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0883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完全解析Word格式.docx

15

87

西班牙

113

白俄罗斯

93

匈牙利

107

3.老少比=

×

100。

表1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A.波兰B.西班牙

C.白俄罗斯D.匈牙利

4.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

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

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

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

5.图1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A.泥石流

B.地面沉降

C.陨石坠落

D.滑坡

6.2012年春分日,我国甲、乙、丙、丁四地的日出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5:

20、6:

20、7:

20、8:

20。

则四地的经度最接近105°

E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7.图2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

这段时间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为了规划鸟类自然保护区,在获取了不同鸟类的觅食半径等资料后,准确划定保护区范围可以采用的效率最高的技术手段是

A.GISB.GPSC.RSD.手工绘图

【答案】A

9.图3是某城市高铁站影响范围(半径2.5km)内,以车站为中心的不同圈层(以0.5km等间距划分)中三类企业数量的统计。

由此可判断

 

A.直接相关企业数量占该类企业总数比重,在距离车站0.5-1.0km圈层中最小

B.关联企业在各圈层中的数量,以1.0-1.5km圈层中最少

C.派生企业在各圈层中的数量,由内圈到外圈先增后减

D.各圈层中三类企业的数量之和,由内圈向外圈依次减少

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图4),完成10-11题。

10.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答案】C

【解析】甲模式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乙模式需要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因而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高速公路对城市发展空间的影响。

11.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学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解析:

题眼:

“商代”、“牛耕”。

A项“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

《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排除B;

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C;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

D

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分封制的巩固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宗法制的消亡D.君主专制的消弱

汉武帝时,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该现象反映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正确选项为B。

B

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郡制

材料之意:

宰相制度条件下,宰相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权,选A。

A

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D.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注意图片下方标题“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1925年8月成立,源于黄埔军校的教导团,是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嫡系主力部队,故正确答案选C。

袁世凯独裁卖国(1912—19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五四运动(1919),其他选项时间不符。

C

16周恩来说:

“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在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以后大哗,不以为然。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依据所学,材料中“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是指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选D。

中国工人阶级1919年五四运动就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A;

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担心革命离工人阶级太远,并非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排除B;

材料与外交政策毫无关系,C明显错误。

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正确答案选C。

一大召开前夕,即1954年之前,排除B(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D(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A明显错误。

C

1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

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

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致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有必要

C.《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D.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主张信仰《圣经》和上帝即可得救。

而罗马教皇宣扬“因行称义”,认为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

因此,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选C。

19.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

其创作风格是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古典主义D.理性主义

依据材料“18世纪末19世纪初”和“强烈个性”,不难得出其创作风格是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

最大的干扰项现实主义为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排除A。

20“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

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

”“大炮”是

A.启蒙思想B.生物进化论C.科学社会主义D.空想社会主义

“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表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批评与改造当时社会制度的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社会主义者兴起,“大炮开火”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诞生,选C。

21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罗斯福新政调节工业生产,调节劳资关系,故政府鼓励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选A。

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排除C;

限制农业生产,排除D;

举办公共工程和社会救济,解决失业问题,排除B。

22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上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及其缺乏效率,及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A.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B.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C.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否认赫鲁晓夫改个的必要性

“(苏联)………尽管这个制度及其缺乏效率,及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工业化)”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23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森林体系面临挑战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材料中“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反映了二战后西欧开始走向联合,经济赶超美国经济,布雷森林体系面临挑战,同时政治上冲击美国霸主地位,世界的多极化趋势,①③表述正确。

不结盟运动与法国无关,材料也不能体现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排除②④。

选择题:

新课标全国卷的水准肯定更高,

福建把政治选择题放最前面的创新,做得不错。

广东卷,整体质量可算上乘,较好地体现了时代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突出了广东地域特征。

题目形式可谓是“丰富多彩”,没有出现“错题”,也没有超出范围的“偏题、怪题”,考得比较基础、主干。

24.《汉书.食货志》记载:

“籴(dí

,买进谷物)甚贵,伤民;

甚贱,伤农。

”近期,“十元钱两根大葱”、“卷心菜八分一斤愁坏菜农”等报道也时有所见。

这说明(B)

A.农产品的价格变化由流通环节决定

B.农产品的价格应调控在合理范围内

C.农产品“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

D.农产品的价格波动由价值变动引起

选B。

A错,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B对,符合材料;

C无关;

D错,价格波动是由于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25.以下是三种投资方式风险——收益比较示意图,不考虑其他因素,表达合理的是(A)

风险与收益是正比例关系,只有B符合。

A错在国债上,国债的风险比储蓄的要大,因为国债不能随时兑现;

C排成反了;

D错在国债的位置,国债的收益没有股票的高。

因为国债是中央政府发行,以中央政府的信誉担保,是“金边债券”,因此风险小;

而储蓄机构主要为商业银行,故储蓄的风险应当高于国债。

26.对图6解析正确的是(C)

A.该省财政收人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的

(总量既定的情况下,二者此消彼长)

B.该省地区生产总值应与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长(同步增长)

C.该省财政收入的比重过大不利于个人购买力的增加

D.该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 

(关系颠倒)

选C。

27.近年来,广东某市委市政府以城乡社区民主自治和社会组织“自立、自主、自律”发展为两大着力点,推动法律、体制、能力三大建设,形成了“党委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为主体、人民群众为主人”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和拥护。

这说明(A)

①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获得了行政权力(行政权力)②新机制使政府、社会与公民的关系定位更合理③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④新机制有利于调动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A.②④B.②③C.①④D.①③

选A。

28.表2011年工作总结的部分内容。

2011年

联名向县人大提交“加快我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议案;

联名对县政府财政预算中的采购项目提出质疑,并要求答复;

对县农业局“农机支农”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根据其内容,可以看出(C)

A.人大代表有依法行政的义务(依法行政)

B.人大代表有权提出意见并直接处理问题(直接处理问题)

C.人大代表有权监督政府的工作

D.该代表行使了提案权、审议权、问责权(问责权)

29.在2011年世贸组织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上,各成员普遍认同应加强世贸组织的作用,呼吁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但在多边贸易机制未来方向性问题是存在明显分歧。

据此,以下分析正确的是(D)

①各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权利是对称的(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不对称、不平衡)②世贸组织推动国际分工和资源的全球配置③各成员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④多边贸易机制的发展能消除竞争和冲突(消除)

A.①④B.①②C.②④D.②③

选D。

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在世贸组织中的权利并不对称,义务并不平衡

30.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这体现了文化(A)

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未涉及)③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应为特定的文化文化活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选A

31.广东某县依托葛洪等历史名人的文化遗产,致力于挖掘当地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和宗教文化,力塑文化旅游品牌。

该县的这一做法是基于(B)

①文化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经济、政治是基础)②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④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选B,文化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经济与文化发展不是同步的,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32.在某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总结会上,与会人员分享了“接地气,抓活鱼”,“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等心得体会。

这集中反映了(B)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③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过程④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③

直选B

33.“苹果之父”乔布斯认为,产品应该能够“改变世界”,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个环节都要追求做到完美无瑕。

这体现了(A)(每个环节都要追求做到完美无瑕)

A.系统优化的方法

B.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C.实践改造世界向产品改变世界的转变

D.能力卓越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

直选A

34.对图7漫画《以大为荣》所示的文艺创作倾向,评价正确的是:

①创作者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肯定(漫画明显是批评”以大为荣“)②创作目的和动机违背了创作规律的客观性③错误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也具有导向作用④该作品的创作无法体现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无关)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选C

35.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学生可通过高考入学的“农转非”政策取得城镇户口,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效益的提高,城镇户口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有些已办理“农转非”的学生甚至有了“非转农”的念头。

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的原因是(D)

A.时代精神的精华发生了变化

B.主体的认识能力发生了变化

C.社会生活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直选D.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36、(29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9.9%,2010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在短短30余年创造了西方200多年才有的经济奇迹。

西方经济学界以苏联、东欧为参照,不能合理解释中国改革与经济高速增长并行的独特现象,将比称为“中国之谜”。

材料二:

中国经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扩张产能和忽视流通的重要作用,导致了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

居民收入增幅赶不上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幅,造成了重效率、轻公平的矛盾;

以高能耗、高投入所维持的增长模式,形成了重速度、轻结构的局面。

材料三: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懒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放开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简析:

“中国之谜”的原因。

(6分)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10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放开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13分)

参考答案:

36.

(1)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鲜明的特征,这是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基础。

(3分)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

(3分)

[评分说明]只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特征,可给3分。

①设置3分是否合理?

又有几个学生能答出来?

仅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吗?

优势是否应具体一点呢?

让没有一定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的高中生去分析“中国之谜”意义何在?

(2)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分)②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竞争优势。

扩大内需促进国民消费需求。

(3分)③处理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分)④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评分说明]其他解答若针对性强,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该题最高不超过10分。

针对性不强,逻辑性不清,

试做答案: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③处理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④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

(3)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础。

(3分)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这一认识的深化。

(3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

现实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1分)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2分)

这一问答得不错

[评分说明]须准确展开原理,且结合材料分析得当,才能给相应分数。

37.(23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为推动文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驾护航”。

2011年11月,财政部表示,今后将进一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支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继续深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类文化机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设立财政专项,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制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

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

(1)运用政府责任和职能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

(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

(11分)

37.(23分)

(1)①财政部门推动文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分)②财政部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体现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3分)③财政部继续深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体现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分)④财政部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体现政府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

[评分说明]须准确写出具体职能,且结合材料分析得当,才能给相应分数。

这样改后是否好一些

(1)①财政部门推动文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分)②财政部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体现政府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发展文化生产力。

(3分)③财政部继续深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体现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3分)④财政部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体现政府履行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①文化“走出去”能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

(3分)②文化“走进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深化,只有被其他文化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

(2分)③要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创新意识,提高文化创作能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

(3分)④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创造出能为其他文化能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

[评分说明]其他解答言之成理,分析得当,可酌情给分,但该问最多不超过11分。

《文化生活》的题目答案似乎很难“精确”。

一般理解肯定是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实现文化的创新。

我理解是要创新文化产品或文化交流的形式,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交流,让中华文化“走进去”。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不仅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

我们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②“走进去”是“走出去”的深化和发展。

为此我们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吸收外国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