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1210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不久

B.安国《五经》及第及第:

此处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C.久之,进天章阁侍讲、直龙图阁久之:

不久以后

D.论曰:

冯元质直博雅,有古君子之风质直博雅:

正直博学高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安国熟谙五经,官职屡获升迁。

杨安国以《五经》科考及第,任枝江县尉,后升迁大理寺丞;

后历任天章阁待制、翰林侍讲学士等等。

B.杨安国讲学有悟,于是进谏君王。

他曾经在讲说《周官》到“大荒大札,则薄征缓刑”之时有所感悟,于是针对“缓刑”一事向皇帝提出了看法。

C.杨安国讲说多年,人们褒贬不一。

他在讲说的时候,因为引喻庸俗、尊崇纬书遭到了世人的嘲笑;

但是他在经筵二十七年,却得到了仁宗的高度认可。

D.杨安国曾有奏请,颇得皇帝宠信。

他曾奏请在迩英阁的后屏上书写《无逸篇》,皇帝虽然说“朕不欲背圣人之言”,但还是一定程度上采纳了他的奏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众持兵仗取民廪食,一切宽之,恐无以禁奸。

(2)迫于饿殍,至起为盗,州县既不能振恤,乃捕而杀之,不亦甚乎。

【答案】1.D2.C3.C

4.

(1)现在众人手执武器抢劫百姓的粮食,如果一律赦免,恐怕没有什么用来制止奸邪了。

(2)他们被饥饿逼迫,以致起事做盗赋,州县既然不能赈济抚恤,就捕杀他们,不也太过分。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般应注意:

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本题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件及关键词判断。

本句中“经幄”意思是“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由此可推知应是“张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侍经幄”后面要断开,排除A、B项;

“由是言之”,习惯用语,后面要断开,且“岂……哉”是固定句式,难道……吗?

前后一般也要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侧重考查双音节词。

文言文中,双音节实词要逐字翻译,还要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古代文化常识;

双音节虚词一般为固定结构,平时要注意积累。

C项,“久之”意思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童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切忌张冠李戴、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C项,“因为引喻庸俗、尊崇纬书遭到了世人的嘲笑”错,根据原文“安国讲说,一以注疏为主,无他发明,引喻鄙俚,世或传以为笑”可知,“尊崇纬书”并没有遭到世人的嘲笑。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慬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岀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第一句关键词:

“取”,抢劫;

“宽”,赦免;

“无以”,没有用来·

·

的办法;

“禁”,制止。

第二句关键词:

“于”,被动句的标志;

“至”,以致;

“振恤”,赈济抚恤;

“甚”,过分。

【参考译文】杨安国字君倚,是密州安丘人。

他的父亲杨光辅住在马耆山,有许多做学问的人跟从他学习经书,州守王博文举荐他为太学助教。

孙奭任兖州知州时,又举荐他为太常寺奉礼郎,在州学讲书。

不久孙奭与冯元举荐杨安国为国子监直讲,并征召杨光辅到京城。

杨安国以《五经》科考中选,任枝江县尉,后升任大理寺丞。

杨光辅在兖州任教授,请求监理兖州酒税,调往益州监理粮料院,入朝担任国子监直讲。

景祜初年,设置崇政殿说书一职,杨安国以国子博士的身份参预考选。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升为天章阁侍讲、直龙图阁,于是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都兼任侍讲。

升为翰林侍讲学士,历判尚书刑部、太常寺,纠察京城刑狱,屡经升迁为给事中。

年龄到了七十多,去世,追赠为尚书礼部侍郎。

杨安国讲论经史,一概以其注疏为主,没有别的解说,他的引喻庸俗,有的被世人传为笑谈。

尤其喜欢纬书和注疏中所引用的纬书,将它和经书一样尊崇。

在御前讲席为皇帝讲读经史二十七年,仁宗称许他品行纯厚质朴,把他比为先朝的崔遵度。

曾经讲解《周官》到“大灾大疫之年,就减轻赋税放宽刑罚”,于是进言说:

“古代所说的放宽刑罚,是指赦免有过失的百姓。

现在众人手执武器抢劫百姓的粮食,如一律赦免,恐怕没有什么用来制止奸邪了。

”皇帝说:

“不是这样,天下人都是我的百姓,(他们)迫于饥饿,以致起事做盗贼,州县既不能赈济抚恤,就捕杀他们,不也太过分了吗。

”(杨安国)曾经奏请在迩英阁的后屏上书写《无逸篇》,皇帝说:

“朕不想背对圣人之言。

”于是就令蔡襄书写《无逸》、王洙书写《孝经》四章并将其设置在迩英阁的左右两侧。

冯元朴实正直博学高尚,具有古代君子的风范,欧阳修称赞赵师民为学识渊博的鸿儒,在仁宗时代,他们二人都一向负有重望,先后为皇帝讲读经史,多少有所补益。

张锡清廉谨慎不事张扬,晚年才被人所知。

张揆和杨安国父子都在御前讲席为皇帝讲论经史,但考察推究其对经书的解说,并无过人之处。

然而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文人士子,具有鲜为人知的美德,不著称于世的太多了。

由此而言,士人的得志与否,难道不是命运吗?

【点睛】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

完成课内诗歌阅读下列小题。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朗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但:

但是

B.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匝:

圈,周

C.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

问候、怀念

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厌:

满足

6.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酒在魏晋时期受到诗人的喜好。

无论心情愉悦或是悲伤、感慨时都不难找到酒的影子。

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虽大业初具却已年近半百,不禁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句中,诗人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希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C.曹操是著名的政治家兼军事家,十分重视人才。

这首诗歌抒发他建功立业而不得的苦闷以及渴望招纳贤才的宏图大愿。

D.“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说那些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诗人希望他们不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

7.下列句子中对涉及的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因其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

B.“阡陌”一词出自于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指在田野上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

其中,“阡”是指东西走向的田埂;

“陌”是指南北走向的土埂。

C.“青青子衿”中,子,是敬称;

衿,指古式的衣领。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D.周公吐哺典故中的周公,姬姓,名旦,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就是《周公解梦》之“周公”。

【答案】5.A6.A7.B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

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熟练记忆,还可以用代入法,看哪个义项代入原文更符合语境。

A项,“但”意思为“只是”。

这句话意思是: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

A项,“大业初具”理解错误。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

B项,“阡是指东西走向的田埂,陌是指南北走向的土埂”表述错误,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土埂。

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甘州遍

毛文锡①

秋风紧,平碛雁行低②,降云齐。

萧萧飒飒,边声思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青冢北,黑山西。

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

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③。

凤皇诏④下,步步蹑丹梯⑤。

【注】①毛文锡,唐末五代词人,《花间集》称毛司徒。

登进士第后,入前蜀。

蜀亡,随蜀主降后唐李存勖。

这首词当为歌颂李存勖破契丹兵(公元922)而作。

②碛qì

原指浅水中的沙石。

“平碛”则是一望无际的沙漠。

③蕃奚:

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

④凤皇诏涂:

又叫凤凰诏,天子的文告。

⑤丹梯:

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8.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碛雁行低”的“低”字,并非写雁飞得低,而是因为沙漠旷远无际,使得在无边沙漠与无边云天之间飞过的雁阵,在人们的视觉中产生了一种错觉。

B.前三句中“紧”、“低”、“齐”,都提炼得十分准确。

“紧”的效果是说秋风猛烈,“低”暗指沙漠的广阔无垠,“齐”则在实写战斗中扬起的尘土烟云的样貌,使人感受到战争气氛的紧张。

C.“青冢”,汉王昭君墓;

“黑山”,亦名杀虎山;

均在今内蒙古境内。

因为青冢和黑山均地处塞外边陲,而且在塞北是比较突出的景观,所以前人诗歌中常以它们作为北方边地的代称,并非实指。

D.全词结句“步步蹑丹梯”,可理解为作者自己正迈步丹墀,受到朝廷封赏时的情景。

9.请指出下阕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加以分析。

【答案】8.D9.

(1)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

“青冢北,黑山西”说明作战地点偏远,“沙飞”“路人迷”和“铁衣冷”烘托出艰苦的战争环境,歌颂了守边将士在艰苦环境中奋勇杀敌的精神。

(2)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以“战马血沾蹄”侧面描写战事的惨烈,借此歌颂了边塞将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破敌报国的功绩),表达了词人的赞美之情。

(3)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实写临战前的环境,残酷的战事,虚写战争胜利后将士得到朝廷的下诏升赏。

抒写了战争胜利的欣喜。

【8题详解】

D项,“作者自己正迈步丹墀,受到朝廷封赏时的情景”理解错误,由注释“这首词当为歌颂李存勖破契丹兵而作”可知,最后两句是想象将士们受到朝廷封赏时的情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再结合诗歌中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

“青冢北,黑山西。

铁衣冷”的意思是:

青冢北面,黑山西面。

飞沙时起时落,常常让行人迷路,战士们穿着冰冷的铠甲。

这几句话描写了边塞典型的景物特点,极言环境的恶劣寒冷,从而烘托出战士们不畏艰苦的精神。

“战马血沾蹄,破蕃奚”意思是:

战马的蹄子上沾染着被杀敌人的鲜血,攻破了蕃奚。

这两句话没有直接描写战场上厮杀的场景,但通过“战马血沾蹄”这寥寥几个字可以窥探出战事的惨烈,作者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言简却意蕴丰富,表达了对战士们英勇作战的赞美。

“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意思是:

皇帝下诏,士兵踏着丹梯准备受赏。

最后两句想象战士们受赏的场景,点明了写作的主题,歌颂了李存勖破契丹兵的功绩。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诗歌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

确定诗句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要看诗歌的主要技巧倾向,这就要求熟悉表现手法分类并具有答题方向的识别能力。

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大学》

(2)步余马于兰皋兮,________。

《离骚》

(3)________,靡有朝矣。

《氓》

(4)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

(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

《锦瑟》

(6)________,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

(7)狗吠深巷中,________。

《归园田居》

(8)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9)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

(1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

京口固怀古》

(11)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答案】

(1).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2).驰椒丘且焉止息(3).夙兴夜寐(4).佛狸祠下(5).只是当时已惘然(6).如何四纪为天子(7).鸡鸣桑树颠(8).沧海月明珠有泪(9).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0).赢得仓皇北顾(11).楚天千里清秋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多积累名句名篇,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椒、息、寐、佛狸、惘、纪、颠、沧、仓皇。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距离

安晓斯

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

儿媳生了个大胖孙子,这在农家可是大事。

说啥也得去看看我们那大胖孙子。

张叔和张婶没事就唠叨这话题。

儿子张晖真争气。

大学毕业后,顺利在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听说那个城市很大,距离张叔和张婶有五百多公里。

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儿子就报喜来了。

说在那个城市找了个对象,叫楚雪,家里就她一个女儿,条件很不错。

张叔就说,那我和你妈去看看,替你把把关。

张晖就说爸妈你们别来了,这么远的路,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

张叔和张婶就一直等啊等,到底没等来。

终于等来消息了。

是儿子准备结婚的消息。

张叔和张婶就告诉儿子准备去一趟。

儿子说,爸妈你们别来了,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好了。

还有,把咱家的旧房子拆了再盖一次,人家是城里的姑娘,回去也得有个干干净净的地方不是?

从此,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

张叔还一咬牙,卖了猪粜了粮食,就拆了旧房盖了新房,还更换了所有的家具。

儿子电话来了,说结婚就不回去了,楚雪家把啥东西都准备好了,房子、车子也都买好了,不用咱家花钱。

张叔不听,那咋行,咱必须得拿点钱。

两天后儿子打来电话,楚雪家把在地下停车场买车位的事让给咱了,爸妈你们就寄五万元钱好了。

后来,张叔和张婶才知道,他们花五万元购买的车位,实际上就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

儿子终于打来电话,说结婚日子定下了。

楚雪家里人说,路太远,爸妈你们就别过来了。

结过婚,我抽时间带楚雪回去一趟。

张叔和张婶就在家里等。

每天,老两口除了干农活儿,回到家就开始收拾房间,扫啊擦啊,虽然累点,可是心里很高兴。

儿子终于又来电话了。

火车票儿子都给买好了。

张叔和张婶就按儿子说的,怎么到车站去取票,怎么坐车,怎么出站,在哪等,都一一记下了。

坐在火车上,张叔和张婶兴奋得没法说,张婶就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听着火车上来回吆喝的卖饭声,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

下了车,儿子已经在出站口等了。

到了一家宾馆。

张叔说,咱不住这里,我和你妈就在你那住一夜,看看孩子就走。

儿子的双眼就湿湿的。

饭后,张叔和张婶就和儿子一起看孙子。

进了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

亲家,都来了。

很亲热的声音。

楚雪,快来,你爸妈来了。

还是那个女人的声音。

张叔和张婶就知道一定是亲家母了。

换了拖鞋,儿子就拉着张叔和张婶在一个紫光灯下照了一会。

有了孩子,我们从外面回来都要照一会儿,杀菌效果很好的。

还是那个女人亲热的声音。

坐下来喝茶的时候,张叔就拿出那两个红包来。

张婶就说,楚雪啊,这是给你的,10001元,在咱们农村老家叫万里挑一。

这是给孩子的,8800元,咱老家叫宝贝蛋蛋。

别嫌少,是爸妈的一点心意。

闲聊了一会,张叔和张婶就提出想看看孩子。

亲家母就说,好不容易哄睡了,脚步轻点儿,咱去看看。

轻轻地推开卧室的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罩着粉红色蚊帐的婴儿车。

距离一米远时,张婶想上前抱抱孙子,亲家母就拉住张婶说,咱今天就不抱了呵,就看看。

哄孩子睡着不容易。

张叔和张婶就隔着那个粉红色的小蚊帐,在朦朦胧胧中看见了孙子红扑扑的小脸蛋儿。

第二天一大早,哭了一夜的张叔和张婶就来到了火车站。

离开宾馆时,张叔就没有告诉儿子。

他把儿子交的押金留在了服务台,自己结算了房费。

张叔对张婶说,看出来咱们儿子有多难了吧。

张婶流着泪点点头。

哎,老头子,我眼神儿不好,你到底看清楚咱孙子没有?

张叔没说话,大把的泪涌了出来。

(选自《小说选刊》2013年第11期)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儿子说在城里找了个对象,是独生女,家里条件不错,这些话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为写“距离”埋下了伏笔。

B.小张结婚前后,几次拒绝父母的探望,声称要回家看看,并要求翻盖新房,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

C.张叔和张师的亲家——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从骨子里就没看得起张叔张婶,小市民的庸俗心态比较重。

D.张叔和张婶每天唠叨要去看孙子,这既表明了对孙子的牵挂,对晚辈的疼爱,也暗批了他似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

E.小说结尾,张叔和张婶的眼泪令人心碎,小说安排这样的结尾,既感动了读者又巧妙地暗扣了题目,发人深省。

12.张叔和张婶二人有哪些共同的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13.小说题目叫“距离”,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文反映哪些方面的距离?

【答案】11.AE12.①疼爱儿子。

多次准备,盼望孩子回家;

处处为儿子着想。

②勤劳。

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

③节俭。

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

④讲礼数。

儿子结婚时,张叔强调“咱必须得拿点钱”;

张婶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

⑤宽厚(宽容、忍让)。

想见孙子,没有真切的见到,却不责备,有泪自己流。

13.①小说的人物分别在城市和农村,地域上有距离.②小说中小张的家庭和妻子家庭的经济条件有距离。

③以张叔和张婶为代表的农民和妻子家为代表的城里人有精神和文化上的距离.④小张和父母,妻子和公婆,亲家之间有亲情上的距离。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B项,“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理解不正确,并不是小张不愿回去,而是媳妇不愿意;

C项,“从骨子里就没看得起张叔张婶”没有依据;

D项,“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依据不足,无中生有。

故选AE。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如:

“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每天,老两口除了干农活儿,回到家就开始收拾房间”,表现他们的勤劳;

“听着火车上来回吆喝的卖饭声,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表现他们生活节俭;

“张叔对张婶说,看出来咱儿子有多难了吧。

张婶流着泪点点头”,表现出他们对儿子的疼爱、体贴;

“哎,老头子,我眼神儿不好,你到底看清楚咱孙子没有?

张叔没说话”,没有看到孙子不抱怨,只是流眼泪,可以看出他们的忠厚老实。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其次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