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697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docx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

高考地理综合题小专题答题模式----地理问题类

"问题地理"是地理特色,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这一主线,地理试题主要是考对地理环境中的问题的表现、成因、对策的理解,应体现地理科学对国情资源的忧患意识。

提高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育节约资源的风尚,提倡绿色消费。

围绕主题说危机,谈不足,论缺陷;找原因、出对策。

强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提出改善环境的针对性措施;主要应从地理环境要素的结构组成来分点组织答案,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具体的因素来设置答题顺序。

一、农业问题

 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

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

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

④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

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

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⑦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规律技巧】农业地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理答题,主要从森林、草原植被和湿地、湖泊对气候、水源、土地及生物多样的保护和改善作用来回答。

例一

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的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

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4分)

答:

①(北方干旱荒漠化地区)生态退耕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分)

  ②(南方暴雨山区)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护水土。

(4分)

  ③(河流中下游洪涝区)生态退耕扩大湖泊、沼泽面积,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水循环活跃,(4分)

  ④(人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2分)

例二

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

答:

①保护耕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优先种植高产作物

  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储备

  ③扩大经营规模,逐步推广机械化,实现产业化

  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⑤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快专业化经营步伐

  ⑥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⑦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

  ⑧兴修水利,防灾减灾

  ⑨增强节约意识,杜绝粮食浪费

  ⑩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工业问题

  ①废气:

矿物燃料燃烧→CO2→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矿物燃料燃烧 → SO2、NOX→酸雨;冰箱和空调大量使用致冷剂 →氯氟烃→破坏臭氧层

  ②废水:

污染水源、土壤、核电站排放大量废水

  ③废渣:

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和土壤、放射性污染

三、工程建设问题

   ①地下水开采过量→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陷、沿海海水倒灌水质变坏

  ②水库:

淹没农田城镇、文物景观;后靠移民导致环境人口容量不足→水土流失;下游矿物质减少→耕地肥力下降、渔业受影响;河口三角洲后退,海岸线后退(泥沙堆积减少、海浪侵蚀);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某些物种消失→生态破坏;水库地震。

  ③道路建设(铁路、公路):

破坏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阻断野生动物迁徙路线;环境污染

  ④、开矿: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

四、旅游活动问题

   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五、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

  ②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b地表植被稀少;

c黄土土质疏松;

d 地形坡度大(如千沟万壑)

人为原因:

a植被的破坏;

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c开矿。

③治理的措施:

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b植树造林;

c小流域综合治理;

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

④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

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例三

我国黄土高原存在的生态问题有哪些?

答:

人口压力大,土地负载重;毁林开荒,过度放牧,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千沟万壑;地处自然地理的过渡地带,旱涝灾害,地质灾害多发;生活贫困。

 

(2)荒漠化问题

①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②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

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c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

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③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控制载畜量;

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④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例四

华北地区干旱缺水的原因及措施:

自然原因:

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径流量小;

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c地表植被少,涵蓄水源能力差

人为原因:

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b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

可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来表述

a南水北调;

b修建水库;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f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

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例五

试从"水源"角度分析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开源":

①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②建设水库、地下水库、集雨水窖;

③南水北调;开采地下岩层水;

④防止水污染,废水回收,循环利用。

 "节流":

⑤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工业节水设备和家用节水设备;

⑥提高水价,增强节水意识;

⑦分质供水;

⑧加强水源的管理 。

(4)土壤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

自然原因:

a地形低洼;

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

 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治理措施:

①引淡淋盐;

②井排井灌;

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

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

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①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②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

③治理措施:

a控制抽取地下水;

b实行雨季回灌;

c跨流域调水

(6)赤潮

  ①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②易发生赤潮的区域:

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③易发生赤潮的时间:

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④带来危害:

a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b 危害人体健康,

c 影响海洋旅游业。

(7)咸潮

 ①发生地区:

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我国)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气候)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

  (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

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

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危害:

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防治措施:

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加强统一调度;

d节约用水

(8)温室效应问题:

①温室气体:

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

②产生原因:

a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

  b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③温室原理:

C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④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原因:

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极地增温,部分极冰融化)

  b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⑤ 解决措施:

a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于

 b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c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六、酸雨问题:

①形成条件:

a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b能源以煤和石油为主,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排放多;

c地势低或地形封闭等原因,酸性气体不易扩散;d降水较多或空气湿度较大

②危害:

a使河湖水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b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c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d危害人体健康。

③措施:

a调整能源利用结构,促进能源消费多样化;

b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低耗能产业;

c发展洁净燃烧技术减少人为酸性气体的排放;

d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e大力开发新能源;f提高环境意识,加强国际合作;

g政府制定相关减排措施与法律保障。

七、能源问题:

①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a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b能源利用存在问题:

煤炭过多、水电少

②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

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③我国主要的核电站:

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

建设原因:

a常规能源不足;

b人口集中,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④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a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b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c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d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e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⑤调整措施:

a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

b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c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

d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e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

f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g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h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⑥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

  对哈萨克斯坦而言,a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b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c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对中国而言,a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b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c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d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e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⑦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有利影响:

有利于改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能源地域分布;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缓解农村生态压力。

  不利影响:

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或荒漠化,工程难度大,要注意环境保护。

八、人口问题

(1)现阶段我国人口主要问题为:

a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b人口老龄化

(2)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加的问题:

a粮食供应不足;

b就业问题严重;

c人民生活贫困化;

d妨碍人力资源形成;

e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3)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②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

③国防兵力不足;

④老年人养老问题。

(措施: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4)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

有利影响:

a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b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c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化发展作出贡献;

d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

e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

a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b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

c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

d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5)目前我国人口迁移:

迁移的原因:

a城乡收入差距大;

b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

c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对迁入地影响:

a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b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c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

a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b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c有利于增加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

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九、人口再生产问题:

 

(1)对各类型成因的表述:

①产力水平?

②死亡率升高或降低的原因?

③出生率升高或降低的原因?

(2)四大类型的辨析(基本方法):

  ①区分过渡型与其它:

过渡型的自然增长率>1%(其它<1%)

  ②区分其它三种类型:

原始型:

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

出生率很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现代型:

"三低"

十、环境问题

(1)原因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三方面考虑;

(2)对策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结合分析如应对变暖,灾害等,同时要以人为本用治结合。

  举例:

人类如何应对全球变暖?

如何才能减少秦巴山地的地质灾害损失?

  答案:

(1)加强国际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植树造林。

(2)建设灾害预警系统,加强防灾意识,植树造林。

   

 

十一可持续发展问题:

(1)内涵:

①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②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③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2)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强调权利);

②持续性原则(强调承载力);

③共同性原则(强调义务)

(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

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三方面分析。

例六

从改善和保护地理环境分析再次启动开发环渤海新一轮开发潮应突出哪些问题?

(14分)

答案:

①(水源)防止新的开发潮导致工农业用水量过大,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3分)。

②(土地)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缺乏,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③(耕地)防止不合理利用淡水资源导致土壤沙渍化(3分) ④(大气)防止新的开发潮,矿物能源消费过大,导致大气污染严重(2分)⑤(逆根源)控制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的用地规模的人口规模。

(2分)

例七

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看,山西省建设"能源大省"应走的道路是什么?

 

答:

①对煤炭资源的开采要注意节约,要有计划开采,不能采富弃贫; ②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延长生产链,进一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③合理推放废弃矿石,及时实施以生物措施为中心的复垦工作; ④在开发煤炭资源过程中,注意对水源的保护。

 (任答三点,给15分)

 例八

为什么说发展第三产业符合西藏的可持续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方面剖析) 答案:

①第三产业对资源的需求量和对环境的影响不大,有利于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②第三产业可促进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③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增加藏民收入,保护藏民文化,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例九

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

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4分)

答案:

①(北方干旱荒漠化地区)生态退耕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分)

  ②(南方暴雨山区)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护水土。

(4分)

  ③(河流中下游洪涝区)生态退耕扩大湖泊、沼泽面积,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水循环活跃,(4分)

  ④(人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2分)

 例十

试从"水源"角度分析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答:

"开源"

①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②建设水库、地下水库、集雨水窖;

  ③南水北调;开采地下岩层水;

  ④防止水污染,废水回收,循环利用。

"节流"

⑤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工业节水设备和家用节水设备;

  ⑥提高水价,增强节水意识;

  ⑦分质供水;

  ⑧加强水源的管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