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1026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Word下载.doc

4、什么是传播隔阂?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第三节

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的出发点?

因为再他们的"

精神交往"

概念与现代的“传播"

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前所述,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是以“信息”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所设及的对象和范畴没有多大的差距。

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的出发点。

2、试述精神产生和精神交往与物质产生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

(1)精神产生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产生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2)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程度,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只要矛盾。

(3)精神产生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产生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他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3、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关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

(3)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

信息既然是产品,也必然凝结着人的劳动,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1)劳动促进社会成员紧密地相互结合起来,使相互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的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

(2)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拉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最终经过漫长的速度和发展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2、人类语言区别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1、人类传播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

语言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时代;

互连网传播时代

2、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系统符号系统是什么?

意义?

(1)文字传播时代

(2)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媒介系统的进程。

3、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并迅速成为正在萌芽中的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

今天,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今天获得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这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话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2、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

(3)机器媒介系统。

3、什么是信息社会?

他具有那些特点?

信息社会是一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是生产产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

特点:

社会经济的主体有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3产业,既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劳动力主体不在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只要依靠信用;

贸易不在只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4、体外话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如何理解着一观点?

过去有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综合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传播系统当中,可以说,人类的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和的时代,这是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段飞跃,同时也意味着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简述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1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2体态符;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

(1表达和理解功能;

(2传达功能;

(3思考功能。

1、什么是意义?

意义如何产生的?

意义:

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产生:

意义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在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中抽象出意义。

2、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3、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那些意义种子起作用?

传播者的意义;

受传者的意义;

情景意义。

1、信息是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人区别与动物的的基本特征就是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

象征行为具有智慧性。

社会性和约定性,再许多场合同时也具有价值性。

动机性和取向性。

象征行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

创造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文化的一种活力。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互动中进行的,如果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就会造成传播过程的偏差,误解。

从而产生传播隔阂,造成人与人之间传播的阻碍。

共同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说使用的语言。

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共通的意义空间为传播奠定了基础,使传播能够顺利进行。

3、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和知识的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

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象征文化的产生是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的一种基本截止;

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人参与象征性事物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和手段。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要素?

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

其区别是什么?

将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构成了直线传播。

循环传播没有传授者和受传者,两者都是传播的主体,两者是互动的。

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单向的,后者是双向的,互动的。

3、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1、简述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1、传播双方都是一个个体系统都有自己内在的活动;

2、各个系统之间互相联系,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其他环境保持互动。

2、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社会传播总过程即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宏观过程。

3、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

他把人类交往分为三种:

能量交往,物质交往,符号交往。

传播双方如果属于人际传播,传播则是他们从事精神交往的纽带;

如果属于大众传播,那么传播者是组织的媒介企业,而受传者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

4、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2、考察信息传播就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运用;

4、传播学不仅单纯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什么是人内传播?

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

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和特点: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他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他的本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间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主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环节:

1接受刺激;

2产生感觉和引起心理活动;

3产生意识。

要素:

1)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对事物感性信息属性的综合认知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活动

3、简述米德的“自我与客我”理论

人的自我是在"

主我"

和"

客我"

的互动中形成的,有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

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

“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

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4、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把外界事物和其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

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5、为什么说"

内省式思考"

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个过程特使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

因此,内省式思考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1、什么是人际传播?

它的特点是什么?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渠道多,方法灵活;

2传播信息意义更丰富和复杂;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属于一种非制度化传播。

2、简述库利的"

镜中我"

理论。

因为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包括:

关于他人如何"

认识"

自己的想象;

评价"

自己想象;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

的情感。

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

库利认为"

也是"

社会我"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

的主要机制。

3、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

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而精神传播需要物质载体,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符号载体)。

媒体既是任何能够传播信息的渠道和手段。

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传播活动时,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他的传播渠道广,手段多。

所以,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4、试述姿态的传播功能。

1强调语言;

2补充语言;

3代替语言;

4控制语言;

5表达超语言意义。

5、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不但不会受到好的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

因此,自我表达应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的价值尺度。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将个体与社会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绳,调节和控制人行为。

维持社会秩序,使其连续性得到保持。

2、什么是群体意识?

它是怎样形成的?

所谓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

1协调成员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4为成员的个体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4、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群体感染:

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5、谈谈集合行为中信息流与传播机制。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常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传播机制:

是"

循环反应"

,即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又反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反复循环的过程。

它导致了"

回流"

现象,同一个流言在经过若干人的传递后,又重新传回他的发布者那里,而这是由于流言已经添加了许多新的内容,连发布者也难辨认它的原貌,于是往往会把他作为新的信息加以接受。

集合状态下的流言传播,往往伴随着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机制。

1、试述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功能:

1内部协调;

2指挥管理;

3决策应变;

4形成共识

2、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组织内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

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

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因而,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1。

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2。

上行传播,指的是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3。

横向传播,指的是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互相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3、谈谈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

对一个组织来说,能否充分发挥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正式渠道恰恰能弥补正式渠道的缺陷和不足。

非正式渠道的传播具有自由性和平等性,使人们更倾向于说真话,许多在正式渠道不便表明的观点和态度,都能够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

同时,非正式传播渠道中有大量充满人情味的内容,是组织成员的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

它能在组织内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能够增进成员的一体感和向心力,使他们在组织中的行为更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而每个成员的良好精神状态和积极性的发挥,也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4、试述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活动。

它提供的是准确的实际数据,可信性远远高于概率性的问卷或市场调查或市场评估的结果。

还有它提供的是最新数据和实时信息,最能反映市场的现况极其变化。

建设具有快速反映机制的高性能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对包括企业在内的一切组织提出的时代要求,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的组织体,最终的是不能成功的。

5、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

各有什么作用?

1)公关宣传。

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

使外界公众了解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社会意义,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以及防止和解决组织与周围公众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等

2)。

广告宣传。

是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广泛采用一种信息输出方式。

广告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而且具有直接的促销效果。

3)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效果非常显著。

第七章大众传播

1、什么是大众传播?

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比,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体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专业化媒介组织;

2运用先进的查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的信息活动;

3它的对象是社会上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既是"

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

环境监视功能;

社会协调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环境监视;

解释与规定;

社会化功能;

提供娱乐。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痹作用”。

3、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观点。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指出,大众传播的这项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

1、大众报纸(廉价报纸)的特点是什么?

答;

(1)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生活。

(2)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到几十万份。

(3)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4)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2、你认为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

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3、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电报本身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与电报不同,电影一开始就是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的。

早期的电影内容良莠不齐,但到第二次世界大站结束后,电影很快发展成为包括生产、发行和放映在内的大规模产业,成了艺术、娱乐、大商业和现代技术的融合。

电影虽然创造了新的大众文化,但它并没有进入一般的家庭。

广播是在无线电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军事通信和电波管理的需要,广播事业一开始就处于各国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

二次大站以后,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收音机越来越趋于小型化,便携化,价格越来越低廉,成为现代人获得信息和娱乐的便利媒体。

4、试析电视的媒体特性。

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音声、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

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手段,而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

1、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这两种态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播学研究当中。

2、试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着四个基本要素:

一是客观环境本身,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大众传播是以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的社会信息系统,但由于这个系统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律的制约,它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或者叫信息环境。

3、什么是信息环境?

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那些方面?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理解:

一、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

二、一系列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而且包含这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三、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

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4、试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人的行为不在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