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803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docx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江苏省海安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等信息填涂在答题卡上。

3.请把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内。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

“(春秋时期)国家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

君主统而不治;大夫们很重要,不是因为其职位,而是因为他们是君主的亲戚,或是显赫家庭的家长。

”这主要反映了

A.宗法观念的延续B.分封体制的完善

C.君主权力的式微D.官僚政治的建立

2.伯里克利任雅典执政官时期,他的老师、著名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斯因主张“太阳只是炽热的石头”而被群众控诉犯了渎神罪,伯里克利也无力援救,只能让他离开雅典。

这反映出雅典

A.坚持法律至上原则B.哲学与宗教尖锐对立

C.民主制度形同虚设D.公民言论自由被剥夺

3.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

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

这主要表明英国

A.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B.工业资产阶级加紧控制议会

C.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得以完善D.内阁脱离了与国王的政治联系

4.晚清某条约规定: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该规定

A.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反映了英国对华贸易逆差的扭转

C.表明了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D.体现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5.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某著名战役示意图,其所属会战的特点或影响是

A.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B.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C.敌后战场抗战的重大胜利D.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大捷

6.《人民日报》评论说: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

……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它评论的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不结盟运动D.巴黎和会

7.“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

”这反映了多极化的实质是

A.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B.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

C.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8.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这反映了

A.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B.国人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9.19世纪后期,各国相继通过《公司法》,该法的价值在于“允许人们自由地组建一家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粉墨登场:

它由特许变为自由的注册,由特权变为平等的权利竞争,由封闭到开放的市场的形成。

与此相适应的是

A.自由主义思潮兴盛B.重商主义的再兴

C.凯恩斯主义的兴起D.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10.1935年6月,统益纱厂(华商兴办)将原有资本210万元减折90万元,改为120万元,又新招50万元优先股,用于引进国外新设备。

这反映了在当时

A.企业通过产权重组来提高生产效率B.中国的民族工业开始学习西方技术

C.外国资本的压制导致民族工业萎缩D.国民政府的政策推动新兴行业产生

11.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

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实行生产小队的小部分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

这一政策在当时

A.取消了农村的人民公社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C.清算了“左”倾错误影响D.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性质

12.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

这说明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

13.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旨在衡量闲置的劳动产能。

观察下图,错误的选项是

A.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人口大幅增加B.新政实施后失业问题得到根本改观

C.新政实施后美国失业率仍居高不下D.二战后期美国逐渐实现了充分就业

14.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将公共土地、水源全面开放供开发,环保署放松或取消主要环境法规,交通部放慢限制汽车尾气和汽车安全新标准的执行。

这主要因为当时美国

A.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B.促进经济复苏的任务艰巨

C.新技术出现改善了环境D.需要全力与苏联进行争霸

15.下表反映了苏联农业发展状况,这集中体现了苏联

时间

粮食产量

粮食出口

1930年

835.4亿千克

483亿千克

1931年

694.8亿千克

518亿千克

A.农业集体化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下降  B.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刺激加大粮食出口

C.牺牲农业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对外关系改善导致了粮食出口的增加

16.李贽《道古录》载:

“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

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

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B.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

C.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D.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

17.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构建民权政府 B.批判神权统治 

C.鼓吹人性解放 D.主张平等自由

18.唐代新科进士在“曲江宴饮”后,均集体来到慈恩寺(著名佛寺)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于壁上(如图6)。

由此可见“雁塔题名”

A.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B.有利于营造进取向上的社会风气

C.表明“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D.是魏晋以来书法艺术推动的结果

19.陈独秀说: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

”吴虞强调:

“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

”由此可见两人的真实目的是

A.否定传统文化B.遏制复辟逆流

C.传播西方文明D.追求民主政治

20.“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以及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们处于憧憬和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

”这段话反映了下列哪一作品产生的背景

A.《悲惨世界》B.《人间喜剧》C.《母亲》D.《等待戈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60分。

其中,21题12分,22题14分,23题12分,24题12分,25题10分。

根据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2分)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

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

(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5分)

22.(14分)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个民用企业,采用“官商合办”形式,是中国第一个近代股份公司,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的20年间,外资轮运企业垄断了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运,清政府担心漕粮运输受制于外轮。

已至暮年的晚清政府既无振作航运业的美备之法,又无力筹集全部资金,统管局务;中国社会大量游资的持有者买办商人拥有大量资金,却由于利润刺激大多将资本投向外国股份公司,“深受洋人盘剥之”……而且,洋务运动的军事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于是,李鸿章向当时的同治皇帝上书,要求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股票募集资金,然后进行轮船招商。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材料二1872年李鸿章创办时,仅有轮船4艘,2319吨;到1883年,已有轮船26艘,33370吨。

开办后,要消耗大量燃料,招商局于1878年投资开办开平煤矿,该矿设备完善,雇佣工人达3500-4500人。

燃料问题解决后,进一步又要解决原料问题,于是有同茂铁厂的创办及各种有色金属,如铜矿、铅矿、金矿之开采。

煤与各种金属矿厂的开办,又产生陆上运输的问题,于是导致了铁路的建筑。

因铁路的修建,需要大量优质钢材,于是1889年张之洞筹办汉阳铁厂。

通讯等事业也被提上日程——天津电报局于1880年开办。

——摘编自胡显中《上海轮船招商局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三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轮船招商局创办的目的和实行“官商合办”的原因。

(5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核心观点。

(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23.(12分)19世纪末,德国走上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1年宪法是一部照顾各种势力利益的妥协性宪法,是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

该宪法有关行政机构的设置、政治体制的架构等,皆可从以上三大因素中找到根据。

——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二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颁布《疾病保险法》,矿工、农工、仆役、船员、教师等,都必须进行强制保险。

1884年议会颁布《意外事故保险法》,保险费由雇主承担,赔付金额按照法律规定,包括免费医疗保险、现金抚恤、死亡丧葬等。

1889年议会又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

——摘编自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三俾斯麦说:

“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

”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

”……“只有现存国家统治政权采取行动,由她去实现社会主义要求合理的、并与国际及社会制度相一致的东西,才能制止社会主义运动的混乱局面。

”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

——摘编自陈晓律《以社会福利促社会控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这对近代德国代议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推行方式上有何特点?

这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

(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德意志帝国加强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历史作用。

(3分)

24.(12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

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杰《明清之际:

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文化观念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基础,但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而若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

由此以后……都不断地遭到挫败,这实在不能说是没有其深刻原因的。

——刘惠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

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3分)

(2)材料二中“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和新发展?

(3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

试结合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史实,举一例加以说明。

(4分)

(4)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请你谈谈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有哪些启示?

(2分)

 

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商欺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

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

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

……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抖二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史而失者也。

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4分)

(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

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A

B

D

B

B

B

A

A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B

A

C

B

A

B

D

A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

(1)特点:

注重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以皇权中心。

(3分)

(2)变化:

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

(4分)

(3)历史作用: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2分)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2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

(1分)

22.【答案】

(1)目的:

打破外国对中国航运的垄断:

辅助军亊工业。

(2分)

原因:

淸政府财政困难:

民间存在大量游资:

借鉴外国股份公司的模式。

(3分)

(2)

观点(1分)

论证和论据(8分)

说明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1分)

经济

创办近代工业,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2分)

观点1分。

论证和论据任选四个角度,每个角度2分。

军事

举办军事工业,创办海军,推动军事近代化。

(2分)

社会结构

促进了近代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近代化。

(2分)

文化

创办近代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推动了中国教育和思想的近代化。

(2分)

社会生活

创办轮船公司和修建铁路,推动了交通近代化;创办电报局,推动了中国通讯的近代化。

(2分)

23.【答案】

(1)特点:

兼顾多方利益,各方相妥协;影响:

确立了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君主立宪制,并实行联邦制。

(4分)

(2)特点:

采用立法手段。

联系:

德意志帝国代议制确立,为社会保障立法提供前提。

(2分)

(3)主要目的:

用非暴力手段加强社会控制;化解社会矛盾,打击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

动);巩固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统治。

(3分)

(4)历史作用: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

(3分)

24.【答案】

(1)表现: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1分)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萌芽;(1分)思想根源:

西学东渐;对理学的信仰危机(或:

理学的社会弊端)(1分,任意1点)

(2)新内容:

学习西方;新发展:

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3分)

(3)原因:

①近代儒家文化缺乏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②近代儒家文化观念与社会现实严重悖离;③社会变革只注重实用方向发展,而忽视文化观念的发展;④学习西方没有从思想观念文化上反思。

(2分,任意2点即可)

说明:

①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仍然固守中国传统文化;②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以儒家思想为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没有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2分,任意1点即可)

(4)启示:

①不要一味照搬模仿西方经验;②要善于学习、吸收、融合世界多元先进文化;③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要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文明转型的方向和道路;④要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2分,任意2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5.【答案】

(1)目的:

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2分)

举措:

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分异令”(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任意两点得2分)

(2)看待: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道理。

既看到商鞅变法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综合国力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变法压榨民众的一面。

(3分)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

只看到变法剥夺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变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作用。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