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79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

(2010-01-0310:

35:

38)

转载

标签:

世界现代史

历史

杂谈

分类:

歷史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自由民权运动:

1874——1889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

主要要求开设国会、减轻地税和修订条约。

重要代表人物是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大隈重信等人。

在政府的残酷镇压和分化瓦解下,最后以失败结束。

自由民权运动在日本首次向国民推广了民权和革命思想,并促使法定地价和买卖地价完全分开。

 

巴尔干战争:

欧洲现代历史上一共有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称之为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

1912年10月,巴尔干半岛民族国家由于土耳其拒绝其民族独立要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国与土耳其交战,战争的结果是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封建统治,土耳其丧失了除色雷斯以及伊斯坦布尔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地。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土耳其、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为另一方,在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挑唆下,于1913年6月开战。

战争的结果是保加利亚失败,丧失其在马其顿以及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至此战争结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加剧了巴尔干半岛的国际紧张局势,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协约国:

在19世纪末的欧洲帝国主义争夺中,1893年,为了抵御并对抗德奥同盟国集团,夺取更大的欧洲战略优势地位,沙皇俄国与法国缔结条约,结成俄法同盟。

1904年,英国与法国缔结同盟,1907年英国与俄国缔结同盟。

由此,欧洲出现了一个与德奥同盟国集团相对峙的协约国帝国主义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美国等25个国家相继加入该集团。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退出该集团。

在一战中,协约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施里芬计划: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确立的军事进攻的作战方案。

1905年由德军参谋长施里芬确立,其核心是强调速决战。

该计划假设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线为作战重点。

德军将集中优势兵力用于西线作战,而且拟在西线右翼集中全力,突破西欧低地国家,突破法国北部,直取巴黎,最终与左翼部队合围法军主力。

在西线用4到6周的时间结束作战,然后全力攻击东线。

在东线用3到4个月时间击溃俄军,结束战争。

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以及可变因素。

而且在一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败,计划宣告破产。

 

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与德军在法国北部地区发生的重要战役。

1916年7月一11月,英法联军在西线索姆河地段发动军事进攻,试图减轻德军在凡尔登地区的军事进攻压力。

联军与德军在索姆河地段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役的结果是英法与德军均损失军队在百万人之上,但是,英法军队并没有打破西线的战略僵持格局。

 

马恩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队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战。

1914年8月,德军实施施里芬计划,利用其军事优势突击进攻协约国的防线右翼。

在战役初期,德军取得较大的军事优势。

但是,在协约国意识到德军的军事意图之后,及时调整了其战略部署,加强了西线右翼的军事布防,德军的军事进攻最终为英法盟军所阻止,施里芬计划所确立的基本军事目标没有达到。

9月,英法协约国在马恩河一线以50多个师的兵力向德军发动进攻,最终迫使德军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御,西线战局开始陷入对峙之中。

 

坦能堡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

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俄军主力两个集团军进攻德国的普鲁士,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在两个集团军之间出现一条几十公里宽的空隙。

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

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伦敦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集团与意大利签订的帝国主义条约。

1915年4月26日,英、法、俄与意大利在伦敦签订条约。

其中规定,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作为补偿,意大利可以取得奥地利在欧洲的一些属地,并在阿尔巴尼亚中部建立其保护的自治国,参与瓜分土耳其与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该条约建立在帝国主义利益勾结基础之上,是帝国主义列强在相互利益争夺的斗争中,对弱小国家与民族的压迫,是非正义的。

一战后,该条约并没有得到认真的履行。

 

凡尔登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西线的一次重大战役。

1916年2月,西线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与索姆河战役后,纠结重兵向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发动进攻,试图击败法军重兵集团主力,直取巴黎。

但是由于法军的英勇抵抗,德军始终未能突破法军的凡尔登战线,双方损失了大量的兵力。

9月,德军开始转入战略防御,10月,法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并于12月收复了几乎全部失地。

凡尔登战役最终以德军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日德兰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德海军进行的决定性军事战役。

1916年5月一6月,英德海军主力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斯卡格拉克海峡发生遭遇作战。

双方出动了上百艘军舰,战况惨烈。

战役的结果是英德双方都损失惨重,英国的损失大于德国,但是,德国海军试图进入北海以及大西洋作战的军事企图没有实现,英国仍然控制着波罗的海与北海的控制权。

 

无限制潜艇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大西洋采取的针对英国的经济封锁战。

1917年2月,由于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军事进攻失败,没有达到迫使英法等协约国帝国主义投降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击英国,德国在大西洋水域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试图在经济上彻底封锁英国,使之陷入饥饿。

“无限制潜艇战”使英国的对外贸易几乎陷入停顿,使之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却仍没有达到迫其投降的目的。

而且,“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舰只的攻击,使之成为美国参战的一个借口。

 

卢西塔尼亚号事件:

一战期间德国由于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击沉中立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造成的外交事件。

1917年3月,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水域实施潜艇攻击,美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在没有接到攻击警告的情况下,被德国潜艇突然击沉,客轮上170多名美国游客死难。

该事件严重恶化美国和德国之间的关系,为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提供了借口。

 

齐默尔电报:

一战期间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向德驻墨西哥大使拍发的、鼓动墨西哥参战的电报。

在1917年初,由于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而使德美关系严重恶化的情况下,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布了美国联邦调查局截获的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拍发给德驻墨西哥大使的秘密电报,该电报声称,在美国参战时,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应鼓励墨西哥对美宣战,以收回在历史上被美国夺取的属于墨西哥的新墨西哥州、德克萨斯州以及亚利桑那州的土地。

该电报严重激起了美国对德国的社会政治敌视,恶化了美德关系,为美国参加一战提供了借口。

 

俾斯麦(1815—1898):

普鲁士和德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保皇党人,贵族出身。

他顽固地拥护君主主义,极力维护贵族地主特权。

1862年得到国王威廉一世的赏识,被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他推行铁血政策,先后发动对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统一了德意志,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

l87l—1890年任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

对内加强帝国政府权力,颁布反社会党人的《非常法》等,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制订“大陆政策”,以确立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八十年代,在非洲、大洋洲掠夺殖民地。

1890年3月去职。

撰写有《回忆与思考》。

 

威廉二世(1859—1941):

德意志帝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1888—1918),威廉一世之孙。

任内,代表容克—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实行专制统治,镇压革命运动,笼络收买工人贵族,分裂工人队伍。

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加紧对外侵略。

1897年派遣舰队强租中国胶州湾;1898年亲赴土耳其活动,力图延长巴格达铁路建筑权,在近东伸张势力;1900年7月,发表所谓“匈奴演说”,出兵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参与瓜分中国领土的竞争;1905年和1911年,又制造摩洛哥危机,与法国争夺在摩洛哥的权益;还多次插手巴尔干事务,从而加深德国和英、法、俄等国的矛盾,不断加剧国际紧张局势。

1914年利用萨拉热窝事件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逊位,逃亡荷兰。

 

德国社会民主党:

德国工人阶级政党。

1890年《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废除后,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为克服党内右倾机会主义思想,重建新的组织和制定新的纲领,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并于1891年10月制定《爱尔福特纲领》。

1895年党内出现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潮。

二十世纪初,党内形成左、中、右三个派别,实际上以伯恩施坦为首的右派和以考茨基为首的中派篡夺了党的领导权,积极推行修正主义路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竭力支持德国政府的帝国主义战争政策,成为社会沙文主义团体。

1916年以卡尔·李卡克内西、罗莎·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组成斯巴达克派,并于19l8年11月成立斯巴达克同盟,领导德国革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1918年12月在斯巴克达同盟领导下建立了德国共产党。

以艾伯特为首的右翼领导人,勾结大资产阶级镇压十一月革命,并组成政府。

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处于反对派地位。

希特勒上台后,于1933年被禁。

 

大陆政策:

l9世纪70至80年代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所推行的外交政策。

它力图通过结盟方针,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孤立和打击法国;并联合奥匈帝用抑制俄国在东欧和巴尔干的扩张;同时又挑拨英、俄在世界各地区的对抗,阻止英国插手欧陆事务,借以实现德国称霸欧洲的计划。

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以及德俄矛盾,英德矛盾的加深,大陆政策破产,遂为德国军国主义的世界政策所代替。

 

摩洛哥危机:

20世纪初法、德为争夺摩洛哥而引起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危机。

l904年的英法协约中英国对法国占领摩洛哥的承认引起德国不满。

1905年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时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要求重审英法协约,并以战争相威胁,造成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为解决这一矛盾,1906年在西班牙阿尔吉西拉斯召开国际会议,参加国包括法、德、英、美、西等14个国家。

由于英俄支持法国,德国被迫让步。

会议声称承认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

1908年摩洛哥发生宫廷政变,法国乘机占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法德关系再度紧张,发生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法国占领摩洛哥首都非斯,德国派炮舰“豹”号到阿加迪尔示威,战争一触即发。

后因英国出面支持法国,德国作了让步,在同年9月签订的《德法协定》中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德国则取得法属刚果的一部分作为补偿。

三次摩洛哥危机显示出德法之间以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已到十发关尖锐的地步。

 

德雷福斯案件:

法国军事当局对犹太籍军官德雷福斯的诬告案。

1894年法国总参谋部上尉德雷福斯(1859—1935)被无端指控把秘密军事文件出卖给德国,被判处终身监禁,反动派借此掀起反犹活动,鼓动对德战争。

不久真相大白,法国当局却拒绝改正错案引起公愤。

此后法国民主力量(德雷福斯派)和反动势力(反德雷福斯派)展开激烈斗争,酿成社会危机。

1899年,在强大社会舆论压力下,法国政府被迫重审此案,并由总统下令特赦。

1906年最高法院宣告德雷福斯无罪,恢复其名誉和军职。

这一案件暴露了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及其民主的虚伪性。

 

普恩加来(1860—1934):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l913—1920)。

1882年成为律师。

1887年入众议院。

自1893年起任教育部长、财政部长等职。

1903年入参议院。

1912年任总理兼外交部长,努力加强法国军备和法俄、法英联盟。

1913年当选总统,对政府政策和立法活动施加较大影响,积极准备和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0的总统任期届满后重返参议院。

一度出任战争赔偿委员会主席。

1922—1924年组成“国民联盟”政府,复任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德国未履行支付赔款诺言为由,下令法军于1923年1月进占鲁尔。

1926年7月再任总理兼财政部长,解决金融危机。

1929年因病辞职。

 

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

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

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

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

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

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

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

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英国独立工党:

1893年1月成立。

凯尔·哈第为领袖,其纲领是:

争取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集体所有制,当前的斗争任务是争取八小时工作日。

该党一开始就反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它并不代表英国工人阶级的真正利益,费边分子实际掌握党的领导权。

独立工党执行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机会主义路线,成为自由党的尾巴。

 

英布战争:

1889年英国对南非布尔人的战争。

布尔人是荷兰在南非移民的后裔,19世纪在南非建立奴役黑人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

由于该地在l9世纪60-80年代先后发现钻石和黄金矿藏,英国驻南非开普殖民地的殖民者积极活动,力图吞并这两个国家。

双方争夺南非的斗争日益激烈。

1899年双方战争开始,布尔人战败。

l902年5月双方签订和约。

奥兰治和德兰士瓦被英国兼并。

1910年该地并入英国自治领南非联邦,由白人种族主义集团统治。

 

1905年革命:

俄国第一次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十世纪初,俄国内外矛盾极其尖锐,1905年1月9日(俄历),沙皇政府枪杀彼得堡工人的严重流血事件,导致革命的爆发。

10月,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出现了全俄政治大罢工,第一次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

12月,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爆发武装起义,革命发展到最高峰。

由于缺乏统一行动,起义被各个击破。

1906年后革命处于低潮,直到1907年“六三政变”,进入斯托雷平反动时期。

“六三政变”标志着俄国第一次革命的结束。

这次革命锻炼了俄国无产阶级和农民,列宁称1905年革命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它对世界各国革命运动也有深远的影响。

 

英日同盟:

1902年英日为在远东对抗俄国扩张并侵略中国和朝鲜而缔结的军事政治同盟。

1895年后日俄在远东的矛盾尖锐起来。

英国为了在远东利用日本对抗俄国扩张。

1902年1月30日同日本在伦敦签订同盟条约。

规定:

1.双方承认彼此有权干预中国和朝鲜内政;2.缔约国一方如对第三国作战,他方应守中立;3.缔约一方如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作战,他方应给予军事援助,共同作战,须相互同意方能媾和。

日本利用这一同盟,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

该条约有效期为5年,后又多次续订,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被废止,代之以“四国协定”。

 

意士战争:

1911年意大利夺取士耳其北非属地的黎波里的战争。

占领的黎波里是意大利向北非扩张的重要目标之一。

1911年9月意大利乘欧洲列强集中注意摩洛哥危机之时,对土耳其提出最后通牒,遭到拒绝后,于10月发动战争,打败驻的黎波里的土耳其军。

1912年4月意大利军队炮轰达达尼尔海峡,不准任何国家船只通过。

当时巴尔干各国反对土耳其的战争迫在眉睫,士耳其被迫媾和,于1912年10月18日在瑞士洛桑签订和约,放弃了对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两地的主权,承认意大利的占领,后两地合称为利比亚。

 

民粹派:

俄国小资产阶级组织。

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为了发动人民和沙皇专制制度作斗争,1874年发动"到民间去"运动,参加这次运动的约有一千人,民粹派由此而得名。

由于运动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很快被沙皇政府镇压下去。

早期的民粹派和后期的民粹派是有区别的。

七十年代的民粹派基本上还是农民革命者,列宁指出了早期民粹派的积极方面,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理论上和政治上的严重错误。

八十年代的民粹派变成富农利益的代表者,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敌人。

 

普列汉诺夫(1856-1918):

1876-1883年是俄国民粹主义者,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1903年又堕落为修正主义者和社会沙文主义者。

他早年参加民粹派。

1880-1883年被迫逃亡日内瓦期间开始接触西欧工人运动,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883年组织第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错误。

他在政治上日益右倾,变成孟什维克,并成为俄国和国际上的机会主义首领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拥护帝国主义战争,变成社会沙文主义者,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完全背叛了马克思主义。

 

斯托雷平(1862-1911):

俄国反动政客。

1906年任内阁总理,次年发动“六三”政变,开始了“斯托雷平反动时期”(1907-1912)。

任内施行“先安内后改革”的方针,大肆屠杀工农群众,取缔革命组织,镇压革命运动;实行新土地法,规定农民退出村庄;培植沙皇制度在农村中的支柱——富农阶层。

1911年被社会革命党人刺死。

 

日俄战争:

1904-1905年日本和沙皇俄国为重新分割中国东北和朝鲜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场主要在中国东北。

19世纪末沙俄加紧侵略中国东北,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极推行大陆政策,因而对俄国扩张不满。

1902年订立的《英日同盟》得到英国支持,更促使日本态度强硬。

日俄双方在1904年2月爆发战争。

俄军在陆上、海上都遭惨败后,经美国斡旋,双方于1905年9月5日签订《朴茨茅斯和约》规定:

俄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把中国辽东半岛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库页岛南部割给日本等等。

 

波斯尼亚危机:

1908年10月7日,奥匈帝国单方面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引起俄奥两国外交关系破裂,俄国支持塞尔维亚统一南斯拉夫人的愿望,但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边境集结军队,俄国忍气吞声承认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至8月,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地内哥罗结成反对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10月发动对土耳其战争。

土耳其很快战败,在巴尔干的领土丧失殆尽。

1913年5月,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和约,土耳其几乎丧失一切欧洲领士,只保存伊斯坦布尔和海峡北面的狭小地区。

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终于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巴尔干各国为争夺领士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得到马其顿的大部分,塞尔维亚因没有获得出海口,要求从保加利亚占领的马其顿领土中分一部分作补偿,遭到拒绝后,与希腊、罗马尼亚结成反保同盟,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帝国支持挑起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土耳其乘机参加反保战争,保加利亚战败。

保加利亚只保留马其顿的小部分,南多布罗加划罗马尼亚,亚得里亚堡划归土耳其。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使巴尔干各国分为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土耳其两个集团。

塞尔维亚的势力迅速扩大。

 

第二章俄国十月革命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彼得格勒工人的罢工已经发展成为政治罢工,提出“打倒沙皇!

”“打倒战争!

”等口号。

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发出传单,号召起义,打倒沙皇专制政权。

11日,当时负责领导工作的以莫洛托夫为首的中央局发出起义号召,工人们立即动员起来,解除警察、宪兵的武装,用来武装自己,起义开始。

3月12日(俄历2月27日)起义席卷全城。

结果,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把政权交给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彼得格勒起义的消息传出,全俄各地都发生了革命,统治俄国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垮台了。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布尔什维克:

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

俄文Болъшвик音译,意为多数派。

从1903年以来,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主义。

1912年1月该党第六次全俄代表会议把坚持机会主义立场的孟什维克取消派清除出党。

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的名称仍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面加括号标明“布尔什维克”。

1918年3月该党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

1925年12月该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

1952年10月该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决定取消双重名称,改称苏联共产党。

 

苏维埃:

意即会议或代表会议。

最初是旧俄工人的群众性组织,后来成为俄国革命的领导机关及十月革命后苏俄和苏联的政权机关。

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是1905年3月成立的。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其最高机构是全苏最高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

主要措施有:

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

这些政策不是事先制定好的政策,而是随着国内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而逐步采取的。

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方式,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余粮收集制:

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

最初仅规定产粮省份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数量交售粮食和饲料,后来推广到所有的省份,涉及到各种农产品。

粮食人民委员部和工会派出征粮队收集农产品时,付给农民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少量工业品。

由于通货膨胀,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

1921年3月,全俄中央委员会颁布了以食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这项政策逐步停止执行。

 

新经济政策:

苏联在一九二一年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经济建设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是: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缴税后的剩余粮食,可以自由出卖;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自由贸易和私商存在;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

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共产国际:

即“第三国际”。

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

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

1919年3月2-6日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

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来自人大精品课程网站

第三章一战后期与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

 

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

1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