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2144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宣德炉研究大全Word下载.docx

已,复职。

仁宗即位,命兼太子少师,寻进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

宣德元年四月卒。

  “宣德元年四月卒”,那么宣德三年吕震奉旨铸炉又著书的记载就很荒唐了,起码说明当时即便有其事,也和吕震搭不上关系。

但仅凭此一点,将《宣德鼎彝谱》和《宣德彝器图谱》疑为伪书,进而将宣德炉也全盘否掉,似乎也有些武断。

  关于铸造用料

  一、风磨铜与精铜

  在《宣炉彝器图谱》的记录中,其出现次数最多的自然是“风磨铜”。

另外“洋铜”“精铜”两种材质的铜在炉谱(二十卷谱)中写得也十分清楚。

每一座炉谱旁都标有“用八炼精铜”“用十炼精铜”“用十二炼精铜”铸成,或“用六炼洋铜”“用八炼洋铜”“用十炼洋铜”“用十二炼洋铜”铸成等字样。

这样看好像就出现了三种材质的铜。

根据中国冶铜行业发展阶段来看,当时只有青铜和红铜(纯铜)两种。

考古发现证实,明代嘉靖年间才开始大批冶炼黄铜(制造铜钱)。

黄铜之所以在中原地区出现较晚,是因为形成黄铜台金需要锌,而锌是很难单独提炼的。

此前中国历史上在平原地区也偶尔出现过黄铜制品,但那是得益于铜锌共生矿,而非有意识地对锌的单独提炼。

“风磨铜”其实就是一种黄铜,是一种黄澄澄的铜锌合金。

毫无疑问,正是这一特点才使宣德皇帝龙心大悦。

但是“风磨铜”含锌量也许不够,色泽也未必够灿烂,所以铸造“宣德炉”时又往里加入倭铅(锌)、黄金和白银,这才产生出了黄金般澄亮光辉的铜锌金银合金,也即“精铜”。

  关于铸造宣德炉时在铜料里添加金银,不只是《宣德鼎彝谱》里有记载。

青海瞿昙寺有一对宣德皇帝赏赐的铜钹(现藏青海省博物馆),高10厘米,直径43.2厘米。

黄铜合金,体量较大,形制规整。

两只顶部均刻有双龙戏珠纹及“大明宣德五年内加金锻造”铭文。

铸造工艺精湛,音响效果极佳。

从使用功用上看,铜钹用料属于响铜系列,而晌铜的历史始自青铜时代。

以这对铜钹来看,至少在宣德五年,响铜材质已转变为黄铜合金,并与《宣德彝器图谱》中记载的,宣德三年所铸铜炉用料加入金、银等相吻合。

  二、洋铜

  至于“洋铜”,多半指的是当时流行的日本红铜(出山铜)。

根据《宣炉彝器图谱》(二十卷谱)所述,供炉及大型炉用“洋铜”铸的多,而小型的珍玩炉则用“精铜”铸的多。

同样还是以宣德皇帝馈赠给瞿坛寺的一件双耳活环鎏金铜瓶为例,高79.2厘米,口径28.6厘米,腹径46.1厘米。

红铜鎏金,器形硕大,造型规正,鎏金厚实且成色高,束颈,重腹,圈足,颈部双耳云形,联套活环。

直口处阳铸“大明宣德年施”款。

据《青海方志资料类编》记载:

“宣德二年(1427年)二月内,钦建隆国殿,赐予宝器极多。

……瓶、炉、香案,皆宣德佳制也。

”此为其中一件。

制作工艺精良,汉铭文书体,显示出皇家铸造的雍容华贵之态,为研究明宣德时期精湛的铸造工艺和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充满了浓郁的青铜器元素,如口部造型来源于战国早期的扁壶,双耳套环、内收的高圈足及肩部凸起的火纹又与西周早期的几无二致。

虽然该器成型略早于宣德炉的铸造时间,但其所用材质和铸器风格,与一年后用“洋铜”铸造的宣德炉可谓一脉相承。

“大慈法王”缂丝唐卡

画面中的宣德炉

  “大慈法王”缂丝唐卡是西藏拉萨罗布林卡收藏的一幅珍品,属国家一级文物。

原来一直供奉于色拉寺,是色拉寺的镇寺之宝。

“大慈法王”即释迦也失(1355~1435年),是宗喀巴的亲传弟子。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曾作为宗喀巴的代表赴内地讲经传法,是黄教在内地的第一个传播者,被永乐皇帝授予“妙绝圆通慧慈普英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的封号。

宣德九年(1434年)又被皇帝册封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静般若弘昭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

  据西藏有关专家考证和《佛寺游》记载,“此幅唐卡应该是于宣德九年皇帝赏释迦也失为“大慈法王”时赐予他的”(张春燕:

《大慈悲法王像缂丝唐卡》,《中国西藏》2010年第3期)。

同批御赐的还有佛经、佛像,法器、金银等。

受赏物品中未记载有宣德炉,也许当时并没有“宣德炉”这一称谓,只是归入法器一类同赏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我们注意到在唐卡画面的一侧,也就是“大慈法王”像右侧的几案上,摆着一些物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只体型较大的香炉。

圆鼎式造型。

平口外侈,收颈,鼓腹圜收,三乳足较高,足根部有如意头装饰。

颈下部有一周弦纹。

朝冠耳较大,起自颈部。

盖钮为一硕大的狮子造型,神秘生动,引人注目。

盖外沿饰一周莲瓣纹。

器形古拙周正,各部分比例适中,制作精良。

从该唐卡的来源和受赏时间分析,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当时宣德炉的真实写照了。

  名称之辩

  有关宣德炉的争论可谓贯穿古今,似乎一直存在。

比如有人认为真正在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是有可能存在的,但是极为罕见,即便在当时也十分珍贵。

大部分带“宣德”款的铜炉都是后期仿造的,从明中叶到近现代,仿制一直没有停止过。

甚至还有人认为从未有过什么宣德年间所造的香炉,所谓“宣德炉”只能称为具有“宣德”款识的铜炉,或者泛指和“宣德”款炉形相近的不带款或带有其他款的铜炉。

  其实“宣德炉”是一种泛称比较合适,它并不仅指宣德年间所造香炉,也泛指与之形制相近的铜炉。

这其实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景泰蓝”,并不是专指明代景泰年间制作的珐琅器,而是对一种特有工艺器物的泛称。

据记载,宣德三年铸铜炉,合计数千余件。

当时宣炉除了供御用外,也用来分赐给诸王、臣下及京内各郊祭坛,甚至于各地的闻名寺院。

分布得非常广泛,以至现在宣德炉随处可见,而真正流传有序的又竟然失落得几乎无迹可寻。

  从清宫旧藏器看,大部分带“宣德”款的锕炉都是明中叶以后铸造的,但在年代和工艺上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虽然尚不能确认哪件是宣德三年铸造的“真宣”,但是宫廷旧藏器中宣德炉作为一类器物是客观存在,不容置疑的。

所以到底有没有宣德炉的争论可以就此而止了。

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炉来盖称这一类旧藏器是不准确的。

原因在于还有很多的鼎、簋、鬲、尊、壶等各式,这些器物明显借鉴或模仿了青铜器的造型。

根据明吕震《宣德鼎彝谱》和《宣德彝器图谱》的记载来看,本来也是参照《博古图》等书及内府所藏秦汉以来炉、鼎等样式铸器的。

当然,若据此以“鼎彝”或“彝器”统称也不太适合,因为还有更多的炉式造型,是为同理。

另外还有更多的非宣德款的此类铜器存在,如“大清雍正年制”款铜炉,一律称之为“宣德炉”也已经有专家提出了异议。

那么有没有一种科学的名称来概括这些铜器的定名呢?

  这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了。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实物的基础上,充分参考古籍和档案,我们发现有一种称谓,无论对于明造还是清造的宣德款铜器来说,都是非常适宜。

非常科学的,这就是“宣铜”。

“宣铜”一词最初见于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和文震亨《长物志》,清代《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也有出现。

指铸器时以明代宣德炉的用料和冶炼方法为本,也即黄铜工艺的代称。

“宣铜”器用料丰富,质地细腻,色泽莹润,造型精致,不仅代表着宣德时期铸器的最高水平,也标志着我国铜器铸造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以清官旧藏器来看,明代的“宣铜”器宫中也有留存,非常难得。

但清代铸造的占多数,其中康雍乾三代的官款是当然的清造“宣铜”标准器。

当然,目前把宣炉一律称之为“宣铜”器,大家接受起来暂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妨仍约定俗成叫做“宣德炉”好了。

  样式

  据流传至今的零星记载,当年宣德朝的臣工们共据古代名器为宣德炉绘制了117种图谱,主要包括鼎、彝、炉等,而且各器的细微之处多种多样,如耳就有冲耳、环耳等50余种,边有20多种,口有十几种,足有40多种。

清宫旧藏宣德炉式样也很繁杂,虽经尽力归纳也多达数十种,但不出炉、彝器及杂式三大类。

每一类和其下每一式器物名称的订定,首先考虑以器形来划分,同时参照原有名称,如青铜器造型中的鼎式、簋式等。

其次从《宣德鼎彝谱》等古籍所录名称,如冲耳乳足炉、桥耳乳足炉等。

其他数量比例较小或无法归类的各式,则一律列为杂式,如钵盂式,盘式等。

具体见下列:

  一、炉类

  炉类多仿瓷器造型,其下可分为11大式、21小式。

  1、冲耳炉:

冲耳乳足炉(图二)、冲耳三棱足炉。

  2、朝冠耳炉:

朝冠耳乳足炉、朝冠耳兽蹄足炉(图三)。

  3、桥耳炉;

桥耳乳足炉、桥耳低脚炉(图四)、桥耳锥足炉。

  4、蚰龙耳炉:

蚰龙耳乳足炉、蚰龙耳圈足炉(图五)。

  5、戟耳炉:

戟耳圈足炉(图六)、戟耳乳足炉、戟耳委角长方炉。

  6、鱼耳炉:

鱼耳圈足炉。

  7、象耳炉:

象耳圈足炉、象耳象足炉。

  8、狮耳炉:

狮耳圈足炉(图七)。

  9、无耳炉:

无耳乳足炉、无耳蹄足炉、无耳柱足炉。

  10、兽耳衔环炉:

兽耳衔环低脚炉、兽耳衔环平底炉。

  11、盖炉:

盖炉可以是很多种器形,方炉、圆炉、椭圆炉。

鼎式炉、海棠式炉等等都有出现,完全视当时铸造时的设计而定,随机性很大。

因其配套完整,故单列一类。

有些炉原本配有盖,后来散失了,这种情况虽有不少,但不在此列。

二、彝器类

  彝器类多仿青铜器造型,其下可分为8大式15小式。

  1、鼎式:

三象鼎式、狮耳鼎式、绳耳四足鼎式、冲耳鼎式(图九)。

  2、鬲鼎式:

绳耳鬲鼎式、鬲鼎蹄足式。

  3、鬲式炉:

无耳袋足鬲式。

  4、簋式:

狮耳圈足簋式,蛐龙耳圈足簋式。

  5、尊式炉:

嵌银丝蕉叶兽面纹尊(图十)、石榴式尊、螭耳兽足尊。

  6、罐式:

夔龙耳圈足罐(图十一)。

  7、瓶式:

三羊圈足瓶。

  8、壶式:

兽耳衔环圈足壶。

  9、觚式:

四瓣花觚式(图十二)。

  三、杂式

  器形很多,不一而足。

下列7武仅为常见造型。

  1、钵盂式。

  2、斗式。

  3、海棠式炉。

  4、台几式(图十三)。

  5、鼓式。

  6、桶式。

  7、盘式。

  款识

  款识方面也不单一,目前流传的宣德款有“宣”字款、“宣德”款、“宣德年制”款、“大明宣德年制”款四种。

其他常见的或不常见的如斋堂款、私人名款。

多得数不胜数,有人总结达116种之多。

但是就清宫旧藏器来看,远没有那么复杂,大致归纳如下:

  一、内容分类

  国朝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人名款如“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书臣吴邦佐监造”,斋堂款如“玉堂清玩”等。

具体见表格。

  二、工艺

  以减地阳文楷书为主,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雍正年制”等。

其他还有阴文楷书、单框阴文篆书等。

大部分是铸款,少数为刻款。

从字口的边角痕迹可以看出,圆润者为铸,锐利者为刻。

另外,字口的顶面与字口下的地子是否同一皮色,地子是否有修整的痕迹等,也是鉴别铸、刻款的重要因素。

款识位置基本上集中在器外底,也有个别的在内底、口沿等处。

每一类试举例如下:

  减地阳文篆书:

宣德、宣德年制、正德年制

  减地阳文楷书:

宣德、大明宣德年制(图十四)、大清康熙年制(图十五)、太清雍正年制(图十六)、大清乾隆年制(图十七)。

  单方框减地阳文;

太明宣德年制。

  单框阴文篆书:

宣德年制。

  内底阴刻单横行楷书:

太清雍正年制。

  三足底减地阳文楷书:

乾清宫。

  座底双龙环抱单行篆书减地阳文:

侣古斋。

  圆形减地阳文篆书:

  阴文楷书:

宣。

  三、款识风格

  款识风格因书写者而异,而款识的书写者各代各朝不一。

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高江之宣德鳅耳诗注中,曾将宣德款的书写者指向宣德朝学士沈度。

从沈度的书法作品中缉字比较,如“言箴跌”第二列“宣”字、第九列“德”字,楷书“歉益斋铭”页第四列“大”字等,就书法特征来看,有些旧藏宣德款铜器的写款方式,确实较接近沈度的风格。

  沈度(1357~1434年),字民则,号自乐。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明代书法家,曾任翰林侍讲学士。

擅长书法,藏于秘府,被称为“馆阁体”,天下竟相模仿。

他善篆、隶,真、行等书体。

楷书尤其写得工整匀体,平正圆润,朱棣(明成祖)十分喜欢和推祟,甚至夸他是“我朝王羲之”。

董其昌也对沈度颇推荣,称”文(征明、祝(允明)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

”从这一点看,明代宣德炉的款识应该具有“馆阁体”的书法特点。

  清代流行榜书。

榜书,古曰“署书”,今称“擘察书”。

康有为曾说写榜书“其难有五:

一日执笔不同,二日运管不习,三日立身骤变,四日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

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

其实榜书难就难在一个“大”字上——大则结体难于掌握,很难达到笔笔精到。

所以从清代铜炉的款识上可以看到,要将榜书缩小在如此一个小小的方寸之间,真正能做到完美的很少,甚至连清官造办处的作品也很难做到笔笔精妙。

就康雍乾三代来说,钢炉款识在间架结构上很难有榜书风格,笔道上也过于纤细。

康熙时因时代较早,书体风格尚受明代“馆阁体”影响,还有些秀气,榜书的磅礴气势不够。

雍正款最好看,字体或长或方,但更接近于宋体。

可谓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清楚,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

乾隆款最难看,结构松散,体量不匀称。

线条轻重及粗细也无变化。

皮色

  皮色是指宣德炉外表呈现的颜色,据《宣德彝器图谱》总结有十几种之多,后人多以此为鉴别“真宣”的重要标准。

其实所谓皮壳多为后期加工所致,明末项子京《宣炉博伦》中有关于炉色制作的详细记载。

而铸造生成的自然金属色泽是非常单一的。

故而以皮色鉴“真宣”实乃本末倒置,皮色不是先天生成的,与铸造的材质或精炼与否没有关系。

皮色本身就是后加上去的,随着使用也会变色或脱掉。

从旧藏的宣德款器物来看,由于长年频繁的使用,器表多有烟渍,包浆过重,颜色灰暗,原来的皮色荡然无存。

而后来收购或捐赠的宣德炉多出于藏家之手,赏玩多于实用,具有璀璨的外表,与旧藏器形成强烈的对比。

另外一个方面,旧藏器中清代款识的宣德炉,尤其是康雍乾三代的国朝年号款,则基本未见使用痕迹,皮壳颜色精彩纷呈,可以见到当年炉色制作后的风貌。

宣德炉的用料成分与工艺

周卫荣

诞生于大明宣德年的宣德炉,因其名贵的身世,至美的体态,神奇的传说,数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中,有些属文学性的夸张,有的系美丽的附会,也有不少以讹传讹的成分。

本文试就宣德炉的用料、材质、成分、工艺几方面问题作些介绍。

  宣德炉的用料

  宣德炉的用料,有诸多传说,宋应星《天工开物》曰:

“我朝宣炉,亦缘某库偶灾,金银杂铜锡化作一团,命以铸炉。

”冒襄《宣炉歌注》曰:

“宣庙时,传内佛殿火,金银铜像混而液。

又云,宝藏焚,金银珠宝与铜俱结,命铸炉。

”王应奎《柳南随笔》云:

“明宣德时,内佛殿火,金银铜像融而为一,遂命铸炉。

”因此,后世的著作中,常称宣德炉由“铜、银、金”等贵金属材料做成,所以,质地特别细腻。

这些皆系不实之传闻。

  关于宣德炉的缘起与用料,《宣德鼎彝谱》一书有详细的记述:

“宣德三年三月初三日,司礼监太监吴诚赉出圣谕一道,敕谕工部尚书吴中:

朕自御极以来,荷赖皇天垂佑,海字清宁,黔首奠安,四夷宾服,重译献琛而至者三十余国。

朕惟凉德,实深内疚,因见郊坛、太庙、内庭所在,陈设鼎彝,式范鄙陋,殊乖古制,是以深系朕怀。

今有暹罗国王刺迦满蔼所贡良铜,厥号风磨,色同阳迈,朕拟思惟所用,堪铸鼎彝,以供郊坛、太庙、内廷之用,……数目多寡,款式巨细,悉仿宣和博古图及考古诸书,并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开冶鼓铸,应用工匠,金、银、铜、铁、铅、锡、药料,可著实明白开册具奏。

……钦此。

  礼部尚书吕震接到圣谕后,即会同太常寺卿周瑛、司礼监太监吴诚按旨汇查,共遴选出款式117种,统计铸件3365件,遂估计出所需各项物料用量呈上。

计开:

“暹罗国洋铜三万九千六百斤,赤金八百两,白银二千六百两,倭源白水铅一万七千斤,倭源黑水铅八千斤,日本国生红铜一千斤,贺兰国花洋斗锡八百斤……”

  在这一呈册中,吕震等没有注明各项物料的用途。

明宣宗亲览以后,认为“所费浩大”,要求吴诚等往工部校勘虚实,酌量裁减,并注明各项物料的用途。

最后审定的清册所载各项物料为:

“逼罗国风磨铜原册三万九千六百斤,今裁减七千九百二十斤,实该三万一千六百八十斤,此铜铸造鼎彝诸器用;

赤金原册八百两,今裁减一百六十两,实该六百四十两,此金作商嵌泥金流金鼎彝用;

白银原册二千六百两,今裁减五百二十两,实该二千零八十两,此银作商嵌泥银等杂用;

倭源白水铅原册一万七千斤,今裁减三千四百斤,实该一万三千六百斤,此铅作铅砖铺铸冶局地并杂用,倭源黑水铅原册八千斤,今裁减一千六百斤,实该六千四百斤,此铅作铅砖铺铸冶局地并杂用;

日本国生红铜,原册一千斤,今裁减二百斤,实该八百斤,此铜作烊铜用;

贺兰国花洋锡原册八百斤,今裁减一百六十斤,实该六百四十斤,此锡作烊铜用…--黄蜡原册八百斤,今裁减一百六十斤,实该六百四十斤,此蜡作鼎彝模坯……”

  清册中写得很清楚,铸宣德炉的金属原料是暹罗国进献的风磨铜,赤金、白银都是作商嵌泥金、泥银用的,并不是说将金银一起熔入铜(风磨铜)中铸炉,而日本国生红铜、贺兰国花洋锡所谓“烊铜用”,意思是指配料。

  宣德炉的成分

  通过上文之论述,业已十分清楚,要知宣德炉的成分,只要弄清楚风磨铜是什么即可。

因此,首先让我们来查考一下“风磨铜”一词。

  明代陈仁锡《潜确居类书》“铜”条目中专门列有“风磨铜”一条,曰:

“风磨,鍮(偷)跖(石),黄铜似金者。

我明皇极殿顶名是风磨铜,更贵于金,一云即鍮鉐也。

  清代王棠的《知新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鍮石出波斯国,世俗谓之风磨铜也。

  陈仁锡是天启年间进士,所述皇极殿是明世宗嘉靖年间的事。

宣宗宣德年用风磨铜铸鼎彝,世宗嘉靖年用来作皇极殿之顶,二者的格调是一致的,都反映了风磨铜不是普通之铜,乃是“黄铜似金者”。

明代似金之黄铜(输石)肯定是铜锌合金。

元人所撰《格物粗谈》谓:

“赤铜人炉甘石炼为黄铜,其色如金。

”明弘治中刘文泰撰《本草品汇精要》亦说:

“炉甘石……今以点炼蟹壳铜而成黄铜者即此也。

”李时珍《本草纲目》则讲得更明白:

“炉甘石块大小不一……赤铜得之,即化为黄,今之黄铜皆此物点化也。

”黄铜由炉甘石(即以碳酸锌为主的矿石,菱锌矿)点炼赤铜而得,可以肯定是铜锌合金。

明代嘉靖、万历年即以这种办法大量铸造黄铜钱(周卫荣《我国古代黄铜铸钱考略》,《文物春秋》,1991年第2期;

周卫荣《黄铜冶炼工艺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国学研究》,第10卷,2002年)。

  再者,上文已述,明宣宗在给工部的圣谕中称这种用来铸宣德炉的“风磨铜”“色同阳迈”。

  “阳迈”是什么呢?

  《南史·

列国传》第六十八载:

“(南海扶南王)诸农死子,阳迈立。

阳迈初在孕,其母梦生儿,有人以金席籍之其色光丽,夷人谓金之精者为阳迈,若中国云紫磨者,因以为名。

(刘)宋永初二年遣使贡献,以阳迈为林邑王。

阳迈死,子咄立,篡其父,复日阳迈。

  《南齐书》上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宋代李叻《太平御览》、明代陈仁锡《潜确居类书》、明代陈耀文《天中记》、清代谷应泰《博物要览》、清代厉荃《事物异名录》、清代爱新觉罗允禄《子史精华》等对此都有引述。

《子史精华》简述曰:

“中国谓紫磨,夷人谓之杨(阳)迈。

  由此可知,阳迈即为上等黄金。

因此,色同阳迈之“风磨铜”当是金黄色的金属,这就进一步证明所谓“风磨铜”就是黄铜而非红铜。

因此,宣德炉的成分应系铜锌合金。

  上世纪20年代,化学家兼化学史家王琏先生曾分析过两座宣德炉,所得结果如下(参见张子高:

《中国化学史稿》,110页,科学出版社,1964年):

  这也验证了上述结论。

  在此,还需指出,有人根据后人的记述中有“倭源白水铅人洋铜用”的说法,认为宣德炉中的锌来自于倭源白水铅,倭源白水铅即金属锌(参见张子高:

《中国化学史稿》,110页,科学出版社,1964年),是错误的。

因为,倭源白水铅即是铅(周卫荣《中国炼锌历史的再考证》,《汉学研究》第14卷第1期,1996年,台湾)。

其用途,《宣德鼎彝谱》中讲得很清楚,“此铅作铅砖铺铸冶局地并杂用”,并不是铸炉的原料。

需要强调的是,古籍文献中,关于宣德炉的记述较多,但正如存世宣德炉有许多是赝品一样,其中不乏讹传或无根据的臆说,只有《宣德鼎彝谱》一书的记载是真正可靠的,因为它是对吕震等当事人就铸造鼎彝一事进呈皇上批阅的奏文的实录,是经明宣宗反复审览过的。

对此,早在明天启六年项子京在作《宣炉博论》(《美术丛书》本二集第四辑,台湾神州国光社)一文时就已指出了。

  宣德炉的工艺

  宣德炉的具体铸造工艺,书中缺乏记述,但从相关物料的用途来看,宣德炉的确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因为奏册中讲明用黄蜡六百四十斤,作鼎彝蜡模坯之用。

  关于宣德炉的冶铸工艺,不少书中都谈到铜料的提炼问题,冒襄《宣炉歌注》曰:

“宣庙询铸工,几炼始精工,对以六火则珠光宝色,现上命炼十二火,僚之复用……”

  王应奎《柳南随笔》亦曰:

“明宣德……凡铜炼六火,则露宝光,上命加火一倍…一”这些都属不实的附会之辞。

风磨铜是黄铜,别说炼十二火,就是炼六火也是不成的。

因为黄铜是铜锌合金,其中的锌沸点很低(907℃),反复熔炼极易挥发掉,倘若果真精炼十二火,锌成分无疑挥发殆尽。

事实上,风磨铜本身即是上好的黄铜,根本无需反复精炼。

  宣德炉铸造中的最大的成就是器物表面的装饰加工工艺。

  首先是金银装饰工艺。

按邵锐《宣炉汇释》的记述,宣德炉制做中使用了鎏金、渗金、泥金、铄金、麸金雨雪点、流银、渗银、泥银、赤金霞片、金银雨雪点、金银商嵌等方法,但从工艺角度来分,实际上即鎏金、渗金、金银商嵌及赤金霞片四种。

  其次是药物点染工艺。

《宣德鼎彝谱》记载了大量用于表面着色加工的药物(主要为矿物药),计有硇砂、紫非石、滕脂石、黄明矾、白明矾、水银等23种。

所着颜色和色斑有猪肝色、茄皮紫、海棠红、秋白梨、石榴皮、栗子壳色、黑漆古斑、朱砂斑、葡萄斑等20余种。

  宣德炉的制作,由于从款式、用料到冶铸和铸后加工都匠心独到,精工细作,所以成品个个古色神韵、高贵典雅,自其面世以来即成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和古玩大家们梦寐以求之物,而自宣德以降,几乎代代都有仿制品,所以,时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