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2369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docx

电大《文学概论》每章复习要点教材

《文学概论》经典复习概要

  第一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

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

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

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

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历史上主要的五种文学观念:

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

表演艺术:

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

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

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

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

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

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

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

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

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

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

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

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

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

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

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

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

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

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

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

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

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

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

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

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

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

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

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

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

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

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

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

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表象:

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全景小说:

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

  移情说:

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距离说:

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

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王国维,与对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

  -简答题-

  一、什么是再现说?

  1.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2.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3.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

  二、什么是表现说?

  1.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情感流露。

  2.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3.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

  4.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

  三、什么是实用说?

  1.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2.保守的一面,文学成为麻痹人精神,维护统治。

  3.积极的一面,促进人的解放,推动社会前进。

  四、什么是客观说?

  1.将作品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

  2.切断作品与作家、读者的联系,把文学作为独立的存在体。

  五、什么是体验说?

  1.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和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

  2.只有读者参与,文本才成为作品,才完成文学的创造。

  六、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1.时代原因。

  2.自身发展的原因。

“模仿—表现—变形—装饰”发展趋势。

  3.与人的观点不同及其变化有关。

  七、什么是文学,怎么理解文学定义?

  1.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2.文学是一种文化模式。

  3.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4.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5.文学是读者与作家,读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

  6.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八、什么是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生的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九、文学的文化意义是怎样发现的?

  1.通过有效的阅读。

  2.品质阅读。

  3.价值阅读。

  -论述题-

  一、为什么说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产物.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但文学不等于社会生活本身,社会生活必须经过作家头脑的能动的反映、认识、体验、感悟、描写和改造,才能转化为文学

 

 二、什么是审美?

审美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情况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的实现需要三个层面的协调合作:

(1)主体心理层。

审美的“审”,即观照――感悟――判断,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

在这个过程中,人作为主体的一切心理机制,包括注意、感知、回忆、表象、联想、情感、想象、理解等处在高度活跃的状态。

这样被“审”的对象,包括人、事、景、物以及表达它们的形式,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化为主体的可体验的对象。

而且主体的心灵在瞬间要处在不涉旁骛的无障碍的自由的状态。

(2)客观对象层。

审美关系的建立,还有赖于审美对象及其属性的呈现。

“审美”的“美”,是“审”的对象。

美的对象很复杂,有美、丑、崇高、卑下、悲、喜等。

不同的对象引起不同的感受和感情。

虽然这些感受与感情不同,但它们仍属于同一类型,即以情感评价对象。

(3)中介层。

主体与客体之间如何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而使审美活动得以实现呢?

这还有赖于主体与客体的中介。

中介层面主要包括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历史文化的积累。

没有中介层面,审美活动也是无法实现的。

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多层面协同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

也可以说,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审美的瞬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周围熙熙攘攘的现实,摆脱了一切功利欲念,最终实现精神超越和净化。

  

三、文学审美活动有哪些物点?

  1.广泛的包容性。

是一种语言,语言包含一切。

  2.深刻的思想性。

思想的深刻性,深刻的思想性。

  四、什么是文学审美的意识形态性?

  1.性质上,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2.主体把握对象上,是认识又是情感。

  3.目的功能上,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4.反映生活上,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五、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物征?

  1.情感诗意化。

  2.意义深刻化。

  3.感受人性化。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名词解释-

  文本:

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

  文学文本:

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桐城派:

方苞开创,刘大木魁,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水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

  文之精粗:

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

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语言:

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的工具。

  文学语言:

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

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语言结构:

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言语:

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

  语言革命:

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语音层面:

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

  文法层面:

文学语言组织基本层面之一,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

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简答题-

  一、什么是文学文本?

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1.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冠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2.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未阅读的语言形态。

  3.文学作品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二、如何理解文学文本?

  1.是指一种实际的语言形态。

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2.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3.被创造出来被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三、什么是文学文本的组成?

  1.文学语言组织。

  2.文学形象系统。

  3.文学意蕴世界。

  四、什么叫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有何重要地位?

  1.文学文本的语言是作家经过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2.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

  3.是意义不可分离的生长地。

  4.不仅表达意义而其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

  5.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论述题-

  一、什么文学语言组织?

特征是什么?

  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2.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3.具有整体性。

  4.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

  二、文学语言组织由哪些层面构成?

  1.语音层面。

  2.文法层面。

  3.辞格层面。

  三、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内指性。

  3.音乐性。

  4.陌生化。

  5.本色化。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

  -名词解释-

  文化形象的系统性:

其一是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

  文学形象:

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高级形象形态:

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

  审美理想:

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艺术形态美:

构成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

  类型说:

主张表现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个性典型说:

从重视典型共性到重视典型个性。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中介—特殊说:

包含个别因素又不是个别,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个别而言是本质,以本质而言是现象。

  文学典型:

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扁平人物:

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

  圆形人物:

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熟悉的陌生人:

熟悉点明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

  自然主义:

着描写现实生活的非本质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外在真实,反对典型化。

不能反映生活本质。

  启蒙主义:

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典型环境:

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现实关系的真实性;时代脉博和动向。

  诗有三境:

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

  意境: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

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文学象征意象:

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寓言式象征意象:

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

  符号式象征意象:

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

  -简答题-

  一、什么是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1.艺术形象的有机性。

2.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二、文学形象的总特征是什么?

  1.具体可感性。

  2.艺术概括性。

  3.审美理想性。

  4.审美属性。

  三、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1.特征性;形象独特内在丰富,贯穿活动的总特征,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

  2.丰厚的历史意蕴。

3.艺术魅力;生命形式,真实性,合乎理想,新颖性。

  四、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怎样?

  1.相互信赖

  2.互动性。

  3.辨证统一。

  五、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

  1.景中藏情。

  2.情中见景。

  3.情景并茂。

  -论述题-

  一、意境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1.刘熙载分类法:

明丽鲜艳的美;热烈崇高的美;悲凉凄清的美;和平静穆的美。

2.王国维分类法: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二、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哲理性。

  2.象征性。

  3.荒诞性。

  4.求解性。

  三、象征意象化原则是什么?

  1.以荒诞幻象表真实意念。

  2.以抽象思维实现意象组合。

  3.意象应合原则。

意义与形象要对应和契合。

  四、文学象征意象如何分类?

  1.尚无定则。

  2.寓言工象征意象。

  3.符号式象征意象。

  第四章叙事作品

  -名词解释-

  现代叙事学:

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

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叙事:

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层面: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

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叙述语言:

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叙述时间:

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

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

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

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次序:

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

  频率:

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

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

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

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第一人称叙述:

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

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

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标记:

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述内容:

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

人物、结构、行动。

  故事: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事件:

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情节:

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景:

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人物:

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

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表意性人物:

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性格人物:

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结构:

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

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

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

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

  行动:

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

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叙述功能:

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叙述逻辑:

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符号矩阵:

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叙述动作:

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

叙述者、接受者。

  作者:

创作作品的人。

  隐含的作者:

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

  叙述者:

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叙述声音:

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

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简答题-

  一、简述中西方叙述学的发展?

  1.西方:

神话、史诗—戏剧—长篇小说

  2.中国:

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志怪传奇—“说话”、戏剧—长篇小说

  二、中西方叙述艺术理论的发展?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2.明代后期,评点式—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王国维

  第五章抒情作品

  -名词解释-

  三分法:

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

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

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

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

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

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

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

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

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

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

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

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

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

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

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

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

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简答题-

  一、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特点有哪些?

  1.表现情感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

  2.表现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

  二、表现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有哪些代表人物?

  1.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2.首倡,法国弗尔龙;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

  3.情感与表现是互动的。

  三、什么是抒情原则?

有哪些种类?

  1.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2.古曲主义抒情原则。

  3.浪漫主义抒情原则。

  4.象征主义抒情原则。

  -论述题-

  一、抒情性作品的一般性原则是指什么?

  1.诚挚性原则。

  2.独特性原则。

  3.感染性原则。

  二、抒情作品的抒情途径有哪些?

  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三、抒情小品文的特征是什么?

  1.在内容上高度自由。

  2.在形式上灵活多样。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

  -名词解释-

  文学风格:

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

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

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日常个性:

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它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

功利性。

  文体:

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

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

  文学语体:

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

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

规范语体:

具有规范性的语体。

抒情语体:

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

叙述语体:

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

对话语体:

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在戏剧文学创作中使用。

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

  自由语体:

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

  文采:

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语言的特殊组合,是文学风格的外衣。

  情调:

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气势:

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氛围:

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

  韵味:

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

  时代风格:

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民族风格:

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渗透于作品中所形成的特定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