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921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 最.docx

高一化学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化学七附答案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题

化学(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两部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满分为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O16Na23Mg24Al27Cl35.5Fe56Cu64

Zn65Ag118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8年6月5日是第35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下列不符合这一活动主题的是

A.为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大量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食人鲳

B.在城市研发和推广使用燃料电池车,减少使用燃油车

C.采用“绿色工艺”,使原料尽可能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

D.在城市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减少燃煤锅炉的使用

答案:

A食人鲳引进我国后,由于没有天敌,会破坏生态安全。

2.已知土壤胶粒带负电性,因此在水稻田中,施用含氮量相同的下列化肥时肥效较差的是

A.硫酸铵B.碳酸氢铵C.硝酸铵D.氯化铵

答案:

C土壤胶粒带负电荷,只能吸附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而不能吸附阴离子,所以施用硝酸铵化肥时,

会随水土流失,从而造成氮元素损失。

3.被誉为“太空金属”的钛,在室温下,不与水、稀硫酸、稀盐酸和稀硝酸作用,但易溶于氢氟酸,其原因可能是

A.氢氟酸的酸性比其他酸的酸性强B.氢氟酸的氧化性比其他酸的氧化性强

C.氢氟酸的还原性比其他酸的还原性强D.钛离子易与氟离子形成可溶性难电离物质

答案:

DHF为弱酸,稀H2SO4、稀HCl、稀HNO3为强酸,故A项错;稀HNO3是氧化性酸,而HF、稀H2SO4、稀HNO3为非氧化性酸,故B项错,HF几乎无还原性,故C项错。

4.将2.4mol某金属投入1.8L2mol·L-1的某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并产生7.2g氢气,则该金属和酸分别是

A.二价金属,二元酸B.二价金属,三元酸

C.三价金属,二元酸D.一价金属,一元酸

答案:

C2.4mol金属与酸反应,生成7.2gH2,即3.6molH2,则2mol金属生成3molH2,按得失电子的总数相等,可确定金属元素表现的化合价为+3。

对酸来说,3.6mol酸生成3.6molH2,则为二元酸。

5.四种主族元素的离子aXm+、bYn+、cZn-和dRm-(a、b、c、d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它们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若m>n,对下列叙述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a-b=n-m

②元素的原子序数a>b>c>d

③元素非金属性Z>R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X>Y

A.只有③正确B.①②③④正确

C.①②③正确D.②③正确

答案:

D由题意知,a-m=b-n=c+n=d+m,又m>n,则①错,②正确,对于主族元素简单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为其族序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为8-族序数,故Z、R位于X、Y的上一周期,且Z在R后,X在Y后,故③正确,④错。

综合以上情况,故D正确。

6.由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A.锌B.铁C.铝D.镁

答案:

C两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的平均电子摩尔质量:

即失去1摩尔电子所需金属的质量为10g。

四种金属的电子摩尔质量分别为:

锌—32.5g·mol-1,铁—28g·mol-1,铝—9g·mol-1,镁—12g·mol-1。

其中只有铝的电子摩尔质量小于10g·mol-1,所以选C。

7.对某酸性溶液(可能含有Br-,

,H2SO3,NH+4)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②加碱调至碱性后,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加入氯水时,溶液略显黄绿色,再加入BaCl2溶液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对于下列物质不能确认其在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

A.Br-B.

C.H2SO3D.NH+4

答案:

B由实验①可知,加热时放出的可以使品红褪色的气体为二氧化硫,则原溶液中一定存在H2SO3。

由②知,加碱后放出的气体一定呈碱性,呈碱性的气体一定为氨气,所以原溶液中存在

由③可知,加入氯水后,溶液呈黄绿色,此为氯水的颜色,说明溶液中不含Br-,否则将发生Cl2+2Br-====2Cl-+Br2。

再加入BaCl2溶液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说明后来溶液中存在

,至于

的来源,则难以确定。

实验①已证实,溶液中含H2SO3,H2SO3+Cl2+H2O====H2SO4+2HCl,原溶液中是否含有

,则不能确定。

故答案为B。

8.下列各对物质中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A.

B.O2与O3

答案:

D选项A是表示碳的两种同位素,B项指氧元素的两种同素异形体;C项中两结构简式表示的是同一种物质,因为该分子的结构是以碳原子为中心的四面体。

这是学生最易出错的备选项,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会错把它看成是平面结构。

9.化学实验中常将溶液或试剂进行酸化,下列酸化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A.检验氯乙烷中的氯元素时,将氯乙烷和NaOH溶液混合加热后,用稀硫酸进行酸化

B.为提高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能力,用盐酸将高锰酸钾溶液进行酸化

C.鉴定待测溶液中是否含有Fe2+时,用硝酸进行酸化

D.鉴别溶液中是否含有

时,在无其他阳离子干扰的条件下,所加的BaCl2溶液用盐酸酸化

答案:

D酸化的目的是改善溶液中离子的存在环境,便于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发生。

A项中,“氯乙烷和NaOH溶液混合加热”,以便让氯乙烷水解。

为了检测水解是否进行,通常加入硝酸银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自由移动的氯离子,而OH-的存在,又会干扰氯离子的检验。

为排除干扰,通常加入稀硝酸酸化。

B项中,由于盐酸中的Cl-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将高锰酸钾还原,从而降低高锰酸钾的氧化能力,所以盐酸的加入,不但不能提高高锰酸钾的氧化能力,反而会降低高锰酸钾的氧化能力。

C项中,Fe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被硝酸所氧化,所以硝酸的加入,起不到酸化的作用,反而干扰Fe2+的检验。

D项中,鉴别

常用Ba2+,而氯离子的引入,可能会干扰

的检验,若溶液中不含有Ag+,则可以用盐酸酸化。

10.X、Y、Z为三种不同的短周期元素,X、Y处在相邻的两个周期,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Y的原子序数比X的原子序数多5,Z原子与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差为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Y、Z三种元素不能组成一种盐

B.Y单质与Z单质的晶体类型相同

C.X、Y、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能是酸、碱或两性的物质

D.X、Y形成的一种离子跟H+反应可生成Y的离子

答案:

D由题意知,Y位于X的下一周期,令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则X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a,则2+8+a-(2+2a)=5,a=3,故X为O元素,Y为Al元素,Z为S元素。

这三种元素可组成Al2(SO4)3,故A错误;Al为金属晶体,S为分子晶体,故B错误;O无最高价氧化物,故C错误;

+4H+====Al3++2H2O,故D正确。

11.恒温恒容下,往一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气体A,发生如下反应:

2A(g)

B(g)+xC(g)。

达平衡后,测得容器内的压强增大了p%,A的平衡转化率为a%,则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A.若x=1,则P>aB.若x=2,则P>a

C.若x=3,则P=aD.若x=4,则P≥a

答案:

C令开始时加入气体A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由题意得

2A(g)

B(g)+xC(g)

起始(mol):

100

变化(mol):

a%

a%

·a%

平衡(mol):

1-a%

a%

·a%

总:

1-

a%+

·a%

由题意知:

1-

a%+

·a%-1=p%,解得,ax=a+2p代入A、B、C、D选项,确定C正确

12.pH和体积都相同的醋酸和硫酸,分别跟足量的碳酸钠溶液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是

A.一样多B.醋酸比硫酸多C.硫酸比醋酸多D.无法比较

答案:

B当醋酸、硫酸pH相同时,溶液中c(H+)相同,但醋酸为弱酸,它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醋酸溶液的浓度远大于硫酸;两溶液的体积相同,醋酸中却“暗藏着”大量的未电离的H+,所以醋酸比硫酸可提供的H+的物质的量要大得多,故选B。

13.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FeCl3:

加入足量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B.除去溴苯中的少量溴:

加入KI溶液,充分反应后,弃去水溶液

C.除去苯酚溶液中的少量甲苯:

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充分反应后,弃去水溶液

D.除去N2中的少量O2: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再收集气体

答案:

AA项中,2FeCl3+Fe====3FeCl2,由于铁粉是过量的,所以FeCl3全部转化为FeCl2。

B项中,2KI+Br2====2KBr+I2,生成的I2又溶解在溴苯中,一种杂质又被另一种杂质所替换,未能达到除杂质的目的。

C项中,酸性高锰酸钾不仅氧化了甲苯,也氧化了苯酚。

D项中,灼热的氧化铜不能与氧气反应,应用铜。

1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索镁粉与FeCl3溶液反应机理,做了如下两组实验:

(1)将镁粉投入冷水中,未见明显现象;

(2)将镁粉投入FeCl3溶液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同时逐渐产生红褐色沉淀。

则下列有关镁与FeCl3溶液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镁只与FeCl3溶液中的Fe3+直接反应

B.气泡是镁与FeCl3溶液中的水直接反应产生的

C.红褐色沉淀是镁与水反应生成的Mg(OH)2与Fe3+反应所得

D.气泡是镁与FeCl3水解生成的盐酸反应产生的

答案:

D在FeCl3溶液中存在FeCl3+3H2O

Fe(OH)3+3HCl,Mg与HCl反应生成H2,并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生成Fe(OH)3沉淀。

15.一定温度下mg下列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产物与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过氧化钠增加了ng,且n>m,符合要求的物质是

A.HCOOCH3B.CH3CHOC.HOOCCOOHD.C6H12O6

答案:

BA、C、D三项的分子式都可以改写成(CO)n(H2)m的形式,符合这一形式的有机物完全燃烧后,产物与足量Na2O2反应,Na2O2增重的质量等于原有机物的质量。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题

化学(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55分)

16.(8分)2018年11月,美国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分布在萤火虫呼吸道上的细胞能够制造一氧化氮,来自大脑的信号则控制释放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致使被称为线粒体的邻近细胞结构短暂地关闭。

线粒体关闭时会产生一个氧脉冲,氧脉冲则引发另一细胞中的一种酶打开萤火虫的“灯泡”。

整个闪光过程在千分之一秒内即可完成。

这次的发现再次验证了一氧化氮在生物机体内的重要作用。

下图为某实验者设计的验证银圆完全溶解于一定量的浓硝酸,生成的NO2气体中含有NO的实验装置图。

常温时,NO2与N2O4混合存在;在低于0℃时,几乎只有无色N2O4晶体存在。

(1)反应前先打开A部分的活塞K1,持续通一段时间N2,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装置中缺B部分,其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结束后,打开D部分的活塞K2,并通入氧气,D瓶内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若通入的是热氧气,则瓶内气体的颜色比以前更深,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部分中a仪器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该银圆的质量为25g,加入75mL12mol·L-1的浓硝酸。

实验结束后,A部分烧瓶内溶液中H+的浓度为2mol·L-1(反应中HNO3既无挥发也无分解),体积仍为75mL。

①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测定该银圆中铜的质量分数,还须进行的主要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排除系统内的空气,防止生成的NO被空气中的O2氧化

(2)在C中水蒸气被冷却成水,与NO2或N2O4反应,生成NO,干扰NO的验证

(3)2NO+O2====2NO2,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升高温度,2NO2

N2O4的平衡向左移动,NO2的物质的量增大,颜色加深

(4)防止倒吸

(5)①0.75mol②将A中溶液倒入烧杯中,然后加入过量的NaCl溶液,过滤、洗涤、烘干、称量,测定溶液中Ag+的质量,剩余质量为铜的质量

解析:

实验者的目的是检验NO2气体中是否混有NO,若实验中途NO发生了转化,就无法确定NO是否在银元宝与硝酸的反应中生成,也就失去了检验的意义。

因此第一步操作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以防NO被装置内的氧气所氧化。

若缺少B装置,则NO2或N2O4则会与C中冷凝后的水反应,生成NO,从而对NO的检验产生干扰。

反应结束后,由于D中存在未反应的NO,所以在导管口因接触空气中的氧气而变红色。

升高温度,2NO2

N2O4的平衡向左移动,NO2的物质的量增大,颜色加深。

参加反应的n(HNO3)=(12mol·L-1-2mol·L-1)×0.185L=0.75mol。

此题中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是产物中Ag+质量的确定。

气体的体积或质量很难测定,所以我们只能测定溶液中金属离子的质量。

若加碱,则产物在干燥时会分解,对测定结果造成误差,所以最好是加入Cl-,让Ag+生成沉淀。

17.(6分)已知硫氰(SCN)2为拟卤素,其性质与卤素单质性质相似,其阴离子也与卤素阴离子相似,现将氯化铁与硫氰化钾混合生成血红色的溶液一分为三,并分别做如下操作:

(1)加入KI溶液,血红色褪去;

(2)加入少量酸性的高锰酸钾溶液,血红色褪去;

(3)加入氰化钾固体,溶液的血红色褪去;若先在足量的盐酸溶液中加入氟化钾固体,再与上述血红色溶液混合,溶液的血红色不消失。

问题:

思考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对

(1)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答案:

实验

(1)2Fe3++2I-====2Fe2++I2,Fe3+消失,血红色褪去。

实验

(2)高锰酸钾溶液氧化SCN〔生成(SCN)2〕,SCN-消失,血红色褪去。

反应(3)溶液中的F-和Fe3+发生反应致使平衡左移,血红色褪去(生成更稳定的络离子

)。

KF+HCl====HF+KCl,HF为弱酸,c(F-)减小,产物对原血红色溶液不产生影响。

实验设计: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CCl4,若溶液有分层现象且下层为紫红色的油状液体,则说明该观点正确。

解析:

本题提供的知识背景很熟悉:

Fe3++3SCN-

Fe(SCN)3,但实际现象很反常。

可作如下思考:

因溶液含有物质Fe(SCN)3而显血红色,“血红色褪去”即指溶液没有Fe(SCN)3。

Fe(SCN)3怎么会消失呢?

可这样进行有序思考:

对实验

(1),摄取有效信息“Fe(SCN)3为拟卤素,其阴离子也与卤素阴离子相似”,故I-不会与SCN-反应,只能与Fe3+反应:

2Fe3++2I-====2Fe2++I2,Fe3+消失,血红色褪去。

设计实验的目的是要检验I2是否存在: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CCl4,若溶液有分层现象且下层为紫红色的油状液体,则说明该观点正确。

对实验

(2),因高锰酸钾溶液可氧化Cl-、Br-、I-,“SCN-与卤素阴离子相似”,所以高锰酸钾溶液应该也能氧化SCN〔生成(SCN)2〕,SCN-消失,血红色褪去。

对反应(3),F-不能与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不能与SCN-发生反应,到底发生什么反应呢?

对比后面实验,因发生反应:

KF+HCl====HF+KCl,即溶液中的F-和Fe3+发生反应致使平衡左移,血红色褪去(生成更稳定的络离子

)。

18.(6分)工业上处理含

的酸性工业废水常用以下方法:

①往工业废水里加入适量的NaCl,搅拌均匀;②用Fe为电极进行电解,经过一段时间有Cr(OH)3和Fe(OH)3沉淀产生;③过滤回收沉淀,废水达到排放标准。

试完成下列问题:

(1)电解时的电极反应:

阳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阴极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转变成Cr3+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解过程Cr(OH)3、Fe(OH)3沉淀是怎么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否用Cu电极来代替Fe电极?

_______,(填“能”或“不能”),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Fe-2e-====Fe2+

2H++2e-====H2↑

(2)6Fe2++

+14H+====6Fe3++2Cr3++7H2O

(3)在阴极反应及

与Fe2+反应过程中,将消耗大量的H+,使溶液pH上升,促使Fe3+、Cr3+水解并最终转化为Fe(OH)3、Cr(OH)3沉淀

(4)不能因为阳极产生的Cu2+不能使

还原到低价

解析:

由于Cr(Ⅵ)的化合物毒性远高于Cr(Ⅲ)化合物,将Cr(Ⅵ)转化为Cr(Ⅲ),对废水进行处理是电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在处理有关问题时,应注意思维的有序性:

首先应考虑溶液中,阴阳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迁移;然后再考虑阴阳两极按放电顺序可能发生的电极方程式。

阴极:

2H++2e-====H2↑,阳极:

Fe-2e-====Fe2+,产生的Fe2+在向阴极迁移的过程中与向阳极迁移的

相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6Fe2++

+14H+====6Fe3++2Cr3++7H2O。

使

转化为Cr3+,同时Fe2+也转化为Fe3+,在以上电解的阴极反应及Fe2+与

的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消耗了大量的H+,溶液的pH不断变大,有利于Fe3+、Cr3+生成相应的Fe(OH)3、Cr(OH)3沉淀。

若将Fe电极改成为Cu电极,由于产生的Cu2+不具有还原性,不能将

转化为毒性较低的Cr3+,显然是不行的。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有许多同学会根据

的氧化性强于H+,简单地将阴极反应当作是

得电子,这就会导致以后对试题中相关问题的处理含糊不清。

这主要是没有将电解过程中的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有序地加以分析和处理所致。

19.(6分)已知T℃、pkPa时,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X和1molY,此时容积为VL。

保持恒温恒压,使反应:

2X(g)+Y(g)

2Z(g)达到平衡时,Z的体积分数为0.4。

试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使温度和压强在上述条件下恒定不变,再往上述密闭容器内充入4molZ,则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的容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Z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另选一容积固定不变的密闭容器,仍控制温度为T℃,使4molX和2molY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Z的体积分数仍为0.4,则该密闭容器的容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控制温度仍为T℃,另选一容积为VL的固定不变的密闭容器,往其中充入一定量的X和Y,使反应达到平衡,这时Z的体积分数仍为0.4。

则充入的X和Y的物质的量应满足的关系是:

an(Y)<n(X)<bn(Y),其中a为___________________,b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5VL0.4

(2)

VL

(3)0.55

解析:

2X(g)+Y(g)

2Z(g)

210

2xx2x

2-2x1-x2x(共3-x)

2X(g)+Y(g)

2Z(g)

210

10.51

10.51

=0.4,x=0.5,2x=1

(1)由于平衡与过程无关,

2X(g)+Y(g)

2Z(g)

214

2yy2y

2+2y1+y4-2y

2X(g)+Y(g)

2Z(g)

214

10.51

3+1.5+3=7.5

由相似平衡的原理:

两个平衡中各物质的平衡量的比值相等。

4y=2,2y=1

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推论得:

VL=2.5VL

(2)2X(g)+Y(g)

2Z(g)

420

2zz2z

4-2z2-z2z

2X(g)+Y(g)

2Z(g)

420

212

2+1+2=5

由相似平衡的原理:

两个平衡中各物质的平衡量的比值相等。

4z=4,z=1

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推论得:

该容器的体积为:

VL。

第(3)小问可用一般推导得出一般式。

2X(g)+Y(g)

2Z(g)

n(X)n(Y)0

2xx2x

n(X)-2x+n(Y)-x+2x=n(X)+n(Y)-x

=0.4,2x=

由于平衡量不能为0,故可得出:

①n(X)-2x>0,n(X)>

,n(X)>0.5n(Y);

②n(Y)-x>0,n(Y)>

,n(X)<5n(Y)。

20.(6分)已知X、Y、Z是三种常见单质,A、B、C是三种常见的化合物,这些单质和化合物之间存在如右的反应关系:

据此推断并完成下列各题:

(1)在A、B、C这三种化合物中,必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____(用字母X、Y、Z来表示)。

(2)单质X必定是__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

(3)写出单质X和化合物B反应生成单质Z和化合物C的离子方程式(用具体物质的化学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化合物A的化学式中,元素X和元素Y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

答案:

(1)Y

(2)金属(3)2Na+2H2O====2Na++2OH-+H2↑(4)1∶1

解析:

从上面一条线X+Y→A,可以推出A中含有X、Y两种元素;从下面一条线Z+Y→B,可以推出B中含有Y、Z两种元素。

从A+B→Y+C的关系,再借助于A、B的组成,即(X、Y)+(Z、Y)→Y+C,可以推出,C中一定含有X、Z两种元素。

从X+B→Z+C的关系,再借助于B的组成,即X+(Z、Y)→Z+C,可以推出,C中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