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1460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6 大小:12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6页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6页
亲,该文档总共1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1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全册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

C、人民生活贫穷落后——小康(科技发展慢)

D、爱国人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有今天的“全新世界”)

E、今天我们的努力将回成为“明天”的“全新世界”

6、揭示“山”的象征意义。

提示:

板书——山——奋斗之路(阻拦前进的障碍物——困难重重、挫折)

四、教学反馈:

1、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补充如下:

A、为什么说“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体验失败或者挫折的内心感受以后而总结出自己如何去面对现实的过程,则可以解决此问题了;

另外,关键是要弄清“枯干”的含义——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所以,这句话说的是,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B、“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一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具有怎样的特点?

为什么会这样想?

神态描写——体现了我对生活充满好奇的心理,对未来世界的向往。

C、“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

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

“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D、“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

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地头和弯腰,最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

2、掌握字词:

痴想、隐秘、喧腾、一瞬间、阴郁、凝成、诱惑等词的读音和含义。

(A、发呆的想B、隐蔽、不外露C、喧闹沸腾D、一眨眼之间E、天气低沉郁闷;

(气氛)不活跃F、聚集在一起G、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吸引、招引。

五、板书设计

2、走一步,再走一步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

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

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泛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提示复述要点: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三、研读和赏析

根据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1、根据复述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

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3)走一步,再走一步

2、合作探究:

(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

”我说。

③、父亲说:

“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

哪些略写?

(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

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

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

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

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二、合作探究: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

·

我会摔死的。

”)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经验”有两层意思:

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

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

事小实

理大虚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

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

举例说明。

五、拓展与延伸: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

(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六、板书

3、短文两篇

1、培养学习的阅读能力。

2、结合本文学习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蝉的一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欲扬先抑,托物寓意的写法。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蝉。

二、作者:

小思,原名卢玮銮,香港作家。

三、朗读:

板书:

聒噪

四、理解:

1、问:

这篇文章可以分哪几个部分?

答:

三部分。

第一部分

(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

2、问:

第二部分先讲对蝉声的厌烦,再讲对蝉的理解,这样可分哪几部分?

二部分,第二段为一部分,后面为一个部分。

3、问:

这样课文可以分四个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方式:

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第一部分

(1):

蝉鸣;

第二部分

(2):

厌烦;

第三部分(3-6):

生命;

第四部分(7):

宽恕。

五、思路:

点题——承接——转换——总结

六、鉴赏:

(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1、思路清晰:

起——承——转——合

2、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3、欲扬先抑:

第一二部分厌烦,第三四部分赞扬,前后对比,立意更加鲜明突出。

4、托物言志:

蝉——生命感悟

七、主题:

本文赞扬了生命脆而短暂的蝉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启发人们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创造生命。

八、板书设计

理解:

思路:

鉴赏:

(1):

蝉鸣点题1、思路清晰

(2):

厌烦承接2、结构完整

三(3-6):

生命转换3、欲扬先抑

四(7):

宽恕结论4、托物言志

贝壳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贝壳》。

二、作者;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

有诗集《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等。

卑微一丝不苟

本文几段,可分哪几部分?

答:

四部分。

第一部分

(1),第二部分(2-3),第三部分(4-5),第四部分(6)。

各是什么意思?

捡到了一枚贝壳。

第二部分(2-3):

为了尊重珍爱生命,上苍制作了坚硬精致的贝壳。

第三部分(4-5):

做好自已的事,才能尊重珍爱生命。

第四部分(6):

只有“固执和简单”才能留下值得珍惜,令人惊奇的东西。

五、鉴赏: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2、有哲理性,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3、托物言志,贝壳——生命

六、主题:

本文从贝壳谈起,启示人们应该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努力奋斗,留下让人惊叹珍惜的东西。

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

《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

《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七、板书设计

4、紫藤萝瀑布

①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②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④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

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

蛛丝一次一次被风吹断,蜘蛛一次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

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

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

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

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二、作者作品简介

三、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默读思考

(1)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

由看花(1—6)、忆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组成。

(2)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3)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

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

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

下面我们深入细致地研讨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影响?

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

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1)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

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

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2)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3)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

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引导学生品味第7段和第10段的内容,并理解: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

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

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

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4)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

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5)“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积小流以成江河。

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

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

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

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

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

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

同学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本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

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紫藤萝盛开的景象。

紫藤萝成片成片地盛开时,居然能"

像一条瀑布......在流动,在欢笑"

,那"

紫色的大条幅上"

泛着的"

点点银光"

,多像"

迸溅的水花"

,那是阳光下跳动着的紫色的音符,正谱写着生命的欢歌啊!

再看那每一条盛开的花,都是鼓满了帆的船,漾满了笑意的脸,何其蓬勃、何其"

辉煌"

!

作者用贴切的比喻、拟人,绘声绘色地把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

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

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

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4)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

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启发我们平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

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经常练笔,不断积累:

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二、体验与反思

1、质疑交流

(1)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

事实就是这样。

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

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2)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

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

”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

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2、经验反馈

(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

谈谈体会。

(2)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

(3)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三、板书设计

5、童趣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2课时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第一课时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

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

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

“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

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

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

“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

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

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三、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

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

)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

ng)鹤唳(lì

)云端怡(yí

)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

)壑(hè

)庞(pá

)然大物虾(há

)蟆(ma)

2、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及重点词语

三、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

“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

它是一种精神体验。

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

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

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四、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2、讨论:

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

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