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0561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5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2Word格式.docx

K3

图1-1实验电路

2.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源接入电路,令E1=6V,E2=12V。

3.将电流插头的两端接至数字毫安表的“+、-”两端,将电流插头分别插入三条支路的三个电流插座中,读出并记录各电流值。

图1-2是电流插头插座的用法示意。

4.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分别测量、并记录两路电源及电阻元件上的电压值。

5.分别按下故障开关A、B、C,借助电压表、电流表,找出电路的故障性质和故障点。

图1-2使用插头插座测量电流

表1-1测量数据及计算值

被测量

I1

I2

I3

E1

E2

UFA

UAB

UAD

UCD

UDE

计算值

1.925

5.988

7.913

6.0

12.0

0.982

-5.988

4.046

-1.976

测量值

相对误差

电流单位:

mA电压单位:

V

表1-2故障分析记录

故障开关

故障性质

故障位置

A

B

C

四、实验设备

序号

名称

型号与规格

数量

备注

1

直流可调稳压电源

0-30V/1A

2

实验台自配

直流数字电压表

0-200V

3

直流数字毫安表

0-200mA

4

实验电路板

图1-1

DGJ-03自配

五、注意事项

1.测量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数据时,三个故障开关均不按下,即不设人为故障。

2.实验电路中的开关K3应向上,拨向330Ω侧。

3.测量电压时应注意表棒的使用。

测UAB,应该用数字直流电压表的正表棒(红色)接A点,负表棒(黑色)接B点,否则记录测出的数值时,必须添加一负号。

4.电源电压也以电压表实际测量的读数为准。

六、实验思考

1.根据图示的电路参数,计算出待测的各支路电流和各电阻上的电压值,记入表1-1中,以便实际测量时,正确地选定毫安表和电压表的量程。

2.本实验中判断电路的简单故障时,是否需要记录具体的电流、电压数据?

七、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实验数据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

2.完成数据表格中的计算,对误差作必要的分析。

3.分析故障现象,说明定位故障点的理由。

实验二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1.掌握电源外特性的测试方法。

2.验证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条件。

二、实验原理

1.一个直流稳压电源在一定的电流范围内,其内阻很小。

故在实用中,常将它视为一个理想的电压源,即认为输出电压不随负载电流而变,其伏安特性V=f(I)是一条平行于I轴的直线。

同样,一个实际的恒流源在实用中,在一定的电压范围内,可视为一个理想的电流源。

2.一个实际的电压源(或电流源),其端电压(或输出电流)不可能不随负载而变,因它具有一定的内阻值。

故在实验中,用一个小阻值的电阻与稳压源相串联来摸拟一个实际的电压源,用一个大电阻与恒流源并联来模拟实际的电流源。

3.一个实际的电源,就其外部特性而言,即可以看成是一个电压源,又可以看成是一个电流源。

若视为电压源,则可用一个理想的电压源ES与一个电阻R0相串联的组合来表示;

若视为电流源,则可用一个理想电流源IS与一电导g0相并联的组合来表示。

若它们能向同样的负载提供出同样大小的电流和端电压,则称这两个电源是等效的,它们具有相同的外特性。

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条件为:

图2-1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1.测定直流稳压电源与电压源的外特性

(1)按图2-2接线,US为+6V直流稳压电源,R1=200Ω,R2=470Ω。

调节R2,令其阻值由大至小变化,记录两表的读数于表2-1。

图2-2直流稳压电源的外特性测量

R2

500

400

300

200

100

U

I

表2-1直流稳压电源的外特性测量数据

mA电压单位:

V电阻单位:

Ω

(2)按图2-3接线,虚线框可模拟为一个实际的电压源,调节电位器R2,令其阻值由大至小变化,记录两表的数据于2-2。

图2-3实际的电压源的外特性测量

表2-2实际的电压源的外特性测量数据

2.测定电流源的外特性

按图2-4接线,IS为直流恒流源,调节其输出为10mA,令RS分别为1KΩ和∞,(即接入或断开),调节电位器RL(从0至470Ω),测出这两种情况下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记录实验数据于表2-3和表2-4。

图2-4电流源的外特性测量

表2-3电流源内阻RS=∞时的外特性

RL(Ω)

I(mA)

表2-4电流源内阻RS=1KΩ时的外特性

3.测定电源等效变换的条件

首先按图2-5a线路接线,读取其中两表的读数。

然后按图2-5b线路接线,调节其中恒流源IS(取R'

S=RS),直至两表的读数与左边线路的数值相等,记录IS等数值于表2-5,验证电源等效变换条件的正确性。

图2-5a图2-5b

电压源供电时U(V)

电压源供电时I(mA)

保持U、I不变所需的电流源IS(mA)

表2-5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条件的验证

备注

直流可调恒流源电源

5

电阻器

1KΩ等

若干

DGJ-05

6

可调电阻箱

0-99999.9Ω

1.实验中使用的恒压源的输出需要在负载开路时实际测出,恒流源的输出也同样需在负载短路时把数据测出。

注意恒流源负载电压不可超过20伏,负载更不可开路。

2.改接线路时,必须关闭电源开关。

3.直流仪表的接入应注意量程与极性,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1.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端为什么不允许短路?

直流恒流源的输出端为什么不允许开路?

2.电压源与电流源的外特性为什么呈下降变化趋势,稳压源和恒流源的输出在任何负载下是否保持恒值?

1.根据实验数据,验证电源等效变换的条件。

2.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实际电源的外特性曲线,并与理想电源的特性曲线作比较。

实验三叠加定理的验证

1.验证线性电路中叠加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理解。

2.掌握叠加定理的适用范围。

叠加定理指出:

在有几个独立电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其他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1.实验线路如图3-1。

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接入电路,令E1=12V,E2=6V。

2.将实验电路中的开关K3向上,即拨向330Ω侧。

进行步骤3-6的测量。

K3

图3-1叠加定理实验电路

3.令E1电源单独作用(E1=12V,E2=0V),即将开关S1投向E1侧,开关S2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直流数字毫安表(接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格3-1。

4.令E2电源单独作用(E1=0V,E2=6V),即将开关S2投向E2侧,开关S1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直流数字毫安表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格3-1。

5.令E1、E2电源共同作用(E1=12V,E2=6V),即将开关S1投向E1侧,开关S2投向E2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直流数字毫安表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格3-1。

6.令E2电源为原先的两倍并令其单独作用(E1=0V,E2=12V),即将开关S2投向E2侧,开关S1投向短路侧,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和直流数字毫安表测量各支路电流及各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数据记入表格3-1。

表3-1无非线性元件时的测量数据

测量内容

E1单独作用

E2单独作用

E1E2共同作用

2E2单独作用

7.将实验电路中的K3向下,拨向IN4007侧,即电路中接入非线性元件(二极管,型号为1N4007),重复第三步至第六步的测量过程,数据记入表格3-2,验证叠加定理或齐次性原理是否成立。

表3-2含非线性元件时的测量数据

直流数字电压表

直流数字毫安表

图2-1

DGJ-03

1.测量各电流、电压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及数据表格中“+、-”号的记录。

2.注意仪表量程的选择。

六、实验思考

1.叠加定理中E1、E2分别单独作用,在实验中应如何实现?

可否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E1或E2)短接?

2.实验电路中,若将一个电阻器改为二极管(非线性元件),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还成立吗?

为什么?

1.根据实验数据验证叠加定理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

2.根据实验数据验证齐次性原理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

3.根据实验数据,检验电阻所消耗的功率是否符合叠加定理。

实验四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验证

1.验证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

2.掌握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1.任何一个线性含源网络,如果仅研究其中一条支路的电压和电流,则可将电路的其余部分看作是一个有源二端网络(或称为含源一端口网络)。

戴维宁定理指出:

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就其对外效果而言,总可以用一个等效电压源来代替,此电压源的电动势ES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0C,其等效内阻R0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均置零(理想电压源视为短接,理想电流源视为开路)时的等效入端电阻。

诺顿定理指出:

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就其对外效果而言,总可以用一个等效电流源来代替,此电流源的电流IS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短路电流ISC,其等效内阻R0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均置零(理想电压源视为短接,理想电流源视为开路)时的等效入端电阻。

ES(U0C)、IS(ISC)和R0(Req)称为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参数。

2.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测量方法

(1)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R0

在有源二端网络输出端开路时,用电压表直接测其输出端的开路电压U0C,然后再将其输出端短路,用电流表测其短路电流ISC,则内阻为

若二端网络的内阻值很低时,则不宜测其短路电流。

(2)伏安法测R0

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出有源二端网络的外特性如图4-1所示。

根据外特性曲线求出斜率tgφ,则内阻

图4-1有源二端网络的外特性

用伏安法,主要是测量开路电压及电流为额定值IN时的输出端电压值UN,则内阻为:

(3)半电压法测R0

如上图所示,当负载电压为被测网络开路电压一半时,负载电阻(由电阻箱的读数确定)即为被测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内阻值。

(4)零示法测U0C

在测量具有高内阻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时,用电压表进行直接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为了消除电压表内阻的影响,往往采用零示测量法,如图4-2所示。

图4-2零示法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

零示法测量原理是用一低内阻的稳压电源与被测有源二端网络进行比较,当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与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相等时,电压表的读数将为“0”,然后将电路断开,测量此时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即为被测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0C。

被测有源二端网络如图4-3所示。

图4-3有源二端网络及其戴维南等效电路

1.用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参数

按图4-3线路接入稳压电源ES=12V和恒流源IS=10mA,不接入RL,测定U0C和ISC,并计算R0(测U0C时,不接入毫安表)。

数据记录于表4-1。

表4-1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参数

U0C(V)

ISC(mA)

R0=U0C/ISC(Ω)

理论计算值

17

32.7

519.88

测量计算值

2.负载实验:

按图4-3(左图)接入RL(电位器),改变RL的阻值,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的外特性曲线。

数据记录于表4-2。

表4-2有源二端网络的外特性

RL

50Ω

100Ω

200Ω

500Ω

1KΩ

U(V)

3.验证戴维宁定理:

从电阻箱上取得按步骤“1”所得的等效电阻R0之值,然后令其与直流稳压电源(调到步骤“1”时所测得的开路电压U0C之值)相串联,如图4-3(右图)所示,仿照步骤“2”测其外特性,对戴氏定理进行验证。

表4-3戴维南等效电路的外特性

4.验证诺顿定理:

从电阻箱上取得按步骤“1”所得的等效电阻R0之值,然后令其与直流恒流源(调到步骤“1”时所测得的短路电流ISC之值)相并联,如图4-4所示,仿照步骤“2”测其外特性,对诺顿定理进行验证。

图4-4诺顿等效电路的外特性验证

表4-4诺顿等效电路的外特性

5.有源二端网络等效电阻(又称入端电阻)的直接测量法:

对实验电路,将该有源网络内的所有独立源置零(将电流源IS去掉,也去掉电压源,并在原电压端所接的两点用一根短路导线相连),然后用伏安法或者直接用万用表的欧姆档去测定负载RL开路后A、B两点间的电阻,此即为被测网络的等效内阻R0或称网络的入端电阻Ri。

6.用半电压法和零示法测量被测网络的等效内阻R0及其开路电压U0C,线路及数据表格自拟。

名称

直流可调恒流源

图4-3等

7

电位器

1K/5W

8

万用表

UT58B

另备

1.注意测量时,电表量程要及时更换并注意极性。

2.步骤“5”中,电源置零时不可将稳压源短接。

3.用万用表直接测R0时,网络内的独立源必须先置零。

同时,如用指针式万用表,欧姆档必须每次调零后再进行测量。

4.改接线路时,应关掉电源。

1.比较测量有源二端网络开路电压及等效内阻的几种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2.预先完成理论计算值的计算。

1.根据实验数据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正确性,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2.整理用半电压法和零示法测量等效电路参数的数据结果。

3.比较几种测量测R0方法的结果,并与理论计算值作比较。

实验五一阶RC电路的动态响应

1.测定一阶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2.学习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

3.掌握有关微分电路、积分电路的概念。

4.进一步学会用示波器观测波形。

1.动态电路的过渡过程是十分短暂的单次变化过程,对时间常数τ较大的电路,可用慢扫描长余辉示波器观察光点移动的轨迹。

如果用一般的双踪示波器观察过渡过程和测量有关的参数,必须使这种单次变化的过程重复出现。

为此,可利用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方波来模拟阶跃激励信号,即令方波输出的上升沿作为零状态响应的正阶跃激励信号;

方波下降沿作为零输入响应的负阶跃激励信号,只要选择方波的重复周期远大于电路的时间常数τ那么电路在这样的方波序列脉冲信号的激励下,它的响应和直流接通与断开的过渡过程是基本相同的。

2.一阶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分别按指数规律衰减和增长,其变化的快慢决定于电路的时间常数τ。

3.时间常数τ的测定方法:

用示波器测得零状态响应的波形如图6-1所示。

根据一阶微分方程的求解得知一阶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为

当零状态响应波形增长到0.632E所对应的时间就等于τ。

图6-1一阶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亦可用零输入响应波形所对应的时间测得,如右下图所示。

图6-2一阶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当t=τ时,Uc(τ)=0.368E,此时所对应的时间就等于τ。

4.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是一阶RC电路中较典型的电路,它对电路元件参数和输入信号的周期有着特定的要求。

一个简单的一阶RC串联电路,在方波序列脉冲的重复激励下,当满足条件

时(T为方波脉冲的重复周期),且由R端作为响应输出(如图6-3所示),则该电路就成了一个微分电路,因为此时电路的输出信号电压基本与输入信号电压的微分成正比。

利用微分电路可将方波转变成尖脉冲。

图6-3RC微分电路

若将R与C位置调换一下,即由C端作为响应输出,且当电路参数的选择满足条件

时,如图6-4所示即称为积分电路。

因为此时电路的输出信号电压基本与输入信号电压的积分成正比。

利用积分电路可将方波转变成三角波。

从输出波形来看,上述两个电路均起着波形变换的作用,在实验过程须仔细观察与记录。

图6-4RC积分电路

实验设备提供的电路结构比较复杂,有很多开关。

请仔细看清R、C元件的布局及其标称值,各开关的通断位置等等,配置好所需的实验条件。

1积分电路实验

1)选择动态电路板上的R、C元件,令R=10KΩ,C=6800pF组成如图6-4所示的RC积分电路(时间常数

)。

Ui为脉冲信号发生器输出Um=3.6V,f=1KHz的方波电压信号(对应的周期

),并通过两根同轴电缆线,将激励源Ui和响应UC的信号分别连至示波器的两个输入口YA和YB,调节示波器使屏幕上观察到激励与响应的变化规律,测算出时间常数τ,并用方格纸描绘波形。

少量地改变电容值或电阻值,定性地观察对响应的影响,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令R=10KΩ,C=0.01μF或C=0.1μF(对应的时间常数

分别为

),观察并描绘响应的波形。

继续增大C值(C=0.01μF与C=0.1μF并联),定性地观察对响应的影响。

2微分电路实验

1)通过开关切换改变电路板上的R、C元件参数,令C=0.01μF,R=1KΩ(时间常数

),将激励源Ui和响应UR的信号分别连至示波器的两个输入口YA和YB,即组成如图6-3所示的RC微分电路。

在同样的方波激励信号(Um=3.6V,f=1KHz)作用下,观测并描绘激励与响应的波形。

注意,根据欧姆定律,电阻上的电压和电流成正比,UR信号反映的也是RC电路的充放电电流。

2)保持C不变,令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