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622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0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XX县XX镇村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

本项目道路全长1000米,路幅宽度为6米,路两边设计U型排水渠及道路绿化。

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合理,技术方案较为成熟。

本项目估算投资总额为106.20万元。

其中:

建筑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费用为85.20万元,预备费5.00万元。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实施,对加快城镇发展、繁荣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品位、改善沿线居民居住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

建设带来的少量负面影响,可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并妥善解决。

本项目社会效益显著,社会风险较小,对整个XXXX镇的经济建设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是适应民心的民生工程,应尽快实施。

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表1-1

序号

项目

工程量

标准指标

通村路

1

道路长度

1000m

2

设计速度

40km/h

3

路幅宽度

6m

4

路面

6000m2

混凝土

5

U型排水渠

2000m

400mm“U”型渠

6

道路绿化

660棵

每3米栽树1棵

第二章项目地概况及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区概况

XXXX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全县总面积889平方公里(合13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2.3万亩,森林面积57.35万亩。

截止2014年末,XXXX县辖11镇1个示范园区,249个行政村,总人口20.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l8.25万人。

XXXX镇,XXXX县政府驻地,位于XXXX县南部,东隔封侯沟与御驾宫示范园区相望,南和乾县吴店接壤,西以漠西河为界与甘井镇相邻,北和永平镇、御驾宫镇比邻。

属中部梁塬沟壑区。

北依XXXX梁,东、西临沟,塬面凹凸相间。

南部塬面由北向南倾斜,镇政府驻县城新永路东段。

全镇总面积88.3平方公里。

辖27个行政村,117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0009户,39867人。

总耕地面积51795亩,其中果园面积3.5万亩。

312国道通贯全境,福银高速、西平铁路穿境而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交通四通八达。

以下是项目相关村的基本情况。

(1)冯家庄村

冯家庄,位于XXXX镇人民政府驻地以北7.5公里处。

东临冯南村,南与冯南村接壤,西与甘井镇北甘井接壤,北与蒿店村接壤。

辖一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共260户,1050人。

全村总面积4777亩,耕地2314亩,坡地占85%,其中果园80亩,村民以小麦、玉米、油菜种植,果树栽植及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2013年,人均收入8620元。

过去的冯家庄村人居住的是窑洞、土坯房,耕地支离破碎,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生活非常贫苦。

改革开放以后,诸多不利民生的落后条件不断改观,水电路户户通,基本解决村民生活问题。

2008年,冯家庄村旧村改造工程落实,新盖的房屋沿规划道路形成了8条纵横交错的十字街,清一色的砖瓦房取代了泥瓦房,统一制式的高大门楼和结实的紫红铁门,可以让摩托车、三轮车、汽车自由出入,一条条整齐的水泥路马路铺到了家家户户的大门口,从村口向西被开辟为一条中心主街,主街一侧是户户相连的新居,另一侧是建起了占地4.7亩的健身广场和5间砖混结构的村两委会办公室,及配套建设的村级卫生室;

2009年,为了解决该村学生及邻村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村上筹资建设了10间教室,8间教职工宿舍,并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硬化、绿化;

村上栽植各种树木6000多株;

争取市行建设项目投资复垦土地500亩;

对全村4.3公里的低压线路进行了改造;

为100户群众安装了太阳能;

建起了110户沼气池;

安装村村通卫星接收器270套;

安装路灯72盏,使新农村的夜也亮起来。

(2)冯南村,位于XXXX镇人民政府驻地以北5公里处。

南邻固县村,北接冯家庄村,312国道穿村而过。

东接固县村,西与冯家庄为邻。

由上羊头村、疙瘩铺村2个自然村组成,辖2个村民小组,共92户,362人。

全村总面积1213亩,耕地831亩,果园114亩,杂果90亩,机动地和养殖小区占地178亩。

村民以小麦、玉米种植,果树栽植,布尔山羊养殖为主导产业,2014年,人均收入7504元。

本项目是通村路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满足XXXX镇发展形势要求,加快乡村开发建设速度,更是完善了XXXX镇的交通路网。

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改善XXXX镇的交通环境和投资环境,有利于提升XXXX镇的城镇形象,有利于将XXXX镇建设为生态宜居的、文化产业、旅游休闲城市新区,并可挖掘项目区域内土地增值的潜力。

2.1.1XXXX镇概况

XXXX镇,XXXX县政府驻地,位于XXXX县南部,东隔封侯沟与御驾宫镇相望,南和乾县吴店接壤,西以漠西河为界与甘井镇相邻,北和永平镇、御驾宫镇比邻。

全镇总面积88.3平方公里。

2.1.2XXXX镇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地质构造

XXXX镇地处XXXX县南部,属中部梁塬沟壑区。

南部塬面由北向南倾斜。

(2)气候特征

该地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长而干寒,夏季短而温和,秋季多连阴雨,年平均气温10.8℃。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⑴是把握XXXX镇城镇发展步伐战略机遇的需要

项目所在地位于XXXX县的南部,是XXXX县政府驻地。

站在XXXX镇城镇整体发展的高度,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XXXX镇城镇建设的步伐,随着城镇的发展,需修建的通村路路况不佳,道路沿线及道路两边的土地没有被充分利用,若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迫切需要对通村路进行修建。

⑵是提高城镇建设品位,使XXXX镇成为生态宜居、文化产业、旅游休闲的城市新区的需要。

⑶是进一步改善城镇风貌,促进XXXX镇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村路的修建将进一步改善XXXX镇的城镇风貌,促进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道路的修建也易于吸引外商投资,为绿色产业园提供更便利的交通,从而带动更多的消费群体,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该道路的修建,是改善硬件环境的基础设施项目,对改善XXXX镇的城镇风貌,促进XXXX镇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第三章选址及主要建设条件

3.1场址现状

3.1.1地理位置

拟建设的冯家庄村冯南村通村公路,东起312国道西至冯家庄村。

3.1.2土地利用现状

本项目为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原为道路,不存在需拆迁安置的问题,地势较平坦。

3.2场址建设条件

3.2.1地形、地貌、地质构造

3.2.2气候特征

3.2.3城镇规划及社会环境条件

本项目符合《XX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等相关要求。

3.2.5交通运输条件

项目所在地,交通运输方便。

3.2.6公用设施条件

⑴给水:

本项目用水由各村给水管网供给。

⑵排水:

项目不单独设计排水系统,本项目拟根据本区域的性质特点,排水采用雨污合流制。

路面设计中部略高,雨污水向两边自流,主排水渠排水。

⑶供电:

本项目由XXXX镇供电所供电。

⑷电讯:

项目区内形成一个完善的通信网络结构和邮政设施。

3.2.7施工条件

⑴物料供应:

项目建设所需的钢材、木材、砂、石、水泥等各种材料均可在县内采购供应。

⑵场地条件:

本项目场址地势开阔,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条件较好,自然条件对整个工程的影响不大。

第四章交通发展预测和建设标准与规模

4.1交通发展预测

4.1.1预测思路及方法

⑴远景交通量的组成

远景交通量由趋势交通量、诱增交通量和转移交通量组成。

①趋势交通量:

是指现在通过XXXX县冯家庄村、冯南村通村公路的交通量,按照其历史资料和经济资料的相关关系,在经济发展预测的基础上预测的未来交通量。

②诱增交通量:

本项目建成后将改善本地区的交通条件,诱发潜在的交通需求;

此外,由于本项目的建设改善了地区的投资环境,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因而也将产生诱增交通量。

③转移交通量:

本项目建成后,由于道路条件改善,将吸引其它线路的车流转移到本线路上。

⑵预测年限和特征年

根据交通部发布的《水运、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办法》的规定,预测年限为项目通车后20年。

预测特征年定为2016年、2021年、2026年、2031年、2036年。

⑶预测方法

采用四阶段法,即根据交通调查所获取的项目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资料,在分析地区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现状的基础上,预测其趋势型及诱增型社会经济发展;

预测未来工业园区和住宅小区的趋势型及诱增型的交通出行发生、吸引量;

预测交通出行分布;

进行交通量在路网上的分配,同时充分考虑相关道路转移的交通量。

4.1.2发生量预测

交通发生量预测一般建立工业园区和住宅小区出行量与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特征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然后在社会经济预测的基础上得出未来工业园区和小区的发生交通量,本项目采用下表给出的模型预测交通量的发生量。

表4-1发生、集中交通量预测模型表

车型

区域内

区域外

小货车

(1)

Qi11=Qi10

中货车

(2)

Qi21=Qi20

大货车(3)

Qi31=Qi30

拖挂车(4)

小客车(5)

Qi31=Qi**

Qi61=Qi60

中客车(6)

大客车(7)

Qi71=Qi70

拖拉机(8)

Qi81=Qi80

表中:

Qij1——第t年第i区第j种车型的发生或集中交通量(辆/日)

Qij0——基年第i区第j种车型的发生或集中交通量(辆/日)

Ei1——第t年第i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Ei0——基年第i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j0——第t年第j种车型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按下式计算:

j0=

式中:

ET1——第t年区域内国内生产总值总和,ET1=

ET0——基年区域内国内生产总值总和,ET0=

Aj,Bj——区域内经济与交通回归模型系数

K1—第t年拖拉机运输转换为货车运输的比例

Y——拖拉机运输转换为第j种货车运输的比例

表4-2区域内国内生产总值与主要断面交通量相关分析结果表

车型编号

相关公式(Y=A+BX)

相关系数(R)

L

小货车

Y=69.7386+42.426X

0.993

中货车

Y=-213.624+78.5375X

0.900

大货车

Y=-**.51+47.916X

0.949

4

拖挂车

Y=-15.4657+27.8169X

5

小客车

Y=-264.766+72.8016X

0.906

6

中客车

Y=-268.589+51.6147X

0.938

4.预测基本方法与模型

采用灰色模型和回归分析的预测方法

⑴灰色模型

根据灰色模型系统理论原理,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系统以及道路交通系统均属灰色系统,可用来对项目所在地的公路客、货运输量等进行预测。

采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时,其型式如下:

Y(K+1)

(1)=(Y

(1)(0)-

)e-ak+

式中,参数a、u由下式计算:

(a,u)=[(BTB)-1BTYn]T

B=

Yn=[

]T

⑵回归分析

根据被预测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

求出回归系数。

并预测未来的交通量。

4.1.4分布预测

本项目采用费雷特法进行交通量分布预测。

费雷特法的计算过程如下表:

费雷特法计算框图

通过计算,即可得到未来特征年的趋势型及诱增型交通出行OD表。

4.2道路设计标准

根据《XX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并参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以及上述交通发展预测,本项目按通村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行车速度均为40km/h。

主要技术标准见表4-5。

通村公路主要技术标准表

表4-5

技术数据

通村公路

4.3建设内容和规模

4.3.1建设内容

本项目仅为冯家庄村冯南村通村公路及排水渠修建(全长1000米)。

路两边设计U型排水渠及道路绿化,不包括路灯等配套设施、以及沿路建筑外观、街道节点景观修建。

4.3.2道路规划原则

(1)结合土地利用特征及总体规划布局,完善道路系统,引导和控制土地开发。

(2)遵循合理衔接外部交通,优化内部交通的原则。

(3)合理布局交通设施,建立完善、便捷、现代的交通网络,加强规划区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系统的衔接,提高该区的交通综合效率。

4.3建设规模

本项目全长为1000m,路幅宽6m,路基宽8米。

其他见表4-6。

表4-6道路建设规模表

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一、路线

1、公路长度

m

1000

东起312国道西至冯家庄村

二、路基路面

1、路幅宽度

2、路基宽度

8

3、主线路面结构类型

4行车道面积

m2

6000

三、路线交叉

1、互通式立交

2、分离式立交

3、平面交叉

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

5.1道路方案设计

5.1.1采用的规范

(1)《陕西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陕交发[2005]143号

(2)《道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3)《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20-2003)

5.1.2主要设计标准

根据XXXX县XXXX镇政府下达的规划设计要点,本项目按陕西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计算行车速度V=40km/h,路幅宽6米。

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两边设计U型排水渠及道路绿化。

5.设计方案选择的原则

⑴安全第一的原则

把安全放在首位,采取一切有效方法和措施,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保障和人性化服务。

⑵保护环境的原则

应避免大改大调、高填深挖,注重与沿线地形、环境和景观相协调,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

树立“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理念,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小程度地破坏、最强力度的恢复,以追求自然、朴实为向导,实现环境与道路建设并举、道路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⑶节约资源的原则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紧缺,道路建设项目应珍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

路线方案应尽可能地减少所占用土地的价值,方式主要有:

采用合理的技术标准;

采取各种工程措施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尽量利用老路用地;

减少拆迁面积的比例等等。

少拆房屋、少动迁公用事业管线。

坚持灵活运用技术指标,减少道路建设对社会资源的消耗、减少运营期间的管理、养护费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

⑷服务社会的原则

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考虑与农林、水利、城镇等规划建设相配合。

对街道化不明显、影响车辆通行不严重或经必要的治理、规范管理和改建后能够满足通行要求的,予以有效利用。

道路选线时尽量避免阻隔影响居民往来、农耕和水资源利用,尽量避免大规模的拆迁安置,要保证排水畅通、使用方便。

5.1.4平面设计

冯家庄村冯南村通村公路平面走向基本为东西走向,东起312国道西至冯家庄村,道路全长为1000m,路宽6m,路两边设计U型排水渠及道路绿化。

通村公路与沿线道路交叉口均采用平交方式。

5.1.5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的设计原则为:

根据规划的竖向控制,参照规划所定的标高作为控制点,结合道路两边的实际情况进行拉坡。

为了便于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将变坡点尽量不设置在交叉口范围内,进行适当调整来进行设计。

通村公路的建设应满足陕西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的技术标准,在本次方案设计中新建路与原公路标高接近,以保证道路与两侧现状建筑、村庄出入口有机衔接。

5.1.6横断面设计

冯家庄村冯南村通村公路,道路规划路幅宽6m,结合道路本身实际情况及所处位置设计横断面布置方案为:

6m。

5.1.7路基工程

⑴一般路基设计原则及依据

①设计依据

路基设计根据《陕西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同时参考了《道路路基设计规范》(JTJD30-2004)的要求进行。

②一般路基设计原则

路基设计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因地制宜,采取必要的排水防护工程和经济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防止各种不利的因素对路基的危害,以保证路基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道路设计标高为中间标线区的路面标高,路基施工标高为设计标高减去路面结构的厚度。

本设计路线纵断面图和路基横断面图均按道路设计标高绘制,土石方数量计算按路基设计标高控制。

③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

填方路基应分层均匀压实,填料应经过试验确认后方能使用,路基压实度及填料规格应满足表列数值要求,当填料无法满足规范要求时,必须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或换填措施。

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应尽量采用同类填料,且厚度不小于路面垫层(厚度不得小于120mm)。

为保证路基边缘压实度,路基填方施工宽度每侧超填100cm。

表5-1路基压实度及填料要求表

填挖类型

路面底在以下深度(cm)

路基压实度

(重型,%)

填料最小强度(CBR,%)

填料最大料径(cm)

填方

路基

上路床

0~30

≥96

10

下路床

30~80

路堤

80以下

≥94

15

零填及路堑路床

土路基设计回弹模量应达到45MPa。

⑵不良地质地段及特殊路基设计原则

本路段未发现危害路基安全的明显不良地质现象,通过调查,本项目范围内主要地层有填筑土、种植土、淤泥层、粉质粘土、强风化板岩。

填筑土在道路全线普遍存在,厚度为0.5~3.3m,在施工时做工清除换填处理。

①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设计方案

a、路基基底处理

路堤基底均考虑了清除表土和淤泥,表土厚度视地基情况而定(一般为30cm)。

平地(地面坡度为0~1∶10)填土前须填前碾压;

地面坡度为1∶1~1∶5时须挖松再碾压;

地面坡度不小于1∶5时须填前挖台阶。

采用土质路堑地段挖0.5m后回填压实和零填地段超挖至路表面以下0.5m后回填压实的方法,提高相关路段压实度。

填挖交界处必须挖台阶和零填地段超挖回填,填挖交界处路基下必须清除较松散的岩石覆盖土,防止该处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

b、路面排水系统构成

为保证路基和路面的稳定,防止路面不影响行车安全,通过设置完整的排水设施同时对各类设施进行综合设计,以实现迅速排除路基、路面范围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目的。

路面排水:

设计坡度自流至两边U型排水沟。

c、路基防护

本项目为城区道路,考虑到两侧土地开发,在路基边坡防护原则上,坚持以生态防护为主、轻型支挡为辅。

结合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在填切方路段采用土工网植草护坡。

②路基土石方及取土、弃土设计

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挖方按天然密实体积计,填方按压实体积计,移挖作填时,按预算定额考虑了修正系数。

“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计算路基填挖方数量时,已扣除了路面厚度,计入了边沟、排水沟的开挖,包含了基底清除表土后的回填体积,但未计入超填的影响。

全线挖淤泥、清表土的数量单独计算、分开堆放、合理使用。

淤泥和表土作为一种资源,施工时注意保管,以后应作为边坡和分隔带的绿化耕植土使用。

5.1.8路面工程

⑴路面设计原则

路面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