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455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

《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

人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四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

1.出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A.酝酿(yùn)静默(mò)澄清(chéng)B.黄晕(yùn)榛树(qín)山岚(fēng)

C.贮蓄(zhù)沏茶(qī)应和(hè)D.竹坞(wù)穹窿(qióng)铿锵(qiāng)

2.选出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

A.烘托陶冶束手无策呼朋引伴B.燎亮风彩花枝招展抖擞精神

C.和谐荟萃名副其实海底隧道D.水藻朦胧繁花嫩叶头晕目眩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B.看到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

C.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支动人的歌声,同学们百听不厌。

B、参加课外活动的同学比昨天减少一倍。

C、有没有崇高的理想,是决定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D、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提高了口头表达的能力。

5、语文趣味题。

你能在下面句后括号内用某种动物来比喻此种类型的人吗?

选择四个作答。

例如:

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变色龙)

⑴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     )⑵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     )

⑶孤陋寡闻见识不广的人(     )⑷没有依靠无处投奔的人(     )

⑸强横无赖独霸一方的人(     )⑹代人受过替人受罪的人(     )

⑺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人(     )⑻德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     )

6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哎呀。

真是太美了!

”张老师说:

“我非常满意!

B.在中国传统教育典籍里,大家一致认为最重要的是《四书五经》。

C.怎么可能这样?

你说的?

没搞错吧?

有没有再调查?

D.贵州的黄果树、龙宫、重庆的武隆、四川的乐山均是旅游胜地。

7、《繁星》《春水》是___的诗集。

主要内容一是对的歌颂;二是对___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___的思考和感悟。

8默写a、《天净沙秋思》中集中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悲哀地诗句是:

,。

b、《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c、,闻道龙标过五溪。

,随风直到夜郎西。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9、请你找出下面广告语中的错别字并将正确的写在横线上。

有痔之士,无后股之忧(某肛肠医院)

你赞同这种用词现象吗,请发表一下意见吧!

二、文言文及诗词阅读

(一)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字用得好,可以成为炼字的典范?

请找出,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哪两句诗能表达这种情感?

请写下来。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择角度,作简要赏析。

 

(二)、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晴,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

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是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山市》选自《》,作者,代文学家,世称“________”

2请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通         通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尘气莽莽然()

(2)惟危楼一座()

(3)或凭或立()(4)倏忽如拳如豆()

4本文以什么为顺序,描写了山市的变化。

山市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4分)

 

5山市的特点是什么?

显示这一特点的关键语句有哪些?

答:

6本文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7些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A.倏忽/如拳/如豆B.一行/有/五点/明处。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D。

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8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惟危楼一座B、数年恒不一见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D、直接霄汉

9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惟危楼一座(危险的楼)

B.城市依稀而已(模糊不清)

C.未几,高垣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D.数至八层,裁如星点(才)

10本文说明的顺序是()

A.空间顺序B.时间顺序C.游踪顺序D.逻辑顺序

11选出加点词语不相近的一项()

A、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B、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C、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D、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

12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山市》结尾一段写“鬼市”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奇异的景观。

B.“山市”和“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观。

这类自然景观一般出现在海面以及沙漠中。

C.《聊斋志异》是一部以写狐鬼故事著称的长篇文言小说集。

它大多以谈狐说鬼的形式讽刺了现实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

D.《山市》以时间为顺序,写了“山市”由生到灭的壮观景象。

构成了一个多层面的山市变幻过程。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文不识,人名),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穿壁:

__    ___  大姓:

__    __   感叹:

___    __  大学: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

A.以书映光而读之B.资给以书C.以此为戒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翻译下列句子

  

(1)衡乃穿壁引其光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5.文段讲的就是著名             (成语)的故事。

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人们把它作                 的典型进行讴歌和褒扬。

三、现代文阅读

乡间的荷塘

钟文

①家乡的村前,有一口很大而水不深的荷塘。

打从记事起,我们这些光着屁股的村童,每逢夏天常在荷塘边玩耍。

②我们用废纸结成了一只只小纸船放进荷塘,让风儿吹进荷叶底下,看谁结的小纸船被风吹得快吹得远。

那时,荷叶的青翠、碧绿,以及荷塘的徐徐清风,好像与我们无关。

因为在那个年龄阶段,我们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还没学会欣赏。

确切地说,那时,我们是冲着荷塘里的水来这里玩耍的。

③我们在这里玩耍的内容可多着呢,除了结纸船以外,还脱下头上戴的小草帽用来捉荷塘里的小鱼小虾。

有时,为了不被烈日晒着,我们还摘来一块块荷叶,用篾条串起来,披在身上遮挡强烈的阳光。

有时我们还在荷塘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小泥人,然后用来互相投掷取乐;有时,冒着火辣辣的太阳,大家一起跳进荷塘,利用荷叶做掩护,玩起水中的捉迷藏!

④也记不起多少次了,我们玩耍得兴趣正浓,不管父母怎样叫唤,照样是你唤你的,我玩我的,直到最后,父母生气了,拿着竹棍子气冲冲地赶到,我们才肯回去。

⑤光阴荏苒。

后来我长大了,读书、参军,接着外出参加工作了,就再不像儿时那样到荷塘边来玩耍了。

⑥每次回去,我都重拾孩提时的那段时光,又一次次地来到荷塘,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

⑦盛夏之季节,天气较为炎热,夏雨常光顾。

在雨帘中,漫步在荷塘的周边,那雨打荷叶发出一阵阵“扑扑”的响声,倒像是为我这位打道回乡的人鼓掌欢迎呢。

更有映入眼帘的是雨打荷叶摇头晃脑的姿势,真像荷叶在风雨中开心得意地尽情舞蹈!

⑧夏雨过后,荷塘的景致更加迷人。

那一枝枝迎风摇曳的荷叶,经过雨水的洗礼,它宛如一个个刚出浴的美人儿,打着一把把翠绿色的小伞,站立在雨水盈盈的池塘中,显得更加妩媚,更加艳丽,更加楚楚动人!

更为诱人观赏的是在那朵朵硕大的荷叶上面,还盛着一瓢瓢雨水,当阵阵微风吹来,摇摇欲坠,雨水在绿叶的映衬之下,呈现出深蓝浅绿的色泽,真像一个个绿色的玉盘,盛放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圆的、晶莹剔透的珍珠玛瑙!

⑨令人最爱观赏的还数是夏夜乡间的荷塘月色。

⑩盛夏之夜,当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荷塘里那挂满露珠的荷叶,在月光的照射下,泛着闪闪的银光,这时的荷塘之中,月光如泻,不时还传出一阵阵“咯咯”的蛙鸣。

恰在这个时候,只要站在荷塘周边静静地欣赏,那满塘的月光,以及那琅琅的蛙鸣,何不令人如醉如痴……

1、孩提时“我”在荷塘里玩耍,除了放纸船之外,还有、、等游戏。

(3分)

2、有人说,第④段文章显得多余,可以删去。

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并说明理由。

(4分)

3、这篇散文以荷塘为线索,按顺序,先描写了童年在荷塘玩耍的情形,后描绘了家乡荷塘的,给我们展现了风雨荷叶、、三幅荷塘美景图。

(4分)

4、第⑦段从哪两方面描写风雨荷叶的?

画线的句子描写十分优美,请简要分析原因。

(5分)

5、第⑧段写景详略得当,它重点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意义?

(3分)

6、从内容上看,这篇散文通过乡间荷塘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父子子

我们先说服了他,并特地打制一张漂亮的小床,他也得意于有了自己的小床,逢人夸耀。

真要让他单独睡的时候,没满3分钟就不愿意了,说出多种理由,如冷呀,枕头不舒服啊,眼睛闭不拢,心里难过啦,要求睡回母亲的身边。

我不允许,他哭哭啼啼;我呵斥他的好无道理,他哭得更凶,闹得四邻不安。

他见妈妈说情不管用,干脆从床上蹦起来,犟着头冲向大床。

太不像话了,我正想整整他的邪气,捍卫父亲的尊严,于是揍他的屁股,把他扔回到小床上,强按住。

儿子无法抗拒父亲的暴力,绝望了,嚎哭着叫喊:

“我要死,我要从阳台上跳下去,让你们没有孩子!

”我要不是不能让脸上皮肉松弛早就扑哧而笑了。

我拧着脸,而妻子将脸埋到被窝里放松。

他继续叫喊:

“给我拿毒药!

”说罢,从床头柜上夺过一包阿斯匹林,胡乱吞进肚去。

他简直疯了!

事后我扪心自问,为了做父亲的尊严而折磨儿子,是否太自私残酷了一点,但当时只为无法收拾这个小东西而感到懊丧自哀。

“是你的种。

”我忆及父亲说过的话,唉,谁叫他是我的儿子呢,谁叫我让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呢?

他是我甘心情愿造出来的一个对立面——一个我自己,分明是“我”在向我宣战,我被击败了,似乎我又胜利了。

翌日晚上,我儿子竟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那样,向我们说一声“再见”,自愿睡到小床上去了。

神态爽朗可爱,还夹杂着几分倨傲,真是不可思议。

小东西做出惊人之举,是幡然改悔了吧,是闹过份后做出的自省吧,可他的神气表示:

这一回他的权利不是被强制而是自愿出让的,“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似乎在说。

我自小也是一个争勇斗狠、吃软不吃硬的家伙,至今的性格结构中依然保有这个因素。

小子是我的种,是个有出息的男子汉!

然而我不免又忧心忡忡:

他才6岁,往后的日子长着呢,这个倔强高傲的充满反叛精神的家伙,长大成熟后,我们怎么相处得好呢!

妻子在一边说:

“你还指望和儿子过一辈子?

现在,临近春节,我又从北方到南方与家人团聚。

我,父亲,我的儿子又将在一张餐桌上吃饭。

我将会搜索枯肠,努力找话与父亲说点什么,以示父子的融洽。

我是爱父亲的,爱的成分中难免掺杂对垂老一代的同情。

从纯理智的角度想,说实在的,我与父亲除了感情血统的维系外,很少有共同的东西。

我和他相隔起码两个时代,传统的差异使我们有各自的生活志趣、思维空间。

该说这是正常的,不然,怎么会有人类的进步呢,难道不是时代的跨越造成了我与他们之间的隔阂吗?

可是,在老之将至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儿子用废话来打发我,我希望与他不仅只有感情的维系,还能有思想的沟通,在餐桌上海阔天空的对话,有面红耳赤的争辩,更有相互点头称道的阐发,老而活到这种地步,可谓至高无上,死比生可贵了。

这很难很难,我后半辈子所做的一切,只为了实现这一小小的夙愿。

1怎样理解第一段结尾“我被击败了,似乎我又胜利了”这一句话?

 

2为什么说我与父亲“除了感情血统的维系外,很少有共同的东西”?

 

3作者对自己和父亲的差异是怎样看待的,为什么这样看待?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

请说说理由。

 

4作者的“夙愿”是什么?

 

5你认为作者对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6请从中心和内容两方面,比较本文与《风筝》一文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四作文

请以“我感受到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叙述要清楚;③写出真情实感;④不少于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