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030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蚕绸产业和区域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二类以中国为代表的次先进国家。

初步建立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栽桑养蚕应用技术体系,但推广面较窄。

蚕茧收烘与茧丝后加工工艺技术相对落后,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低,蚕业经济指标偏低。

目前这些国家在蚕业高新技术研究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居世界领先地位。

第三类以印度为代表的较落后或落后国家。

包括南、缅甸、泰国以及中亚、非洲等蚕业生产国。

这些国丝业缺乏先进技术支撑,蚕茧生产与茧丝加工以手工操作或传统工艺为主,产品质量较差,劳动生产率低。

但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受国际组织资助、政府重视,科技投入较足,发展潜力大,有可能成为新世纪我国强劲的竞争对手。

(二)桑蚕丝绸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蚕丝绸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目前,我国桑蚕生产遍布26个省份的1000多个县,全国桑园面积1283.5万亩,生产蚕茧73.9万吨,涉及蚕农近2000万户,农民收入约180亿元。

近年来,我国以蚕茧为原料形成的丝绸行业,其工业年产值已逾1500亿元;

茧丝绸产品出口创汇额年均30多亿美元;

茧丝绸产量与出口量均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已成为可以主导世界茧丝价格走势的茧丝绸大国。

在26个桑蚕生产省份中,根据蚕茧年产量的多少可分为蚕茧产量在2万吨(含2万吨)以上的主要蚕区,蚕茧产量在2万吨以下,但在3000吨(含3000)吨以上的次要蚕区和蚕茧年产量在3000吨以下的零星蚕区三类。

就目前的生产情况来看,我国现有主要蚕区8个省份,分别为广西、江苏、浙江、四川、山东、广东、重庆、安徽等,其产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86%;

次要蚕区有云南、陕西、湖北、江西、河南、山西、湖南等7个省份,其产茧量占全国总量的13.64%。

由于栽桑养蚕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其他产业而言,兼具生态环保、出口创汇等方面的特性,因此在解决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和财富创造方面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目前这项传统产业已成为若干经济欠发达地区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桑蚕丝绸产业对河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蚕业生产历史悠久。

建国60年以来,尤其是近30年间,河南桑蚕生产产业经过了迅速发展和稳步调整时期后蚕业生产规模基本稳定,生产水平得到了提高。

目前全省桑园面积1.67万hm2,年产桑蚕6000t,于建国时期相比,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增长了2.25倍和4.18倍;

蚕业深加工等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农民收入达5亿元,出口创汇8600多万美元。

蚕业生产已成为不少平原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目前,河南的桑蚕产业主要集中在南阳盆地、黄淮平原和豫西山区三个产区。

南阳盆地和黄淮平原蚕区的桑园面积和产茧量已占到全省总量的70%以上。

特别是南阳盆地桑园面积和产茧量占全省总量的50%左右。

6个以上的县市一一浙川、镇平、内乡、卢氏和夏邑的产茧量占到全省总产茧量的40%以上。

而豫西地区的洛阳桑蚕丝绸产业才刚刚起步。

(四)桑蚕丝绸产业对洛阳经济发展的影响

古时,洛阳的桑蚕产业非常发达,曾一度成为中国桑蚕丝绸产业的中心,但是随着唐朝的衰落和国度的迁移,桑蚕丝绸产业也被带离了洛阳。

从此洛阳的桑蚕丝绸产业一直处在空白阶段,但是近几年这个产业又回归了洛阳。

发展桑蚕丝绸产业将会给洛阳带来诸多效益,主要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1.1提高农民收入

据调查在我们洛阳正常情况下,每亩桑园可养三批共三张蚕,鲜茧产量240斤以上,鲜茧2010年市场价格15-18元/斤,售茧收入4000元以上;

每亩桑园可产鲜桑叶3000斤,除去养蚕剩余600斤桑叶,按每斤0.5元计算,可增加300元收入;

蚕砂200斤,收购价2元,又可增加400元收入;

夏季桑条要全部伐掉,每亩地桑条2500斤,收购价1元/斤,粉碎后是优质的食用菌菌包材料;

加上套种收入,亩均年收益可达10000元以上的高收益。

在一些省份,桑蚕丝绸产业已经成为了经济支柱,而种桑养蚕也成为了大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由此看来,桑蚕丝绸产业的发展可以引导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1.2、发展相关产业

桑蚕丝绸产业不仅可以发展丝绸织造,生产丝绸制成品,还可以对丝绸加工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如桑树枝叶可加工成畜饲料,桑葚即可食用又可药用;

桑枝可作为食用菌袋料,叶可加工成茶叶;

蚕又可以开发化妆品,蚕丝广泛用于纺织业。

因此,桑蚕丝绸产业是一个涉及农工贸,具有较长产业链条的产业,发展桑蚕丝绸产业将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首先是纺织机械制造业。

丝绸织造过程,即生丝一纺线一并丝一捻丝一整经一卷纬一防潮一织造一印染一织后整理,要求配备相应的纺织机械生产设备,丝绸深加工过程推动自动化纺织机械的使用,从而加快纺织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其次,促进家具、箱包、鞋帽等轻工业行业发展。

由于丝绸所代表的高贵、典雅品质,丝绸已用于家庭、箱包、鞋帽的装修,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第三,丝绸制成品生产带动染料、环保、产品设计等配套行业的发展。

丝绸商品的制造过程离不开产品设计、染料、用水,这些生产环节带动化学制剂生产、染料生产、用水治理、美术设计等行业发展。

丝绸织后整理过程需要使用染料和化学制剂,因此,丝绸深加工过程还需要解决维护人类安全健康,防止排放污染等问题,这亦将加大洛阳环保事业建设。

这样整个产业链条的完善和相关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将会带动洛阳的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1.3、促进洛阳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农民企业家

洛阳发展桑蚕丝绸产业能够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发展丝绸产业的集群效应。

随着洛阳丝绸深加工规模和丝绸出口市场的不断扩大,洛阳民营经济将逐步向丝绸产业靠拢,洛阳民营经济的活力得以充分释放。

同时,丝绸产业是一个致富的产业,它有着国内外广阔的市场,因而丝绸业能够为广大农民和创业者提供广阔的创业和致富的空间。

我国许多的农民因种桑养蚕而成为养蚕大户,许多农民因发展丝绸产品出口而成为纺织业企业家,成为财富的拥有者。

偏僻的乡村也会因为在丝绸市场带动下发展丝绸加工而逐步走向城镇化。

2、社会效益

2.1、扩大就业量

桑蚕丝绸产业链条长,有利于解决农民就业。

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其中农业人口总人口的90%以上,是全国农业人口最多比重最大的省份,这表明河南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但也意味着就业压力较大。

河南省第一产业的比重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一个农村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增收比较困难的农业大省,同时,河南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也较低。

而桑蚕丝绸业是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农业资料的生产与服务到种桑养蚕、缫丝;

从丝绸织造、服装加工、桑蚕丝综合加工利用到贸易、科研、金融服务等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带动和解决广大城乡农民的就业,洛阳桑蚕产丝绸产业的发展将不止带动洛阳一个市的农民就业而是全河南省。

更为重要的是,就业人口的素质也随桑蚕丝绸产业链的发展获得提高。

2.2、有利于提高洛阳土地利用率

养蚕对土地的要求低,特别是桑树的种植具有广泛性,桑树既可以在低洼的平地也可以在山地或石山中种植,因此可以促进对荒山荒地的利用。

洛阳地貌多样,有山地、丘陵、和平原,山地面积达耕地少。

从耕地面积看,洛阳属于地少人多的城市。

然而,从耕地以外的土地利用看,洛阳大部分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还有大量的缓坡丘陵、荒地、荒山尚未能开发利用。

而桑树种植的广泛性可使洛阳的荒山荒地得以更好地利用。

2.3、生态效益

洛阳是一个老牌的工业城市,洛阳的工业发展在全国都很闻名,但是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弊端,那就是污染严重。

特别是前些年,洛阳的空气质量一直是全省倒数第一。

这几年,洛阳大力发展旅游游业,而治理环境和空气污染则成为了重中之重,因此洛阳在环境治理上下了大工夫,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而桑蚕产业不仅是一个全产业零污染的绿色产业,而且随着桑树的大面积种植,可以提高洛阳的绿化率,改善洛阳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不仅发展了经济还减少了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投入,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洛阳桑蚕丝绸产业的发展现状

80年代到90年代后期,我市桑蚕养殖业一直比较红火。

市农业系统专门在嵩县、栾川建立了桑蚕养殖场,桑蚕种植面积达上千亩。

后来,受终端产品——蚕丝制品市场销售不畅影响,桑蚕销售困难,蚕桑养殖逐渐冷下来,一些桑蚕养殖户纷纷转行。

但是,近年来在种植结构调整中,一些地方开始恢复桑蚕养殖,并迅速升温。

各县植桑养蚕项目先后上马,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经过实地调研,我市五个县规模化的桑园,种养情况如下表:

县区

发展时间

面积(亩)

放种数量(张)

鲜茧产量

(市斤)

备注

洛宁

2009年

6000

500

42000

宜阳

300

200

15000

盐镇乡

伊川

2010年

700

120

9800

孟津

2008年

130

10600

会盟镇

栾川

2010年冬

900

0

狮子庙乡

由图可见,洛阳桑蚕养殖以洛宁最为集中,其他县(市)区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

当前,洛阳提出发展“四色经济”,所谓“四色经济”是指:

以牡丹等花卉种植为代表的“红色经济”;

以森林植被、山水旅游为基础的南部“绿色经济"

或旅游经济;

以洛阳历史文化为深厚渊源,以苹果、梨和葡萄等林果业为代表的“金色经济”。

以植桑养蚕为主的桑蚕丝绸业的“银色经济”;

目前,洛阳“四色经济”中“红"

、"

绿"

金"

三个产业都有一定的规模,唯有“银色经济”是这四色经济的短板,所以洛阳应把桑蚕丝绸业作为四色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洛阳市发展桑蚕丝绸产业的SWOT分析

针对洛阳市桑蚕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当今桑蚕丝绸产业的发展前景和丝制品的市场前景,本文将态势分析法与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结合,对洛阳桑蚕丝绸产业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以及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再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洛阳桑蚕丝绸产业的战略选择。

态势分析法:

SWOT[S代表优势(strengths),W代表劣(weaknesses),0代表机会(opportunities),T代表威胁(threats)]分析法,即进行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从而寻找二者最佳可行战略组合的一种分析工具。

这种分析方法将研究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经常被用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比较优势理论源于对国际贸易的分析,主要从供给出发研究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该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供给条件不变、要素不流动的情况下,具有相对成本和禀赋优势的产业(产品)有可能形成产业竞争力。

该理论关注的是一种静态的、天然的竞争力,将资源丰裕程度作为确定当地产业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强调要素成本优势,将价格竞争视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竞争优势理论主要从需求出发研究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产业内贸易、生产力相对发达、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的情况下,要素禀赋优势转变为产业竞争力的可能性大大下降,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6个因素:

(1)要素条件;

(2)需求条件;

(3)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

(4)公司战略、市场结构与竞争对手的情况;

(5)政府行为;

(6)机遇。

该理论关注的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现实的竞争力,更加强调企业的策略行为,侧重于非价格竞争。

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比较优势是构成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往往较难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

而竞争优势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是要素禀赋优势转变为产业竞争力的充分条件。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一地区产业(产品)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形成真正的产业(产品)竞争力。

(一)洛阳市桑蚕丝绸产业的竞争优势

1、文化优势

洛阳市中国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

古时候洛阳及周边地区蚕业生产是比较繁荣昌盛,据唐朝高适《咏孟津》:

“孟夏桑叶肥,浓荫夹长津。

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

”意思是:

初夏的时节,桑叶肥嫩,浓密的(桑林)把长长的(孟津)渡口两岸都夹满了。

蚕农们都知道季节的重要,(都忙着采摘桑叶)地里连一个闲人都没有。

洛阳“商相伊尹”碑文记载:

“伊尹之母有华氏,采桑于伊川。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876年)《嵩县志》载:

”知县康基渊教民养蚕,号召百姓栽桑。

蚕桑之政,祥於周官,浴亲缫,自后妃邻妇,下逮闾闫,无不蚕之人也,受井分宅,墙下树桑,无不桑之地也。

唐志:

“洛州土贡文、绫、缯毂、丝、葛、今荆、鲁桑种植乡所在而有”。

清朝前期,洛阳成立一所蚕桑学校(初级班),日本投降后改为农职学校,内设有蚕桑专业,还建立桑园100多亩,进行养蚕制种。

桑蚕最兴盛时期是在1910年前后,当时养蚕成风,闲散土地到处植桑。

据偃师县1955年蚕业工作总结,偃师县1910年开始栽桑,1920年蚕户渐多,产茧量每高达250担。

唐朝杜牧《华清宫三十韵》:

昔帝登封后,中原自古强。

一千年际会,三万里农桑!

洛阳作为三代王都,是四方诸侯朝贡的中心。

从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漆器、丝织品(裹在器物上的丝织品痕迹)来看,朝贡贸易为夏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其中丝织物是宫廷的奢侈品。

《管子·

轻重甲》云:

“昔者桀之时,女乐三千人……无不文锈衣裳着。

可见,洛阳有着悠久的桑蚕养殖历史和深厚的丝绸文化积淀,这是其他省市无可比拟的,在这一点,洛阳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且不可被超越。

2、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即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

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就是由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

洛阳交通发达。

在铁路上有两大铁路干线陇海、焦枝在此交汇,同时又是第二条欧亚大陆桥(连云港——鹿特丹)的重要一站,可直接发货运往中亚、东欧、中欧等国家及世界其他地区,是洛阳与这些国家的直接贸易,双边、多边或转口贸易桥梁。

在公路方面,洛阳区域内公路网健全,横贯东西的310道和纵贯南北的207国道以及连霍、宁洛高速公路都交汇于,洛阳又是郑西高铁的重要站点。

在航空方面有郑州新郑机场(170KM)和洛阳机场(15KM)。

由此可见,洛阳的交通可谓是陆空结合,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地理位置优越。

洛阳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处南北过渡带和东西结合部,与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六省相近。

并且洛阳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洛阳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洛阳桑蚕产业的发展将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称的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为区域经济的联合体。

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也是建立在区域分工与协作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

从洛阳周边的省市发展可以看到,南阳、安徽、山东的桑蚕丝绸产业都相对发达,洛阳在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的同时又可以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这样洛阳可以与周边省区合作,在实行资源互补、信息互通、技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分工,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桑蚕丝绸产业,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中原之崛起。

3、禀赋比较优势

从比较优势理论出发,可以总结出洛阳发展桑蚕丝绸产业有自然资源、茧丝品质、成本收益这三方面的比较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

洛阳发展蚕业生产有着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

在气候条件上,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黄河海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全年日照194O—218O小时,年平均温度l3—15℃,年降雨量546毫米。

无霜期长,土质中性,一年可养蚕3—4次,4月下旬到lO月下旬昼夜温度差异大,桑树的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桑树生长旺季的7、8月份,洛阳雨量充沛,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桑叶的质量和产量。

洛阳的气候正符合养蚕所学要的温和凉爽、昼夜温差较大、大气湿度相对较低的条件,因此洛阳适宜各种桑树生长为最适宜的养蚕区。

在土地资源上,洛阳丘陵山地面积占到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山地土质疏松,营养丰富,非常有利于种植桑树。

茧丝品质优势。

洛阳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高品质的桑树与蚕种生活。

洛阳种植的是由中科院专为养蚕培育出的无干桑,这种桑无树干所以树身低只有两米左右,及易于采摘高产,茎叶质量好产量高,在北方久负盛名。

蚕种多为全国优质品种871、872,具有易养、茧正、色白、层厚、解舒好等特点,一般春蚕上茧率85%~9O%,茧层率为23%-25%,单茧质量达0.4以上,丝长能达14000米以上,解舒率在70%以上,能缫4A级以上高品位丝,是丝中品质最好价格最高的。

广西虽然是中国桑蚕养殖的第一大省,但是由于那里亚热带湿热气候的影响,蚕丝长不过800米左右,质量要差很多。

在丝的品质这一点上,洛阳依然具有很明显的比较优势。

成本、收益比较优势。

影响农民积极性的主要是现金成本与现金收益。

桑蚕茧生产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生产成本由物质服务成本和人工成本两部分组成,人工成本约占生产成本的70%。

洛阳地处中原,经济不发达,人工成本低。

农村人均纯收入只有江苏的1/3,浙江的1/4,山东的1/2。

比广西低1/3,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由于洛阳农村主要是用零散时间养蚕,农民习惯上不将人工纳入成本,洛阳桑蚕茧现金成本优势更为明显。

农民选择农作物,要考虑各种农作物的比较利益。

洛阳桑蚕茧亩产值和成本利润率较高,在亩产较低的情况下,仍有1000多元的现金纯收益,成本利润率达58%,比较效益优势明显,不失为帮助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洛阳市桑蚕丝绸产业的竞争劣势

1、观念比较落后

目前,各界人士虽然认识到种桑养蚕能带来一定收入,但对发展养蚕产业重视不够。

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还不能认识到桑蚕养殖能给洛阳带来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

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关领导对发展桑蚕产业缺乏持之以恒信心,当市场需求旺盛时,经过与传统产业比较,认为收入比种粮高时就鼓励种桑养蚕,当蚕茧市场价格下降时,又否定发展桑蚕产业。

二是农民缺乏市场经济知识,缺乏长远利益观念,往往急于求成,而桑蚕养殖属于农业,收益来得比较慢,因此农民不能看到种桑养蚕能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所以积极性不高。

2、茧丝绸产业链不健全,没有相关支持产业

洛阳丝绸产业才刚起步,农民还看不到对养蚕的巨大收益,因此对种桑养蚕的热情不高,全洛阳的桑园面积加起来也不到万亩,而如果想要开办一个缫丝厂的话,最少也要有两万亩的桑园都养上蚕才行,因为,如果收获蚕茧过少,得到的收益就支付不起整个缫丝厂的花费。

这样看来,洛阳桑蚕丝绸产业链的上游环节——蚕茧生产的基础确实很薄弱。

产业链的上游薄弱,原料严重不足,那产业链的中游和下游又何谈发展,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就更难起步。

因而,洛阳的桑蚕丝绸产业链的大多环节还处于空白阶段。

洛阳在最基础的蚕茧收烘、缫丝和坯绸等原料生产上还需要其他城市的协助,更不要说丝绸深加工和其他副产品的精加工和研发了,洛阳出售的产品也只能是以最初的蚕茧蚕丝为主,因此企业的利润很低,这样很不利于企业资金的积累,没有资金企业又很难进行设备更新,产品研发,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企业发展艰难而缓慢。

3、丝绸产业集中度低,粗放型增长方式依然存在

首先是产业结构单一突出。

可供丝绸用纤维原料常规产品多,但功能性差,差别纯纤维少,与丝绸发展配套的丝绸原料发展滞后。

丝绸产品主要用在衣着用,而在家用和产业用二大领域发展较慢,丝绸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

其次洛阳的丝绸企业规模小,分布较散,产业集聚度不高。

从洛阳各个县的桑蚕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政府推动政策可以看到,每个县的发展策略和发展形势都比同。

大家各为其政,各干各的,之间没任何有联系和合作。

而且洛阳每个县的桑蚕养殖规模都不大,除了洛宁县意外的其他县区更是零星分散,这样很难普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也不能共享先进的设备,严重影响了洛阳桑蚕养殖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松散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规模效应,生产成本很难降低产。

丝绸行业没有大型龙头众业,企业缺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没有竞争力和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一旦遇到市场低迷就会很快被打垮。

最后是粗放型增长方式依然存在。

洛阳市部分地区和企业片只追求规模、产值的高增长,盲目铺摊子,并没有真正带动起农们的积极性。

4、技术落后,人才短缺

我国随是蚕丝第一出口大国,但是多年来,桑蚕养殖技术只有革新没有实质性的革命。

掌握着世界上最顶尖的桑蚕养殖技术的国家是日本和韩国,中国只属于次发达地区。

在中国先进的技术普及的不广泛,中国虽是蚕丝第一出口大国,但出口的产品都只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很低,只能以压低价格占领市场。

并且中国先进的技术还都掌握在南方桑蚕丝绸产业发达的地区。

虽然中国实施了“东桑西移”的工程,丝绸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已逐渐西移,从东部的传统产地转

移至西部地区,然而,生丝加工技术还未同步从东向西转移。

因此,洛阳也面对着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