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873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3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docx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docx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图课时提升作业湘教版

地球与地图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经纬网图,回答1、2题。

1.①地的地理坐标是 (  )

A.(20°N,20°E)B.(20°N,20°W)

C.(20°S,20°W)D.(20°N,40°W)

2.从②地到③地,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向是 (  )

A.一直向正西走B.先向正南,再向西北

C.先向西北,再向西南D.一直向西北走

【解析】1选B,2选C。

第1题,图中左上角靠近北极点,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①地处于20°N,同时结合自转方向与经度变化的关系知该地经度为20°W。

第2题,球面上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为过这两地地球大圆的劣弧,结合地理方位可知②地到③地最近走向为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2016·荆州模拟)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区域面积相比 (  )

A.①>②B.②>③

C.①=③D.无法比较

4.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海平面均一,③区域距地心比①稍长

B.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东北方向

C.③区域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D.②区域到③区域最近航线是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解析】3选B,4选D。

第3题,三地都跨了20个经度和20个纬度,其中①②两地处在赤道和纬度20°之间,面积相等,而③地所处纬度较高,面积比其他两地小。

第4题,地球是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③区域所处纬度高,距地心距离稍短;根据“劣弧定向法”判断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西北方向;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③区域位于西半球;②区域向③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应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加固训练】

下图为东亚两个地区略图,读图回答

(1)、

(2)题。

(1)有关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图的比例尺较乙图小

B.①城市在④城市的东北方向

C.甲图中①②城市之间的实地距离比乙图中③④城市之间的实地距离远

D.乙图所描述的内容简略

(2)根据地理坐标判断②③城市间的距离约为 (  )

A.550千米B.1000千米

C.2000千米D.1665千米

【解析】

(1)选D,

(2)选D。

(1)题,从图中经纬网可以看出,甲图相隔2°,乙图相差5°,说明单位图上距离,甲图实际距离比乙小,比例尺甲大于乙,A错;①城市纬度度数比④小,同在北半球,①在④的偏南方,经度①比④小,同是东经,说明①在④的偏西方,综合可知①在④的西南方向,B错;甲图中①②城市之间相差约2个纬度,实地距离约222千米,乙图中③④城市之间相差约5个经度,实地距离≈5×111×cos35°,cos35°难以得出,即使是cos45°结果也比222要大,C错;乙图比例尺小,描述内容简略,D对。

(2)题,如下图,

AC≈15×111×cos30°≈1441.9千米,BC≈5×111=555千米,根据勾股定理AB最接近1665千米。

也可以不计算,因为AC已大于1000千米,二者相加不到

2000千米,不可能是2000千米,D对。

  (2016·安庆模拟)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图,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河流的流向是 (  )

A.由西向东再向南

B.由西北向东南再向西南

C.由南向北再向西

D.由西南向东南再向西北

6.图中所示范围内居民点的分布特征是 (  )

A.高原分布多,山地分布少

B.公路和河流两岸分布多,丘陵分布少

C.山谷分布多,沿海分布少

D.河流两岸分布多,公路两岸分布少

【解析】5选A,6选B。

第5题,结合河流支流的流入方向判断,河流的流向是由西向东再向南。

第6题,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高原、山地分布少;公路和河流两岸分布多,丘陵分布少;山谷分布多,沿海分布较多;河流两岸分布多,公路两岸分布也多。

【加固训练】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地两座山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51米

B.该地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沿河分布

C.该地西部地区适宜种植柑橘和茶树

D.开垦沼泽发展种植业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2)下列关于该地河、湖开发利用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

A.河流中下游地区可以发展内河航运

B.河流上游地区可以建设小型水电站

C.利用湖泊发展生态旅游和水产养殖

D.将当地城镇集中沿湖布局以便供水

【解析】

(1)选D,

(2)选D。

(1)题,据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判读出两个山峰的相对高度为50~150米,A正确;由图看出该地聚落大体都沿河流分布,B正确;柑橘是典型的亚热带作物,茶树适宜在山区、雨雾日多、酸性土壤的地区种植,图示位置是我国南方地区,故适宜种植柑橘和茶树,C正确;开垦沼泽容易造成地理环境破坏,故D错。

(2)题,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水量大,地形平缓可以发展内河航运;河流上游地区落差大,水量较大,可以建设小型水电站;利用湖泊发展生态旅游和水产养殖,也是河湖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故A、B、C正确;当地城镇集中沿湖布局虽然有利于集中供水,但也会产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现象,故D错。

  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黄土分布等值线图,实线是黄土表面等高线,虚线是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

米)。

读图回答7、8题。

7.甲处黄土层的最大厚度可能达到 (  )

A.24B.34C.36D.42

8.3月21日傍晚,最有可能看到日落的地点是 (  )

A.甲B.乙C.丙D.丁

【解析】7选B,8选C。

第7题,黄土层的厚度等于黄土表面等高线(实线)数值减去黄土底面的等高线(虚线)数值,图中甲处的表面海拔为830~835米,黄土底面海拔为800~805米,因此黄土最大厚度接近35米。

第8题,春分日昼夜等长,日落正西,甲、乙、丁受西侧山地或山脊阻挡不能看到日落景象。

  (2015·日照模拟)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单位:

米),根据图示信息回答9、10题。

9.山顶A的海拔和陡崖的相对高度组合正确的是 (  )

A.990米、301米B.950米、201米

C.850米、499米D.799米、501米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河流先向南流,再向西南流

B.若两山顶间建游览索道,其长度应不小于875米

C.陡崖处可观赏到瀑布景观

D.B地可见“V”型峡谷,C地可见三角洲

【解析】9选A,10选B。

第9题,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A的海拔为900~

1000m,陡崖的相对高度为[300,500)m。

第10题,根据图中信息和“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规律可以判断,河流先向西南流,再向西流;两山顶间图上距离约1.7cm,两地实际距离接近900m;陡崖处为山脊,无河流,不能观赏到瀑布景观;B地可见“V”型峡谷,C地可见冲积扇。

11.图1是某地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下列地形剖面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图1中沿45°纬线地形剖面的是 (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选C。

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判断,图中区域位于南太平洋,常年受盛行西风(西北风)控制,西侧为盛行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东侧为背风坡,降水少。

根据降水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迎风坡面积小,背风坡面积大,从而得出迎风坡(西坡)陡,背风坡(东坡)缓的结论。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读局部经纬网图,完成下列问题。

(18分)

(1)甲、丙的地理坐标分别为:

甲      ,丙        。

(2)甲、乙、丙、丁四地位于东半球的是    ,位于高纬度地区的是    ,位于温带的有    。

(3)甲位于乙的    方向,丙位于甲的    方向,某飞机由甲飞往乙,沿最短路线,合适的航向为           ,其最短距离应     

(小于、等于、大于)2220千米。

(4)丙、丁之间的距离    (小于、等于、大于)丙、乙之间的距离。

如果乙、丁之间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那么该图的比例尺为      。

【解析】本题考查经纬网的意义及应用。

(1)题,注意图示区域为南半球及自转方向,判断经纬度。

(2)题,根据东西半球划分界线,低、中、高纬划分界线及五带的划分界线判断。

第(3)题,图示区域为南半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甲在乙的正东方向,丙位于甲的西南方向。

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的大圆劣弧,故由甲飞往乙应先往西南,后往西北飞行。

2220千米是甲、乙间的纬线长,故其最短飞行距离小于此值。

第(4)题,丙、丁间与丙、乙间所跨经纬度相同,但丙、丁间纬度较高,故距离较短。

乙、丁两点实际距离约为20×111千米,结合比例尺公式可算出比例尺。

答案:

(1)(60°S,170°W) (70°S,170°E)

(2)乙、丁 丙、丁 甲、乙

(3)正东 西南 先往西南,后往西北 小于

(4)小于 1∶111000000

13.(2016·济宁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1)简述该地区地形和气候的基本特点。

(2)该地区计划建一小型水库,从图中条件分析,大坝建在A、B、C、D、E、F何处较合适?

水库的建设中会给该地区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3)图中居民点的分布有何特点?

【解析】第

(1)题,该地等高线分布较稀疏,且海拔较低,可判断以低山丘陵为主;根据河流判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该地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题,图示F为一峡谷,大坝建设工程量小;且上游为一盆地,可形成库区;库区周围为耕地,且河流沿岸有居民地,所以修建水库会淹没耕地和居民地。

第(3)题,居民点大多沿河流布局,便于供水和航运。

答案:

(1)地形特点:

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F处。

淹没耕地、安置移民。

(3)沿河流分布。

【加固训练】

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今年暑假对我国西南某地区进行了野外综合考察。

下图是他们考察地区的等高线(单位:

米)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处有一石碑“×河源”。

请在图中画出发源于该处的小河。

小组同学发现,图示区域内该河的上游和下游段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水流缓慢,你是否能解释其中的原因?

(2)该小组的几位同学在山上玩起了“躲猫猫”游戏,其中一位同学站在C处、另一位同学站在E处,如果不考虑树木等物体的影响,请问站在D处的同学能否看到上述两位同学?

为什么?

(3)该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了DE、GH的剖面图,出现了图右侧①②两种情况,你认为正确反映GH剖面的是       ,请在①②两图中标出GH和DE的交点I。

(4)两位同学分别在A、B两地测量当地的温度,你认为两地之间的温差约为多少?

为什么?

【解析】第

(1)题,河流发育在山谷,山谷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起。

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河流流速较快。

(2)题,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起的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起的为山脊。

如果两地之间有山脊相隔,就会阻挡视线,山谷则不会。

第(3)题,G、H两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起,从G到H海拔是先升高再降低,故选②。

GH和DE的交点I为GH间的最高点、DE间的最低点。

第(4)题,图中等高距为100米,所以B处海拔为700米,A处海拔为1200米,两地的垂直高差为500米,而在近地面,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故两地温差约为3℃。

答案:

(1)画图略。

 该小河上游、下游段流经的地区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故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流经的地区等高线稀疏,坡度小,故水流相对缓慢。

(2)看不到C处的同学,因为C、D之间有山脊阻挡了视线;能看到E处的同学,因为D、E之间是低谷,不会阻挡视线。

(3)② 略(分别在最低、最高处)。

(4)3℃。

 根据等高线可知,两地高度相差500米,而在近地面,高度每增加1000米,气温下降约6℃。

14.(能力挑战题)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分析水库大坝建在P处的原因。

(2)试从气候、河流水文特征两方面分析该区域建水库的原因。

(3)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图中公路选线的主要区位条件。

(4)某同学通过对该地区考察发现B地植被长势比A地好,试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解析】第

(1)题,坝址通常选择在“口袋”地形的峡谷口,筑坝的工程量小,且库区蓄水量大。

(2)题,该地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修建水库可以在降水多的时间储存水。

河流流量大,且流量变化大,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的变化。

第(3)题,从地形条件分析,图示公路线所经地区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可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第(4)题,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降水较多。

根据等高线判断,A处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等高线较密集,且位于背阴坡,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较B处差,土层薄于B处,所以其植被长势较B处差。

答案:

(1)位于峡谷,建坝工程量小;上游小盆地利于蓄水;集水区域较广。

(2)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流量变化大。

(3)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满足沿线居民出行需要,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4)A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B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A地坡度较陡,土层较薄;B地坡度较缓,土层较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