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544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docx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

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

  

  只有优异成绩而不了解自己的人,是迷茫的人;只有严密推理而不懂得人际关系的人是寂寞的人;只有很高智商而不懂得控制自己的人,是危险的人;对于思想品质与生存能力低下的人来说,文凭越高给社会造成的负担就越重甚至留给社会的危害越大。

  

  第一编父母育儿篇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的手中”(德·福禄倍尔)“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但教育孩子则是一门艺术”。

(俄·高尔基)

  ●如果你真爱你的孩子,请把人间最宝贵的财富——智慧与道德尽可能多的给予他;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最好的办法是对孩子百依百顺;

  ●如果你把孩子捧为皇帝,你自己也就俏俏地变为奴仆,你能希望皇帝为奴仆做事吗?

  

  

  ★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

  ——巴甫洛夫

  达尔文,科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良好家庭氛围的创造。

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五个儿子中三个都成为名人:

乔志成为天文学家;弗郎西斯继承父业,成为与他齐名的科学家;霍勒斯则成为物理学家,被英国皇家学会封为爵士。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卡洛尔·贝拉米在《2001年世界儿童状况》中指出:

“在儿童出生后的36个月内,大脑的信息传递通道迅速发育,支配孩子一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运动正处于开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启蒙和智力开发会有效果,对孩子的一生尤为重要。

  事实证明,孩子能否成才并不在于孩子的天赋,而是取决于孩子在0~3岁时所处的环境与所受的家庭教育。

早期教育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是开发智力的有效策略,那些所谓的“天才儿童,占人口的3‰”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研究证明,后天的培养比天赋更重要。

心理学家皮纳特(R·Pintnes)研究认为:

从出生到三岁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最快的时期;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指出:

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三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80%.

  

  *狼孩卡玛拉姐妹的悲剧

  再好的教育也不能使狼孩再回到人类社会中,那是因为错过了对孩子的最佳教育期.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开发越早,开发的程度就越高.

  ----井深大

  日本七田真的智力发展说认为,人的智力发展犹如一个等腰三角形,0岁时发展最快,就像三角形的底,8岁时就到了三角形的顶端,智力再也不能发展.8岁以后人们只能增长知识和技能了.美布鲁姆认为:

如果一个人长到17岁智力发展到100%的话,那么4岁时他将发展到50%,8岁时达到80%,在8-17岁的9年里,只获得剩下的20%.教育专家认为,早期教育是人类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丧失了这一教育机会,对孩子的终身发展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猪孩,狼孩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证.

  刚降生的婴儿只有学习潜能,却没有与生惧来的知识.在早期教育这一点上,父母与老师承担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父母承担了其中至少80%的任务.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的遗憾

  ·0-3岁的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是培养天才的开始.

  日本著名索尼公司的创始人,教育专家井深大事业很成功,却有一个智能偏低的孩子.原因是在孩子幼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

  大脑生理学及遗传学的研究逐渐证实了,人的能力与性格在0-3岁间的幼儿期就已大体形成了.脑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结在0-3岁间,而事实上整个脑细胞组织结构的70-80%在三岁前就一完成了;脑的重量在出生六个月就增为出生时的两倍,3年就增至大人的80%.

  更多的科学实验证明,要开发孩子的智力,3岁以前是黄金期.美国人类潜能开发专家葛兰·道门教授认为,每个正常的婴儿出生时都具有像莎士比亚,莫扎特,爱迪生,爱因斯坦那样的潜能,聪明和愚笨都是环境的产物.井深大指出,幼儿教育不是为了制造天才,而是为了培养“脑筋灵活,身体健康,性情开朗,直率的孩子”,这是幼儿教育的唯一目的.

  大量研究证明,婴幼儿早期的发展确实存在“教育最佳期”的问题.婴幼儿在这个时期获得的某种习惯,技能,知识要比其他时期快,且容易达到最高境界.为此,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伦茨提出了“教育最佳期”的概念.所谓教育最佳期是儿童发展的某个特定时期,对某种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对相应的某一行为特别容易获得并形成印记.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机会.这个时期也称最佳年龄.错过了这个最佳期,有的会难以弥补,有的将永远无法弥补.

  孩子的智能发展有与大脑各区域神经细胞发育有关的最佳期,个性品质的形成同样也有最佳期.具体的说:

1岁是听觉发展的最佳期;2-3岁是口头语言训练的最佳期;3岁左右是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期;4岁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学概念的最佳期;3-6岁是性格形成的最佳期;3岁是音乐学习的最佳期;10岁以前是学习外语(主要是口语)的最佳期.

  *语言环境与肌肤接触见生命之爱

  ★母亲的任务是以皮肤接触的方式施肥,但要用量恰当,不多不少。

  ——中泽次郎·铃木芳正

  在慈善机构成长的孩子,虽然得到了充分的营养,但因缺乏母亲的拥抱,缺乏父母亲的“废话”,往往长大后存在或多或少的创伤。

日本幼儿教育专家中泽次郎与铃木芳正共同研究发现,孤儿院的孩子与一般家庭的孩子相比,不但身心发育迟缓,身体的抵抗力也差,缺乏生机勃勃的朝气,且死亡率高。

这就是所谓的“孤儿院影响病”原因是缺少母子的皮肤接触,接受温暖、愉快刺激的机会太少。

  医学博士崔莲华认为,皮肤的接触是获得被人爱的捷径,学会拥抱婴儿是当母亲的基本素质。

  当你明白孩子需要在母亲的甜美声音中成长时,才可以准备结婚;当你知道婴儿需要拥抱的时候,你才有资格成为母亲。

让我们记住:

语言环境与肌肤接触是生命之爱,失去它不仅会失去智慧,甚至还会失去生命。

  *开发孩子智力潜能的三字诀

  美国费城人类智力潜能开发研究所所长葛兰·道门博士说:

开发儿童智力潜能的最好的办法,如果只用三个字来说明就是“让他爬”。

因为俯卧是最适合婴幼儿的活动姿势,婴儿在爬行时,其颈部肌肉发育快,头抬的更高,可以自由的看周围东西,受到各种刺激的机会增多,这会大大促进大脑发育,使孩子变的聪明”。

  研究发现,孩子爬行是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般情况下,婴儿期至少要爬够6个月,那些爬行时间不够的孩子,容易患上“感觉综合失调症”造成日后学习障碍。

专家提醒:

千万不要剥夺孩子爬行的快乐。

尽早训练孩子的五官,而训练孩子五官的最好方法——让他爬,爬足6个月。

  

  *德国“神童”卡尔·威特

  HC的德国,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神童”卡尔·威特。

他8岁前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六国语言;他还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他九岁上八哥廷根大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教授。

24岁发表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最终成为德国著名的数学家。

“神童”其实上天赋并不高,他出生后甚至还被认为是痴呆。

他能够成为“神童”得益于他父亲对他实施的科学的早期教育。

《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他父亲对他14岁以前进行教育的记录。

  卡尔·威特的父亲认为,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侯就形成了一生的雏形。

幼儿时期就好比制作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

他认为一般孩子的天赋连一半都没有发挥出来。

  人生来具有潜能,按理想状态,儿童天生具有100度的潜能,从0岁开始教育,他就会成为具有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五岁开始教育,他只能具有80度能力;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他最好也只能具有60度能力。

一个孩子开始教育的越晚,其能力将实现的越少,这就是“儿童的潜能的递减法则”。

  *培养天才儿童的神奇方法

  ★“太多太多的东西”依赖于对阅读的爱好。

——杰瑞·克里斯

  《培养天才儿童100法》的作者杰瑞·克里斯认为培养天才儿童的第一法是“教孩子热爱阅读”。

他经研究指出,孩子是否具有爱好阅读这种天赋之才,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优等生”与一般学生相比“智力仅高出平均水平那么一点点”,但他们都喜欢大声朗读。

他指出,太多太多的知识依赖于基础知识。

在任何领域,如果没有基础知识作依托,再高级的训练都是毫无用处的。

……无论孩子多么具有天赋,不具备基础知识,他永远也不会成功地达到事业的最高峰,所有基本素质中最基本的是对阅读的爱好。

  老布什夫人用此法培养小布什,取得明显成效。

她将家庭朗读经验归纳为以下六点:

1.宜早不宜迟;2.养成朗读的习惯;3.让书籍伸手可及;4.选择好书;5.念得生动有趣;6.孩子自己念书以后,仍念给他们听

  研究表明,大部分孩子在12岁之前聆听能力比阅读能力强,所以他们听书的收益会更大。

故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应从小开始。

孩子刚出生不久就可以念书给他听。

不要以为这是对牛弹琴,白费工夫。

其实,当孩子瞪大眼睛听力念书时,他的语言和理解能力正在悄悄发展。

研究证明,常听父母念书的孩子,智商比不听读书的孩子高50%,并且容易养成读书的习惯。

  *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方法

  ★想象比学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玩的天性,通过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做游戏,玩智力玩具等孩子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来培养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动手能力。

  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方法是——让他玩,让他游戏。

  *孟母三迁

  成长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中,对孩子影响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

美儿童教育专家埃伦·温纳概括出有利于培养天才儿童的家庭环境:

1.天才儿童通常是长子长女或独生女。

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突出的位置,得到父母更多的激励因素;2.天才儿童成长在活泼有趣,充满刺激的家庭中。

家中摆满了书,可以听到看到无穷无尽的有趣的故事,有人带他们去旅游观光,丰富见识。

父母不一定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能平等待人;3.受到父母的精心培养,家中财力、物力、人力都集中到发展孩子的才能上去,使之受到尽可能高的教育;4.天才儿童的父母往往工作勤奋、责任心很强,从不懒惰度日;5.父母给孩子较多的自由,鼓励孩子自强自立,发展自己的兴趣,按个人意愿去从事创造性生活,甚至鼓励他们去冒险。

他们有权威,给孩子提出高标准,但并不专制,能容忍孩子过错。

  父母教育孩子十多十少:

  多一些身教,少一些言教;多一点读书声,少一点麻将声;多一些精神上的关爱,少一点零用钱;多一点鼓励欣赏,少一点打骂、指责;多与老师交流,少与赌友交流;多与孩子相处,少一点社会应酬;多给孩子做家务的机会,少一些父母代劳;多一些观光旅游,少一些电脑、电视;多一些家庭文化氛围的创造,少一点物质环境的建设;多一点“心灵美”的引导,少一点“外表美”的诱惑。

  *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

  ★教育了母亲,就是教育了整个家庭;教育了所有的母亲,就是教育了全人类。

  ——世界妇女儿童首脑会议公告

  爱迪生的老师因他的抱向而恼羞成怒让其退学。

他的母亲却支持他的兴趣,为他开辟了专门实验室。

一位母亲的良好家教,挽救了一颗科学巨星。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尔德·加德的发现告诉我们:

每个人的智力潜能各不相同,孩子的智力发展各有千秋。

即孩子的兴趣各有不同。

家长与老师的责任就在于创造与孩子兴趣相符的条件,把兴趣变成特长,把潜能变成能力。

  *打碎玻璃的美国总统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不是天才就一定是家长和老师的问题。

  11岁的里根不小心打破了邻居的玻璃,邻居索赔,父亲却不肯为他掏钱,无奈之下他向父亲“借“了钱,挣组了之后又还给了父亲。

他的父亲通过让他自己劳动挣钱承担自己的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草地上两岁的小男孩跌倒了,母亲扶起他,拍着草地:

“打、打!

都是草地坏,让宝宝跌倒”这无疑是在教孩子推卸责任。

  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是不会有任何出息的,

  因为推卸责任不仅是对他自已不负责,也是对别人不负责。

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嫁祸于人。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你怎样引导他。

父母要意识到,自已所承担的第一责任是对孩子在品质和人格方面的教育,而不仅仅是学业成绩。

  *永远都要坐在前排

  大多数人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走,所以只能成为普通人。

  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

父亲经常告诉她: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头,“即使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

父亲从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

就是这样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

她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前排”的誓言。

  “永远坐前排”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进一步而言,态度决定一切。

教育我们的孩子永远坐前排是父母的责任。

  *世界上最无私最自私的父母

  ★我的父母造就了我——爱迪生

  母爱无价,父爱无价,特别是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父母。

  然而,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也很普遍。

  不尊重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不信任孩子的教育是错误的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孩子被捆绑在学习的战车上,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中国父母与美国父母的家庭教育追求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美国父母,重要的是他们为孩子做了什么;对于中国父母,重要的是孩子为父母争光了没有。

基于此,中国父母相当一部分,在成为世界上最无私的父母的同时,也不觉论为最自私的父母。

  *中日两国孩子的较量

  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教育概念的竞争。

  青年教育问题专家孙云晓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让教育界为之震动,夏令营中中日两国孩子的不同表现让日本人下了结论:

你们的下一代不是我们的对手。

文中写道:

夏令营中,日本孩子包中装满了仪器和野营用具,中国孩子的包里装满了吃的;才走一半路,有些中国孩子已吃光,喝光,请求救援,日本孩子却不到目的地决不把水喝光;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觉,日本孩子硬是挺到底……

  这是中日两国孩子的较量,两个民族间的较量,两国教育的较量……我们不得不反思:

怎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为了民族未来的强盛和希望,中国的父母们敢不敢让孩子经受风雨的磨砺?

  中国的父母们虽没坐在一起开过“协调会”,却能说出同样的话:

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不用你做。

  当我们想责怪孩子时,父母首先应该反省自己;当我们想责怪老师时,首先应当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

  *美国的“狼”与中国的“羊”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殖,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马申斯基

  有人比较了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说:

美国的父母是培养子女,中国的父母是在养子女。

“培养”与“养”仅一字之差,却反映出两国父母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巨大差异。

  中国父母认为孩子不吃饭会饿瘦,美国父母认为饿了的孩子,下一顿一定会自己乖乖的吃饭。

  美国父母志在培养勇士,赋予孩子坚强的性格,未来社会中独立生存的能力;中国父母志在培养博士,一切为了孩子的考试成绩。

这样往往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生活不能自立。

  我们不得不担心,今后如果美国的“狼”与“中国的羊”一起工作时,效果会怎样呢?

  *气球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不应该吝啬赞美,肯定和鼓励。

  ★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培根

  气球能不能上升,不是因为它的颜色与形状,而是因为球内充满了氢气。

同样一个人能否成功,不是因为种族,出身,关键是你心中有没有自信。

  当父母对孩子的小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时,会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

  美心理学家说:

人类生来拥有的是崭新的生命,与生俱来有赢得胜利的条件,人人具有其独特的潜力,皆可用自己的天赋成为杰出的,有思考能力,有观察能力,有创造能力的强着。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肯定代替否定,用赞赏代替挖苦,让孩子在赞美与自信中快乐成长!

  ★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让真理与你为友。

  ——美哈佛大学校训

  ★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爱因斯坦

  真正的成长和突破必须来自个人最深的体会和领悟,这正是所谓的修行在个人。

  *唐太宗教子

  “遇物则悔”借物喻意,善于在生活中抓住时机进行教育,是唐太宗教子的特点。

  晋朝吐谷混首领阿豹“折箭教子”让他的20个孩子学会团结……

  此之谓“情景教育法”,他强调孩子的主观能力性,并让孩子感悟做人道理。

特点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感悟”,借物喻理,把家庭教育目标融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

  给孩子一只带壳的鸡蛋。

  “花钱自己挣”旨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与独立生活能力。

部分父母陈旧保守的教育观念,将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过分的爱就是溺爱,它将让我们的民族丢失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一万打空洞的说教,还不如一个实际行动。

——塞尔·斯迈尔斯

  “超限效应”:

心理学上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而引起心理极度烦躁或逆反心理的现象。

  案例:

徐力杀母事件。

徐力母亲省吃俭用,全力供他读书,由于给他定的目标过高,压力太大,终至杀母。

  不要让“复旦”成为“负担”。

  ★不放弃任何一个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可能的机会。

——百货业巨子约翰·甘布士

  ★卓越的人才一大优势是:

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

  藏起一半爱给自己,奉献一半爱给子女。

  不要给孩子的“母鸡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语)

  美国人家教“二十码原则”:

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保持至少20码的距离。

  “藏起一半爱”并不是自私的行为,而是给孩子以更深沉、更理性、更科学的爱。

把全部爱都献给孩子的父母,将会度过缺乏爱的后半生,因为他们培养出来的是没有爱心的下一代。

  *奖给父亲的勋章

  世界上有天才,但决不会有天生之才。

  德国一位铁路扳道工,一列火车驶来,他需为他扳道,却同时看到自己的孩子正在铁轨上玩,他没有忘记职责,却只能对铁道上的孩子大喊:

快趴下!

过后他不敢看铁道,直到听到了孩子的叫声。

原来,儿子听到他的话,马上趴到铁路中间,火车驶过他却安然无恙。

国王为之感动,奖励他一枚德国最高荣誉勋章。

国王对不满的公众说道:

一个人要做到尽职是应该的,也许你们都能做到。

但是,要教育出一个生死关头能听从父亲的话并配合默契的孩子,那就难多了。

这是一枚奖给父亲的勋章!

  *小男孩与蝴蝶的故事

  ★凡不是就着泪水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人。

——歌德

  抚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我们的生活。

  小男孩看到蝴蝶在蛹里挣扎,便把蛹剪开,帮蝴蝶出来。

而它却身体臃肿,翅膀干瘪,飞不起来。

小男孩不懂得蝴蝶必须在蛹中痛苦的挣扎,直到它的双翅强壮才能破蛹而出,他更不懂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道理。

蝴蝶如此,人何尝不是?

  磨练、挫折、挣扎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要善于让孩子走“弯路”,让他去体验挫折,去尝试挫折的滋味。

不要剥夺孩子悲伤的权力,因为不让孩子在青少年期体验足够的失败与挫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

项羽与刘邦之战,项羽常胜,却在最后一次对阵中兵败乌江拔剑自刎。

殊不知若他能摆正心态,先渡乌江,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亦未可知!

刘邦出身地痞无赖,却能看透成败,总结了一套“乌龟说”,做事要象乌龟,该缩头时就缩头,却成就了一代帝王!

理亦如此!

  在家庭或学校教育中,我们提倡对孩子肯定,欣赏,鼓励,但也反对剥夺孩子体验应有的挫折与失败的权利。

适当的不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让孩子品尝劳动的艰辛,给孩子讲述别人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等,都有助于培养心理素质良好人格完善,表现出色的人。

  ★专心倾听别人讲话的态度,是我们所能给予别人的最大赞美。

  ——戴耳·卡耐基

  ★如果你要得到敌人,就表现得比你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哲学家罗西法克

  心理学上已证实:

倾听能减轻心理压力。

当你有了心理负担和问题的时候,能有一个合适的倾听者是最好的解脱方法之一;倾听可以让别人感受到被尊重与被欣赏;倾听能真实的了解别人,增加沟通的效力;倾听可以消除压力,帮他人理清思路,此外,倾听还是解决矛盾冲突,处理抱怨的最好方法之一。

  学会倾听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因为重人者,人自重之。

如果你要使别人喜欢你,记住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爱因斯坦的父亲(生命不能被保证)

  ★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你们认为他不是白痴,那我一定能把他培养成非凡的人。

——卡耳·威特

  小时侯被别人讥笑为“傻子”的爱因斯坦在父亲的鼓励下,一步步登上科学的颠峰。

  一个小男孩看非洲地图时,父亲说:

别痴心妄想了,我保证你一辈子也去不了那么远的地方!

小男孩因此而发奋努力,功成名就后终于站在了金字塔下。

他写下了几个字:

生命不能被保证。

  大人不能小看孩子,更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例子:

氢弹之父特勒,3岁才会说话,别人都当他是弱智儿;小儿科医学家蒙斯波克博士3岁还不会说话,美总统威尔逊直到九岁才学会了26个字母,12岁才识字;著名数学家庞加莱的智力测验成绩很差,被认为是低能儿;爱迪生13岁被学校开除,爸爸骂他是笨蛋,老师叫他猪头,校长说他将永远一事无成;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成绩也很差,父亲认为他“丢尽了家人的脸”……

  ★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告终。

——培根

  *曾子杀猪

  诚信家教成为时尚之日,就是诚信社会建成之时。

  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一定要诚实,身教重于言教。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一次其妻上街,为了不让儿子跟着,便说:

“回来我给你杀猪炖肉吃。

”回来后,曾子就真的将猪杀了。

为的是“说话算数”

  要使孩子听话,就得让孩子相信你。

曾子付出了杀猪的代价是为了维护父母的威信,威信源于诚信,要想在孩子面前,树起真正的威信,你必须做到“诚信育子”。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孩子的行为与父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诚信社会的建立应从诚信的家庭教育开始。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精心策划的意外

  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事情,你只能帮助他自己学会这种事情。

  ——伽利略

  206世纪60年代“甜美灵感”乐队创始人——惠特尼·休斯顿的母亲与她同台演出,临上场却对他说:

我嗓子坏了,你一个人上台吧。

无奈的她硬着头皮上台却一唱成名,成为美国的王牌歌手。

事后,他才知道,这个意外是母亲精心策划的。

  当父母的如果没有第一次让孩子摔倒的勇气,孩子将永远不会站立起来。

人的一生中挫折与失败在所难免,关键是要有让孩子体验成功与失败的胆识。

越早放手让孩子离开父母的怀抱,你的孩子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使孩子不断增强克服困难、不屈服于逆境的勇气和信心。

  钱,并不如人们有时候所说,是万恶之源;过分地,自私地,贪婪地爱钱,才是万恶之源。

  ——莫罗阿

  

  第二篇教师提高篇

  华裔诺贝奖得主李远哲先生曾呼吁:

为了面对21世纪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好好教育我们下一代将是最重要的课题。

  教育工作者会不停的思考:

学校是什么地方?

课堂是什么地方?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

应当怎样教育下一代?

  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

  我们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还要通过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