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211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时作业44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

课时作业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4.4课时作业

2013年9月25日中午12时42分许,日本鹿儿岛县樱岛火山一个火山口喷发,喷发为火山浓烟高达4000米。

这也是该火山口今年以来第660次喷发。

周边地区有轻微震感。

据此回答1~2题。

1.这次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划分属于(  )

A.地质地貌灾害B.气象灾害

C.生物灾害D.海洋灾害

【解析】 火山喷发发生在岩石圈,按成因划分属于地质地貌灾害。

【答案】 A

2.本次火山喷发,将会引发的次生灾害是(  )

A.飓风B.海啸

C.地震D.风暴潮

【解析】 火山喷发常诱发地震、海啸、山崩、雪崩、洪水、泥石流等灾害,有轻微震感,说明次生灾害为地震。

【答案】 C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P地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的进退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D.用水季节变化

【解析】 读图可知,P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Q地位于南方地区;由于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影响,会出现南旱北涝和南涝北旱的现象。

【答案】 A

4.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  )

A.人口稀少B.经济落后

C.平原地形D.高原和盆地

【解析】 据图可知,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旱涝最为严重。

【答案】 C

读表,回答5~6题。

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统计表

地区

旱灾频次

水灾频次

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

32

219

松辽平原

169

357

环渤海平原

415

799

黄淮平原

846

1407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

949

2151

5.我国水旱灾害(  )

①水旱灾害频次由南向北递减 ②水旱灾害频次由南向北递增 ③南北方水灾频次均多于旱灾 ④北方旱灾频次多于水灾频次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图中可直接看出,水旱灾害频次由南向北递减,且南北方水灾频次均多于旱灾,故B项正确。

【答案】 B

6.减少江南丘陵地区水灾的措施有(  )

A.加固堤防、疏通下游河道

B.退田还湖,增强调蓄能力

C.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D.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减少水灾的措施,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江南丘陵地区,降水多且地势起伏较大,因此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含沙量大,河湖淤积,从而导致水灾多发,因此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是治理其水灾的主要措施。

【答案】 C

下图是中国某气象灾害多发原因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该地区最可能是我国的(  )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

C.东南地区D.西南地区

8.研究表明,该地区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但春季干旱程度更高,其原因不可能是(  )

A.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

B.农业灌溉用水量较大

C.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

D.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

7~8.【解析】 第7题,图中显示该地该种气象灾害是干旱,且主要表现为春旱,由此可判断该地区可能是华北地区。

第8题,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的原因可直接从图中分析出,但应注意华北地区春季正是农业耕作时期,农业灌溉用水量大,而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是常年性原因。

【答案】 7.B 8.D

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0.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D.退耕还湖

9~10.【解析】 第9题,由图中相关信息可知图示为我国长江荆江河段,对该河段而言,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河道弯曲,地势低洼等原因。

第10题,采取的防洪措施是修筑大堤。

支流众多、洪峰叠加是长江中下游易发生洪水的原因之一,而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也是针对中下游多洪水灾害而采取的措施。

【答案】 9.A 10.B

读“全国及各区域平均多年沙尘暴日数相应的季节变化曲线图”,完成11~12题。

11.我国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12.我国沙尘暴天气多发在北方,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势B.气温

C.城市化水平D.植被覆盖率

11~12.【解析】 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

第12题,北方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沙尘暴多发。

【答案】 11.A 12.D

在风力较小、逆温、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多而导致大气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现象叫霾。

下图为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各月霾日数变化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以下关于霾的时空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多于冬季

B.冬季多于夏季

C.三省市夏季差异最大

D.北京全年皆高于其他两省市

14.造成河北霾日数季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春季降水多,霾日数少

B.夏季多大风,霾日数多

C.秋季晴朗天气多,霾日数少

D.冬季燃煤取暖,霾日数多

13~14.【解析】 第13题,不同地区霾的多发季节不同,A、B项错误;三省市夏季差异最大,C项正确;北京秋末和冬季霾日数少于天津,D项错误。

第14题,河北霾日数冬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与冬季燃煤取暖、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多有关。

【答案】 13.C 14.D

15.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的自然灾害都会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________。

(2)我国华南地区虽然纬度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以________季最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台风是我国夏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但它在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减轻上述各种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多选)(  )

A.修建水库和分洪工程

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

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D.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

【解析】 本题是对我国各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进行综合考查,考查学生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原因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掌握。

(1)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六大地区都有暴雨灾害。

(2)题,我国华南地区由于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农事安排较早,而一旦北方冷空气较强,也会使得我国华南地区的农作物受到影响。

第(3)题,干旱在我国的影响也较大,但各地出现的时间不同,在华北主要出现在春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出现在夏季(伏旱)的7、8月。

华北地区春旱应从降水、蒸发和农业生产需水量等方面来分析。

第(4)题,在夏秋季节,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常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容易形成高温少雨的天气,造成高温和干旱。

而台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同时又可以降低温度,消除夏季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温天气。

因此台风不仅给我国带来灾害,同时还可以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

第(5)题,对于防御气象灾害所采取的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干旱,修建水利工程极为重要;对于台风所带来的暴雨洪涝,加固大堤、修建分洪工程、修建水库等很重要;对于台风造成的风暴潮等,可以采取加固沿海大堤的措施等。

【答案】 

(1)暴雨

(2)冷空气势力强(或春季阴雨天多) 农事活动早

(3)春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而降水少;春季是农作物播种和生长时期,需水量大

(4)带来丰沛降水,缓解旱情;有助于降温解暑

(5)ACD

16.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为50~100毫米称为暴雨,100~250毫米称为大暴雨,大于250毫米称为特大暴雨。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毫米)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

【解析】 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实际上也是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一种体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多热带气旋(台风),所以该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而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应该从降水、地形地势、植被状况、人类活动等方面综合考虑。

【答案】 

(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多热带气旋(台风)。

(2)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阻塞;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等。

4.2课时作业

1.下图是13世纪和现代亚热带北界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推测(  )

A.13世纪比现代暖

B.13世纪比现代冷

C.13世纪的南京位于温带地区

D.13世纪的郑州位于亚热带地区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图示亚热带北界13世纪较现代位置偏北,说明13世纪比现代温暖。

图示13世纪的郑州位于温带地区,南京位于亚热带地区。

【答案】 A

2015年12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为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以内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表示辐射的方向),完成2~3题。

2.①②③④中,能表示温室效应过程的是(  )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3.CO2是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下列会导致CO2浓度上升的是(  )

A.利用太阳能、风能

B.植树造林,增加植被

C.采用节能技术

D.大量使用矿物能源

2~3.【解析】 本题组考查气候变暖的原理、原因。

第2题,温室效应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以逆辐射的形式偿还、保存热量的现象。

图中②表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

第3题,CO2浓度上升,主要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毁林有关。

植树造林、利用新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均会降低CO2浓度。

【答案】 2.C 3.D

读图,回答4~5题。

4.与由a到b的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地震频发

B.华北旱情加重

C.地中海海面缩小

D.斯里兰卡国土面积扩大

5.人类应对上述变化的正确思路是(  )

A.推行低碳生产消费

B.改变大气环流

C.改变太阳辐射状况

D.淘汰化石燃料

4~5.【解析】 本题组通过景观图的变化考查气候变化及其解决措施。

图示由a到b,植被景观向较高纬方向偏移,说明气候变暖。

第4题,气候变暖,使我国华北地区旱情加重,海洋面积增大,陆地面积减少。

气候变暖与地震无关。

第5题,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原因,因此应针对人为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推行低碳消费。

淘汰化石燃料不现实,目前只能是减少其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答案】 4.B 5.A

读表,回答6~8题。

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

温室

气体浓度/mg·m-3

年增长率/%

生存期/年

温室效应强度(CO2=1)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

1750年

1990年

CO2

280

353

0.5

50~200

1

55

氟氯烃

0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CH4

0.8

1.72

0.9

12~17

11

15

N2O

0.00029

0.00031

0.25

120

270

6

6.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主要原因是(  )

A.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

B.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

C.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

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

【解析】 从表中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因此其“贡献”最大。

【答案】 D

7.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

A.使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多

B.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加

C.使太阳活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

D.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解析】 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其实质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了,究其原因是大气的逆辐射增强。

【答案】 D

8.有利于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合理措施是(  )

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

B.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

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

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

【解析】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所占的比重很大,今后可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答案】 B

下图是某地区年干燥度等值线图,年干燥度为年可能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读图回答9~11题。

9.M点的值可能是(  )

A.0.4   B.0.8   C.1.2   D.1.6

【解析】 从等值线的变化趋势来看,M外的等值线小于1.5,且该处为大兴安岭山脉,海拔较高,蒸发量较小,故M处的数值在0.5~1.0之间。

【答案】 B

10.导致图中①②两地年干燥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

C.降水D.土壤

【解析】 ①②两地分别在长白山的东西两侧,其中①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②地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从而导致降水存在差异。

【答案】 C

11.N地年干燥度等值线圈向南凸出,其主要原因是N地(  )

A.海拔高于同纬度地区

B.年降水量小于同纬度地区

C.光照大于同纬度地区

D.受西北季风影响大于同纬度地区

【解析】 N地位于大兴安岭山脉,海拔相对周边地区较高,蒸发量相对较小,干燥度也比周边小,使得等值线向南凸。

【答案】 A

读下图,回答12~13题。

注:

圆形大小表示的是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大小。

1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排放,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是经济发展速度过快造成的

B.印度城市人口比重过高,汽车数量过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C.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原因主要是能源消耗量大

D.造成俄罗斯与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的原因相同

【解析】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且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

印度的城市化水平为30%左右,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美国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俄罗斯的重化工业规模大,能源消耗多。

日本的经济规模总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答案】 C

13.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是(  )

①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强 ②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 ③大气反射地面辐射增强 ④大气逆辐射增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近地面大气吸收热量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汽。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吸收地面辐射的效率提高,同样的地面辐射使得大气的温度提高,大气逆辐射也随之增强。

【答案】 D

14.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图。

材料二 喜马拉雅地区共有15万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冠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

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

其中长约5千米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后退了近800米。

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1)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总体状况表现为冰川广布的________期和相对温暖的________期的交替。

当前地球气候正处在温暖的________中。

(2)造成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快速后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冰川快速融化,对喜马拉雅山地区造成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至少列举2条)

(4)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以及近现代气候变化的危害、原因和对策。

(1)题,冰期时,气候寒冷,冰川广布;间冰期时,气候温暖。

图中的虚线是冰期与间冰期的温度界限,高于此线气候温暖,为间冰期,低于此线气候寒冷,为冰期。

明确了这些知识,据图回答即可。

(2)题,冰川退缩的原因在于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在于碳排放和毁林。

第(3)题,山区冰川融化会造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沿海地区会造成海平面上升,进而造成沿海低地被淹没,影响沿海设施功能、陆地排污受阻、土地盐碱化、风暴潮加剧、海岸线遭侵蚀等现象。

第(4)题,此现象是气候变暖造成的,因此所采取的措施应针对变暖的原因分析。

【答案】 

(1)冰 间冰 间冰期

(2)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另一方面是因为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3)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任答2点)

(4)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采用新能源;(任答1点)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中指出:

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21世纪继续变暖。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①②③④表示下表中四个字母所代表的内容,将数字填在相应位置。

①沿海低地被淹没 ②燃烧矿物燃料 ③毁林 ④极地冰川融化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这将会对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生影响。

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我们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气候变化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1)题,注意前后因果关系自左向右为③②④①。

(2)题,我国能源消耗量大,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CO2排放量大。

第(3)题,预防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要标本兼治,一方面要预防海平面上升(优化能源结构,推广节能技术,减少碳的排放,植树造林等),另一方面要应对海平面上升(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可修建防洪大堤等工程,另外还要疏浚河道以防内涝)。

【答案】 

(1)③ ② ④ ①

(2)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高。

(3)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等。

(任答2点)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修建防洪大堤;疏浚河道防止内涝等。

(任答2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