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0931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千火的认识52528Word文件下载.docx

二说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为了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千米的认识》的教学时,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体现数学思想。

教材通过一个标准跑道来认识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备课时,我问自己:

“如果我这样讲了,学生是不是就认识了1千米?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而看见教材后面的做一做安排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走一走去实际体验1千米的时候,我决定把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识的教学中,分三阶段进行,使学生对千米的认识丰富立体化。

同时使学生在解决旧问题中不断生成新问题,而就在新旧问题交织的过程中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思想,学会解决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法。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老师在师生活动中是“平等的首席”。

教学中,我力求在师生、生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自主性,有效性,把学生推到“活动主体”的位置,同时,适时、适宜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活动分层,强化体验。

活动设计形式多样,逐层推进,如设计三个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

活动一请学生谈谈你走或者跑学校操场8圈的感受(因为我们学校操场一圈只有125米),学生均言累使他们初步意识到千米比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大;

活动二放课件请学生观察自己放学回家的路上的1千米,使他们感受1千米有点远。

活动三带着我们已经认识的1千米去实际走走,有意识的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

三说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以“情境感知、设疑导入——三次体验、自主探究——巩固应用、自我检验”为主线展开的,分三个环节进行的。

第一个环节:

情境感知、设疑导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我执教本节课一开始便与学生平等对话“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能不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来?

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吗?

1厘米、1毫米呢?

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在学生回答后,放了一段有关高速公路的录像,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问:

“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你能说一说“路标表示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路标用“千米”作单位,而不用其他长度单位呢?

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

接着揭示课题:

“千米的认识”,并问学生:

“对于这个新朋友,你们最想了解它的什么呢?

”学生提出:

“千米是用来测量什么的?

1千米到底有多长?

千米与其它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等问题。

这样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已经由学生提出来了,“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旅途吧!

”一句这样的话语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欲望,也轻松的进入了学习。

第二个环节:

三次体验、自主探究

有一句话说:

“做过了,你就理解了,确实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如亲身经历的来得直接,深刻,要使孩子们体会1千米有多长,任凭老师如何加以解释,加以转换,也不如孩子自己亲身去走一走,去感觉来得正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后,回归生活,了解千米的应用。

其中在这一环节中又巧妙的安排了三次估算,一次比一次估算的难度大,同时也力求一次比一次估算准确,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第一次估测:

1千米有多长?

提供米尺,学校的操场,教室门口的走廊,问:

米尺量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操场跑几圈大约是1千米,教室门口的走廊来回走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请你大胆估测一下。

课前有目的的带领部分学生在学校操场走了8圈即1000米,耗时10分钟左右,也带领部分学生在教室走廊来回跑20趟,也就是1000米,学生感到筋疲力尽,在学生的经验中,知道1千米很长,但到底有多长,却没有这个概念,因此第一次估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五花八门,不能较为准确的估计。

通过电脑课件演示,学生在了解了米尺连续量1000次就是1000米,在125米的跑道上走8圈,耗时10分钟,大约就是1千米,在50米的教学楼走廊来回跑20趟也是1000米,进而得到1千米=1000米。

有些学生会为自己的准确估测感到高兴,对于估测不准的学生实际上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对比,感受到自己的估测与实际距离的差距,水到渠成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

2、第二次估测:

再来估测,学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学生天天放学走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可能谁都没意识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各个争先恐后,根据第一次估测的经验,抢着汇报。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刻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电脑课件显示从学校出发的三条路线各走1千米后的终点,学生看着如此熟悉的画面,忘记了这是课堂,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达到极点。

此次估测的结果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离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3、第三次估测: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相隔1千米呢?

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之后,学生已逐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因此估计的地点也比较准确了。

又问:

“从学校出发乘24路公汽,到哪一站下大约是10千米?

你估测的理由是什么?

”这是学生学习的再一次升华,学生根据掌握的估测方法各抒几见,千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生自信的回答中显得那么容易。

我再次感悟到,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的真正意义,就如《数学课程标准》谈到的: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3次估测,学生已牢固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在理解1千米的长度之后告诉学生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快慢。

第三个环节:

巩固应用、自我检验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争夺智慧星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在研究千米和米的关系的时候,由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

开放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结合实际独立运用。

还有意识的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2千米500米=( 

)米,并且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讲了下面一段话:

同学们,10月12日是令中国人难忘的日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吧。

出示画面:

载有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六号飞船12日上午九点整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天天气良好,地面温度2-3摄氏度,西北风6-8米/秒,高空风40-50公里/秒。

九点十分,飞船和火箭成功分离,火箭工作完成。

飞船升空后运行在距离近地点高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距点火583秒。

九时四十分,当陈炳德总指挥正式宣布:

“‘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掌声雷动,一片欢腾,很多人眼里噙着激动的泪花。

(并配有神六升空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均言千米是我们目前认识的最大的长度单位,老师及时肯定学生,并请学生自己交流他们认识的有关千米的数据,如长江全长6300千米;

黄河全长5464千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

我国的古建筑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城,全长约6700千米。

……这样学生再一次意识到“一些比较长的路程用千米做单位”。

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通过大量事实事例领会其丰富的内涵,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这不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吗?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四边形的认识》说课稿 

《四边形的认识》说课稿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

教材分析:

“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从教材编排体系看,是在一二年级关于图形有关的知识学习后,这是对已学平面图形中的四边形及一些特征及概念的归类整理。

2、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看,本课为后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及周长的计算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3、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角度看,有助于学生对平面图形观察比较与抽象概括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材编排特点:

本节课是较为系统地认识四边形。

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由于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四边形。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表面有四边形的物体。

因此向学生提供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在图中分别找出四边形,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这样安排,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四边形的表象。

2、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四边形的特征。

在初步感知了四边形的基础上,安排涂一涂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把已经建立的四边形的表象以物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再一次丰富学生的感知。

从而形成对四边形的正确认识。

3、通过图形分类,引导学生用按不同的标准对四边形进行分类,使他们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基于以上的几点安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节课的例题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例1是认识四边形,揭示四边形的本质属性。

作为概念教学,通常要经过知觉辨别、假设、检验假设和概括四个阶段。

因此例1的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四边形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而且这个过程不应是一步到位的。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例1分成两个层次进行,在每一个层次中提供相应典型的数学材料,让学生经历两次概括:

即初步概括、进一步概括。

例2是将四边形进行分类,我认为这里的分类并不是真正目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分类这一操作活动,来感知不同的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概括出一些特殊四边形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严格意义上的分类,是要按一定的标准来进行的。

但从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角度看,虽然已学过分类的方法,也直观的认识过一些图形,可是要将众多四边形按严格的标准进行分类并有多种方法,显然是超过了学生实际。

而三年级学生所能进行的分类,大部分只能是对图形的表象进行直观感知后的分类。

所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中对四边形进行直观分类(感觉相像的放在一起),这样只要学生有一定的道理,分类的情况都是值得肯定的。

然后借助学生的分法,引导学生从观察、度量、比较中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法和学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为了让每个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个性。

我力求在本课中体现以下两点:

一、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数学的抽象乃属于操作性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的阶段,而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为,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四边形,发现其特征。

创设观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获得新旧知识的链接;

通过画四边形和围四边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知四边形的一些特点。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地。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中很多知识都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

在学生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去研究四边形的分类,从中也进一步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找一找、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学难点:

四边形的分类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画出你想象中的四边形。

让学生在头脑中初步感知四边形的特征,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作铺垫。

二、联系生活,概括特征

出示主题图:

你能找到哪些图形?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四边形。

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材料,使学生经历抽象、再抽象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与空间观念。

三、小组合作,探究类别

仔细观察,找出相像的地方,给四边形分类。

量一量或折一折等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进一步把握这些图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四、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听口令围四边形的游戏。

既巩固对四边形认识,又层层递进拓展应用。

五、回顾全程,进行总结

角色扮演:

扮演当作四边形向大家介绍自己。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四边形的特点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vlchf发表于2007-5-166:

23:

00

《解决问题例2》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

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2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例2的学习与例1相仿。

例1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例2是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特别在例1的解决问题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知识的延续性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说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书的扉页写着:

亲爱的小朋友: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总会遇到她。

让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和数学成为好朋友吧!

由此,我认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团体操、跑步、游玩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

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回顾,解决简单问题

这一环节,我从运动会的主题入手,通过让跑步的情景回顾除法一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说是你是怎么想的,加深学生对求每份数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的复习。

(二)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

出示团体操表演图,指出团体操是运动会上的又一项内容。

强调例1与例2的连续性,突显一个主题。

这里我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有关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有想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

60?

=30(人)30?

=6(人)或60?

?

=6(人)

在反馈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体现反馈的有效性,及时性,和普遍性。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练习的设计我注重主题性,所以我设计了学生春游的情景,在此主题下,把连乘和连除以及乘除放在一起,增加题目的饱和性,使正堂课的内容更加丰富,连贯,也便于学生进行比较。

第一是连除的问题,也是新课的延伸。

第二是连乘的问题,便于学生比较。

第三是乘除混合的问题,使学生能灵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充分放手自己解决,,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自己的学习活动。

(四)知识的延伸再现

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除法两步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

教师强调: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位小朋友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每位小朋友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我现在教的是浙教版的老课程,对于新老课程的对比我是非常有体会的,特别是应用题的教学,浙教版的应用题目标要求是:

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分步列式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人教版的目标要求: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来的应用题好象在玩文字游戏,基本上是让学生从字面来理解,而现在的应用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在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对老师的引导要求就更高了,基于以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如此设计了这课。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6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

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

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

比你家房子大多少?

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

“面积”。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

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

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

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认识面积单位&

nbsp;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

“1平方厘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