状工件采用了尾顶尖,必须在尾顶尖莫氏锥面和车床尾座主轴莫氏锥孔之间进行绝缘处理,常用的方法是在尾顶尖莫氏锥面上涂塑或贴上一层塑料薄膜。

当然,硬质合金车刀刀体与四方刀架之间(上、下两面),也需要垫上绝缘垫片。

2.专用硬质合金车刀结构及其热电极的形成

由于要使硬质合金刀片远离工作主切削刃的某一主后刀面,并与标准热电偶焊点以及切屑端部密切接触,需要对可转位刀杆进行必要的加工,以便引出这三根金属丝(图9)。

在图9所示的刀杆右侧,加工出走线槽和穿线孔,套上了绝缘套管的标准热电偶的NiCr丝、NiSi丝和自然热电偶的切屑丝就是穿过走线槽和穿线孔,才与车刀刀面相接触的,在车刀刀杆侧面,再用盖板将穿线孔和走线槽盖住(图10、图11)。

图8安装在车床主轴尾部的水银集电器照片

在专用车刀中,形成冷端温度检测点的操作过程大致如下:

1)从工件上切下一根切屑,要求细长、柔软、伸展,长度不少于200mm,制成切屑丝;

2)在偶丝线径不大于0.3mm的NiCr-NiSi标准热电偶和切屑丝上套绝缘管,留出两端;

3)将焊锡或紫铜熔化,填充进小槽内,或用细铜丝将冷端热电偶焊接点与切屑丝捆绑牢固;

4)将NiCr-NiSi热电偶和切屑丝穿进车刀刀体的孔(槽)中,使其端部到达可与硬质合金刀片接触的位置(图9)并用位于车刀侧面的M3紧定螺钉压紧在硬质合金刀片上。

在另一端,切屑丝穿入夹布胶木螺钉1的穿线孔,热电偶丝穿入接线螺钉2和3的穿线孔。

再用位于六角螺母上的M3紧定螺钉将切屑丝和热电偶丝压紧;

5)

图10安装在车床四方刀架上的专用测温车刀校准前的照片

图9标准热电偶和切屑穿过刀杆上的槽和孔与刀片接触

安装硬质合金刀片;

6)检查硬质合金刀片与热电偶NiCr丝、NiSi丝之间的接触导电情况,要求导通良好,电阻约1数量级;

7)检查硬质合金刀片与切屑之间的接触导电情况,要求导通良好,电阻约10数量级;

8)安装车刀侧压板;

9)检测NiCr丝、NiSi丝和切屑丝接线柱与车床四方刀架的绝缘情况,阻抗要求103以上。

3.形成工件(切屑)热电极的措施

为了形成工件(切屑)热电极,必须在工件尾部制出螺孔,将切屑与工件联接螺钉旋紧在工件尾端螺孔内。

同时,需切出一条很细的较柔软的切屑丝,将此切屑丝压接在此螺钉孔内,再穿进绝缘套中。

然后,再用螺钉将切屑丝尾端与多股铜芯电缆的首端同时压紧在工件尾部的绝缘套圈内(图5、图6)。

这样,切屑和工件就构成了上述的热电极,而多股铜芯电缆只是导线。

对于切屑丝,要特别注意绝缘措施,必须穿绝缘套管(图5)。

多股铜芯电缆的尾端插入水银集电器(图7)插线孔内,再用紧线螺钉压紧。

多股铜芯电缆带动水银集电器一起,随着车床主轴高速旋转,水银集电器的中心轴是支承在两个滚动轴承上的,因而可承受高速旋转。

水银集电器由磁性表座定位于车床尾部(图5),可方便地调整姿态,适应高速切削的要求。

形成工件(切屑)热电极的操作过程大致如下:

1)安装车床尾锥套及其上的绝缘套圈;

2)

图11由硬质合金刀片与切屑组成的自然热电偶现场快速校准附件安装示意图

制作绝缘套筒,绝缘套管为普通PVC管,外径为16mm,壁厚为1~2mm,长度按实际需要确定;

3)制作工件,在其尾部端面或外圆柱面上加工一个M8的螺孔,安装切屑与工件联结螺钉(图6)。

注意,必须在卡盘的三爪上加绝缘垫片后,才能用三爪卡盘夹紧工件;

4)从工件上切下一根切屑,要求细长、柔软、伸展,长度不少于500mm,形成切屑丝;

5)选择塑套多股铜芯电缆,外径3mm~6mm,要求柔软,长约80mm;

6)按图5、图6、图7进行安装。

切屑丝的首端应与联结螺钉相连(孔内,用紧切屑螺钉压紧),尾端插入绝缘套圈孔内,再与多股铜芯电缆的首端一起用螺钉压紧。

水银集电器安装在磁性表座上,再将多股铜芯电缆的尾端插入水银集电器的插线孔内,用紧线螺钉压紧;

7)试运转,并调整磁性表座的位置和水银集电器的姿态;

8)检测工件与铜芯电线之间的导通情况,要求导通良好,电阻约几十;

9)检测工件与机床之间的绝缘情况,电阻要求103以上。

4.自然热电偶快速校准的原理和方法

本系统支持对自然热电偶的现场快速校准工作,这是本系统可以检测切削温度的基础所在。

进行自然热电偶现场快速校准时,应按图11所示安装校准附件于车床刀架上,通过校准附件,将硅碳棒压紧在硬质合金刀片的主切削刃附近,通过与硅碳棒和工件相连接的电线,将127V.DC电压施加于其间,瞬时(5秒—10秒)电流可达5A,使“刀-工”接触区升温至1000℃左右。

切断加热电源后,采集降温过程中自然热电偶高温点相对于冷端点的温度差及其同瞬时的热电势值,即可求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曲线,拟合得出校准多项式。

位于刀具和工件之间的高温点温度是用标准热电偶(常用Pb10-Pb铂铑-铂标准热电偶或NiCr-NiSi镍铬-镍硅标准热电偶)进行采集的,高温(标准)热电偶的焊接点应该用较大的压力压紧在工件和刀片之间。

冷端温度则由专用车刀内的冷端热电偶(常用NiCr-NiSi镍铬-镍硅标准热电偶)采集获得。

由于工件自身温度太低,致使校准时加热温度不能达到预设温度,可采用图11b、图11c所示方式,以减小向工件的传热。

从多次实验的结果得知,即使是型号一样的YT15-45切削对所构成的自然热电偶,只要是换了刀片,或换了工件,都会改变其热电特性。

严格地说,针对每一切削对都应该进行专门校准。

二.

切削温度的实验方法

1.准备工作

1)将工件、刀具以及所用到的附件装在机床上,并用万用表检查刀具、工件与机床的绝缘情况。

2)熟悉车床操作手柄及操作方法,注意安全事项。

3)

图12切削温度实验向导界面

选定切削用量采用单因素法和正交法进行切削实验。

4)

图13零位调整界面

熟悉数显箱的使用和读数,并将读数调零。

5)确定实验条件。

2.切削温度实验步骤

本实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单因素法和正交法。

在实验之前已经对测温系统进行了三通道的增益校准和自然热电偶现场快速校准。

实验过程中还需经常进行三通道零位调整,之后再通过数字显示观察输出情况,若输出稳定就可以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

在显示器面板上点击“切削温度实验”图标,进入实验系统。

在切削温度实验向导界面(图12)上,可以点击激活亮显了的项目,调出相应的界面和程序运行。

对于需要将实验过程中的实时数据写进数据库的项目——“自然热电偶快速校准”和“切削温度实验”,在点击其软按钮之前,应先在“要进行新实验必须在此输入实验编号”栏目内,给出实验编号,点击[确定]软按钮,激活所有项目。

之后,再点击需要的软按钮,调出相应程序运行。

具体的操作方法见实验系统帮助。

1)切削温度实验系统三通道的零位调整(图13)

零位控制是实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果零位偏高,则A/D板采集的高端的数据就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以数显数字为依据,对自然热电偶、冷端热电偶的零位通过切削温度实验仪器面板上的旋钮进行调整。

调整时注意一下几点:

(1)调整时,自然热电偶必须接通,即要求刀具与工件之间静态接触良好;

(2)

图14切削温度数字显示界面

切削温度实验时,应对自然热电偶和冷端热电偶进行零位调整,其数值应调整到200左右,不允许出现0;

(3)在切削温度实验时,没有安装高温热电偶,也不必进行该通道的零位调整;

(4)校准切削测温仪时,对三个通道都进行零位调整,自然热电偶应调整到500,其它通道调整到200左右。

2)切削温度数字显示(图14)

在切削温度数字显示界面内,可以实时的观察到切削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规律。

从而更好的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

3)切削温度实验方式向导(图15)

图15切削温度实验方式向导界面

在切削温度实验方式向导界面内,点击[切削力实验方式向导]软按钮,调出切削力实验方式向导界面(图15),解决实验条件设置与实验方式选择等实验中的重要问题。

选择自然热电偶型号、校准公式和标准热电偶型号以及校准公式,在“输入切削条件”栏目内,按照提示,输入下列切削条件基础参数:

刀具几何参数;车床型号;刀片材料;工件状况等项。

当选择点击了[改变切削速度]、[改变进给量]、[改变背吃刀量]或[正交实验法]等软按钮,再点击[确认试验方法]软按钮,即可调出相应实验辅助界面。

3.单因素切削实验步骤

1)改变切削速度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

在改变切削速度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程序辅助下,进行只改变切削速度,而不改变进给量和背吃刀量的切削温度实验,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在切削温度实验方式向导界面(图15),点选[改变切削速度]选择点,再点击[确认实验方式]软按钮,调出单因素实验方式中改变切削速度的辅助实验界面(图16)。

(2)在“环境温度”数据栏内,根据实验室的温度值,填写数据。

(3)点选实验点序号(两位数,一般从1开始)。

(4)设置切削用量,即需要确定以下参数:

⏹在“不改变的切削用量”栏目内,输入进给量和背吃刀量;

图16改变切削速度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界面

在“改变的切削用量”栏目内,输入工件加工直径及车床主轴转速,并用鼠标点击一下“切削速度”标牌,程序就会自动计算并显示出切削速度数值;

⏹如果切削条件与上述设置相同,并且符合车床实际和实验要求,即可点击[认可此点的切削用量]软按钮,结束这一实验点的切削用量设置工作。

(5)设置采样时间,这一实验点实际的切削时间要比此采样时间长一点。

采样时间一般设置500ms—2000ms即可。

(6)按设定值调整车床和刀具,启动车床进行切削。

(7)切削温度的实时数据一直在界面左上角的图框内显示着,当刀具切入工件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线图的上升过程。

待切削刃确实切入工件、线图基本稳定后,按下[开始采样]软按钮,界面上会自动显示采样进程时间,以及不断变换着的切削温度的数值、图线和采样区域。

经过采样规定时间后,程序将自动停止采样,同时在界面上弹出警告语句,提醒操作者立即停止切削!

结束采样后,程序将计算出这一实验点切削温度的平均值,并在背吃刀量—切削温度图上画一个点,再用直线将此点与上一实验点连起来,获得通过各实验点的vc-关系连线。

(8)点选“实验点序号”,使其数值加1,即进入下一点的切削实验。

同时,必须改变主轴转速和重新计算切削速度。

然后,按下[切削用量认可]软按钮,进行切削,待切削过程稳定后,按下[开始采样]软按钮,进行又一实验点的切削采样,直至获得足够多(不应少于3个点)的实验数据。

(9)如果认为改变切削速度的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可以告一段落,每一个实验点的数据都是可信的,或者,已经将不可信的实验点数据删除了。

即可按下[求取单因素实验公式]软按钮,程序将按现有的几个实验点数据进行拟合,建立vc-关系实验公式,画vc-拟合曲线图。

(10)若实验次数太少,需要增加实验点数据,应该回头,再进行切削实验和采样,方法和过程与上述相同。

然后。

再按下[求单因素实验公式]软按钮,获取公式和图形,结束此次切削实验过程。

(11)按下[保存公式]软按钮,将已经获得的改变切削速度单因素实验公式中的系数和指数写入数据库保存。

2)改变进给量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

在改变进给量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程序辅助下,进行只改变背吃刀量,而不改变切削速度和进给量的切削温度实验,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在切削温度实验方式向导界面(图15),点选[改变进给量]选择点,再点击[确认实验方式]软按钮,调出单因素实验方式中改变进给量的辅助实验界面(图17)。

(2)

图17改变进给量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界面

在“环境温度”数据栏内,根据实验室的温度值,填写数据。

(3)点选实验点序号(两位数,一般从1开始)。

(4)设置切削用量,即需要确定以下参数:

⏹在“不改变的切削用量”栏目内,输入背吃刀量和切削速度,对于切削速度,只须输入工件加工直径及车床主轴转速,并用鼠标点击一下“切削速度”标牌,程序就会自动计算并显示出切削速度;

⏹在“改变的切削用量”栏目内,点选或输入进给量;

⏹如果切削条件与上述设置相同,并且符合车床实际和实验要求,即可点击[认可此点的切削用量]软按钮,结束这一实验点的切削用量设置工作。

(5)设置采样时间,这一实验点实际的切削时间要比此采样时间长一点。

采样时间一般设置500ms—2000ms即可。

(6)按设定值调整车床和刀具,启动车床进行切削。

(7)切削温度的实时数据一直在界面左上角的图框内显示着,当刀具切入工件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线图的上升过程。

待切削刃确实切入工件、线图基本稳定后,按下[开始采样]软按钮,界面上会自动显示采样进程时间,以及不断变换着的切削温度的数值、图线和采样区域。

经过采样规定时间后,程序将自动停止采样,同时在界面上弹出警告语句,提醒操作者立即停止切削!

结束采样后,程序将计算出这一实验点切削温度的平均值,并在背吃刀量—切削温度图上画一个点,再用直线将此点与上一实验点连起来,获得通过各实验点的f-关系连线。

(8)点选“实验点序号”,使其数值加1,即进入下一点的切削实验。

同时,必须改变背吃刀量。

然后,按下[切削用量认可]软按钮,待切削过程稳定后,按下[开始采样]软按钮,进行又一实验点的切削采样,直至获得足够多(不应少于3个点)的实验数据。

(9)如果认为改变背吃刀量的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可以告一段落,每一个实验点的数据都是可信的,或者,已经将不可信的实验点数据删除了。

即可按下[求取单因素实验公式]软按钮,程序将按现有的几个实验点数据进行拟合,建立f-关系实验公式,画f-拟合曲线图。

(10)若实验次数太少,需要增加实验点数据,应该回头,再进行切削实验和采样,方法和过程与上述相同。

然后。

再按下[求单因素实验公式]软按钮,获取公式和图形,结束此次切削实验过程。

(11)按下[保存公式]软按钮,将已经获得的改变进给量单因素实验公式中的系数和指数写入数据库保存。

3)改变背吃刀量单因素切削力实验

在改变背吃刀量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程序辅助下,进行只改变背吃刀量,而不改变切削速度和进给量的切削温度实验,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在切削温度实验方式向导界面(图14),点选[改变背吃刀量]选择点,再点击[实验方式确认]软按钮,调出单因素实验方式中改变背吃刀量的辅助实验界面(图15)。

(2)在“环境温度”数据栏内,根据实验室的温度值,填写数据。

(3)点选实验点序号(两位数,一般从1开始)。

(4)设置切削用量,即需要确定以下参数:

⏹在“不改变的切削用量”栏目内,输入进给量和切削速度,对于切削速度,只须输入工件加工直径及车床主轴转速,并用鼠标点击一下“切削速度”标牌,程序就会自动计算并显示出切削速度;

⏹在“改变的切削用量”栏目内,点选或输入背吃刀量;

⏹如果切削条件与上述设置相同,并且符合车床实际和实验要求,即可点击[认可此点的切削用量]软按钮,结束这一实验点的切削用量设置工作。

(5)设置采样时间,这一实验点实际的切削时间要比此采样时间长一点。

采样时间一般设置500ms—2000ms即可。

(6)按设定值调整车床和刀具,启动车床进行切削。

(7)切削温度的实时数据一直在界面左上角的图框内显示着,当刀具切入工件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线图的上升过程。

待切削刃确实切入工件、线图基本稳定后,按下[开始采样]软按钮,界面上会自动显示采样进程时间,以及不断变换着的切削温度的数值、图线和采样区域。

经过采样规定时间后,程序将自动停止采样,同时在界面上弹出警告语句,提醒操作者立即停止切削!

结束采样后,程序将计算出这一实验点切削温度的平均值,并在背吃刀量—切削温度图上画一个点,再用直线将此点与上一实验点连起来,获得通过各实验点的asp-关系连线。

(8)

图18改变背吃刀量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界面

点选“实验点序号”,使其数值加1,即进入下一点的切削实验。

同时,必须改变背吃刀量。

然后,按下[切削用量认可]软按钮,待切削过程稳定后,按下[开始采样]软按钮,进行又一实验点的切削采样,直至获得足够多(不应少于3个点)的实验数据。

(9)如果认为改变背吃刀量的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可以告一段落,每一个实验点的数据都是可信的,或者,已经将不可信的实验点数据删除了。

即可按下[求取单因素实验公式]软按钮,程序将按现有的几个实验点数据进行拟合,建立asp-关系实验公式,画asp-拟合曲线图。

(10)若实验次数太少,需要增加实验点数据,应该回头,再进行切削实验和采样,方法和过程与上述相同。

然后。

再按下[求单因素实验公式]软按钮,获取公式和图形,结束此次切削实验过程。

(11)按下[保存公式]软按钮,将已经获得的改变背吃刀量单因素实验公式中的系数和指数写入数据库保存。

4)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综合公式

如果已经完成了两个单因素实验,在“综合实验公式与实验报告打印”栏目中,点击[求综合公式]软按钮,程序将把已有的单因素实验公式进行综合,计算出相应的切削温度的综合实验公式。

对于还没有完成单因素实验的那个切削用量,在综合试验公式中,程序规定其指数为零。

如果需要将综合公式写进数据库,请按下[保存公式]软按钮。

图19单因素切削温度实验报告辅助界面

如果需要打印实验报告,请点击[打印报告]软按钮,程序将调出单因素实验报告辅助界面(图19)。

点击[形成Word文本文件]软按钮,将可获得按Word格式填写包含实验条件、单因素实验公式与实验图,以及综合实验公式等内容的实验报告。

可以对此实验报告进行修改、拷贝和打印等处理。

请注意,存盘时一定要更改文件名,不然会将Word模板覆盖了。

如果不小心,产生上述事故,可在“当前盘:

\切削温度列表文件“文件夹下,复制备用文件(A切削温度单因素实验报告模板)并更名(去除A字)即可。

4.切削温度正交实验步骤

图20切削温度正交实验界面

本软件系统能满足

三水平四因素的正交实验,其中,四因素是指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和切削温度,三水平是指高、中、低水平。

在切削温度正交实验程序辅助下,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在切削温度实验方式向导界面(图14)内,在“选择实验方式”栏目内,点击[正交实验法]选择点,再点击[确认实验方法]软按钮,调出“车削温度正交实验”界面(图20),进入切削温度正交实验的辅助过程。

2)在“环境温度”数据栏内,填写室温数据。

3)在切削温度正交实验界面内的“输入或点选切削用量的高水平和低水平参数,对计算获得的中水平参数可以改写”栏目下,输入切削速度、进给量和背吃刀量的高水平值与低水平值,程序将计算并显示中水平值。

图22正交水平表界面

图21转速三水平计算表界面

在输入切削速度时,点击[中水平切削速度],程序会自动调出转速三水平计算界面(图21),在该界面内,输入工件直径和车床具有的高水平转速数值、低水平转速数值,并点击[求中水平转速]后,程序将计算显示中水平转速数值。

之后,应根据车床实际具有的最接近的转速数值,改写这个中水平转速数值。

然后,再点击[确定]软按钮,程序将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