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1291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9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2页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盐酸

氢气金属冶炼

化肥

有机合成

4、化学研究的对象

1)研究自然界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

2)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如半导体、超导体、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等。

3)知道物质内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

总结: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第二课时:

1、什么是化学?

为什么要学化学?

2、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探究实验:

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的水混合。

把一块旧手绢浸入配好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的拧干,用镊子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地抖动手绢,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湿透的手绢有没有变化?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讲授新课:

三、人类对化学学科的认识简史

第一阶段:

发现和使用火

第二阶段:

很漫长,发现了一些应用产品:

1、冶金工业:

(1)铜的冶炼

孔雀石铜

(翠绿色)(红色)

(2)铁的冶炼

铁矿石铁

2、陶瓷工业

3、酿造业:

酒、醋

4、黑火药:

硝(硝酸钾)、磺(硫磺)、炭(木炭)

比例:

一硫二硝三木炭

5、纸、染料

出示:

我国古代在化学领域的成就图

第三阶段: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

——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使化学成为一门学科。

第四阶段:

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现阶段:

已能利用各种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的探索,并探索纳米技术制造出特定功能的产品。

展示图片:

现代化学研究所使用的仪器和制造的新材料

四、如何学好化学:

1.树立信心。

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2.加强记忆。

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

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3.认真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思考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4.良好的思维习惯。

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

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5.学好其他学科。

学好化学,除要注意化学的学科特点外,更要注意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

学好数学、物理、生物等是学好化学的有力保证,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除进行化学实验外,更要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通过了解世界上关于环境、生命科学、材料、能源等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明确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总结:

总之,只要同学们能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多看书、勤记忆,认真做好实验,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作业:

练习

课后反思:

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目标要求】:

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1、澄清石灰水,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1:

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指导:

观察方法:

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

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

1、点燃前:

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

发生了哪些变化?

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

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时:

有何现象?

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参考:

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

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

小结:

探究实验报告。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人的呼吸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思维猜想:

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否一样?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制定计划收集实证:

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1、收集两瓶空气做对照实验(如何收集?

2、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做实验。

提问:

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

演示: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由以上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步骤1:

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多此,说明探究参考

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更多些,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高。

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呼气导管应用饮料吸管,不要用实验室中的玻璃管。

2、呼气换气时不要把集气瓶中的水吸入口中。

3、实验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应相同(同体积同浓度),且量要足。

4、伸入瓶中的木条燃烧的情况应相同。

5、探究参考

1、与其他组的实验结论是否相同?

分析其他可能的结论,并再讨论如何证明你的推断。

2、从生物的角度,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的原因。

反思评价:

1、学完本课题你的收获是什么?

受到哪些启发?

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报告册

课后反思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实验基本操作)

1、知识与能力:

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

结合具体实验练习基本操作,通过讨论或探究,自己总结某些实验操作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1、锌粒、碳酸钠粉末、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2、试管、试管架、药匙、量筒、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刷。

药品的取用

一、学生实验要求(板书)

1、复习、预习,阅读实验说明,理解实验目的,明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实验时,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桌上实验用品应摆放整齐有序。

做实验时,必须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

注意安全,并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

3、实验完毕,认真写出实验报告。

(介绍实验报告册的格式)

4、实验完毕,拆开实验装置,把仪器中废弃的物质倒入废液缸,把需要回收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然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

经老师检查、认可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二、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板书)

展示常用仪器,逐一介绍其名称、性能和用途。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板书)

1、药品的取用(板书)

强调:

(1)取用时,应注意的“三不”

(2)节约药品,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

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按最少量取用:

液体1ml—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回指定的容器中。

(1)固体药品的取用(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然后学生练习)

仪器:

药匙,试管,镊子

步骤:

粉末:

一横二送三立纸槽,药匙

块状:

一横二送三立镊子(提问:

为什么?

(2)液体药品的取用(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然后学生练习)

1直接取用

A、倾倒法:

盖倒放,口挨口,签向掌(为什么?

),缓注入

B、滴取法

滴管(介绍滴管的性能、用途)

滴管的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课文第195页最后一段。

2量取法

量筒

量筒的使用方法:

量筒必须放平,读数时,三点成一线

取用方法:

量筒与滴管同时使用。

学生练习:

药品取用。

复习掌握常见的化学仪器的性能与用途

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洗涤

2、物质的加热(板书)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1检查灯芯

2添加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为什么?

3几个绝对禁止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强行记忆,并知道为什么要绝对禁止

(2)给物质加热: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练习)

①介绍酒精灯的内外焰及焰心,

应用外焰部分进行加热

②可加热的仪器:

分直接加热与间接加热

③若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然后加热,以免容器炸裂。

4加热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5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强调要预热

6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A、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B、试管倾斜一定角度(约45°

C、加热时,切不可让试管口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

3、洗涤仪器:

(1)过程

(2)洗涤干净的标志:

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教学目的】

知识:

理解并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初步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

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

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思想教育:

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为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教学方法】:

启发式实验教学法。

【仪器试剂】:

铁架台、试管、单孔塞、导气管、烧杯、酒精灯、药匙、火柴、研钵、

坩埚钳、石棉网、水、胆矾、镁条、碱式碳酸铜、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题引入】化学是初三设置的课程,同学们可能会问,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请同学们首先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都哪些教学设备?

我们生活的自然界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同学们所回答的这些都是物质,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物质的,人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盖房的木料、织布的棉花、制造汽车的钢铁、农田施用的化肥等都是物质。

世界上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物质,这们的颜色、状态、气味教都一样吗?

组成相同吗?

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

有关物质的这些问题正是化学课要研究的。

【板书】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回答:

桌椅、灯管、黑板、投影仪、电视机等。

空气、水、木头、石头、砂子等。

 

思考

记录

通过学生的回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学生在渴望得到解答时,教师可引进化学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我们学习化学,首先要学习和研究观察实验的方法。

【引入】

如何观察和记录化学实验呢?

【投影】从三方面观察

思考并记录:

变化前观察——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

思考并记录的内容同投影。

让学生认识观察时的记录是十分必要的。

详细、准确而又真实地记录是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前提。

变化前观察

变化时观察

变化后观察

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2.物质的色态、味等。

1.反应条件(加热、点燃、催化剂等)

2.现象(发光、放热、生成沉淀或气体等)

1.有几种物质生成

2.生成物的色、态、味等

【问题讨论】

物质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有几种形式?

【演示实验】水的沸腾

加热盛有少量水的试管至沸腾,将洁净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投影】给出观察记录的结果及规范要求。

(内容同观察记录)

【演示实验】胆矾粉碎

将块状胆矾研碎

【投影】给出结果及规范要求。

【演示实验】镁带燃烧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段镁带点燃。

【投影】给出结果及规范要求

观察记录

让学生学习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及记录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记录能力。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做练习一

概念运用

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是同一个概念吗?

(结合概念分析讨论)

1.什么是化学性质?

2.什么是物质性质?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有什么不同?

(通过举便指导学生回答)

【板书】

三、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内容看书)

2.化学性质(内容看书)

思考并回答:

1.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包括: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3.化学变化是指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识记

引导认识新概念。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分析讨论基础上,识记概念。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做练习二

巩固概念

1.化学知识对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发展以及生活实际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2.你了解化学的发展史吗?

3.你怎样学好化学?

认真阅读书中有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认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指导学生看书,使学生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节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物质的两种变化及化学变化的特征。

学生观察记录化学实验的方法。

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

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学生总结归纳,教师给以补充完整。

明确知识要点,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课题一空气

目标要求

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

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难点:

能否用红磷以外的物质来测定空气的组成。

课型:

探究型,多媒体

集气瓶、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烧杯、导管、弹簧夹、酒精灯、红磷、水、火柴。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

提问1:

这幅图片上除了蓝天、白云、草地、人、动植物外还有什么?

——空气

提问2:

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

讨论:

请说出空气与我们的关系。

2、新课探究:

一、空气的组成

阅读:

课本

思考:

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那他是如何研究的呢?

拉瓦锡的结论是什么?

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实验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推论:

空气中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探究:

1、在实验中发现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小于15,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3、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1、少于15的可能:

红磷的量不足,温度没冷到室温就观察,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燃烧到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低,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反应结束后瓶内有残余氧气;

氧气含量低时,红磷熄灭,氧气剩余。

3、装置不能漏气。

结论;

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空气的组成:

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杂质0.03%

一、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

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可以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

三、空气的作用;

空气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课本第24页

1、氧气:

为什么叫做“养气”?

氧气通常有哪些用途呢?

2、氮气

氮气有哪些用途?

1).制硝酸、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

3).液氮冷冻麻醉。

4).超导性5).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

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不会;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

——能

物理性质:

一般指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等。

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

化学性质:

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

练习:

请列出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稀有气体

定义:

由于有空气中含量比较少

成员:

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

性质:

无色、无味。

由于其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所以叫惰性气体。

用途:

保护气、不同颜色的电光源。

(放映影像资料)

四、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出示蓝天白云与空气污染对比图片。

1.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情况?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粉尘

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O2

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2

空气污染的途径:

汽车尾气的排放,工厂的废气、矿石燃料的燃烧等。

如何防治:

阅读课文第26页放映影像资料

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课题二氧气的性质

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培养辩证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疑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

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探究式

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硫、木炭、铁丝、火柴

1、复习旧识:

1)空气的组成是什么?

2)什么是空气污染,如何防治?

3)什么是物理性质

2、情景导入

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和氧气应用的图片

3、探究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出示一瓶氧气,指出它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