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215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36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docx

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

2017年高考

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

【1】树杪:

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15.C

16.B

17.《晓行巴峡》:

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

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

1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

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

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有借(触)景抒情、寓(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借典抒情等。

借景抒情是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叫“移情入景”。

1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意象和抒发情感方面的比较分析。

分别分析诗句所用的意象,然后进行比较。

抒发情感主要包括抒情方式和抒情内容等,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

“泪沾裳”,远离亲人,涉险至此。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类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

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分)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

【答案】

10.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1.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

10.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

诗歌的情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情感,二是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本题已经把情感告诉考生——愁,要求概括其原因,且目标是中间两联。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乾坤迮”,国土狭窄是因国土沦丧,这是一“愁”,“病入中年”“日月遒”,“遒”,迫近,中年多病时光迫近,这是二“愁”;“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百战”,战事不断,这是三愁,“空许国”,“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措,空有报国之壮志,却无法施展,这是四愁,“画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高亢动人振奋士气。

听到五更的画角之声更添愁思。

考点定位: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对于本题,考生必须先关注诗人陆游所处的朝代和他的遭遇以及一贯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分析颔联和颈联所写的内容,圈出导致“愁”的内容,可以是国家朝代的状况,可以是个人的遭遇,可以是所见之景,也可能是所思之事,从本题中来看,主要是南宋的国运衰微、战事连连,是个人的壮志未酬、身体多病。

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考点定位:

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之前,应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赏析”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尾联”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

作为诗歌的尾联和尾句,一般有如下特点:

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运用典故和想象(虚写)。

明确方向之后再来看这个题目,目标非常明确。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明朝”二字暗示考生,此句所写都为虚景,是诗人的想象;“烟雨桐江岸”是景,“占丹枫系钓舟”是人物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看似非常悠闲自得,但结合颔联和颈联以及诗人“陆游”的平生经历来看,可见这想象的情景只是壮志难酬之下的无奈之举,问题迎刃而解。

三、【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

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

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4分)科*网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案】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该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

答题步骤:

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出该字有无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

如“斗”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试题分析:

本题题目是“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这是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能力诗歌的最后一联“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前半句已经说明了一个原因,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为看望知己好友,所以不觉得“蜀道难”,再看诗歌的前部分内容,首联写自己一大早驱车进入五盘岭。

然后写自己看到景色:

江水回旋在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的崖石间,太阳还没有出来,峰峦密集好像聚赞在一起。

烟霭中的山色一片苍翠,高耸的树木下,阴沉幽暗。

在松树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座孤单的驿站,江边的回滩上长满了密密的鲜花,,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对所观之景的喜爱之情,虽然看到的景奇险,但是是感到富有情趣。

所以就不觉得道路艰难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

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虑。

本题要抓住诗歌内容来分析。

四、【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

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

【解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该题可以形成三个步骤:

一、找出描绘性句子,判断哪是叙述,哪是写景,从诗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二、细读,从哪些修饰语看出它是在描绘,如形容词、修辞手法。

三、再看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补充。

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相依”为写景,答题时应用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其次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画面。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

该题中关注第二方面,从句中“心无累”“世有机”入手分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

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

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

本题重在对情和景的关系(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考查。

五、【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注意易错点:

意象错误+情感错误+手法错误。

15.试题分析:

“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

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重点:

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六、【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答案】

14.BD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1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

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

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

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

典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国家,一为个人。

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

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

襟!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

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

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

尽管如此,他们仍互相关心。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

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

故《宋史·苏辙传》说:

“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

七、【2017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伏:

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答案】

14.CD

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14.试题分析:

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作者没有这方面的意思;D项整体表述错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故选CD。

【考点定位】

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得比较全面,基本涉及诗歌鉴赏的所有方面,在判断错误选项的过程中,应当一字不漏地找出各个选项涉及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从选择题设置易错点的角度进行判断即可。

这类试题,需要考生整体把握诗歌,认真思考,准确分析作品风格和写作技法,能够结合社会背景、诗人生平、诗歌内容等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只有做到这些,方可准确作出判断。

15.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八、【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

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

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

通“锸”。

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

【答案】

19.采地黄卖地黄

20.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

诗歌的第二部分,叙写的是采地黄者卖地黄的情形。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因题干中已经指出“前八句”和“后六句”,所以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归纳。

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诗,简单翻译诗句内容,注意抓感情词、反复出现的词语和过渡句、结论句来分析,逐联概括诗句内容,最后分别归纳前八句和后六句的内容即可。

前八句写了采地黄的原因,采地黄的过程,所以中心内容是采地黄;后六句集中写了卖地黄的对象以及央求买者的话语,所以中心内容应为卖地黄。

20.试题分析:

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

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这种叙述顺序的好处是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

诗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

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

第一步,明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题题干要求答出“叙述与对比”手法的特色,解答时,对“叙述手法”可以从叙述角度、叙述顺序、叙述特点等角度分析,首先指出诗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角度、叙述顺序,有什么样的叙述特点,然后分别指出其表达效果;对“对比手法”则要先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用到对比手法的具体内容,一一列出,然后再分析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突出了怎样的主题,有什么表达效果。

2016年高考

1.【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

陆游

乱山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