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508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15单元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二氧化硫(So2)

S+o2

  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4P+5o2

  2P2o5

  注明: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可用此反应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生成大量白烟,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后水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

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注意:

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镁+氧气

  氧化镁(mgo)

2mg+o2

  2mgo

  ○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铁+氧气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文字表达式:

水(H2o)氢气(H2)+氧气(o2)

2H2o

  2H2↑+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质量比

  8

  E.检验:

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0、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液体、40c时密度最大,为1g/cm3;

化学性质:

通电分解

  1、氢气:

物理性质:

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

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

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

高能燃料;

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氢气(H2)+氧气(o2)水(H2o)

2H2+o2

  2H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2、物质的分类: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

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

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

二氧化硫、氧化铁等

  3、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原子等微粒。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物质构成的描述:

物质由×

×

分子(或原子)构成。

例如:

铁由铁原子构成;

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4、分子基本性质:

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5、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

  子

  原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

不断运动;

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6、化学反应的实质: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7、净化水的方法: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8、、硬水:

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例:

井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开水。

鉴别方法:

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硬水软化的方法:

蒸馏、煮沸。

  9、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

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0、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2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

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2、相对原子质量: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3、元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4、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

  素

  区

  别

  含义

  宏观概念,只分种类不计个数

  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适用范围

  从宏观描述物质的组成。

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

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从微观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

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些原子构成或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铁由铁原子构成。

  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元

  25、元素的分类:

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o、Si、Al、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o、c、H、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

N、o

  26、元素符号:

书写原则:

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表示的意义:

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o:

表示氧元素;

表示一个氧原子。

  27、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表示2个氢原子:

2H;

2H:

表示2个氢原子。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

表示原子的个数。

6N:

6表示6个氮原子。

  28、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29、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30、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31、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结构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

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

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

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

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33、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

  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意:

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层已达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氦元素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34、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分类及形成:

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

  35、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

阳离子:

质子数&

gt;

电子数

  阴离子:

lt;

  36、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

  离

  阳离子

  阴离子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

  显负电

  符

  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离子符号表示

  相互转化

  原子

  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质量、体积都很小;

在不停运动;

  37、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原子、离子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非金属气体单质、酸和多数氧化物(如co2H2oSo3Hcl);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碱、盐

  38、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含义:

A表示某种物质;

B表示某种物质的组成;

c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D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H2o:

A表示水这种物质;

B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表示一个水分子;

D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9、分子个数的表示方法:

在化学式前面加系数。

若化学式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分子的个数。

表示3个二氧化碳分子:

3co2;

4H2o:

表示4个水分子。

  40、化学式前面的数字的含义:

表示分子的个数。

3H2o:

3表示3个水分子。

  41、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的含义:

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例如;

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42、化学式的书写:

⑴单质:

A:

氢气、氮气、氧气、氟气、氯气、溴、碘这七种单质:

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加2表示。

氢气:

H2、氧气:

o2。

  B:

除上述七种以外的单质:

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

铁:

Fe;

红磷:

P

  ⑵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或由两种原子团构成的):

根据名称从右写到左。

若已读出原子个数的就直接写;

若未读出原子个数的需根据化合价来正确书写。

四氧化三铁:

Fe3o4;

氯化镁:

mgcl2;

硫酸钠:

Na2So4

  43、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或由两种原子团构成的)的读法: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从右至左读作“某化某”;

在氧化物中一般要读出原子个数;

含有酸根(No3、So4、co3、Po4)的化合物:

从右至左读作“某酸某”;

含有氢氧根(oH)的化合物:

从右至左读作“氢氧化某”。

Fe3o4:

四氧化三铁;

mgcl2:

氯化镁;

Al3:

硝酸铝;

mg2:

氢氧化镁。

  44、化合价:

A.化合价是用来表示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的原子个数比,是元素的一种化学性质。

有正价与负价之分。

B.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

符号在前,数字在后。

若数字为1时,不能省略

  4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的含义:

表示某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mgcl2。

2表示在氯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

  小结各种数字的含义:

①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

②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

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③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

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的某种元素的原子个数。

④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

⑤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

表示离子的个数。

⑥化学式前面的数字:

  小结微粒个数的表示方法:

①原子个数的表示:

②离子个数的表示:

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

③分子个数的表示:

在化学式前面加系数

  46、元素化合价与离子的关系:

①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的数值=离子带的电荷数。

②元素化合价的符号与离子带的电性一致例:

镁离子:

mg2+与+2价的镁元素:

mg

  47、化合价的规则:

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以Am

  Bn为例:

即×

m+×

n=0

  48、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钙镁氧钡锌,二四六硫二四碳,三铝四硅五价磷,铁有二三要分清,莫忘单质都是零。

原子团顺口溜:

负一价硝酸氢氧根,负二价硫酸碳酸根

  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49、原子团的化合价=原子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附:

常见原子团:

硝酸根:

No3-、氢氧根:

oH-、碳酸根:

co32-、硫酸根:

So42-、磷酸根:

Po43-、铵根:

NH4+

  50、须背熟的离子符号:

钾离子:

k+、钙离子:

ca2+、钠离子:

Na+、镁离子:

mg2+、锌离子:

Zn2+、铝离子:

Al3+、银离子:

Ag+、氢离子:

H+、铵根:

NH4+、氯离子:

cl-、氧离子:

o2-、硫离子:

S2-、硫酸根:

So42-、碳酸根:

co32-、硝酸根:

No3-、氢氧根:

oH-、磷酸根:

Po43-、铁离子:

Fe3+、亚铁离子:

Fe2+

  51、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以AmBn为例:

○1、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mr=Ar×

m+Ar×

n

  ○2、各元素的质量比:

A元素质量与B元素质量的比=[Ar×

m]:

[Ar×

n]

  52、元素质量分数

  53、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

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54、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

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变

  55、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能直接反映质量守恒定律。

⑴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⑵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积的比);

⑶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

  56、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2H2+o2

  2H2o为例

  ①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角度:

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③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角度: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

  57、方程式的配平:

○1标准:

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即配平了;

○2配平的原则:

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来保证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

○3方法:

最小公倍数法。

  58、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⑴、确定配平的起点元素:

横线两边出现次数最少,且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的元素作为起点元素。

⑵、确定起点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⑶、确定含有起点元素的化学式的系数:

用最小公倍数除以化学式中起点元素原子的个数的商作为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⑷、确定其它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顺序:

依次确定含有除起点元素以外,横线两边出现次数由少到多的元素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⑸、最后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

  59、举例:

配平化学方程式:

FeS2

  +o2

  Fe2o3

  +So2

  ⑴确定起点元素:

由于Fe、S元素在横线两边只出现了一次,且最小公倍数都为2,因此Fe、S元素都可作为起点元素。

⑵若选择Fe作为起点元素,则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2。

⑶确定FeS2、So2前面的系数:

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S2中Fe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2作为的FeS2系数;

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2o3中Fe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作为Fe2o3的系数;

  2FeS2+o2

  ⑷确定o2、So2的系数:

  ①由于o2、So2中只含有o、S两种元素,S元素在方程式两边只出现了一次,因此先确定So2的系数,再确定o2的系数。

由于方程式左边S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4,所以右边S原子的个数也为4。

因此So2的系数为4除以So2中S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4作为So2。

的系数。

  2FeS2

  +4So2

  ②由于方程式右边o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11,因此左边o原子的个数也为11。

所以o2的系数为11除以o2中o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1/2作为So2。

  +11/2o2

  ⑸再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

即在方程式两边同时乘以2就可以。

  4FeS2

  +11o2

  2Fe2o3

  +8So2

  59、配平方程式的步骤:

○1、写:

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

配平方程式;

○3、注:

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4、等:

将横线改为等号。

  60、前面一至五单元要求掌握的化学方程式:

(特别是制取氧气反应)

  c+o2

  S+o2

  4P+5o2

  3Fe+2o2

  Fe3o4

  2mg+o2

  2H2o2

  2H2o+o2↑

  2kmno4

  k2mno4

  +mno2+o2↑

  2kclo32kcl+3o2↑

  2H2+o2

  2Hg+o2

  2Hgo

  2Hg+o2↑

  补充基本操作,注意书上的图⒈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

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

液体取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

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

固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

一般用药匙;

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

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

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以免药液流出。

倒完药液后立即盖紧瓶塞,以免药液挥发或吸收杂质。

⑶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取。

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俯视则读数偏大(实际量的少),仰视则读数遍小(实际量得多)。

  4酒精灯的使用⑴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

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使用完毕,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⑵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有:

烧杯、烧瓶等;

不能加热的仪器有:

量筒、集气瓶、漏斗、水槽等。

  5给物质加热:

加热玻璃仪器前应把仪器外壁擦干,以免使仪器炸裂;

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预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给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约成45度角,且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