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2581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论复习资料定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功利是间接的、深层的,是目的。

13、形 象是直接的、表面的,是手段;

理性是间接的、深层的,是目的;

14、文学是情感的流露,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着功利、理性和认识。

15、文学具有双重性,审美性,是无功利、形象的,具有情感性(直接的);

社会性:

是一种种意识形态性,是功利、理性、认识的(间接的)。

16、精神生产是指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

动。

17、物质生产是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18、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精神生产是观念的创造对象世界(观念世界)

(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手段、方法)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个性、自由)

19、古希腊关于文学与客体的曾经的解释:

(1)客体即“自然”(古希腊认为自然界即社会生活)

(2)客体即“情感”。

20、客体即“自然”的观点主要体现的是古希腊“模仿论”文艺观

21、柏拉图的“模仿观”的主要观点是“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

22、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观”是他《诗学》中提出的,人模仿的世界主要有三种:

已经发生的事;

可能发生的事;

应当发生的事。

23、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

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

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

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

现在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

24、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惟一源泉。

25、社会生活的三大限定条件:

必须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26、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27、文学创造的主体是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是具体的社会人。

28、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审美价值关系。

主体是价值评价的主体;

客体是价值客体。

29、内在的尺度(主体的尺度、主体的倾向):

即根据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审美需要、审美目的、审美理想来进行能动地选择、加工客体。

30、种的尺度(客体的尺度):

即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31、文学创造的三大审美价值追求(基本原理):

艺术真实(真)、情感评价(善)、形式创造(美)。

32、艺术真实的四大特征:

与生活真是相比,是假定(表面)的真实,是内蕴(本质)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相比,是主观的真实,是诗艺的真实。

假定的、主观的、诗艺的都是不真实的、偶然的、主观的;

内蕴的是本质的、规律的、必然的、客观的。

33、实现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科学真实统一的途径是艺术概括。

34、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35、实现艺术概括的两点要求是:

(一)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从“特殊”中显出“一般”)

(二)实现二者的统一需要通过艺术提炼。

36、诗意的裁判

文学创造就是一种评价活动,但这种评价和判断不同于科学的尽量客观,这种评价是主观的、情感的评价。

因而,可以说,文学创造就是一种裁判活动。

但这种裁判是有标准的,不是任意的裁判。

这一标准就是善与美的统一。

37、“诗意的裁判”就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二、名词解释

1、文学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也是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着的。

2、文艺学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解释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

两种分类:

一、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是对一般规律的探讨;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是对个别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特殊规律的探讨。

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又是对文学的“共时”研究一种横向审视;

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是“历时”研究一种纵向追溯。

3、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4、话语蕴藉

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两种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

1)含蓄:

2)含混:

5、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思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三大表现:

无功利与功利(目的)、形象与理性(手段)、情感与认识(态度)。

6、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在与自然地交换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

所以,人与自然是一种自由的过程,人的生活属于自然地同时,又有超越自然地一面。

7、精神生产

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物质生产

人类为取得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9、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

三大限定条件(特点):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10、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1)是丰富多彩的,即使以某一方面的生活为中心,也一定是辐射其他的;

2)读者看到的故事往往是表象的,但表象的背后一定蕴藏着符合规律、揭示规律、体现本质的深层力量。

11、内在的尺度(主体的尺度、主体的倾向):

种的尺度(客体的尺度):

12、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13、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

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14、艺术概括:

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有两点要求:

15、诗意的裁判

三、简答题

一般规律的探讨个别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

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

特殊规律的探讨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对文学的“共时”研究“历时”研究

一种横向审视一种纵向追溯

2、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在与自然地交换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

  

(举例)人与动物同自然地不同关系

  动物:

单一的,猫和老鼠           憎恨的:

《硕鼠》

  人:

对事物的感觉多样化,如人对老鼠的感觉  喜爱的、怜悯的:

动画片《猫和老鼠》

 功利的:

医学小白鼠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合目的性:

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有计划

生活活动  

      和规律性:

合乎或遵循一定的规律

人在自觉能动的生活。

举例: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分析:

自然景观:

雨、黄叶树、灯、白头人

雨、树本无情,动物无感,而人能感到悲。

又如: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首先,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也是审美产生的基础。

其次,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通过创造和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的展现出来。

3、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三大表现:

 无功利与功利(目的)

形象与理性(手段)

(一)无功利与功利

*无功利之作家创作:

作家创作中要尽量摒弃功利考虑,而以宁静淡泊之心对待。

*无功利之读者阅读(审美距离)

不要带着寻求某种实际利益的目的

和文学作品保持一个较为理想的审美距离

“走近”它,但不要“走进”它

*隐伏的某种功利

“直接”的无功利正是为了达到“间接”的功利性

   无功利:

表面的、直接的

   功 利:

深层的、间接的

*文学的“无功利”与“功利”

审美无功利性其实是实现“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小结:

无功利是直接的、表象的,是手段;

 功 利是间接的、深层的,是目的。

(二)形象与理性

例1、公车上的对话——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文学是形象的。

例2、卞之琳《断章》——存在于一切联系中,文学是理性的。

文学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形象却是最

“文学性”的

形象是表面的,理性是深层的;

形象是直接的,理性是间接地;

形象是手段,理性是目的;

(三)情感与认识

*文学之“情感”:

文学本是“情种”,是情感的流露。

文学与科学的比较

  主体态度

  人类的普遍性

  不只是单纯的情感,而是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由审美无功利、审美的形象来显现

*文学之“认识”

总结: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着功利、理性和认识。

文学具有双重性

            审美性:

无功利、形象、情感性————直接的

             

            社会性:

意识形态性;

功利、理性、认识————间接的

例题如:

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

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

答: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无功利与功利。

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权利。

确切地说,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

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

这一点正从目的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形象与理性。

文学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

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情感与认识。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这说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

4、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有什么不同?

(1)精神生产:

物质生产:

(2)不同之处:

目的不同:

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

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

对象不同:

自然、社会;

自然界

性质不同:

观念活动;

物质改造不同。

5、文学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古希腊曾经的解释:

(1)客体即“自然”(古希腊认为自然界即社会生活)

(2)客体即“情感”

客体即“自然”的观点主要体现的是古希腊“模仿论”文艺观

柏拉图的“模仿观”

柏拉图的《理想国》:

宇宙间的事物有三种: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见笔记)

主要观点:

“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观”

亚里士多德《诗学》:

人模仿的世界主要有三种:

本书对于“客体”的解释: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社会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

6、什么是社会生活?

强调:

三大限定条件: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

科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

横向上是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同方面);

纵向上是某一层次的生活(表层、深层)

   文学创造所反映的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

发现、反映 如陆游《钗头凤》

本身不具有审美价值:

提炼、转化 如李老乡《黑妻 红灯笼》

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首先,社会生活始终存在,但只有与作家发生一定的关系之后,才可能成为文学创作客体;

其次,“与作家发生一定的关系”不一定就是作家经历过的社会生活,但一定是体验过的。

经历:

曾经做过的事。

经验:

曾经做过,可能会有一些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

体验:

以某种形式感受过的,有贴肤的深刻。

7、 什么是主体?

(一)文学创造的主体是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成为主体的条件:

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作品(创作中的作家)

必须具有主体性,即自由自觉的创作,才能称之为文学创造的“主体”(处于创作中的自由的作家)。

不具备主体性的有:

从属于某种直接的功利性目的(受雇于人、以赚钱为目的的任何商业目的)

如前所说的“模仿者”(自然地奴隶)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如张爱玲:

我给您沏的这一壶茉莉香片(体验者),也许是太苦了一点(评价者)。

我将要说给您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创造者)。

如余光中:

月光光(体验者)/月是冰过的砒霜(评价者)/月如砒月如霜(创造者)/落在谁的伤口上?

/……/

(三)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8、文学创作的主客体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审美价值关系

内在的尺度(主体的尺度、主体的倾向):

9、艺术真实的特点有哪些?

特点一:

与生活真是相比,是假定(表面)的真实,是内蕴(本质)的真实。

    举例:

顾城《远与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结论:

内蕴的真实: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人的孤独

特点二:

    举例1: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主观的真实:

凉州看不到黄河;

孤城

举例2: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小结:

诗艺的真实:

霜满天;

客船听不到钟声

 

(第三编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创造的区别):

科学:

解释客观的真实本质,满足人的理性需要

目的

文学:

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管感受和认识,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科学:

理性思维

文学与科学思维态度

体验、感受、评价

一定的概念体系

生产成果

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

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科学真实,它表现出的是一种假定的、主观的、诗艺的,然而内在却体现出深刻的内蕴的真实。

内蕴的是本质的、规律的、必然的、客观的

10、什么是艺术概括?

实现艺术概括的两点要求:

   举例:

歌德与席勒的争吵:

诗人究竟是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

   歌德:

在“特殊”中显出“一般”。

王安忆《长恨歌》:

一个女人的一生→一个城市的变迁→《长恨歌》)

   

                        艺术提炼

11、什么是“诗意的裁判”?

*“诗意的裁判”下的“情感评价”

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小说的话;

“情感评价”未必都能达到“诗意的裁判”(善与美的统一);

所以,“诗意的裁判”就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善(内在的前提)

         美(外在的呈现)

12、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

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

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13、文学有哪两种含义?

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

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现在通行的含义是审美的语言作品。

四、典型论述题实例:

1、运用文学理论相关知识,分析下面苏轼的诗。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就此诗,定知非诗人。

含蓄、含混,多重不确定意义生成可能性。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

(充实内容,并加以分析。

2、鲁迅: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1)喷泉、血管都是创作主体。

(2)所谓品格高尚,就是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对丑恶的贬抑与评判。

……;

能否以高尚的情感态度裁判生活取决于创造主体的人格。

……。

(即概括P163-164的内容)

3、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如何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