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2120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9 大小:11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9页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9页
亲,该文档总共1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1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docx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一、选择题Ⅰ: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马克思认为:

剩余价值和“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

A.剩余价值可以在流通中产生,也可以在生产中产生

B.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在生产中产生

C.剩余价值在生产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

D.剩余价值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生产为条件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剩余价值的产生领域。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G—W—G'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

价值规律要求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的结果只会是价值的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变化。

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作为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但是,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离开流通,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货币永远也不能转化为资本,商品所有者也只能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剩余价值无从产生。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增殖过程做准备,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为它是以流通为媒介,它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

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6页;《大纲解析》第85页。

2.马克思指出:

“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这说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

A.能否买到商品B.能否买到生活资料

C.能否买到生产资料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充当的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简单商品流通——为买而卖——是达到流通以外的最终目的,占有使用价值,满足需要的手段。

相反,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

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占有者变成了资本家。

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变换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

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

因此,作为流通手段交换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货币在运动中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6页;《大纲解析》第85页。

3.马克思说:

“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

”通过分析资本流通总公式,可以发现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

A.G-W阶段的货币上B.G-W阶段商品的购买行为上

C.W-G阶段中所购买商品价值上D.G-W阶段中所购买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马克思指出:

“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这就是说,资本总公式在表面上是同价值理论、价值规律相矛盾的。

马克思提出这个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来的,怎样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来说明资本价值的增殖?

那么,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怎样解决呢?

剩余价值究竟从哪里产生的呢?

我们知道,资本运动过程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马克思首先分析了资本的流通过程,认为剩余价值和“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按照这个条件,剩余价值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

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因为这一阶段只是使商品从自然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而没有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因此,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上,但又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是按照价值购买的,因而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6页。

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资本价值增殖和货币流通规律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由于:

A.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出现B.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发展

C.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D.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性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于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既然货币价值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也不能发生在商品的出卖上。

由于商品交换是价值量间的等量交换,它也不会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这样就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因此货币的所有者必须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不仅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资本家在生产上使用这种商品所获得的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这种不等的量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最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

对资本家来说,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由它提供的劳动的某种有用性质即具体劳动来决定的,也不是由具体劳动所创造的某种产品的特殊有用性质决定的,而是由它提供的劳动的抽象性质即抽象劳动决定的,这个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比劳动力价值的量更大。

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劳动过程。

在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

这里劳动力的买卖并不同价值规律相矛盾,一切都按商品交换的原则办事。

在工人将剩余价值生产出来的同时,货币也随之转化为资本了。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6页。

5.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货币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货币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各种生产要素能有效地配置D.市场秩序规范

[命题说明]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它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中都是资本的始点。

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本质的区别。

作为货币的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只是表现各种商品的价值,并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作为资本的货币则不同,它借助于商品的买和卖发生增殖。

价值的增值过程经过商品的流通过程,也经过商品的生产过程。

如果不是孤立地看这两个过程,而是把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这里的奥秘在于作为资本所有者在流通中买到的是什么商品?

如果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够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大于自己价值的商品来,那么价值增殖就可能发生。

资本所有者在流通领域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6页。

6.资本流通的总公式是G-W-Gˊ,其中的G′=G+ΔG,ΔG表示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即发生了价值增殖。

G-W-G′这个资本运动公式,由于它代表了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因此,它:

A.只适用于产业资本的运动B.只适用于银行资本的运动

C.只适用于商业资本的运动D.适用于一切职能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资本总公式的适用条件。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一般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如果用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商品流通公式是W—G—W;而资本流通公式则是G—W—G′,其中的G′=G+△g,△g表示原预付资本的增加额,这个增加额就是剩余价值。

可见,在资本流通的过程中,货币能够在运动中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价值增殖,这时的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指的是资本的流通公式。

资本的流通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等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即价值增殖,所以,通常把它称作资本的总公式。

最后,需要明确指出的是:

不管在商品流通公式还是在资本流通公式中,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即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在资本流通公式中,资本发生了价值增殖,但是这里的增殖并不是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它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劳动力商品而得以实现的。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6页;《大纲解析》第85页。

7.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与其他商品相比还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这就是:

A.它完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B.它是由劳动者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决定的

C.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D.它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其他商品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但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还在于,它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种类、数量和构成,受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着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在范围、数量和质量上都不相同。

这是劳动力价值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突出特点。

题中A项是一切商品的共同点,B项只是劳动力价值的外在转化形式。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所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6页。

8.马克思指出: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的二重性是指:

A.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在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通过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则是:

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下,以资本与雇用劳动相结合的方式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最突出的特点是:

不仅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还是资本的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也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有目的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加工的过程,它的目的性在于通过劳动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某种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但是和一般人类劳动过程不同,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由两个特点:

第一,由于劳动者作为雇佣劳动出卖给资本所有者,所以劳动必须在资本所有者支配和监督下进行。

第二,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所有者占有,所以劳动产品归资本所有者所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生产过程中生产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出卖,以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交换所依据的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耗费劳动创造了这些新价值。

如果新价值量相当于能够补偿劳动力的价值,那么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过程。

因为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在生产产品时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了新产品中,同时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其结果全部投入的资本价值被重新创造出来。

如果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超过了这个量,其差额就是剩余价值,那么生产过程就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事实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由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和生产目的决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总是尽可能多地大于补偿劳动力的价值。

从量的计算上看,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劳动力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在这一定点上,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超过了这个点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前者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后者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因此,马克思说: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6页。

9.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

A.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B.商品二因素原理

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D.劳动二重性原理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过程的统一。

这一原理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具体应用。

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析和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一方面,通过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并把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并超过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实现价值增殖。

A项是用于进一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B项分析的是商品作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所具有的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C项则是用于揭示价值转移方式不同的资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6页。

10.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全部价值是劳动力自身价值和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借助于:

A.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B.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具体劳动实现了价值增殖D.抽象劳动实现了价值增殖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资本主义生产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关系。

一般地说,价值增殖过程也是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的特殊的资本主义形式。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而持续下去,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关系。

首先,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是生产过程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关系:

劳动过程是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从生产过程的物质内容方面考察的;价值形成过程是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和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的过程,是从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方面考察的。

其次,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劳动过程只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本身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即无酬劳动的物化过程。

生产过程的整个性质就是由这一点专门规定的。

”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价值是借助于抽象劳动实现了价值增殖。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6页。

11.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

A.具体劳动而实现了价值增殖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抽象劳动而实现了价值增殖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劳动创造价值并转移价值。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土地、设备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它们原有的价值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同时,工人也把一定量的劳动加入新产品,创造出新价值。

新价值的创造和原有价值的转移过程,是同一劳动引起的两种不同结果。

马克思指出:

“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

”所以,劳动创造价值并转移价值。

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值的保存或转移,都是劳动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6页。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

A.工人用于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B.工人用于创造新产品使用价值的时间

C.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时间D.工人用于创造新产品全部价值的时间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

资本主义价值形成过程既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的过程,同时又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劳动力价值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

工人劳动超过这“一定点”的时间就是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就是使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这样,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6页。

13.工资形式对资本主义“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B.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C.是劳动力的价值D.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工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原因。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

由于资本家是按劳动时间或劳动成果支付工资的,因而从表面上看,似乎工人表现出来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这就造成了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酬劳动,抹煞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别,掩盖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7页。

1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问题上,关键是要注意区分: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工资形式掩盖了现实剥削关系。

对劳动力和劳动必须科学地加以区分。

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内的劳动能力,而劳动则是劳动能力在生产中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实现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而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

此哦能够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可以看出,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也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可以进一步认清资本家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7页。

15.资本家支付给工人工资的形式多种多样,资本家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

A.名义工资B.实际工资C.计时工资本D.计件工资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两种。

所谓计时工资,是指按工人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在考察计时工资时,必须把工资总额和工资的每小时单价加以区别,因此有必要确定每小时劳动力的价格,为此,马克思借用资产阶级经济学用语“劳动价格”,以表示每小时劳动力的价格。

计时工资的变化规律受工资总额、劳动价格和工作日长度三个因素影响。

因此,只要延长工作日长度,即使劳动价格不变甚至不断下降,工资总额仍然可以保持不变,甚至可以增加。

计时工资是资本家加强剩余价值生产的有力手段。

其具体方法有:

第一,根据资本增殖需要,利用“小时工资制”交替使用过度劳动和完全失业的办法来加强剥削;第二,运用“付以额外报酬”的方法,变相延长工作日;第三,运用压低劳动价格的方法,刺激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第四,利用工人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压低劳动价格。

所谓计件工资,是指按工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

它以计时工资为基础,并由计时工资演化和换算而成,其公式是:

计件工资单价=劳动力日工资/日产品数量。

所以,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也是资本家加强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

其特点是:

第一,它通过产品本身来控制劳动质量,以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第二,它提供一个确定的计算劳动强度的尺度,并以此压榨工人;第三,劳动的质量和强度都由工资形式来控制,对劳动的监督大部分成为多余的事;第四,它是资本家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工作日的手段;第五,它包含有一种降低平均工资水平的趋势;第六,它还是计时工资的主要支柱。

总之,“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

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是表示工资绝对商量的概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越高,反之亦然。

若名义工资增长快于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也增长。

不一致的地方:

在名义工资不变时,若物价上涨,则实际工资下降;名义工资提高幅度不及物价上涨幅度,实际工资也下降。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5页;《大纲解析》第87页。

16.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是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体现着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种剥削关系。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形式存在。

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范畴的是:

A.资本家为备不时之需而持有的现金B.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障基金

C.资本家用来支付工人工资的那部分货币D.资本家生产出来的、用于销售的汽车

[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资本的内涵。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从表面上看,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物品,如机器、厂房、原材料、制成品等,但是,这些物品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们在资本家手里被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

资本在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

持有的现金没有进行生产活动,当然也不会带来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并不存在剥削,它的生产设备并没有用于作为剥削工人的手段,也就不是资本;资本家生产的汽车当然也不会自行增殖。

而资本家用来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可以使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剥削,从而为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7页;《大纲解析》第87页。

17.资本是能带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