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2367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

专题六第一讲文言实词

知能演练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人并走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老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

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

“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

”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

“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罪。

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路人为逐擒之     

   

(2)莫知其孰是        

(3)此易知耳        

(4)融正色谓后出者曰        

(5)必不被捻        

答案:

(1)追赶;

(2)谁;(3)分辨清楚;(4)表情严肃的样子;(5)同“撵”,捉住

[参考译文]

前秦符融做冀州牧的时候,有个老妇在路上被抢劫,她就拉长声高喊“捉强盗呀!

”有个过路的人闻声追赶,替她把强盗捉住了。

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当时天色已经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官府那里去。

符融看见他们就笑着说:

“这事容易搞清楚嘛,可让两个人赛跑,先出凤阳门的就不是强盗。

”他们跑完后又回到州衙门里来,符融就严肃地对那个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

“你才真正是强盗啊,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

”强盗于是认罪。

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文后的问题。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①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②。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史记》)

[注] ①鲁哀公:

鲁国国君。

②贰过:

重犯同样的错误。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    “    ”通“    ”

(2)今也则亡“    ”通“    ”

答案:

(1)蚤 早 

(2)亡 无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孔子哭之恸          

(2)门人益亲      

(3)弟子孰为好学      

(4)不贰过      

答案:

(1)哀痛到了极点

(2)更(3)谁(4)犯过失,犯错误

[参考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

“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孔子):

“(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

”孔子回答说:

“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故事,三江[注]看潮,实无潮看。

午后喧传曰:

“今年暗涨潮。

岁岁如之。

戊寅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

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张贷

[注] 三江:

在浙江绍兴北,曹娥江之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②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        

③著面皆湿        

④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答案:

①同在一张桌子②急忙,迅速③打在脸上④脸色

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

古义:

        今义:

            

②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古义:

      今义:

            

③龟山一挡,轰怒非常

古义:

      今义:

            

答案:

①古义:

旧例。

今义:

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②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③古义:

不同平常,非比寻常。

今义:

十分,极。

[参考译文]

从以

前的旧例看,三江看潮,其实没有什么潮可看。

在午后,人们嚷着传说:

“今年是暗涨潮。

年年都像这样的情形。

戊寅

年八月,我凭吊朱恒岳少师到了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和我同席。

听得海塘上有人喊看潮,我迅速前往,陈章侯、祁世培也紧跟着到了塘上。

我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水如一条线,从海宁过来,一直奔到塘上。

潮水稍稍靠近,就隐隐露出白色,如同有人驱赶着千百只小鹅在展翅惊飞。

潮水又渐渐逼近,喷出的飞沫如突然溅起的冰花,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江面,浩浩荡荡地沿江而下,如同有怒

雷驱赶着似的,那百万雪白的雄狮密密地挤在一起,一个也不敢落后。

潮水第二次逼近,就如同飓风逼迫着它,水势要拍岸而上似的。

这时,看潮的人纷纷避开,跑到塘下躲避。

潮水到了塘上,尽力磅礴而起,水花激射,溅起数丈高,打得人脸都湿了。

潮水很快又旋卷着向右面扑去,被龟山挡了一下,轰怒声不同寻常,如同大炮击碎了龙湫,在半空中如雪花般飞舞。

(我)看着这一切,惊吓得头晕目眩,坐了半天,脸色才恢复过来。

先辈们说:

浙江潮水的源头,从龛、赭两山冲刷激荡而起。

白洋在两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为什么呢?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

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

“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

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

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

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

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

”楚王曰:

“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

”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史记·滑稽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徒揭空笼,造诈成辞   揭:

揭开

B.去我飞亡去:

前往

C.痛吾两主使不通使:

D.叩头受罪大王罪:

惩罚

解析:

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可根据词典中的多个义项,用“代入检验法”选义。

A项,揭:

举;B项,去:

离开

;C使:

使者。

答案:

D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此题考查多义实词的辨析能力,亦可采用“代入检验法”选择。

A项,“使”均为“派、派遣”;B项,“信”均为“诚实”;C项,“亡”均为“跑掉”;D项,“故”分别为“缘故”和“所以”。

答案:

D

3.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道飞其鹄(名词活用作动词)

B.造诈成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C.出而饮之(使动用法)

D.财倍鹄在也(名词活用作动词)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活用的判断能力。

答此题可采用“语法分析推断法”。

A项,“道”,应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在路上”。

古汉语中名词直接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时用作状语,本句中名词“道”直接限制动词“飞”。

B项,“诈”本义为“虚伪”,形容词,作“造”的宾语后活用作名词“虚伪的经历”。

C项,“出”和“饮”用在代词“之”(代“鹄”)前面,表“使它出来”、“使它喝水”之意,故为使动用法。

D项,“倍”本为名词“倍数”,这里表“增加一倍”之意,故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

A

[参考译文]

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献鸿鹄。

出了城门,在道路上那只鸿鹄飞走了。

(淳于髡)只举着个空笼子,编造虚伪的经历成了一套谎话,前去见楚王说:

“齐王派我来献鸿鹄,(乘船)从水中经过,(我)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出来让它喝水,它离开我飞掉了。

我想剖开肚子或勒紧脖子自杀,又恐怕别人议论我们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谋士自己伤害自己(或自杀)。

鸿鹄,是长毛的禽类,有很多相似的,我想买一只代替它,这是不诚实而欺骗大王的行为。

(我)想逃跑到别的国家去,又哀痛着我的两位国君的使者不能联系,所以来承认错误,向大王叩头接受大王处罚。

”楚王说:

“好。

齐王(竟)有这样诚实的士人啊!

”(于是)优厚地赏赐了他,(赏赐他的)财物比有鸿鹄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袁虎少贫

 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

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

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

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尝为人佣                

(2)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        

(3)叹美不能已            

(4)即遣委曲讯问            

(5)因此相要            

答案:

(1)曾经;

(2)水中小洲;(3)停止;(4)事情的底细和原委;(5)通“邀”,邀请

[参考译文]

袁虎年轻时,家里贫穷,曾经被人雇佣,载运租谷。

镇西将军谢尚从船边经过,那天晚上清风习习,明月皎洁,听到江上小洲之间的商贩船上,有吟咏诗歌的声音,很有情调;所吟诵的五言诗,又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他赞叹不绝。

就派人去详细询问事情原委,原来,是袁虎在吟咏自己作的咏史诗。

谢尚于是邀请袁虎相见,对他十分赏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魏文侯问李克

魏文侯问李克:

“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李克对曰:

“数战数胜。

”文侯曰:

“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兵以此亡者何也?

”李克曰:

“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制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2)数战数胜      

(3)兵以此亡者何也?

      

(4)以骄主制疲民      

(5)是故好战穷兵      

答案:

(1)……的原因;

(2)屡次;(3)军队;(4)统治;

(5)竭尽

[参考译文]

魏文侯问李克道:

“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李克回答说:

“屡次作战屡次取得胜利。

”文侯又说:

“屡次作战屡次获胜,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军队却因此而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李克回答:

“多次战斗,百姓就疲惫不堪,多次获胜,君主就骄横,让骄横的

君主统治疲惫的人民,这就是它灭亡的原因。

所以,喜欢打仗穷竭兵力的君主,他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枯 梧 树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

其人不说曰:

“邻者若此其

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            

(2)邻人遽伐之        

(3)邻父因请而以为薪        

(4)此有所宥也        

(5)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答案:

(1)吉利;

(2)立即,马上;(3)柴火;(4)狭隘;(5)能够,作为

[参考译文]

有一位老者与人为邻,有一棵枯死的梧树,那老者说那棵死梧树不吉利,邻居就马上把树砍了,老者就请求给他当柴火。

那邻居很不高兴地说:

“做邻居的这么阴险,怎么能做邻居啊!

”这是太过狭隘了,要和不要枯树当柴火,这一点不能作为怀疑枯梧树吉利还是不吉利的依据啊。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攫 金 者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

吏搏而束缚之,问曰: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也?

”对曰:

“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齐人有欲得金者             

(2)清旦被衣冠        

(3)见人操金        

(4)子攫人之金        

(5)对曰:

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答案:

(1)想;

(2)穿戴;(3)拿着;(4)抢;(5)只

2.将上面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

 

 

 

 

答案:

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前往卖金子的人聚集的场所,看见人拿着金子,就抢夺过来。

衙役将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道:

“人们都在这里,您还抢别人的金子,为什么?

”回答说:

“我完全看不见人,只看见金子啊!

九、(2010·郑州模拟)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

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败大体。

大德四年,为工部主事。

蔚州有刘帅者,豪夺民产,吏不敢决,省檄天璋往讯之,帅服,田竟归民。

尚书省立,迁刑部郎中。

适盗贼充斥,时议犯者并家属咸服青衣巾,以别民伍。

天璋曰:

“赭衣塞路,秦弊也,尚足法耶!

”相悟而止。

有告诸侯王谋不轨者,敕天璋讯正之,赏赉优渥。

仁宗召天璋入见,时兴圣太后在座,帝指曰:

“此不贪贿卜天璋也。

”后被命治反狱,帝顾左右曰:

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

”天璋承命,狱赖不冤。

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

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

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县争赂之,觊免谴,饶独无有。

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

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

“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

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

”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

其临事无所顾虑若此。

天历二年,蜀兵起,荆楚大震,复拜山南廉访使。

人谓公老,必不行矣。

天璋曰:

“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

”遂行。

至则厉风纪,清吏治,州郡肃然。

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万余言,目之曰《中兴济治策》,皆中时病。

既归汴,以余禄施其族党,家无詹甔储,天璋处之,晏如也。

至顺二年卒。

(选自《元史·列传第七十八·良吏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弊也,尚足法耶!

    法:

效法

B.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董:

督察、监督

C.复河渠,河患遂弭弭:

顺服

D.至则厉风纪,清吏治厉:

严肃整顿

解析:

C项,“弭”的意思是“消除、停止”。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反映卜天璋有治事之才的一项是(  )

①省檄天璋往讯之,帅服,田竟归民。

②郡县争赂之,觊免谴,饶独无有。

③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

④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

⑤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

⑥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

A.①④⑥        B.①②⑥

C.②③④D.③④⑤

解析:

②表现他刚直不阿;③是说省臣欲中伤他,但未成功,间接表现其廉正;⑤表现他勇赴国难的情怀。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天璋有胆有识,正直廉洁,从不畏惧豪强,能够秉公执法,所以在“吏不敢决”的情况下,省里派他前往审理刘帅案件。

在审理谋反案件时,皇帝也放心地让他主持。

B.卜天璋勤政爱民,总是为百姓着想,所以当省臣索要贿赂时他坚决不送,怕给百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以致省臣对他恨之入骨,寻找理由来制裁他,使他蒙受不白之冤。

C.卜天璋忠君爱国,以天下事为己任,他认为做官

就应当为国分忧,为民着想,生有意义,死得其所。

天历二年,他虽年已八十,依然迎难而上,为安定地方做出了重大贡献。

D.卜天璋治理地方,大致有如下特点:

采取不扰民的政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重视道德教化,兴办学校,整顿社会风气,十分注意从百姓角度考虑问题。

解析:

B项,错在两点:

一怕给老百姓造成沉重负担的意思文中没有;二寻找理由制裁他,使他遭受不白之冤,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是说省臣中伤他,但找不到他的罪过。

答案:

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被命治反狱,帝顾左右曰:

“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

”天璋承命,狱赖不冤。

译文:

 

 

 

(2)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

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

译文:

 

案:

(1)后来被命令审理造反的案件,皇帝看着近臣说:

“君璋是个清廉审慎的人,一定能审出实情。

”天璋接受命令,案件依靠他而没有发生冤情。

(2)百姓如此饥饿,(如果)一定等到请求(被批准)再行赈济,百姓将要饿死。

不申请的责任,我独自承担,不会因为(这件事)连累你们。

[参考译文]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

幼时聪明颖悟,长大后有正直的气节,读书明史,懂得成功失败的重要原则。

大德四年,担任工部主事。

蔚州有个叫刘帅的,强横夺取百姓的田产,官吏不敢判决,行省征召天璋前往审理这个案件,刘帅服罪,田产最终又归还了百姓。

尚书省成立,升任为刑部郎中。

恰值盗贼横行,当时有人提议要让犯人家属都穿青色衣巾,以与其他百姓相区别。

天璋说:

“囚徒满路,是秦的弊端,这还值得效法吗?

”大家醒悟过来,就打消了这种想法。

有人告发诸侯王阴谋造反,皇上派遣天璋审讯这个案子,很优厚地赏赐了他。

仁宗皇帝召天璋进宫见驾,当时兴圣太后在座,皇帝指着他说:

“这是不贪贿赂的卜天璋。

”后来被命令审理造反的案件,皇帝看着近臣说:

“君璋是个清廉审慎的人,一定能审出实情。

”天璋接受命令,案件依靠他而没有发生冤情。

皇庆初年,天璋担任归德知府,鼓励农耕,兴办学校,修建河渠,河患于是消除。

改任为饶州路总管,天璋到任以后,听凭百姓自行生产,万事不搅扰百姓,百姓非常高兴,所辖范围内政治清明。

当时省里有个官员督察田地的事情,作威作福,任性胡为,郡县官员争着贿赂他,企盼免受罪责,只有饶州没有贿赂。

那个省里的官员十分憎恨天璋,将要用严刑峻法来中伤他,却找不到他的罪过。

县里报告发生了饥荒,天璋立即打开粮仓进行赈济,同僚们认为不可以,天璋说:

“百姓如此饥饿,(如果)一定等到请求(被批准)再行赈济,百姓将要饿死了。

不申请的责任,我独自承担,不会因为(这件事)连累你们。

”最终打开仓库进行赈济,百姓依靠这个保全了生命。

他在事情到来之时就是这样无所顾虑。

天历二年,蜀兵发动叛乱,荆楚地区大为震动,天璋又被任命为山南廉访使。

人们认为他老了,一定不会前往。

天璋说:

“国家正举步维艰,我八十岁了,常怕死不得其所,又哪里敢躲避灾难呢?

”就出发了。

到达之后,严肃风纪,澄清吏治,州郡变得整饬不乱。

恰值皇上下诏让三品官员讨论时政得失,他就上书列出了二十件事,共万余言,起名为《中兴济治策》,都说中了当时的弊端。

回到汴地以后,他把自己的俸禄施舍给亲戚同乡,家里没有剩什么积蓄,天璋对此十分泰然。

至顺二年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