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992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docx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一)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

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

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

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

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

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

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

《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

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

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

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

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

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

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

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

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

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

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

(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

”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如果文友想深入研究的话,可以参考阅读范文澜先生的《中国文学通史》。

 

  综上所述,诗和词按照格律和声韵,可以作如下分类:

 

  古典诗歌:

1.古体诗(古风)

1)五言古体诗,

(2)七言古体诗,(3)乐府

诗 

2.近体诗(格律诗):

(1)律诗:

a.五言律诗,b.七言律诗;

(2)

排律:

a.五言排律,b.七言排律;(3)绝句:

a.五言绝句,b.七言绝句 

1)平韵格词,

(2)仄韵格词,(3)平仄韵转换格词,(4)平仄

韵通叶格词,(5)平仄韵错叶格词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二)格律诗

1.什么叫格律 

格,就是格式。

格律诗是有固定的格式的。

这种格式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句数固定。

每首八句的叫律诗,每首四句的叫绝句,超过八

句的叫排律。

 

二.字数固定。

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言诗,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

言。

由此可知:

 

五言绝句的字数=四句×每句五个字=二十个字; 

七言绝句的字数=四句×每句七个字=二十八个字; 

五言律诗的字数=八句×每句五个字=四十个字; 

七言律诗的字数=八句×每句七个字=五十六个字; 

五言排律的字数=大于八句的偶数句×每句五个字>四十个字; 

七言排律的字数=大于八句的偶数句×每句七个字>五十六个

字。

 

律就是声律和韵律,格律诗要遵守发音规则,讲究声律和韵律美

的。

 

另外,律诗的八句中,每两句称为一联,共分四联;第一,二句

为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三,四句为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五,六句

为第三联,称为颈联;第七,八句为第四联,称为尾联。

根据诗的内

容语气,又分别称第一,二,三,四联为“起联,承联,转联,合联”,

相对应的绝句的第一,二,三,四句分别称为“起句,承句,转句,

合句”。

所谓“起”,就是“起头,开头”的意思;所谓“承”,就

是承接上面的话,继续延伸的意思;所谓“转”,就是话锋一转,提

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独特新颖的表现手法;所谓“合”,就是最后

将话题一收结尾。

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一首诗中要有“起,承,转,合”

的顿挫语气。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绝句就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把律诗拦腰

分成两部分,取其中的一部分的格式就成为绝句,因此绝句只有两联,

这种说法也有道理。

2.格律诗写作要遵循的基本要素 

格律诗写作要遵循的基本要素有四个:

平仄,相粘,对仗,押韵。

 

一.平仄:

 

汉语的绝大多数汉字,都有声调(个别的无声字或称轻声字除

外)。

齐梁时期的沈约在总结前人对汉字发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

立了“四声”之说,形成了格律诗声律的规则,同时也是现代汉语发

声规则的基础。

沈约提出的“四声”是:

“平声(包括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入声”;其中“阴平和阳平”的字为平声字,“上声,

去声,入声”的字为仄声字。

在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已经被其他

声部所兼并,所以现代汉语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

说“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但是,写作格律诗要遵循沈约提出的“四声”规则,有一些文友

不了解这些,所以看到别人的诗,就用现代汉语的发声规则去衡量,

就会认为别人的诗没有遵守规则而产生误会。

举个例子:

在下的诗作

之中,有一副对子“远岛归鸥孤影白,青山落日晚潮红”,其中的

“白”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是入声,是仄声字。

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

变为阳平的声调。

 

容易发生误会的字有三种:

(1)把平声字当作仄声字;例如:

义山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看”字是平声字,

应读成阴平声调;

(2)把仄声字当作平声字;例如:

“白”“国”“节”等都是仄声字;(3)可平可仄的字。

在古代汉语

中,有相当一部分字是可平可仄的,但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意思不同,

平仄也不同,例如“俱”字,在“行则与俱”(是“一起,一同,共

同”的意思)的时候为平声,在当“都,全”的意思时为仄声;另一

种是意思即使相同,也可平可仄,例如“忘”字。

 

那么,怎么掌握呢?

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查韵书;对初学者来说,

查韵书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小字典,叫“简

明文言字典”,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不贵,大概不会超过15

元。

这本字典共收单字一万六千多个,词组一万三千多条。

它的好处

是可以使用偏旁部首查字,而且提供字的现代读法,在古汉语中的韵

部,同时说明字义并举例。

二是经常进行阅读和写作,时间长了,自

然就记住了。

 

接下来介绍平仄在诗中的运用规则,要说明的是,我以介绍平声

韵脚为主。

首先介绍七律的标准平仄格式。

 

七律的标准平仄格式有两种:

一种是平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

字是平声字),另一种是仄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面所介绍的是标准格式,但实际运用时,不是每一个字都要按

照上述的平仄去写,有一定的灵活性。

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

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但这个说法不够精确,虽然我在这里

主要是介绍给初学者,但希望初学者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

我把口诀改为“一,三不论;二,四五六七分明”,也就是说每一句

的第一,三个字不要管平仄(平仄都可以;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这

将在以后的诗病中讲解),第二,四,五,六,七个字要按以上的格

式讲究平仄。

 

有的初学文友会说,我记不住呀,有没有规律呢?

有的,大家请

看,每一句中,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是交错使用的,即“平,仄,

平”或“仄,平,仄”;而每一联的上下两句中,对应的第二,四,

六个字是相反的,也就是说上联的第二,四,六个字如果是“平,仄,

平”,下联的第二,四,六个字则是“仄,平,仄”;反之亦然。

 我

们来看平起式的第一联,我把第二,四,六个字打上了括号: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那么,两联之间呢?

这就是我下面要介绍的,两联之间要相粘。

二.相粘 

两联之间,上面一联的下联(即上一联的第二句)的第二,四,

六个字要和对应的下面一联的上联(即下一联的第一句)的第二,四,

六个字的平仄相同。

 

我们来看平起式的第一联和第二联,我把第一联的下联和第二联

的上联的第二,四,六个字打上了括号: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另外,上面一联的下联的第五,六,七三个字,以第六个字为中

心,左右颠倒一下,就成为下面一联的上联的第五,六,七三个字的

平仄了,这种规律俗称“翻跟头”。

我们仍然以平起式的第一联和第

二联为例,我把第一联的下联和第二联的上联的第五,六,七个字打

上了括号: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面介绍五律的标准平仄格式。

 

五律的标准平仄格式也有两种:

一种是平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

个字是平声字),另一种是仄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和七律的平仄以及相粘的规则相同,也要“翻跟头”,只是少两个字罢了。

关于五律的平仄口诀,我改为“一不论;二,三,四,

五分明”。

 

至于七绝和五绝,都各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格式,也要“翻跟

头”,只要把七律和五律拦腰一截即可。

平仄以及相粘的规则也与七

律和五律相同。

七绝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绝的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什么叫对仗 

对仗也称对偶,就是一联内的上下两个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

词义相对或相关。

如“天”对“地”,“深”对“浅”,“大”对“小”等,意思是相对的;再如“山”对“河”,“星”对“月”“风”对“雨”等,意思是相关的;简言之,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这些是单音词的对仗,如果组成词组,则要求词组的结构也要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

如果组成句子,则要求句子结构相同。

 

  例如,李白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其中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各自都是对仗。

先从句子结构上看:

第二联的上下句子都是“主-谓-宾”结构;“吴宫”和“晋代”都是历史朝代的名词做“花草”和“衣冠”的定语,而“花草”和“衣冠”都是名词做主语;“埋”和“成”是动词,做谓语。

第三联的上下句子也都是“主-谓-宾”结构,但句式不相同;主语是“三山”和“二水”;谓语是“落”和“分”,“半”和“中”是修饰谓语的状语。

在此需要说明一下,律诗中各联的句式切忌雷同,要有变化,否则就

显得呆板。

 

在律诗中,首尾两联不需要对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同样,排

律除了首尾两联不需要对仗外,中间的所有联都要对仗。

绝句则不需

要对仗。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有的律诗首联对仗,甚至整个四联都对仗;

有的排律首联对仗,甚至整个联都对仗;有的绝句首联对仗,有的绝

句两联全对仗。

这些显然不是格律的要求,而是作家的创作需要和艺

术技巧了。

 

实际上,对仗也不是规定的那么绝对的,对仗从结构上讲分两种;

一种叫工对,即不论结构或意义,都对得非常工整,比如上面举出的

第二联;一种叫宽对,是指个别地方对得不甚整齐,但大体上是对称

的,它追求的是“不以辞害义”的效果;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单看“疑无路”和“又一村”对得不工整,但

整个句子的意思却对得很工整。

 

另外,从写作技巧上看,对仗还有借对和流水对。

所谓借对,是

在对仗中,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例如:

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

寻》诗中“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鸡黍”对“杨梅”,“杨”

和“羊”同音,所以能同“鸡”相对。

所谓流水对,是上下句子有相

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例如:

“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曾楼”就是典型的流水对。

 

此外,从对仗的句义上讲,还分正对和反对。

所谓正对,是并列

的事物相对。

所谓反对,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衬。

在格律诗中,正对

多,反对少。

 

还有一种叫隔句对,也叫扇对,顾名思义,即上下两副对子中,

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例如:

晚唐诗人郑谷的《寄裴晤

员外》诗“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

今日还思锦城事,雪

销花谢梦何如”。

 

最后介绍一下当句对。

所谓当句对,即一句中自相对。

当句对有

两种,一种是字面不同的,例如杜甫的《涪城县香积寺官阁》诗中“小

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小院”对“回廊”,“浴凫”

对“飞鹭”;另一种是有字相同的,例如杜甫的《白帝》“戎马不如

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马”对“归马”,“千家”对“百

家”。

 

关于对仗方面的书籍不少,最通俗的读物当属李渔的《笠翁对

韵》,初学者可参考学习。

 

在对仗中,应注意以下的问题:

 

一.一联内的两句中,不能用相同的字对仗,这是因为诗的字数

有限,每个字都要求发挥最大的表现力,如果用相同的字,就势必限

制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并且有重复的感觉。

这种要求,在散文中是

完全可以的,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

北”,“乎”是重复的,如果这是格律诗,就不可以了。

其实说起来,

在一首格律诗当中,也是避免使用相同的字的,这也是为了精练。

于避免重复和追求变化,在古代的艺术领域里是很普遍的;例如。

羲之的著名的《兰亭序》中的十七个“之”字,变化无穷,各不相同。

这一点,希望初学者注意。

 

二.在对仗的句子里,要避免意义相同的词,例如“天地”对“乾

坤”,“关门”对“闭户”等。

这就等于同义词相对,表面上虽然是

两个不同的词或句子,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古人称之为“合掌”,就

是说象一个人的两个手掌相对一样完全相同。

这也是为了诗整体的精

练。

4.什么叫押韵 

汉语中每一个字的发音,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

在现代汉语中,

凡韵母相同的字,都叫同韵字;例如:

“东”和“冬”;新诗的压韵,

按此规律即可。

但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很大,所以就不能以现代汉语

的押韵标准来写格律诗,比如在古汉语中,“东”和“冬”就不是同

一个韵部里的字,分属上平声里的“一东”和“二冬”的两个韵部。

再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

限好,只是近黄昏。

”其中的“原”和“昏”字是一个韵部里的,同

属“十三元”韵部。

 

那么,在一首诗里如何押韵呢?

以前介绍过格律诗的标准格式,

在标准格式里,除第一句要押韵外,其余偶数句(律诗是第二,四,

六,八句;绝句是第二,四句;排律是第二,四,六,八……句)均

要押韵,即这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要使用同一个韵部里的字;这种标

准格式也叫首句入韵,即第一句也要入韵。

刚才介绍的李商隐的五绝,

是首句不入韵的,这将在以后的变格中介绍。

 

怎么知道使用的是不是同一个韵部里的字呢?

对初学者来说,只

有查韵书,加上我以前介绍的《简明文言字典》。

关于韵书有很多,

《平水韵部》,《诗韵》,《诗韵合壁》,《佩文韵府》等等,在新华书店

都有卖的。

其中《平水韵部》和《诗韵》是针对初学者的;《佩文韵

府》是个大部头书籍,共分四册,大十六开本,现价四百多元,一般

初学者可不必购买。

我在此向大家推荐的是《诗韵合壁》,这本韵书

基本上摘自于《佩文韵府》的精要部分,而且每一个字的后面都罗列

了许多古诗词常用词组,供使用者选用;另外书中对各种名词按”人

名部”,”花草部”,”季节部”等进行了分类和对偶,非常实用,而

且不贵,大概不会超过十五元,物美价廉。

当你使用韵书到一定的时间

后,对一些常用的字就记住了,那时就不必经常翻阅韵书了。

关于用韵,旧体诗有两点要求:

一是在一首诗中,不能两次或多次使用同一个字来押韵。

二是尽量不使用字数少的韵部(也称窄韵)来押韵,避免被韵脚限制住,古人称为“不弄险韵”;尽量使用所属的字多的韵部(也称宽韵),选择的余地也大。

李商隐曾经用“三江”的窄韵部作了一首《蝇蝶鸡麝鸾凤等成篇》以炫耀自己作诗的功力,康熙年间的朱竹宅说“题极怪,不可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评论“堕入恶趣,不复以诗格绳之”,因而被曹雪芹借宝钗之口称之为“小家子气”。

可见,名人大家如果不注意,也会犯“小家子气”的毛病的。

(一) 律诗的变格 

前面向大家介绍了格律诗的标准格式,下面给大家介绍格律诗的

几种变格形式。

 

1. 首句不入韵 

格律诗的标准格式是首句入韵(即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

首句不入韵的格式,除了第一句与标准格式不同以外,其余句子格式

与标准格式相同。

 

七律的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的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绝的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的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如下: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 首句入邻韵 

3. 这种形式的格式与标准格式相同,只是第一句最后一字押的

是相邻的韵部的韵脚;这种首句入邻韵的格式以七律见多。

 

例如,旧游如梦先生的《感撞机事件》 :

 

冲冠一怒忍听闻,沧海无声敛泪痕。

短发九州惊世界,长歌一曲动乾坤。

 

宁将热血千穿鼓,敢向刀锋再断魂。

 

环宇犹能称大国,岂容魍丑数欺门?

 

本诗的“痕”“坤”“魂”“门”押的都是“十三元”的韵,而

首句的“闻” 押的是“十三元”旁边的“十二文”的韵;此所谓首

句入邻韵。

一.拗救之法 

1.什么是拗救?

 

拗救就是当格律诗由于语言的局限或为了保证意境而不能严格

地遵守平仄规则时的一种对应方法。

目的在于保持格律诗的整体的平仄声律的均衡,符合发声美学,是格律诗的一种变通方法。

从此角度来看,格律诗的声律规则也是可以灵活变化的,不是僵化无变化的。

  2.什么时候要拗救?

 

  前面已经介绍过格律诗的平仄规则和各种格式。

以七言格律诗(七律,七绝,七言排律)为例,前面说过“一,三不论;二,四,五,六,七分明”,但当“二,四,五,六,”中的某个字应当用平声,实际却用了仄声时,就要在另一处应该用仄声的地方(也是“二,四,五,六,”的位置)用平声给补救回来。

按照这个规律,经过拗揪的诗的“二,四,五,六”的平仄的数量应该与标准格式的平仄的数量一致,因此整体的平仄声律是均衡的。

请注意,用“一,三”来救是不算数的,因为“一,三”是不论的(第七个字是不能错平仄的,因为关系到句子的押韵或尾音)。

  3.拗救的方法 

  拗救的方法,常见的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当句救,就是在一个句子内进行拗救;一种是对句救,就是在一联内进行拗救;一种是次联救,就是在下一联内进行拗救。

 

  

(1) 当句救 

  请看在下的拙作《七律/登泰山绝顶》 

先师意境何处寻?

极目茫茫万里心。

 

峰断云烟分南北,势惊天地冠古今。

 

长风平野襟怀阔,落日残碑草木深。

 

回首群山无数小,扶岩独会此登临。

 

这首诗是七律的平起式,是首句入韵的。

 

在这一首诗中,第一句的标准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六

个字应该是平声,但用了“处”的仄声,因此在第五个字(应该用仄

声的地方)用了“何”的平声给拗救回来了。

 

(2) 对句救 

  还是以在下刚才举的拙作的例子进行说明,请看颔联(第二联)的标准格式应该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句的第六个字应该是仄声,但用了“南”的平声,因此在下句的第六个字(应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古”的仄声给拗救回来了。

 

另外,顺便提一句,象这样在上句的哪个字错了平仄,就在下句相应的哪个字给补救回来的方法,古人也称正救;如果上面提到的下句补救不是在第六个字,而是在第二个字拗旧的话,就称作错救(是错开拗救的意思,不是救错了的意思)。

 

  (3) 次联救 

  这种情况是当上一联的上句符合平仄,而下句有不符合平仄的字时,就在下一联的上句中给拗救回来,方法也如上所述的对句救的方法相同,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初学格律诗写作容易犯的诗病 

  1. 孤平 

  在一句中,除了韵脚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句子称为孤平。

汉语发音中,平声响亮,如果犯了孤平的毛病,整个句子就读不响。

 

  前面说过平仄的规则是“一,三不论;二,四,五,六,七”分明,但有一个特例,就是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如果第一个字是仄声,则第三个字应该是平声,否则除了韵脚的第七个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就犯了孤平了;如果第一个字是平声,则第三个字则可平可仄。

此时,“一,三”的不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