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0047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主备人:

李先进授课人: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安排了写景的文章。

有《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

这组课文都是描绘祖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北大荒的秋天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

      3: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初步了解北大荒秋天的特点。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

(板书:

秋天,1并出示秋天田野课件)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田野真美呀,有迷人的景色,有丰收的喜悦。

但是在建国前,我国黑龙江部分地区的秋天曾经是一片荒芜,人们称为“北大荒”。

(板书:

北大荒)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大荒的秋天,生齐读课题。

(3)简介北大荒并出示建国前的北大荒的图片。

(课件2)

    2.师范读。

⏹过渡:

如今的北大荒的秋天是怎么样的呢?

文中介绍了北大荒的秋天的哪些景物?

请在文中画出来。

     3.师相机板书:

景物:

天空小河原野。

 

(1)认读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和部分词语的解释)

 

(2)指名分节读课文。

过渡:

北大荒的秋天给同学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课文中作者是怎么评价的?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课件出示))

4.北大荒的秋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知道的?

(一叶知秋)(课件出示)

5.北大荒很美!

那它的美在哪里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6、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词语。

   

(2)分析字形,指导描红。

荒:

上中下结构,“亡”不能带点,与“流”比较区别。

紫:

上中下结构,与“紧”比较区别。

比一比:

荒慌壁碧烧绕拔拨

板书:

           

天空 

    北大荒的秋天 小河   

           原野 

5北大荒的秋天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俗话说,一叶落而知秋。

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通过昨天的学习,北大荒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近北大荒。

二、讲读课文

1、北大荒的美在哪?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美在天空小河原野)

2、北大荒的天空怎么样?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理解:

一碧如洗(蓝天仿佛被冲洗过一样,非常亮丽。

)这就是一碧如洗的天空(课件出示一碧如洗的天空)

3、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很美,到了傍晚,绮丽的晚霞更令人陶醉。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①西边的天上会有什么?

②这些流云是怎样变化的?

(课件流云图片)

③“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色彩真多呀!

你能用学过的成语来形容它吗?

(五彩斑斓、五颜六色等)

4、文中把多彩的流云比作什么?

(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点击课件

5、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让我们边读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

练习朗读和背诵。

6、小结:

见到如此美丽的画面,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说:

“啊,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真美呀!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抬头看见一碧如洗的天空,低头又看见什么呢?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们看到了什么?

小河给你什么印象?

(显示小河图片课件)

清澈见底:

清而透明,能看见河底。

3、出示: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怀抱里。

(课件)

作者把小河比作什么?

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你能用“因为……所以……”来回答吗?

4、假如你是一条小鱼,在这清澈见底的小河里,会做什么?

心情怎么样?

(课件)

5、游览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啊,北大荒秋天的小河真美呀!

)指导朗读,背诵。

学习第四自然段

1、放眼望去,,北大荒的原野上怎么样?

什么叫热闹非凡?

具体表现在哪些?

(课件出示)

3、指导朗读,读出原野的热闹非凡。

4、观察第四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像这样先围绕着原野热闹非凡,然后再具体说原野怎样热闹非凡的方法叫先概括后具体。

4、这时你想说些什么?

(啊,北大荒秋天的原野真美呀!

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

是呀,原野上,人们的心都要燃烧起来了。

让我们来看看人们的心为什么要燃烧起来?

(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收获呢?

(2)(课件显示)“大豆摇铃千里金”,这句话描写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描写出北大荒丰收的景象,告诉我们北大荒的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

3、引读:

你瞧,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4、小结:

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让我们看了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显示: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板书:

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三、总结全文

1、课文学完了,你们觉得北大荒的秋天美吗?

2、北大荒原来是一片荒芜,没有人烟,现在为什么变得这么美丽富饶呢?

(因为这里的人们非常勤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这美丽的家园。

3、学生齐读课文

四、作业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观察一下家乡的秋天,把你的收获写成一段话。

3、这篇课文写得非常美,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读给大家听,美要大家一起来分享。

板书:

天空一碧如洗

北大荒的秋天美小河清澈见底

原野热闹非凡

物产丰富

 

 

 6西湖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西湖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具体描绘西湖主要景点。

2.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西湖的美。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西湖的美。

教学过程:

一.俗语导入

1.出示俗语的上半部分: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苏杭——苏州和杭州(课件)

2.天堂是怎样的地方?

想象回答(幸福、美好的地方;让人神往的地方……杭州像天堂一样美,令人神往。

3.这么美的地方大家想去吗?

老师介绍推荐大家去西湖走走看看,那是镶嵌在杭州的一颗明珠。

揭题板书:

西湖(课件)

4.简介西湖:

(课件)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 配乐范读课文。

边听边想:

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

(课件)

2.读了课文,你仿佛看见了西湖哪些美景?

(出示西湖美景图)

  (指名说,并板书:

山峦   湖面   湖堤   小岛   华灯)

3.出示生字词(课件)

三、感受西湖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置身西湖,我们的眼里有山,有水,有景。

一切都如诗、如画、如梦,真像到了人间天堂。

所以作者在第一段中就写到: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生读。

2、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指名生交流。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

指导理解“素有”、体会“天堂”。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指导理解“明珠”。

3、请同学们通过你们的朗读,把西湖这颗镶嵌在人间天堂里的明珠的魅力展现出来吧!

齐读第一段。

四.作业

1. 描红,抄写词语

2.把文中美的句子画下来,再根据想象,把它画成一幅画。

3.朗读课文。

6西湖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下面词语。

镶嵌掩映悠扬远眺层层叠叠

荡漾葱绿轻柔围绕心旷神怡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西湖的哪些美景呢?

(山峦湖面湖堤小岛华灯)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数一数这一小节一共有几句话?

其中哪句话是写山峦的,哪句是写湖面的,并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

2、指名说描写山峦的句字,并结合图片理解层层叠叠和连绵起伏。

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

3、指导朗读。

体会真像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4、指名说出描写湖面的句子,并指导朗读,理解硕大和犹如。

体会比喻句。

能用犹如、好像、仿佛说一句话。

5.课件出示白鸥掠过湖面。

(课件)

6.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课件)

过渡:

站在西湖岸边放眼远眺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真是美如仙境。

(板书:

远眺)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生自由读第三段。

(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

(3)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仿佛”是什么意思?

你能用仿佛说一句话吗?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

(4)课件出示(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引导学生找出比喻句。

(5)太美了!

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愉快、舒畅)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

(心旷神怡)

2、出示西湖其它美景的图片,并练习说话:

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我()。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

月下西湖,我们又能欣赏到什么美景呢?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1、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2、出示西湖月下图片,生谈谈感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明月东升、华灯倒影、琴声悠扬)

2、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总结;同学们,置身西湖,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

都如诗、如画,如梦。

真像到了人间天堂。

所以作者在第一段中就写到: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5、齐读第一自然段,理解“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板书:

一颗明珠。

五、通读全文,回归整体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读课文,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3、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他们留下了一首首赞美的诗。

现在,让我们以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进行背诵。

2、收集赞美西湖的诗句。

板书设计:

山峦湖面远眺

6西湖湖堤小岛近赏一颗明珠

华灯琴声夜游

 

7《拉萨的天空》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揭题

1、板书课题:

7拉萨的天空。

2、学生读题。

提问: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3、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简介拉萨。

(课件)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拉萨的天空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之后,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湛蓝、透亮)

2、学生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一想各自然段的内容。

(课件)

(1)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

(2)拉萨的天空离人近;(3)拉萨的天空让人神往;(4)拉萨的天空一年四季蓝晶晶;(5)拉萨的天是圣地的窗帘。

3、指名分节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或联系实际理解生字词。

湛蓝宝石掬河畔圣地

4、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5、指名朗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2、将生字按结构分组。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3、学生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4、用钢笔描红。

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

湛蓝、透亮

7《拉萨的天空》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凭借具体的语言并借助音乐和图片感悟、想象、体验课文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词语“纯净”“明洁”等,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美,能用朗读或描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讨论、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拉萨天空之蓝、之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产生对拉萨的这种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体会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拉萨的天空》,请同学们猜一猜:

在藏语中,拉萨是什么意思?

那湛蓝的天就是?

  

2.你想知道这是一扇怎样的窗帘吗?

生齐读课文。

  

3.课件出示拉萨的天空。

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

拉萨的天空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________。

(湛蓝、透亮、蓝晶晶)  

板书:

湛蓝透亮  

4.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课文中描写拉萨天空的句子画出来。

(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5.“湛蓝”是什么意思?

(非常蓝、特别蓝)  

5.“透亮”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你能想象出来吗?

(干净,没有一点杂质)  

6.湛蓝、透亮的天空像什么?

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课文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课件)  

7.拉萨为什么会有这么美的天空呢?

简介日光城:

(课件)  

拉萨海拔3658米,大气层薄而且空气密度稀,水汽含量少,加上空气中含尘量小,云量少,大气透明度十分良好,因此阳光充足,全年无雾。

拉萨平均每天有8小时15分钟的太阳照射。

因此有“日光城”之称。

  

8.日光城的天空自然与众不同,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9.从这一自然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0.理解“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夸张说法。

(课件)

(1)净。

你从课文的那句话感受到的?

(2)洁。

你从课文的那句话感受到的?

(3)地间只有湛蓝,那拉萨多单调呀。

而现在,天空并不孤单,有白云、绿草的陪伴,它越发——,更加——。

   

11.到拉萨纯净、明洁的蓝天,你们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啊?

小结:

天空真蓝啊,蓝得用手可以摸到,蓝得可以洗脸这么妙!

蓝得无比的纯净,蓝得格外的明洁。

那就让我们把这纯净、明洁的蓝天一起读一读吧!

  

12.作者也和同学们一样,来到拉萨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哪些词写出了人们的感受呢?

(让人神往、紧紧吸引、不忍离开)。

  

13同学们,让游客神往的是(),紧紧吸引游客视线的是(),让游客不忍离开的又是什么啊?

()(是拉萨天空的蓝。

”)

14.拉萨的天空真蓝,蓝得让人神往,它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离开。

同学们!

你们的视线想离开吗?

(不想)那就是蓝得——(让人神往),蓝得让你——(不忍离开)

 过渡:

你们看,当这湛蓝的巨大窗帘缓缓拉开时,我们看到了圣地气势恢弘的美,我们继续来拉,去欣赏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  

15.介绍布达拉宫。

  

小结:

了布达拉宫的骄傲,成了拉萨的骄傲。

这片神奇的天空今天湛蓝、透亮,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一年四季一直这样迷人。

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16.是藏语中“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句子,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总结全课  

1.多么湛蓝的天空,多么神奇的土地,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齐读课文)  

2.引导:

当我们感受到拉萨湛蓝天空的美时,当我们看到圣地气势恢弘的美时,当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出现在眼前时,我们就完全理解了“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了”,如果这些神往的人中有老人、孩子,有中国人、外国人,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领导、官员,请你张开想像的翅膀,想像他们面对此情此景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

  

3.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四.布置作业  

(1)把这篇课文读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

  

(2)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3)试着背诵这一课。

  

(4)给拉萨的天空设计一句广告语,要突出拉萨天空的特点。

 

五.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

湛蓝  透亮  清水洗过

纯净  明洁

神往  紧紧  久久

蓝晶晶

圣地的窗帘

 

习作二     我的自画像

一、教学要求:

1、对照插图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图文结合介绍自己的方法。

2、读懂习作要求,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

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并配上自己创作的自画像。

3、按习作要求,依照例文的方法,图文结合抓住主要特点向大家介绍自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外貌特征,通过神态的描写反映一个人的性情。

难点:

写出个性特征。

二、课前准备

1、课本插图投影片。

2、例文录音。

3、用来画自画像的卡纸和小镜子。

4、好词语表。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张名片,它是干什么用的呀?

对,向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介绍自己,需要名片。

有个叫杜小虎的同学,就有一张特别的名片,不仅有他自己的介绍,还有自画像呢,你想去看看吗?

想去认识杜小虎吗?

二、读懂例文

1、学生自己读例文,并结合图说说你对杜小虎的印象。

2、你是从图或例文的哪些地方产生这样的印象的?

说给小组同学听听。

3、请生全班交流。

小结:

图画中的小虎的外貌笑眯眯的眼睛……告诉大家他是一个爱笑的孩子。

介绍中告诉大家他的爱好,知道他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三、学习例文

1、图文对照,说说,杜小虎给自己画的自画像,哪些地方特别像?

2、杜小虎除了介绍自己的外貌还告诉大家什么啦?

小结:

介绍自己我们要向别人讲清自己的长相、年龄最重要的是要向大家讲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就是特点。

四、指导习作

1、学生自己对着镜子画自画像,画出自己最有特点的样子。

2、同桌互相欣赏,提出修改意见。

          

3、全班玩“猜猜看”的游戏。

贴出自画像,猜猜他是谁?

4、学生自己练说后,拿着自己的画像,找到你最想介绍的伙伴,介绍给他听。

老师提供一些可用词句。

5、学生认真誊写。

 附上例文:

我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我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

我长着一对又黑又圆的大眼睛,像两个黑宝石一样,两个脸蛋儿白里透红,头发短短的。

两只小巧的手儿还可以做家务呢。

我有喜欢画画、看书、做手工等爱好。

我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

先说坏习惯吧,吃饭吃得慢,做事没有耐心,不爱动脑筋,上课不爱发言。

这些都是我的坏习惯。

好习惯是,不爱打架,尊敬长辈,热心帮助别人。

我一定要把坏习惯改掉,成为一个十全十美的好学生。

练习二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的学习方法。

2、书写“异、齐、养”三个字中的“撇”和“竖”两个笔画。

一、教学第一题:

学用字词句

第一部分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出示小黑板:

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3、学生自由读原句。

4、小组学生把这两种解释都放入句中自由读一读。

出示:

漾:

①水面轻微动荡。

②液体太满而向外流。

5、指名说应选哪一种解释并说明原因。

第二部分

我的十分钟

1、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读懂题目要求。

②小组成员合作查字典,并选择确切的解释。

③由组长记录下答案。

2、组织学习小学汇报。

3、师引导其他学生评议。

蔫性子:

性格内向,不好动。

挎篮子:

胳膊上挂着。

蹑着脚:

踮着脚,动作很轻。

第三部分

1、小结:

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些难解的字词的意思。

2、指定一篇后面的课文,请学生用此法预习生字词。

3、汇报交流。

二、教学第二题:

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

2、小组学习。

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

这几个字中的撇和竖怎样写才好看?

3、轮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名总结:

撇要紧缩,短而弯;竖要舒展,长而尖。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醒学生观察,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5、学生练习描红、仿影,细细体会。

6、反馈:

展示优秀作业,表扬优秀字例和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成语,熟读成诵。

2、钢笔字要求正确、规范,掌握毛笔字的基本运笔方法。

一、教学第三题:

读读背背

1、读题,审题。

2、我的十分钟

出示8个成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读准字音,把成语读正确。

②结合课前的预习,小组成员合作理解成语的意思。

③组长记录下自己小组成员不理解的成语。

3、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4、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并提出以下问题全班同学交流。

①每一行两个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八个成语有什么共同之处?

5、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二、教学第五题:

口语交际

1、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出示书上的挂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当有人敲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②针对不同的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小组内讨论。

③小组内成员根据讨论的结果,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表演。

组织学习小组汇报。

3、师相机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集体讨论:

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①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高敲门者是亲朋好友或非常熟悉的人,就要充满热情,礼貌接待。

②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敲门者是陌生人,首先要询问他的身份以及与家人的关系,接着要设法核实。

如果一时无法核实,而又觉得有所疑问,甚至发现明显的破绽,那千万不能开门。

5、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连起来说一说。

6、教师总结。

三、教学第六题:

学写毛笔字

1、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之分。

2、教师书写,指导运笔方法。

①悬针竖:

逆锋右上入纸,向下行笔,渐行渐提,引申出锋,力送锋尖,悬空回缩收笔。

②垂露竖:

起笔同上,中锋下行,收笔处稍顿再折向左上缩回,藏锋收笔。

③要在竖中线上书写,不要歪斜。

3、学生练习书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