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1462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

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

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

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模越庞大,组织越严密。

由此可知

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C.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6.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

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C.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D.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7.下图反映的是哪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结构?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8.有学者指出:

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材料中“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自给自足

B.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

D.集约经营

9.据记载,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年间,尽管冀鲁像三省土地得到了大量的开垦,但三省耕地总面积仅增长了30%,而同期人口数量则增长4倍还多,人均耕地从明代的12亩降至仅3亩。

“冀鲁豫三省”的这一状况

A.促使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

B.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

C.导致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

D.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10.北宋李觏认为:

“一夫之耕,食有佘也;

一妇之蚕,衣有余也。

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者,内以给吉凶之用,外以奉公上之求也。

”由此可知,造成“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的负担较重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小农经济的脆弱

D.自然灾害较为频繁

11.《景德镇陶录》载:

“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人陶氏所烧造。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

这反映唐朝时期的景德镇

A.以生产白瓷名闻天下

B.制瓷业以私营为主

C.瓷器生产的规模较大

D.制瓷业已具备较高的技艺

12.《周礼·

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该材料反映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D.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13.《续封泥考略》所收汉朝齐鲁封泥(古代用泥团制作的印章)中,有“左市”“右市”“南市”“西市”等封泥。

由此可知,汉朝

A.城市建设有明确的设计规划

B.各地城市的布局规格完全一致

C.对商业活动进行区域化管理

D.政府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空间

14.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宋朝时,中国首次大规模从事海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不过,这一潜在的可能性从未实现。

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社会经济内向型特性

B.指南针尚未广泛用于航海

C.北方少数民族的肆意侵扰

D.理学严重束缚了思想观念

15.春秋时期,儒学宗师孔子特别强调公信力,认为“民无信不立”,“正而不诈”是基本的作战准则,战国后期的韩非子则认为“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这一观点的变化表明

A.诸侯争霸抑制民本思想

B.社会思潮受制于时代发展

C.儒学变迁注重历史传承

D.社会转型助推军事体制变革

16.周礼本来只施行于贵族阶层,即所谓"

礼不下庶人”。

孔子却“有教无类”,不但将包括周礼在内的礼乐文化传播给社会上的各个阶层,而且主张对民要"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各个阶层的道德精神气质

B.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

C.加强道德教化以实现治国安民

D.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17.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收录了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

康熙帝重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

对这些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B.明清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C.统治者推行开明和开放的外交政策

D.推动了当时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转型

18.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对历史发展及人类文明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

遗憾的是,在中国却没有因为这样伟大的技术发明而使社会产生伟大的变革。

这是因为

A.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B.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

C.科举制的盛行

D.封建制度根深蒂固

19.春秋时期,贵族在会盟、祭祀、宴请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

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文学素养成为春秋时期选官制度的标准

B.古代文艺作品创作追求政治教化功能

C.《诗经》可作为研究春秋时期政治的史料

D.儒学思想成为春秋时期社会主流思想

20.东汉王延寿认为绘画的作用是“恶以戒世,善以示后;

”曹植说:

存于鉴戒者,图画也”。

两人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绘画的

A.收藏价值

B.奖惩职责

C.审美情趣

D.伦理功能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未命名(共4题,每题15分)

21.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

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

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9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2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礼·

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是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

同时代的《管子》也提到: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勿近旱,用水而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选址的主要因素。

(6分)

材料二尽管在宋代以后,首都等大城市依然沿袭封闭性政治中心的传统,但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

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2)从宋代至明清,中国古代城市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变化对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3分)

材料三长久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运行牢牢地被专制皇权掌控。

但鸦片战争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这一状况完全被打破了。

1908-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

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

而宋明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等则日趋衰落。

——摘编自杨振宇《中国城市化1908—2008年》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3.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材料二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材料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哪些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和建议。

(5分)

(2)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出现了什么局面?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学术思想史上出现黄金时代的政治原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统一思想的措施,这一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为了加强君权提出的主张。

24.[历史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首先是从具有高等技术教育特色的洋务学堂开始的,肇始于福州船政学堂。

清末统治阶级引入西学课程,虽然经历了翻译之学、制器之学、政治之学到技艺之学的认识过程,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停留于采取新的课程内容来培养“士”的层面,改革的目的是弥补空疏陈腐的传统教育内容的不足。

因此,在课程组织、教学方式、考试评价等方面,人们仍习惯于科举制度下书院教育模式,重记诵、轻实践,从洋务学堂到维新学堂都难逾越这种传统。

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我国全面推广学校教育的榜样,新学制成为实施实业教育课程的行动纲领。

从壬寅学制到癸卵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几任政府一致地将实业教育摆到了“救国”的突出位置。

——摘编自夏英《在挣扎中前行一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课程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近代职业教育改革的特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近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影响。

(8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根据“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可知当时晋国将军功作为分封的依据,冲击了以血缘为基础进行分封的制度,说明分封制受到冲击,故选A项;

郡县制全面推行是秦朝建立以后,郡国并行体制形成于汉代,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政权趋向松散的问题,故排除B、C、D项。

【点睛】

由“克敌者”可知军功成为受封的依据之一,从而得出分封制受到冲击的结论。

2.C

根据材料由“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

”到“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

”变化,可判断分封制度促进了边远地区开发,C正确;

西周分封制是奴隶社会时期,不是封建化时期,A错误;

分封制度下诸侯的权力较大,很难加强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B错误;

材料说的是分封制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不是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D错误。

3.B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福建被记载,说明西周时期统治和地理认知范围扩大。

故答案为B项。

A项,根据所学知识,西周时期福建地区并没有出现诸侯国,排除;

C项,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财政物资的说法不符合西周时期的特点,排除;

D项,在材料中无法看出夷夏之防色彩特别浓重,排除。

4.C

结合所学可知,“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次大变革”指的是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其实质是政治上地缘关系取代血缘关系,成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标志,故C项正确,B项排除。

A项,传位贤能为禅让制,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体现了商周之变,排除。

D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为人治,并非法治,故排除。

5.D

材料“君主……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摸越庞大,组织越严密”说明君主的独裁专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限制,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官僚集团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故A项排除;

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说法太绝对,B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故C项错误。

6.B

由材料“西汉以前……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可知东汉以前,家族关系影响政治关系,东汉以后,宗法族群观念的影响逐渐削弱,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故排除A,选B。

材料只反映了西汉时期皇帝居所的朝向位置发生变化,没有涉及统治疆域,故C错误。

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皇帝居所的朝向位置发生变化,没有提到宫殿模式,故D错误。

7.A

由上述图示中的“三公九卿”和“郡县制”以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信息可以推知,是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结构,故选A;

唐朝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与上图中的“三公九卿”不一致,故排除B;

元朝时地方实行行省制,与上图中的“郡县制”不符,故排除D;

明朝时中央没有三公九卿了,因为丞相制度被废除了,故也与上图不一致,所以排除D。

8.C

从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的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在有限的土地之下精耕细作的特点。

C正确。

自给自足和男耕女织属于小农经济的的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A和B项错误;

集约经营在古代并未产生,它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出现的经营模式,故D项错误。

9.D

根据材料可知,冀鲁豫三省人地矛盾突出,并结合所知学知识可知,在传统耕作模式里,只要有充足的人力则不需要技术的革新就能完成土地的耕种,故D项正确。

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是指土地兼并,与题目无关,故A项错误。

农业生产商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

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是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C项错误。

10.A

根据材料“内以给吉凶之用,外以奉公上之求也”可知农民赋税负担过于沉重是造成“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的主要原因,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无法得出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结论,B选项排除。

脆弱性属于小农经济的特点,C选项排除。

自然灾害的破坏不是农民“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的主要原因,D选项排除。

11.D

由材料“称为假玉器”可知,景德镇的制瓷业已经具备较高的技艺,故选D。

材料无法体现名闻天下,排除A;

材料无法体现行业的性质为私营,排除B;

材料无法体现制瓷业的规模,排除C。

本题主要考察对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概况,抓住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即可作出解答。

12.D

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信息反映了在官营手工业中,木、金、皮的生产及“设色”、“刮摩”、“抟埴”等工序都有专业的固定的工人负责的史实,这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具有“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的特点。

故答案为D项。

ABC项,综上分析,此三项材料信息都不能体现,排除。

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

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3.C

由材料‘左市’‘右市’‘南市’‘西市’等封泥可知,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区域性的划分,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故选C。

材料仅涉及“市”的划分,这不代表整个城市有明确的规划,排除A;

仅从齐鲁封泥无从得知各地城市是否完全一致,排除B;

区域化的管理是为了规范商业活动,而不是限制它的发展空间,如果是限制,也就没有必要设置这么多个不同的“市”了,排除D。

“由此可知”提醒考生一定要尊重材料,切不可自己结合书本知识随意发挥想象。

14.A

“这一潜在的可能性从未实现”强调的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无法真正“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主要原因是受到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

自给自足的经济之下对外的商品及市场的需求很小,因此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经济内向型特性,A项正确;

宋代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根源,与政治形势没有太大关系,排除C项;

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15.B

依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公信力,韩非主张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韩非思想顺应了适应时代需要,由此可知,时代特征对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先列举了儒家的主张,后列举的是法家的主张,故无法得出儒学变迁的过程,排除C;

材料的主体在于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对公信力的理解,无法得出军事体制变革,排除D项。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孔子和韩非思想及其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解答即可。

16.C

材料中说明最初周礼只施行于贵族阶层,而孔子将礼乐文化传播到各个阶层,主张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故C项正确;

培养各个阶层的道德精神气质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

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都不是实行礼制的主要目的,故B和D项错误。

17.A

根据材料“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收录了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借鉴了其他民族或国家的科技技术,这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故A选项正确;

中国真正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故B选项错误;

材料中谈到“康熙帝重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等,在清朝时期中国已经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无法得出统治者推行开明开放的外交政策,故C选项错误;

中国古代外来的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但并没有推动当时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转型,故D选项错误。

18.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制度导致中国的技术发明没有产生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

ABC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19.C

根据材料中“赋诗”在“春秋时期”“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而“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分析可知,作为儒家经典的《诗经》有很多诗篇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情况。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赋诗”“在会盟、祭祀、宴请等国事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不是在选官制度方面,春秋时期的官制是世袭的,排除;

B项,虽然中国古代有些文艺作品具有政治教化的特征,但并不表明中国古代文艺作品的创作就追求政治教化功能,排除;

D项,春秋时期的儒学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汉代才成为主流思想,排除。

20.D

根据材料“戒世”“示后”“鉴戒”可知两人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绘画在戒恶扬善等伦理教化方面的意义,有助于社会伦理观的建设,故D项正确。

收藏价值、奖惩职责、审美情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C三项排除。

21.

(1)不同:

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

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后果:

唐朝藩镇割据;

宋朝积贫积弱。

(2)特点:

管辖区域大;

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

民族控制。

原因:

元朝疆域辽阔;

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

民族征服。

影响: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策略:

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不同:

材料“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可知,唐朝设节度使,地方权力大;

材料“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可知,宋朝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材料“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可知,唐朝藩镇割据;

材料“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可知,宋朝积弱局面。

材料“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可知行省管辖区域大;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可知行省权力大;

“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可知民族控制;

结合特点分析原因,如“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可知元朝疆域辽阔,“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可知吸取前朝教训;

“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可知民族征服;

积极影响:

结合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制度特点,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融合等角度作答。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单一的集权与分权都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的教训中,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策略。

22.

(1)主要因素:

宗法分封、传统礼制的影响;

地理环境因素的考量;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2)积极影响:

经济: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思想:

反专制反传统的新思想萌生(或明清进步思潮的出现,具体到李贽、黄宗羲、王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