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0507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6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2、人生观的核心是()

A、关于人生历史的观点B、关于人生理想的观点

C、关于人生态度的观点D、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

13、否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观点是

A.机械论B.不可知论

C.形而上学D.二元论

14、唯物主义作为哲学体系,最初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15、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B.直观的经验论

C.神秘的先验论D.机械的反映论

1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

A.批判其错误观点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D.批判地继承

1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8、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18、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9、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20、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2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

原初物质

2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C.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D.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

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23、.人生观是指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信念。

它包括

A、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体验

B、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生活情趣

C、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职业选择

D、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

人生意义

2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

25、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到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到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2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27、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运动的B.发展的C.实践的D.矛盾的

28、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他

A.社会地位的高低B.拥有财富的多少

C.工作能力的强弱D.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29、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30.马克思的两个最伟大的发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B.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D.唯物论和辩证法

四、判断正误:

1、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指出:

“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

治哲学者,不能读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系。

2、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习惯是人类最大的指导”。

3、拉美特利认为,“人并不是作什么更贵重料子捏出来的;

自然只作了一种同样的面粉团子,它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变化了这面粉团子的酵料而已.”因此“人是机器”

4、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不能够使人认识到物质自身,人认识到的只不过是物显现给人的现象

5、“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在认识论上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

6、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哲学达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峰

7、“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整体,是无所不包的体系。

9、“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绝对真理,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2C3A4C5D6D7D8B9A10B11D12D13D14B15D16D17D18D19A

20C21B22C23D24D25B26A27B28D29A30C

四、判断题

1正确2错误3错误4错误5正确6正确7正确8错误9正确

10正确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

B.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C.有一定重量和体积D.客观实在性

2.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

A.自然界的产物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

C.自在之物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4.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意志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6.绝对时空观的错误在于()

A.割裂了物质运动和时空的辩证关系B.割裂了时间和空间的辩证关系

C.完全是想象的产物D.依据的自然科学原理是错误的

7.相对论的出现证明了()

A.时间和空间只是人们的一种感觉B.时间空间是依赖于测量坐标的

C.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D.时间空间是主观的

8.“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9.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

A意识不只是人所特有B.电脑将会代替人脑

C.意识和物质是同一的D.人的能动性具有广阔的前景

10.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个命题是()

A、一切哲学派别都承认的B.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

C.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的D.只有机械唯物主义承认的

11.承认人的意念、意志、情绪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这是()

A.唯意志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存在性,这是一种()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折衷主义的观点D.二元论的观点

1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它是存在的B.它是运动的

C.它是普遍联系的D.它的物质性

14.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识中国的国情。

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5.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D.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16.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实践  B.意识  C.工具  D.知识(A)

17.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A)

1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错误思想的彻底克服

19.《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多样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和“世界上不存在做不到的事情,只存在想不到的事情”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两点B.都强调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但都夸大了这种作用

C.都主张世界的本质在于物质D.都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1.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A.概念、判断、推理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C.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D.客体、主体、客体

22.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客观世界的

A.正确反映B.歪曲反映C.虚幻反映D.主观反映

23.实现意识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是

A.正确的理论指导B.人类的社会实践

C.自觉能动性的发挥D.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

24.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D.表明了意识活动与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25.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根本要求是()

A.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B.承认意识对物质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26.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思想归根到底来源于

A.人的主观想象B.客观世界

C.人脑的错误判断D.落后的思想意识

27.“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内”是指()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D.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

28.“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29.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

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先于物质B.意识派生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转化为物质

3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且。

”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31.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3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决定性B.预见性

C.能动性D.主动性

33.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3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

C.对象性D.任意性

35.“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指()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C.唯心主义的时空观D.朴素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36.下列关于世界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B.世界存在着终极的东西

C.世界是偶然的D.世界是一成不变的

37.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B.动物的心理

C.劳动D.语言

38.下列关于实践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B.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都是实践

C.科学家进行的理论思考不是实践活动D.人们进行的生产活动才是实践活动

39.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40.疱丁解牛和拔苗助长结果相反,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B.按客观规律办事,可以做到事半功倍,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客观规律惩罚

C.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必然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四、判断题:

1.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所以不存在静止状态。

2.“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观点。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观点是: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包括社会的物质性。

4.存在就是被感知。

5.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6.马克思主义物质现集中表现在列宁给物质所下的定义中: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7.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10.“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1.D2.C3.D4.D5.B6.A7.C8.B9.D10.C11.D12.C13.D14.C15.B16.A17.A18.C19.D20.B21.C22.D23B24.D25.C26.B27.D28.D29.D30.A31.B32.C 33.C34.D35.A36.A37.D38.B39.A40.B

1. 

错误2.错误3.正确4.错误5.错误6.正确7.正确8.正确

9.正确10.正确

第三章辩证法的无穷奥秘

一、单项选择(100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的观点

2、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

A、是联系的B、是变化发展的

C、具有整体性D、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内因

3、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教条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4、黑格尔说的“割下来的手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的观点,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B、绝对主义

C、诡辩论D、辩证法

5、“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的哲学依据是

A、共性与个性的辨证关系原理B、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6、系统最本质的特征是

A、结构的有序性B、相对稳定性

C、内部结构趋向优化D、整体性

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辨证形式B、趋势和道路

C、不同状态D、源泉和动力

8、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A、对立面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B、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互相分离的趋势

C、矛盾双方的相互吸引、不可分离的趋势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趋势。

9、在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D、矛盾的特殊性

10、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A、不需要任何条件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

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11、规定事物性质的主要是

A、主要矛盾B、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

C、矛盾的主要方面D、事物的内部矛盾

12、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

1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A、由偶然向必然转化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简单向复杂转化D、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14、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5、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质和量的统一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16、“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原理B、质量互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C、内外因的的辨证关系原理D、可能与现实的辨证关系原理。

1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18、“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19、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

A、事物的度决定的B、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C、事物外部矛盾决定的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决定的

20、事物的质变是指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D、事物性质的变化

2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指

A、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B、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

C、质变依赖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2、事物的任何一点量变都会引起事物的质变,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

C、绝对化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3、总的量变过程中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是指

A、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B、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C、事物的非根本属性发生了变化D、质变过程中的量的增减

24、质和量的关系是

A、内在根据和外部表现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在度的范围内相互规定的关系

25、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变化

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

26、辨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B、绝对的否定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

27、“扬弃”是指

A、全盘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统一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28、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根据在于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矛盾所固有的同一性D、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29、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消灭的方面

30、“是就是是,否就是否,除此之外全是鬼话”的说法属于

A、相对主义否定观B、形而上学否定观

C、折衷主义否定观D、形式主义否定观

3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视为精华全部继承B、视为糟粕全部抛弃

C、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32、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于揭示

A、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C、事物发展的状态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3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4、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

A、必然联系B、偶然联系

C、因果联系D、间接联系

35、下列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