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380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感爱诗词艺术之美诗词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Word文件下载.docx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二)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1、实——眼前之景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就是所写的眼前之中,诗词中所写景物大部分都是实景。

例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

2、虚——想像之景

诗词中的“虚”:

包括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例2、《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3)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3、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

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4、柳永《雨霖铃》: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想象中的对应之景之境:

诗人在描写眼前之实景时,通过想像描写与实景对应的虚景,这在抒发思念之情的诗词中很常见。

例5、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3、“虚实相生”:

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例6、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例7、

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4、高考题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1)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2015年安徽卷)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

②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

指月圆。

④列宿:

众星。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8分)(2013年天津卷)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

):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

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

(二)白描/工笔

1、白描:

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例1《归园田居》(第9至12句) 

陶渊明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工笔(细节描写):

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

例1、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

例2、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3、高考题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2008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捻(niǎn):

持取,捻弄。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08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6分)

(三)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例1、下面两句诗用了什么手法?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从军行》)

(四)远近结合

描写同一景物或不同景物,诗人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点面结合

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六)渲染

渲染,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例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例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8分)(2014安徽卷)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

同“翻腾”。

②凌波:

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三、诗词抒情方式:

分为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一)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例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例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例3、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间接抒情:

把情感寄予在描写的景和物中,间接含蓄抒情。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例1、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例1、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例2、下面是杜甫的诗作《倦夜》,请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例3、结合诗句内容(可以选取其中一联)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2009年福建卷)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例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7分)(2013年广东卷)

鹧鸪天【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

遥远。

②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3、以景衬情(衬托)

(1)景、情反衬:

指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①以哀景写乐(豪)情

塞上作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例2、《诗经·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

依依,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

来思,指归来时。

思,语末助词。

雨雪,下雪。

霏霏(fēi),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例3、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②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例4、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2)景、情正衬:

情、景正衬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①以哀景写哀情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例2、《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09年江西卷)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

表亲。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②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4、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答题思路:

首先分析事物的特点,再概括出其意蕴,然后指出其中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 

于谦(17岁)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例2、请具体分析下面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8分)(2008安徽卷)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高考题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2015年江苏卷)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四、诗词表达技巧:

重点技巧:

衬托(见抒情方式)、修辞、用典、抑扬、炼字等。

(一)烘托/渲染:

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1、以人烘托人。

例1、《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以物烘托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3、以物烘托人。

《少年行》王昌龄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扬。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例4、乐府诗《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二)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有时也可理解为衬托(狭义的衬托)

例1、“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例2、下面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试作简要分析。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三)衬托/对比/烘托的区别:

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往往不止一个,其地位也不是并列的。

“衬托”“对比”“烘托”这组术语就反映了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主次关系。

1、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

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

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

如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

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2、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

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

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

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

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

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3、正衬和反衬的异同:

这两个述语是衬托手法的两种具体运用。

(1)正衬是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衬托。

例2、杜甫《绝句》: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例3、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例4、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例5、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物。

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

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

王籍《如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例6、王之焕《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例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题。

(6分)(09年浙江卷)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

花萼。

这里指花瓣。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例8、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8分)(2014天津卷)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2分)

例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四)修辞手法:

诗词中的主要修辞手法是双关、比喻、通感、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互文等

1、比喻,古代诗词中有的也称为比兴。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例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6、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7、互文,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双关,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韦庄《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9、叠词,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典型的李清照《声声慢》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例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8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2)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例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2008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