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性镇痛药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054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醉性镇痛药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麻醉性镇痛药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麻醉性镇痛药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麻醉性镇痛药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麻醉性镇痛药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麻醉性镇痛药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麻醉性镇痛药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麻醉性镇痛药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麻醉性镇痛药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麻醉性镇痛药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麻醉性镇痛药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麻醉性镇痛药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docx

《麻醉性镇痛药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醉性镇痛药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麻醉性镇痛药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docx

麻醉性镇痛药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

头痛的分类和治疗

乾安县中医医院王清宇

写在课前的话:

本课件对头痛的分类,鉴别诊断,治疗进行了系统阐述,与广大同仁一起学习分享头痛的诊断治疗,原发性头痛在临床经常遇到,虽然预后较好,但很多患者频繁发作,也是临床中比较棘手的一个小毛病,本文在总结现代医学中头痛的分类诊治基础上,加入了中医治疗头痛的一些辩证方法和验方。

(一)非器质性头痛的主要定位及病因

头部疼痛敏感的组织器官主要有头皮、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和骨膜;头颈部的血管和肌肉,颅底动脉及其分支,硬脑膜动脉,颅内大静脉窦及其主要分支,三叉、舌咽、迷走神经及其神经节和颈2-3神经,小脑幕上部由三叉神经支配,头部的痛敏结构受到刺激、压迫、牵张或高级神经活动障碍都可以引起疼痛,头颈部的肌肉持续性收缩,颈内外动脉扩张、收缩或者移位,脑神经或颈神经受压、损伤或化学刺激等均为头痛的常见原因。

头痛根据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头痛(病程在2周内),亚急性头痛(病程在3个月内)和慢性头痛(病程大于3个月);急性起病的第一次剧烈头痛一定要注意排除器质性病变,需明确查明病因;根据头痛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头痛、中度头痛和重度头痛,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如因外伤、感染、肿瘤等所致头痛)1988国际头痛协会将头痛分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13类,每类头痛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本文介绍临床常见3类头痛。

1.偏头痛

偏头痛(migraine)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2~3,人群中患病率为5%~10%,常有遗传背景。

1.1无先兆偏头痛

无先兆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约占80%。

发病前可没有明显的先兆症状,也有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有精神障碍、疲劳、哈欠、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表现,女性月经来潮、饮酒、空腹饥饿时也可诱发疼痛。

头痛多呈缓慢加重,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额颞部疼痛,呈搏动性,疼痛持续时伴颈肌收缩可使症状复杂化。

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出汗、全身不适、头皮触痛等症状。

与有先兆偏头痛相比,无先兆偏头痛具有更高的发作频率,可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常需要频繁应用止痛药治疗,易合并出现一新的头痛类型——“药物过量使用性头痛(medication-overuseheadache)药物过量使用性头痛(medication-overuseheadache)”。

1.2有先兆偏头痛

有先兆偏头痛约占偏头痛患者的10%。

发作前数小时至数日可有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和打哈欠等前驱症状。

在头痛之前或头痛发生时,常以可逆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为先兆,最常见为视觉先兆,如视物模糊、暗点、闪光、亮点亮线或视物变形;其次为感觉先兆,感觉症状多呈面-手区域分布;言语和运动先兆少见。

先兆症状一般在5~20分钟内逐渐形成,持续不超过60分钟;不同先兆可以接连出现。

头痛在先兆同时或先兆后60分钟内发生,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额颞部或眶后搏动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苍白或出汗、多尿、易激惹、气味恐怖及疲劳感等,可见头面部水肿、颞动脉突出等。

活动能使头痛加重,睡眠后可缓解头痛。

疼痛一般在1~2小时达到高峰,持续4~6小时或十几小时,重者可历时数天,头痛消退后常有疲劳、倦怠、烦躁、无力和食欲差等。

1.2.1伴典型先兆的偏头痛性头痛:

为最常见的有先兆偏头痛类型,先兆表现为完全可逆的视觉、感觉或言语症状,但无肢体无力表现。

与先兆同时或先兆后60分钟内出现符合偏头痛特征的头痛,即为伴典型先兆的偏头痛性头痛。

若与先兆同时或先兆后60分钟内发生的头痛表现不符合偏头痛特征,则称为伴典型先兆的非偏头痛性头痛;当先兆后60分钟内不出现头痛,则称为典型先兆不伴头痛。

后两者应注意与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相鉴别。

1.2.2偏瘫性偏头痛:

临床少见。

先兆除必须有运动无力症状外,还应包括视觉、感觉和言语三种先兆之一,先兆症状持续5分钟至24小时,症状呈完全可逆性,在先兆同时或先兆60分钟内出现符合偏头痛特征的头痛。

如在偏瘫性偏头痛患者的一级或二级亲属中,至少有一人具有包括运动无力的偏头痛先兆,则为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若无,则称为散发性偏瘫性偏头痛。

1.2.3基底型偏头痛:

先兆症状明显源自脑干和(或)两侧大脑半球,临床可见构音障碍、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复视、双眼鼻侧及颞侧视野同时出现视觉症状、共济失调、意识障碍、双侧同时出现感觉异常,但无运动无力症状。

在先兆同时或先兆60分钟内出现符合偏头痛特征的头痛,常伴恶心、呕吐。

偏头痛治疗

(1)轻-中度头痛:

单用NSAIDs如对乙酰氨基酚、萘普生、布洛芬等可有效,如无效再用偏头痛特异性治疗药物。

阿片类制剂如哌替啶对确诊偏头痛急性发作亦有效,因其具有成瘾性,不推荐常规用于偏头痛的治疗,但对于有麦角类制剂或曲普坦类应用禁忌的病例,如合并有心脏病、周围血管病或妊娠期偏头痛,则可给予哌替啶治疗以终止偏头痛急性发作。

(2)中-重度头痛:

可直接选用偏头痛特异性治疗药物如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以尽快改善症状,部分患者虽有严重头痛但以往发作对NSAIDS反应良好者,仍可选用NSAIDS。

①麦角类制剂:

为5-HT1受体非选择性激动剂,药物有麦角胺(ergotamine)和二氢麦角胺(dihydroergotamine,DHE),能终止偏头痛的急性发作。

②曲普坦类:

为5-HT1B/1D受体选择性激动剂,可能通过收缩脑血管、抑制周围神经和“三叉神经颈复合体”二级神经元的神经痛觉传递,进而发挥止痛作用。

常用药物有舒马曲普坦、那拉曲普坦、利扎曲普坦、佐米曲普坦、阿莫曲普坦。

麦角类和曲普坦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心悸、烦躁、焦虑、周围血管收缩,大量长期应用可引起高血压和肢体缺血性坏死。

以上两类药物具有强力的血管收缩作用,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和孕妇患者均为禁忌。

另外,如麦角类和曲普坦类药物应用过频,则会引起药物过量使用性头痛,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建议每周用药不超过2~3天。

(3)伴随症状:

恶心、呕吐是偏头痛突出的伴随症状,也是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因此合用止吐剂(如甲氧氯普胺10mg肌内注射)是必要的,对于严重呕吐者可给予小剂量奋乃静、氯丙嗪。

有烦躁者可给予苯二氮类药物以促使患者镇静和入睡。

2.紧张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又称为肌收缩性头痛。

一种头部的紧束、受压或钝痛感,更典型的是具有束带感。

作为一过性障碍,紧张性头痛多与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有关,但如持续存在,则可能是焦虑症或抑郁症的特征性症状之一。

本病多见于青、中年,儿童也可患病,男、女无差别,病初症状较轻,以后渐渐明显加重,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特征是头部呈钝痛,无搏动性,头痛位于顶,颞,额及枕部,有时上述几个部位均有疼痛,头痛程度属轻度或中度,不因体力活动而加重,常诉头顶重压发紧或头部带样箍紧感,另在枕颈部发紧僵硬,转颈时尤为明显,无畏光或畏声,少数患者伴有轻度烦躁或情绪低落,查体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颅周肌肉如颈枕部肌肉,头顶部及肩上部肌肉常有压痛,有时轻轻按揉,患者感到轻松舒适,脑部CT或MRI应无异常,不伴有高血压及明显的五官科等疾病。

紧张性头痛治疗

2.1.药物治疗

由于紧张型头痛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所以在药物选择上多采用温和的非麻醉性止痛药。

借以减轻症状,其中主要是非类固醇性抗炎类药物(NSAID)。

其他药物包括适量的肌松弛药和轻型的镇静药,抗抑郁药也常根据病情应用。

一般多以口服方式给药,并且短期应用,以免引起药物的毒副作用。

(1)酮洛芬、萘普生、普罗喹宗,属NSAID类,除用于紧张型头痛外,也适用于肌肉和关节痛。

止痛属暂时性,其作用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提高细胞内cAMP,改善血小板功能。

毒副作用为胃不适、恶心、腹泻、心悸、出汗、嗜睡及皮肤瘙痒等。

毒副作用为恶心、胃部不适、疲倦、眩晕、乏力及思睡。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2)阿米替林 系三环类抗抑郁药,为较早用于慢性紧张型头痛伴有抑郁症状的药物。

本药既是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又是5-羟色胺再摄取的抑制药。

以前认为后者为本药止痛的主要途径,但近来的研究认为上述两种作用对止痛效果并无差别,并且头痛的改善是间接的,是由抗抑郁的效果所介导。

毒副作用为恶心、呕吐、乏力、困倦、头昏及失眠等。

有严重心脏病及青光眼者忌用。

(3)乙哌立松 属骨骼肌松弛药,除可抑制肌张力过高并可抑制疼痛反射活动,从而改善紧张型头痛的症状。

毒副作用为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泻、乏力、困倦及站立不稳。

有药物过敏史、肝脏疾病者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2.2非药物治疗

物理疗法可使紧张型头痛得到改善。

有学者采用的治疗方案包括四部分:

a.训练坐位、站立、睡眠及工作时颈部和头部的正确姿势。

b.在家中练习改善头部位置和俯卧位练习,加强颈后部肌肉的动作,并在颈后部放置冰袋。

c.在背和肩部进行中至深部按摩2分钟。

d.被动伸展斜角肌、斜方肌上部、提肩肌和胸肌5分钟。

3.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是所有头痛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属于血管性头痛之一。

因头痛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发作而得名。

多见于青年人,20~40岁,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4~5倍,一般无家族史。

分为发作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临床特征:

发作时无先兆,头痛固定于一侧眼及眼眶周围。

发作多在晚间,初感一侧眼及眼眶周围胀感或压迫感,数分钟后迅速发展为剧烈胀痛或钻痛,并向同侧额颞部和顶枕部扩散,同时伴有疼痛侧球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出汗、眼睑轻度水肿,少有呕吐。

大部分患者发作时病侧出现Horner’s征。

头痛时患者十分痛苦,坐卧不宁,一般持续15~180分钟,此后症状迅速消失,缓解后仍可从事原有活动。

呈丛集性发作时,即每天发作1次至数次,每天大约在相同时间发作,有的像定时钟一样,几乎在恒定的时间发作,每次发作症状和持续时间几乎相同。

丛集性发作可持续数周乃至数月后缓解,一般1年发作1~2次,有的患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以春秋季多见。

缓解期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本病60岁以上患者少见,提示其病程有自行缓解倾向。

慢性丛集性头痛极少见,占丛集性头痛不足10%,可以由发作性丛集性头痛转为慢性,也可以自发作后不缓解成持续性发作。

慢性丛集性头痛临床症状与发作性丛集性头痛临床症状相同,症状持续发作1年以上,或虽有间歇期,但不超过14天。

丛集性头痛治疗

(1)与偏头痛治疗基本相同。

发作时可口服麦角胺,或者在每天发作前服。

预防发作或减轻发作时的症状,连服10-14天。

舒马普坦(舒马坦))是5-HT受体激动药,与5-HT受体结合,从而抑制5-HT的扩血管作用,使血管收缩达到治疗目的,可以口服、滴鼻、皮下或静脉注射,用药后如出现胸闷、胸部发紧应立即停用。

丛集发作时口服泼尼松,或甲泼尼龙(甲基泼尼松龙)静脉滴注,至丛集发作停止后停药。

(2)发作时面罩吸氧或高压氧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

钙离子拮抗药,如氟桂利嗪(氟桂嗪)。

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部分患者有效。

非甾类固醇类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双氯酚酸等可以试用。

组胺脱敏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

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试用神经阻滞疗法,如利多卡因蝶腭神经节阻滞,眶上神经或眶下神经酒精注射,射频三叉神经节阻滞。

预后良好,多数经治疗或自行缓解。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致使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自觉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既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我国对头痛病认识很早,在殷商甲骨文就有“疾首”的记载。

《内经》称本病为“脑风”、“首风”,并认为其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端。

如《素问·奇病论》云:

“帝日:

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日何病?

岐伯日:

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日厥逆。

”《素问·风论》云: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内经》的这些论述,奠定了头痛证治的理论基础。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见症,并列举了治疗头痛的不同方药,如“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元时期李东垣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并主张分经用药,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

金元时期朱丹溪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如《丹溪心法·头痛》云:

“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

”并提出头痛“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云:

“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清代王清任大倡瘀血之说,《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

”至此,对头痛的认识也日趋丰富。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之精血、六腑之清气皆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亦上会于头。

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窍,阻遏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壅遏经气;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上扰清窍;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中医将头痛分为外感和内伤,其中外感头痛主要的类型及辩证论治如下

(1)风寒头痛

症状:

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证机概要:

风寒外袭,上犯头部,凝滞经脉。

治法:

疏风散寒止痛。

代表方:

川芎茶调散加减。

本方有疏风散寒止痛作用,主要用于风寒上犯清窍所导致的头痛。

常用药:

川芎善行头目,活血通窍,祛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白芷、藁本、羌活、细辛、荆芥、防风疏风解表,散寒止痛。

(2)风热头痛

症状:

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尿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机概要:

风热外袭,上扰清窍,窍络失和。

治法:

疏风清热和络。

代表方:

芎芷石膏汤加减。

本方功能清热散风止痛,可用于风热上扰头窍而致的头痛。

常用药:

菊花、桑叶、薄荷、蔓荆子辛凉微寒,轻清上浮,疏散风热,通窍止痛;川芎活血通窍,祛风止痛;白芷、羌活散风通窍而止头痛;生石膏、黄芩清热和络。

(3)风湿头痛

症状: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舌苔白腻,脉濡。

证机概要:

风湿之邪,上蒙头窍,困遏清阳。

治法:

祛风胜湿通窍。

代表方:

羌活胜湿汤加减。

本方有祛风胜湿功效,用于风湿困遏所致之头痛。

常用药:

羌活、独活、防风、藁本、白芷、细辛、蔓荆子祛风除湿散寒而止头痛;川芎辛温通窍,活血止痛。

内伤头痛的分类辩证论治如下:

(1)肝阳头痛

症状:

头胀痛而眩,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

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治法:

平肝潜阳息风。

代表方:

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方功能平肝潜阳,补益肝肾,可用于肝阳偏亢,风阳上扰而引起的头痛、眩晕等。

常用药:

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息风;栀子、黄芩、丹皮苦寒清泄肝热;桑寄生、杜仲补益肝肾;牛膝、益母草、白芍活血调血,引血下行;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

(2)血虚头痛

症状:

头痛隐隐,时时昏晕,遇劳加重,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

营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

治法:

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代表方:

加味四物汤加减。

本方有养血调血、柔肝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因血虚头窍失养而引起的头痛。

常用药:

当归、生地、白芍、首乌养血滋阴;川芎、菊花、蔓荆子清利头目止痛;五味子、远志、炒枣仁养心安神。

(3)气虚头痛

症状:

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纳食减少,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

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脑失所养。

治法:

健脾益气升清。

代表方:

益气聪明汤加减。

本方有健脾益气升清功效,用于治疗因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脑失所养而引起的头痛。

常用药:

黄芪、炙甘草、人参健脾益气;升麻、葛根引清气上升;蔓荆子、芍药养血祛风止痛。

(4)痰浊头痛

症状: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证机概要:

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上蒙清窍。

治法:

健脾燥湿,化痰息风。

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本方燥湿化痰,平肝息风,用于治疗脾虚生痰,风痰上扰清窍所导致的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症。

常用药:

半夏、陈皮、甘草化痰和中;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天麻、白蒺藜、蔓荆子平肝息风止痛。

(5)肾虚头痛

症状:

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证机概要: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

治法:

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代表方:

大补元煎加减。

本方功能滋补肾阴,用于肾精亏虚,肾阴不足证。

常用药:

熟地、枸杞、女贞子滋肾填精;杜仲、川断补益肝肾;龟板滋阴益肾潜阳;山萸肉养肝涩精;山药、人参、当归、白芍补益气血。

(6)瘀血头痛

症状: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日轻夜重,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证机概要:

瘀血阻窍,络脉滞涩,不通则痛。

治法: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代表方:

通窍活血汤加减。

本方活血化瘀,通窍止痛,用于瘀血内阻脑脉所导致的头痛。

常用药:

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凌霄花活血化瘀止痛;当归活血养血;白芷、细辛、葱白辛散通窍止痛。

中医药治疗头痛较西药有明显优势,疗效较好,且避免了西药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及三环类药物的副作用,一些中成药川芎嗪、天麻素可以静点,给药便捷,起效快,是治疗头痛的理想选择。

试题:

1.以下组织器官,哪个对疼痛不敏感。

()

A:

头皮B:

皮下组织C:

小脑D:

帽状腱膜

2.偏头痛不经治疗,一般会持续多长时间。

()

A:

4~72小时B:

2-10小时C:

24-72小时D:

4-6小时

3.无先兆偏头痛占偏头痛患者的()%。

A:

80B:

60C:

10D:

12

4.无先兆偏头痛的常见诱因有()。

A:

月经来潮B:

饮酒C:

空腹饥饿D:

以上都是

5.先兆性偏头痛先兆症状一般在5~20分钟内逐渐形成,持续不超过()。

A:

10分钟。

B:

2小时。

C:

24小时。

D:

60分钟。

6.在合并下列哪项疾病,可以给予哌替啶治疗以终止偏头痛急性发作。

()

A:

妊娠B:

糖尿病C:

甲状腺功能亢进D:

支气管哮喘

7.关于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症状叙述正确的是()

A:

头顶重压发紧或头部带样箍紧感

B:

头部呈钝痛,无搏动性

C:

头痛位于顶,颞,额及枕部,有时上述几个部位均有疼痛

D:

以上均正确

8.关于丛集性头痛临床症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发作时常有先兆B:

头痛固定于一侧眼及眼眶周围

C:

大部分患者发作时病侧出现Horner’s征

D:

一般1年发作1~2次

9.治疗丛集性头痛可以使用的药物不包括下列哪种()。

A:

甲基泼尼松龙B:

丙戊酸钠C:

异丙嗪D:

654-2

10.下列哪项属于中医外感头痛()

A:

肝阳头痛B:

气虚头痛C:

痰浊头痛D:

风寒头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